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大方

其他

在历史生生灭灭的宿命轮回里,听见普通人无尽的叹息

近些年来,跨界写作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诸如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创作者,尝试小说写作,愈来愈成为一种潮流。作为跨界写作者,作者特殊的专业背景与经历,往往能给小说创作带来新鲜血液,别开生面,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洛阳劫》的作者唐克扬就是这样一位“跨界写作者”。作为一名设计学博士、独立策展人,他在学术历程上一直在“跨界”。在2014年的一场演讲中,他说:“我最早是学工科的,慢慢地开始又去学文学,最后以建筑而收场。但对我来说,它并不意味着杂乱或者是漫无边际……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在今天你不再可能找到一种唯一的对所有人都适合的使命。在过去的那个时代,笼统的主体意味着单一的创作者……大多数人都在黑暗中听着一个人讲话,只有一个人在舞台上面,但是现在,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导演,只要你真的能担负起这个由过去的集体所支撑的‘独自’。”唐克扬唐克扬对学术“跨界”进行了重新认识。放在小说上,也是如此。唐克扬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融入作品之中,为文字增添了独特的空间感,兼具智性与历史的厚重。01
2023年8月9日
其他

去往城市!大方2023新书预告

2023年,我们将去往城市,感受街市久违的喧嚣,聆听建筑物的心跳,重新看见世界的五彩斑斓。在本土原创板块,李凤群、弋舟、李浩、唐克扬、闻人悦阅等均有作品推出,同时我们将聆听更多青年作者的声音:天瑞说符、糖匪、魏思孝、龚万莹、吕晓宇……在他们笔下,我们可以看见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体悟来自生命本质的蓬勃与朝气。在外国文学板块,我们将继续推出辛格经典系列、杜拉斯作品集、穆蒂斯的诗歌与短篇小说、米亚·科托的“大地三部曲”,首次引进西班牙语非现实主义文学先驱马丁-桑托斯的作品,同时以文学的方式关注自然环境和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在阅读中寻找理想国。除此之外,翟永明、易丹、赵汀阳以及其他中外学者,将一起探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艺术;许宏、侯杨方、董耀会等,将在行走中感受人文历史的独特魅力。01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去海上吧!大方2022新书预告

2021年,无根的漂泊感作为人的本质越发凸显出来,处在漂泊之中的每一个人要如何面对与自身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成了文学的某种内核,也是大方2022年度的思考。在华语文学版块,大方将继续出版万玛才旦、弋舟的作品,同时将有新的作者阵容加入,共同讲述城市与远方的故事。非虚构方面,袁凌将带来突破性之作;而与网易人间非虚构栏目的合作,让我们从工作中看见真正的中国。外国文学版块,持续预告了三年的阿尔瓦罗·穆蒂斯终将出版,米亚·科托和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的“四手连作”也将与读者见面;安东尼·多尔、理查德·鲍尔斯、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萨利尼科夫书写个体与时代的关联和困惑。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玛格丽特·杜拉斯、威廉·福克纳和博比·安·梅森带着故事里的人,诠释经典文学在当下的意义。人文社科版块,我们以致敬考古百年开启中国来处的追寻,朱维铮、赵汀阳、孟晖、侯杨方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溯源中国文明;而林登则从自己的视角见证当代中国三十五年发展历程;对于美国的持续观察,将深入到历史层面,推出更多关注时代议题的作品。就这样,2022年,去海上吧!
2022年1月14日
其他

