查看原文
其他

从《我的天才女友》到《正常人》,女性如何走出自我困境?

中信大方 2022-10-11

 “大方live”是中信出版·大方的活动品牌,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线上主题分享,收听来自文学艺术界的新声,激发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建造无形却热烈的现场。

PUA、性骚扰、婚恋压力、生育压力……现实中,女性面临的困境似乎无处不在,也频繁成为当下热点。女性力量崛起,女性困境却依然存在。

在过去,女性生活被婚恋和经济束缚。而女性部分解放后,女性又在情感和欲望中挣扎,面临结婚生育的选择和痛苦,承受着社会的结构性歧视。陷入困境后,我们如何面对,又如何自救?

本期大方live的分享人是中英写作者、译者钟娜。她以《傲慢与偏见》《包法利夫人》《正常人》等文学作品为例,和我们聊了聊女性困境。
钟娜认为,女性的困境从未消失,只是随着时代变化有不同的主题。在探讨这些困境后,她谈到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自救,以及我们能获得的启示。希望从文学作品主角们的自救之旅中,我们能获得面临困境、重建自我的勇气。
钟娜
中英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正常人》。

最典型的女性困境:

婚恋困境与经济困境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自救”,所以需要先对困境进行定义。困境,可以是一个或一连串来自内部或外部的事件,它们导致事态离主人公期望或需要达到的目的越来越远。
《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和她的姐妹们没有遗产继承权,父亲离世后面临被扫地出门的危险,因此她们需要找到一个好人家。然而伊丽莎白拒绝了年收入不菲的达西,差点被军官威克汉姆所迷惑,威克汉姆最后还把她妹妹拐走了,导致她们家庭的社会声望更加岌岌可危——这是一种困境。

《傲慢与偏见》

《包法利夫人》里面,热衷于阅读浪漫小说的艾玛,不满足于自己平庸的生活,于是她用一种最平庸的方法脱离平庸,那就是出轨。然而她的真心却被情人辜负,心碎的同时债台高筑,最后不得不服毒自尽——这是另一种困境。
但这两位女性的不同之处是,伊丽莎白的故事柳暗花明,最后的结局皆大欢喜。而艾玛则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最后唯有自尽才能解脱。

《包法利夫人》

这两部作品体现了两种非常典型的女性困境:婚恋困境和经济困境。
这两者往往都不会单独出现。女性在诸多因素的驱动下私奔、失贞,并且失贞往往发生在暗处,写得非常含蓄隐晦。这种“不能言说”,反证出失贞其实是她社会名誉的破产。
这种困境的反复出现当然说明了,当时的女性生活就是受到这两大因素的约束。

 女性困境随着时间而变化 
随着女性得到部分解放,这两个主题没有消失,而是有了一些变体。
在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里,女主人公埃莱娜和莉拉的部分困境仍然来自婚恋和经济。
莉拉因为家境贫困,无法继续上学,只有嫁人。埃莱娜有幸得以继续学业,最终成为作家,但仍然免不了在感情和欲望中挣扎。
埃莱娜和莉拉
我本来想说,埃莱娜和莉拉比艾玛和伊丽莎白更具备主观能动性,但我觉得这种想法对后两位女性不太公平。
伊丽莎白的主动性体现在她选择自己的丈夫时,全凭自己的主意。这是一种消极的主动,体现在勇于拒绝和犹豫。
艾玛的主动性在于她敢于跃出婚姻的桎梏,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在当时的法国社会也是堪称惊世骇俗的。
相比之下,埃莱娜和莉拉更接近当代的独立女性。她们拒绝被困境征服,拒绝所谓命运的安排。
就像埃莱娜对莉拉的评价那样“她总是去主动获取她想要的东西,让她充满激情的东西,她总是竭尽所能,根本就不害怕别人的鄙视、讥笑和唾骂,也不害怕挨打。
正是这种对世界的激烈拷问和对自我毫不回避的凝视,让这两位女性的故事闪闪发光。
莉拉和埃莱娜

新颖的女性困境:

母女关系和身为人母 
近几十年来,文学中渐渐出现两个较为新颖的女性困境:母女关系和身为人母。
在费兰特的前一部小说The Days of Abandonment(《被抛弃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惧怕自己大嗓门的母亲,因此时时刻刻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哪怕丈夫宣布爱上别人离开她,她也仍然将恐惧和愤怒困在体内,直到最后在密闭的空间里和自己进行了一场困兽之斗,才彻底走出自己的困境。
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如今的母女之间充斥着张力和冲突。与此同时,哪怕她们之间的差距再大,身为女性,她们都不得不面对社会的结构性歧视,不得不面临结婚、生育的选择和痛苦。因此她们对彼此的缺陷和挣扎有着生理性的体验,这又成为她们渴望和解、理解的基石。
《坡道上的家》
关于生育和育儿困境,近几年有角田光代的《坡道上的家》、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的《成为母亲》,以及加拿大鬼才Sheila Heti的作品Motherhood,讨论的是究竟要不要生小孩。
说实话,我相信不少读者读到这些书的时候,都会惊讶:为什么以前从来都没有人告诉我们?不讲述,不代表不存在。
与其说这些作品让女性恐育,倒不如说,它们促使整个社会进行思考如何从家庭、公司等各个社会单元对女性进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报道出生率悬崖式暴跌的新闻。