还好在阅读中,我们是自由的 | 大方2021年度之书

后疫情时代,我们被迫困在了此时此地,“我不属于任何地方,我是自由的”,扎加耶夫斯基诗集《不对称》中如此写道,遥遥呼应了当代人的心声。还好在阅读中,我们是自由的。过去一整年,大方向更美好的世界跋涉,注重叙事的力量,不断打破边界,让影、音、诗、文在流动中互文。我们曾以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早春》迎接春日降临,跟随《少年、胭脂与灵怪》听周恺讲述川中往事,通过《象群中的蚂蚁》看见印度女性,置身《喀耳刻》与《零度分离》的奇幻世界,从过去与未来之间获取更多力量……今年除了大方全员参与之外,我们有幸邀请到作家、评论家、设计师、媒体人、书店运营者等专业推荐人,共同评选,凝聚成这份独特的大方年度书单。2021,我们的出行受到了限制,还好可以在阅读中,超越日历,超越深渊,奔向自由。《向伯利恒跋涉》[美]琼·狄迪恩
2021年12月31日
其他

这些书里,有属于2020年的独家记忆 | 大方年度之书

又到年终盘点时,大方的年度之书在编辑们的投票中新鲜出炉。每一本书,背后都有一段属于2020年的独家记忆。这是有关“失去”的一年,我们错过了春天,与许多杰出的灵魂告别,在《逝物录》里,听逝者滔滔不绝,看往昔生机勃勃;这是无法出门远行的一年,以“葡语文学”为线索,我们跟随安图内斯环游里斯本,在里约热内卢同马查多闲逛;这是被“突如其来”打乱的一年,我们推门躲进1970年代的《南货店》,在富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日子里,寻找一点应对无常的力气。这更是需要人们互相给予勇气和关爱的一年。今年我们结识了300余位大方Seeds,共读好书,一起成长。因此,本次大方年度之书的评选也特别增设了“Seeds之选”。看看这两份书单,就知道读者与我们是多么心有灵犀。2020年,幸而有好书和好友陪伴,《岸萤》闪烁,时间《不语》,但愿来年你我依旧信仰阅读。「2020大方年度之书」编辑之选《南货店》《逝物录》《记忆记忆》《岸萤》《马查多·德·阿西斯小说集》《我信仰阅读》《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审查官手记》《世界尽头的土地上》《无辜》「2020大方年度之书」Seeds之选《审查官手记》《南货店》《我信仰阅读》《岸萤》《记忆记忆》《逝物录》《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世界尽头的土地上》《不语》《马查多·德·阿西斯小说集》编辑之选&Seeds之选《南货店》看似由消失一匹布的悬念来开场,其实张忌开门见山。小说中各色人物登场,每人的心志、旨求各不同,就好比风从四面八方吹来,万状而无形;然而风行草偃,作家希望从草迹、麦浪、
2020年12月30日
其他

过去值得回味,因为它永远是虚构的 | 《记忆记忆》作者玛丽亚·斯捷潘诺娃专访

新书上市为什么说《记忆记忆》是近几年最重要的俄语小说?欢迎收听我们的播客节目跳岛FM(Talking
2020年12月10日
其他

不听摇滚乐的手提包收藏家不是好编辑

提问!多丽丝·莱辛、托妮·莫里森、约翰·契弗、约翰·勒卡雷、劳伦·白考尔、丽芙·乌尔曼、凯瑟琳·赫本、鲍勃·迪伦、约翰·列侬、比尔·克林顿、凯瑟琳·格雷厄姆.....这些闪耀的人物之间有什么共同的联系?答案就是:罗伯特·戈特利布(Robert
2020年11月26日
其他

为什么说《记忆记忆》是近几年最重要的俄语小说?

苏联解体后,曾经群星璀璨的俄语文学似乎就此沉寂下来。事实上,俄语文学从未消逝,一面受到传统的滋养,一面不断突破自身,在描写和思考当代俄罗斯文化与社会的同时,探寻文学新的可能。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记忆记忆》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被誉为“近几年最重要的俄语小说”。《记忆记忆》文本独特,叙事与哲思交错,精巧和辽阔并存。全书由两条线串起,一条是作者对20世纪欧美文艺界的回溯,探寻俄国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记忆保留白银时代精神;一条则是作者通过寻找自己的家族遗迹,拼凑出一个俄罗斯犹太家族几代人的生命历程。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串起了作者对于当今俄罗斯乃至世界“迷恋过去”的反思。《记忆记忆》[俄]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2020年11月25日
其他

在污秽和绝望中寻找忧郁的美 | Seeds共读计划

每月月初,大方种子会员共同选出一本最想读的大方新书,作为当月共读书目。月底,我们将在会员群内组织线上共读分享会,读后有心得的会员都可以报名成为分享人,精彩发言将有机会出现在会员刊物Seeds
2020年11月6日
其他

“冰人夏洛特”是记忆本身,也是作为时代幸存者的我们 | 新书上市

引:反记忆尽管玛丽亚·斯捷潘诺娃本人在采访中否认“反记忆”的概念,我仍然“违背作者意愿地”将其作为了本书的定调:“一部写尽了记忆的反记忆小说”。记忆,诸如家族史,诸如自传,诸如口述史,甚至我们这个时代乐此不疲的对于历史事件的挖掘和试图还原——这构成了层出不穷的人文社科专著,而记忆则是一座可供挖掘的宝藏,对其的探究已成为全球性的事件和习俗:每年回溯过去的书不胜枚举;同为俄罗斯大书奖的获奖作品,便包含好几部传记。但在“挖掘真相,记住过去”的思潮下,斯捷潘诺娃这部30万字,结构复杂的跨文体小说,却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记忆之不可寻,以及饶过记忆。起:夏洛特《记忆记忆》一书的序幕从封面的瓷娃娃拉开,这种被称为“冰人夏洛特/冰人夏绿蒂”(Frozen
2020年11月6日
其他

独家专访陈传兴:疫情之后,哲学成为了一种现实

我们可能难以再找到一个像陈传兴这样独特的人。他导演了“诗人三部曲”、监制了《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同时还办摄影展、做出版社、写书、在大学教课一直到退休。9月底,电影《掬水月在手》上映在即,陈传兴提前来到了上海,接受隔离。10月9号,在陈传兴结束隔离的第三天,中信出版·大方邀请他进行了一场气氛轻松的对谈,聊他的隔离生活、他的创作、他的日常生活。在陈传兴迷宫般的表象之外,内里包裹的是优雅的诗意,和萦绕始终的对世界的深沉思考……
2020年10月23日
其他

暗能量、气泡宇宙、脑机接口、性别酷儿……请接收这份21世纪重要话题指南

在这个依赖算法、信息爆炸的时代,比起知识与信息的增加,我们更可能被信息所俘虏。每日的新闻报道、媒体文章重复着碎片化的信息,抽象概念混杂交织——暗能量、气泡宇宙、脑机接口、性别酷儿、无性别者、过度医疗……也许你曾听过其中一些名词,但你能否说出它们的含义?当我们谈论这些话题时,也许知道它存在,却不知道什么理论能说明这些观点。我们看起来比过去的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却陷入了一种假象——我们获得了更多“知识”,却从未真正理解它们,从未透彻地了解周围的世界。我们习惯于信息的自动投喂,不断讨论它们,不断反刍,但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一串虚有其表的热门词语,一些夺人眼球的标题,一堆散沙般无法聚合的日常经验——热衷谈论,却远离真知。是时候穿过现象表面的虚妄光芒,理解问题背后的意义了!“The
2020年10月14日
其他