《伦敦生活》

其实身为人类,男性和女性都有自身特有的和共同的困境。
《伦敦生活》第二季里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女人的疼痛是与生俱来的,是我们生理上注定遭受的罪。月经痛、哺乳痛、产痛,它们贯穿了我们的一生。男人则不用,他们的痛都要自己去寻找……他们还会打仗,就为了能让彼此感受疼痛,没有仗可打他们就玩橄榄球。而我们的痛苦一直都在。直到……你绝经了,它是这世上最让人幸福的事。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感叹过,男人不再有性欲之后,获得了巨大的解脱——我觉得这两句话简直可以做成一副对联。
 

陷入困境后,

主角们如何自我救赎? 
简·奥斯汀给的建议非常实在:结婚可以,但一定要是对的人。
她的故事其实归根结底,都是聪明的女性,尽管一时糊涂,最终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真爱。《傲慢与偏见》《艾玛》《劝说》都是如此。
这个建议其实没有乍一听那么庸俗。在现在这个复杂、飞速变化的时代,确认什么样的人值得爱,以及确认什么是爱,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其实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的第一部小说《聊天记录》说的就是这么一件事,你从它的题词就可以看出来,它引用了美国诗人弗兰克·奥哈拉的诗:“在危机关头,我们必须一次又一次确认,我们应该去爱谁。”

影视剧《正常人》
到了《正常人》,我们把玛丽安的几段感情经历拿来进行对比,也看得出来,什么样的情感关系是有毒的,什么是有益的。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段好的感情关系都应当是两个人彼此赠予对方美德,哪怕最后没能在一起,双方仍然获得了成长。我们可以不结婚,可以不生子,但是人生如此漫长,不可以不爱人,不被人爱,不是吗?所以简·奥斯汀的小说流传到今天,仍然非常实用,非常有价值。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教育去年有一本非常火的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讲一个十七岁未踏入教室的女孩,如何一步步为自己争得教育的权利,最后考入剑桥攻读博士学位。
教育不仅重塑了她对世界的认识,还帮助她建立了相对稳固的自我,让她得以与原生家庭的负面力量进行对抗,最终挣脱它们的影响。
类似的还有那不勒斯四部曲。埃莱娜通过教育,找到了自己的志业,获得了表达自我的勇气;莉拉尽管没能坚持学业,但她从未放弃学习的机会和权利,也正是她的求知和睿智,不断激励埃莱娜前进。
说到这里,另一个女性自救的途径已经呼之欲出,就是女性友谊。
我自己很受女性朋友们的鼓舞和影响,并且从中获得很多快乐和慰藉。通过交谈,甚至只是存在,女性就可以充当彼此的参照系,鼓舞士气,知道自己经历过的别人也曾经历,并且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正因如此,伍尔夫自己开始写作的时候,就常常遗憾缺少前辈的女性作家作为效仿和观察的对象。
经验分享,其实是族群进步的一个关键因素,而我觉得中国女性最不愿意分享的恐怕是和性相关的经验。所以,当我读到《女孩之城》里,薇薇安在姑姑剧团的舞女演员们的带领下,完成了性启蒙时,觉得非常新鲜,也非常让人愉快。
除此之外,写作也是女性自救的方式。比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书写成为夺回自我的方式。
离开现实主义小说后,我们还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新奇、脑洞大开的女性自救方式。韩国作家韩江在《素食主义者》里写到,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饱受失眠和噩梦的折磨,最后变成了一株植物,活生生凭借自我意志,决绝地掐断了自己和家庭乃至人类社会的联结。
这个变化本身其实是另一个困境的开始。从她开始拒绝吃肉起,她的家人和丈夫就开始从各个方面向她施压,试图扭转她的意志,最后甚至将她送至精神病院。她被迫为自己的叛逆和反抗付出了自由的代价。
所以有时候我们说女性自救,她付出的可能是自己的血肉之躯的代价。像凤凰涅槃一样,十分让人唏嘘。
 
当代女性能从文学作品中得到哪些启发?
PUA、性骚扰、传统观念的禁锢......这些问题一直都在,现在成为热点,是因为人们开始注意到并且承认女性受到的痛苦,当然也和更多的女性受到教育、拥有经济实力有关。
不良PUA、传统观念的禁锢都有一个特点:它们往往不直接施加身体暴力,而更多的是一种“洗脑”,一种对女性的自由意志的伤害和操纵。
在悲剧发生之前,它们通常是隐形的,发生在聊天记录里、发生在紧闭的房门背后。因此不仅法律上难以定罪量刑,甚至还会有不少人为施害者辩护、对受害者评头论足,施行二次伤害。