陈传兴:我在《岸萤》的书写里,找到了一种危险的乐趣

我们可能难以再找到一个像陈传兴这样独特的人。他既是导演、摄影家,又是作家、出版人,同时还是一位思想家、学者。他常说自己太“复杂”了,面对试图阅读他的人,他常以谜语相赠。2020年,陈传兴出版了凝结着他40年思想精粹的精神自传——《岸萤》。陈传兴说,书写《岸萤》的过程,犹如在搭建一个“迷宫”。这个“迷宫”集他的诗性语言、回忆录、思想史、电影述评、摄影评论与精神自传于一身。因而不仅《岸萤》的书写是一种高度的挑战,它的阅读也有一定的进入难度。10月10日,在上海单向空间·亚朵联名店的《岸萤》新书分享会上,陈传兴与中信出版·大方创始人施宏俊为读者分享了《岸萤》从创作到出版的过程。同时作家赵松、策展人祝羽捷、作家btr、平面设计师孙晓曦、诗人丝绒陨以及艺术实践者陈韵也分别分享了一种他们阅读《岸萤》的方式,与读者一起在“迷宫”中思考、交流、解谜。《岸萤》是一种多重的自我告解《岸萤》是陈传兴继《萤与日》摄影展之后的又一部个人精神展。谈起《岸萤》,陈传兴形容它是两部分不同书写风格的碰撞。一部分是一个老人对1976年到1980年的散文回忆录,另一部分是高度理论性的、哲学性的论述。他坦言,想尝试在这种碰撞里,“找到一种解脱,一种出口”。因而这本在特殊的2020年里出版的《岸萤》,更像是陈传兴对自己的“一种多重告解”。他借由《岸萤》归纳了自己40年前的留法生活,也回望了整个法国文化的兴衰。从福楼拜的《情感教育》出发,他探讨了法国1848革命后整个社会的失落感;继而回忆了法国从阿尔及利亚战争、普法战争到“巴黎公社”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社会动荡。他认为,1968年的法国青年学生运动,其实是整个法国一百年来文化动荡的归结。1848年后,法国在哲学上的挫败已然预示着法国社会在文学艺术上的失落。“那一代的法国人虽然好像高歌亢进、充满希望,其实深层里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感伤。”而《岸萤》用一种实验性的手法,来表达这种文化上的感伤。陈传兴坦言:“这也是我的一个小小的欲望,想在书中表露这些”。对此,施宏俊说:“法国的人文性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情感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尽管在表达上十分收敛,但内心的感伤依然十分明显。”摄影:G小姐解谜的过程,也是底片还原的过程陈传兴把《岸萤》的书写比喻成迷宫的搭建过程。“整本书看起来好像有很严谨的章节,其实里面千回百转。某一部分还没有一个清楚的方向或结论,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但可能隔个50页又突然跳出来了。”“当我开始这样写的时候,我真正找到了一种乐趣。但这也是一种危险,具有高度的挑战性。”这种迷宫式的书写,在丝绒陨看来,还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他指出:“这样的文本处理方式,彷佛诗歌写作中跳跃的名词并置或电影拍摄时的蒙太奇手法,切换得非常快,跳跃性非常强。当你以为自己将要在机场降落,却突然又飞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仅跟陈传兴老师本身,即他的阅历和知识体系有关,也包含了空间和文化上的一种交缠。”“阅读《岸萤》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宛如在解开一个个谜语。”丝绒陨如是说,“看黑卡纸部分的时候,文字和底片(负片)交织在一起,就会一直想要揣摩底片的含义。可当读完这个章节,正片在白色的纸张出现,眼前一亮,有一种谜语突然解开、恍然大悟的感受。我觉得这也是这本书区别于所有我阅读过的其他书的独特之处。”对于这种“解谜”般的阅读体验,《岸萤》的设计师孙晓曦表示,这也和他在设计手法上非常极端地凸显了“曝光”的理念有关。在照片“通货膨胀”的今日,陈传兴依旧坚持手工拍摄放大照片。陈传兴甚至强调:“我拒绝用电脑打字。那是全世界最没有人性的发明之一。这个发明把手和语言、视觉之间一体化的表现方式,完全虚拟化和斩断了。人其实已经不存在了,不是你的手在书写,不是你的脑在思考,是电脑程式替你写。”因此《岸萤》的书籍设计围绕“明与暗”的概念展开,将文字用银色印在黑色卡纸上,图片则印在白色纸张上,似乎让读者游走于剧场与暗房之间,将“曝光”的概念推向极致。翻过第一页的时候,读者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暗房空间:“前面几张图像模模糊糊,若隐若现的,就好像是那种显影没有完全完成的过程,之后再进入到它的真正的书的内容。整个阅读过程基本上就是底片还原的过程。”“我自己更愿意把这本书想象成一个展览——每一个房间的作品都和艺术家本人的经历以及思考有非常紧密的连接。如果说当代艺术展是‘白盒子’,这个展览就是前所未有的‘黑盒子’。”祝羽捷说,“每次打开这本书,银色的字体就让我想起了水银以及月光的质感。”“走进《岸萤》,就如同走进黑夜。正如光让人们在白天看到万事万物,黑夜又把它们遮蔽掉。歌德曾经说,白日是美丽的,但是黑夜是高尚的。所以我每次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就得到了很多黑夜般的感受。”摄影:G小姐用新的语言创造出未来的世界虽然有读者认为《岸萤》延续了陈传兴一贯的艰深、跳跃、甚至晦涩,就连陈传兴也自嘲他的书能让失眠患者安然入睡,但赵松却认为《岸萤》的语言非常饱满,蕴藏活力,有着一种面向未来的“敞开”。“通过这些属于过去的图片,还有正在发生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前景。”“这种活力是由语言本身产生的,这不仅仅来自于它的文字处理方式,更来自于陈传兴老师对语言的追求。因此这部作品恰恰能够反映出他为什么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可能一些读者会觉得他的文字拗口,不顺畅,但这恰恰是他对写作语言本身的强烈敏感和追求所造成的独特效果。”赵松认为,写作是对语言本身负责,写作不是用所谓的日常话语生成人人都可以理解的空间,而是用一种新的语言创造出一个属于未来的世界。他说:“这本书的确不是特别容易阅读。但一本好的作品往往能提供一种非常陌生的、新的体验感,而不是重复我们熟悉的东西。一个新的东西,它一定是陌生的,难进入的。这种难度又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迎接的,因为它会给我们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陈韵则提到,《岸萤》除了大章节标题外,没有其他的标题,所有的文字之间都“均匀地持续地震荡”,这是作者想邀请读者在书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就像是打开一本粤语书或吴语书,起初的进入并不会流畅,但是时间长了,音韵断句之间就会产生振动,“这种阅读,如走进一个略为诡谲的时空,我们不那么自然但逐步放松地在文字里漫游与周旋。”在《岸萤》构建的崭新时空中,“萤”不是固定的光,而是一种流动的、变幻莫测的物质,可以重组,也可以打碎。btr认为这种光的意象在语言中体现得非常明显,“陈传兴用了一种崭新的语言来写作,词语的堆叠方式像没有嵌入的乐高积木,让人担心会倒塌,但它没有倒。试着阅读几次之后,我们好像掌握了一种新的语法,非常新鲜。”(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
2020年10月1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任何一个故事,都逃不过马查多的眼睛 | Seeds共读计划