弗吉尼亚·伍尔夫
我们能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的启示之一,是一种合法性。女性困境值得被讲述,值得被理解。如果有一些困境,我们无法向人倾诉,至少阅读女性困境和女性自救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安慰和鼓励。
更重要的一点,这些描写女性自救之旅的作品,为女性困境提供了最鲜活最直观的定义和证据。语言为我们的经验提供形状,讲述则赋予它意义。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语言的使用是粗糙的、不准确的、甚至落后的。比如“嫁出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这句话难道不落后、不伤人吗?某些高校的女生节标语,“春风十里,不如睡你”,难道不让人厌恶吗?
女性面临的困境之一,是家人、陌生人、网友、社会、法律不把你的困境当作困境。
在某个科普不良PUA的帖子下面,我看到还有一些留言在质疑受害的女性,认为是她们自己的问题,或认为她们在大惊小怪。这种拒绝承认女性困境的舆论环境,会导致女性对自己的情绪和经历产生怀疑,从而产生自我否定。
而阅读女性自救的作品,能帮助女性找到一个稳固可靠的参照系,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再定义。

女性想要“自救”,

必须先建立一个“自我” 
从我自身经历和阅读经验来讲,“自救”的意识来自对痛苦的感知,对现状的不满足,渴望改变现状的愿望。
就拿我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来说。我们知道,在有的地区,家长为了乞求下一胎得一个男孩,会给出生的女孩取名招娣、迎娣。这个名字当然很不尊重,是一个让人不快、委屈、痛苦的名字。
有这样一个女孩,她长大了,不喜欢这个名字,决定改名。听起来不是一件难事,但她却经历了来自家庭、权力机关的阻挠。这个名字其实就是一个很真实的困境,而且它很可怕,因为名字如果不改,它是如影随形的,它具有社会功能,还具有象征意义,是你个体的一部分。因此女孩决定改名,就是一次自救。
整个帖子读得我非常心惊胆战,因为任何一个环节遇到的阻挠,都可能让她就此放弃,错过自救的机会。但这个姑娘非常了不起,她试图说服家人,她收集资料,让申请材料尽可能完备,她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最后获得了部分亲属的支持,她们帮助她获得了大家长——也就是她的爷爷——的同意。
我感到特别开心的是,她没有因为别人不认同她的痛苦和委屈,就否认自己感受到的情绪;她没有因为手续繁琐,就放弃和整个流程交锋;她没有因为旁人的警告而退却;幸运的是,她不需要付出和家人关系恶化的代价。她有感知力、行动力、判断力,有这三种力量的人往往拥有强大的自我。因为想要“自救”,必须先建立一个“自我”。

 女性自救相关的文学和电影作品 
分享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末路狂花》。
它讲述一个不堪忍受乏味生活的家庭主妇塞尔玛,接受好朋友路易丝的邀约,两人开车结伴出门去钓鱼。结果刚上路没多久,塞尔玛差点被酒吧结识的男子强暴,情急之下路易丝拔枪将男子射杀,她们被迫开始亡命天涯。

电影《末路狂花》

塞尔玛刚登场时是一个美丽有余、智慧不足的女性;路易丝则强悍能干、经验丰富。一路上她们两人互相支持、影响,最后两人的性格都发生了转变,获得了心灵上的解放,然而最后仍然付出了无法挽回的代价。
这就回到了刚刚我提到的,女性似乎只有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完成自救和觉醒。
另外推荐一个我很喜欢的小中篇,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的《使馆楼》。它讲述一个叫法图的姑娘,辗转来到英国,在一个移民家庭做帮佣。她经历过很多磨难,曾被酒店客人侵犯、被雇主轻慢和剥削。
但她始终没有失去自我,懂得为自己争得一些小小的权利,比如用主人家的会员卡去游泳池游泳;她非常懂得自己想要什么,并且非常实际地为自己的生活进行规划。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是,法图去游泳,但是舍不得买泳装,于是就穿了一个结实的黑色胸罩,配一条黑色内裤。
借用小说里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分享,“Whether back home or here, the key to surviving as a people, in Fatou’s opinion, was to make your own arrangements.”(“不管是在老家,还是在这里,在法图看来,一个民族能生存下去的关键就是——你得自有安排。”)
祝愿所有的读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希望你们都能在自己的安排下,在自我意志的指引下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相关阅读 
《女孩之城》
[美]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著  姜小瑁 译
中信出版·大方 2020年6月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点击下图,回顾七月大方live:

世界并非直来直往,人生不是好与坏的选择题

身体愉悦,没必要脸红


 加入我们 
目前开放岗位
👇
营销主管|策划编辑|营销编辑
点击了解职位详情

 有意向者请将简历投递至 
hrsh@citicpub.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