每月月初,大方种子会员共同选出一本最想读的大方新书,作为当月共读书目。月底,我们将在会员群内组织线上共读分享会,读后有心得的会员都可以报名成为分享人,精彩发言将有机会出现在会员刊物Seeds
2020年10月12日
其他

陈传兴:我是一个迷宫 |《岸萤》新书分享会预告

微博直播@方所文化活动流程19:30-20:00|电影《堤》放映20:00-20:30|陈传兴解读《堤》与《岸萤》20:30-20:45|读者互动20:45-21:15|作者签售《岸萤》简介
2020年10月3日
其他

谁是戈特利布?是时候来认识这位当代出版界的头号“锦鲤”

如果阅读是一种信仰,出版人便是相信与传递信仰的人。今天这篇文章中的传奇出版人罗伯特·戈特利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戈特利布一定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如果你恰巧读过V.S.奈保尔、多丽丝·莱辛、约瑟夫·海勒、鲍勃·迪伦的书,那么,你离这位传奇出版人其实并不遥远。作为藏身于作品与作者背后的文学编辑/出版人,戈特利布常年游走于严肃文学与大众读物之间,为普通读者带来一部部畅销书,也为口味刁钻的书虫们发掘过许多优秀的严肃小众文学作品,被戏称为“出版锦鲤”。在当代出版界,戈特利布早已被公认是麦克斯·珀金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沃尔夫的编辑)之后,美国最伟大的文学编辑。罗伯特·戈特利布从1955年进入西蒙-舒斯特出版社担任编辑助理开始,罗伯特·戈特利布先后担任西蒙-舒斯特出版社总编辑、克瑙夫出版社总编辑、《纽约客》主编,并在70岁之龄出任比尔·克林顿回忆录《我的生活》责任编辑。今天,已经89岁高龄的戈特利布仍在等待85岁的传记作家罗伯特·卡洛完成他的巨著《林登·约翰逊传》第五卷,希望成为他编辑生涯压轴之作。在他最新的回忆录《我信仰阅读》中,我们可以看到戈特利布自幼养成的阅读习惯对他的职业发展何其重要,也在书中的众多编辑案例和轶事中,感知他的勤奋、丰富、激情、专业主义和服务精神。戈特利布横跨两个世纪的出版和写作生涯,不仅是美国出版业的传奇,也是让全世界出版业从业者深受启发、让读者大开眼界的财富。《我信仰阅读》[美]
2020年9月30日
其他

赵松:杰西·鲍尔的《不语》是对《审判》的倒置与折叠

好像一切都愈发喧嚣了。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社交网络,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讯息,在声浪之中激动,又迅速冷静,患上新时代的健忘症。人人都希望借由发声来自我表现,“沉默”仿佛成了一种新奇事物。在杰西·鲍尔的小说《不语》中,主人公小田宗达的沉默像一个无限宁静的暴风眼,而围绕着他的则是无尽的喧嚣。其中,有作家的困惑、众人的评断、了不起的爱情,以及冷酷的现实。杰西·鲍尔来吧,如今凉秋已至,让我们同赵松老师一起,回到1977年日本堺市附近的小渔村,回到那部嘴巴被抹去的书后,回到沉默不语的春天。毕竟如小说中所说:“我们在稀薄而疯狂的空气中跳水,仿佛春天才刚刚开始。”
2020年9月17日
其他

这本豆瓣评分8.5的“江南时间图鉴”,看饿了! | Seeds共读计划

每月月初,大方种子会员共同选出一本最想读的大方新书,作为当月共读书目。月底,我们将在会员群内组织线上共读分享会,读后有心得的会员都可以报名成为分享人,精彩发言将有机会出现在会员刊物Seeds
2020年8月31日
其他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天真的爱为何无法带来幸福?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从58岁开始文学创作,一直写作到79岁。她一共创作了9部长篇小说。1979年,她凭借《离岸》击败奈保尔的《大河湾》获得布克奖。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2020年8月26日
其他

阅读这本小说,请勿贪杯! | Seeds共读计划

每月月初,大方种子会员共同选出一本最想读的大方新书,作为当月共读书目。月底,我们将在会员群内组织线上共读分享会,读后有心得的会员都可以报名成为分享人,精彩发言将有机会出现在会员刊物Seeds
2020年8月4日
其他

一个来自19世纪的年轻人,他的小说100年后时髦依旧

他是一流的语言与叙事大师、足不出户的世界文学家、拉美文学的重要遗产,头像被印在面值一千的巴西纸钞上。茨威格称他为巴西的狄更斯,艾伦·金斯堡将他比作卡夫卡,苏珊·桑塔格将他称作“拉丁美洲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哈罗德·布鲁姆甚至将他誉为“有史以来黑人文学的顶峰”。马查多·德·阿西斯(Machado
2020年7月31日
其他

从《我的天才女友》到《正常人》,女性如何走出自我困境?

近几十年来,文学中渐渐出现两个较为新颖的女性困境:母女关系和身为人母。在费兰特的前一部小说The
2020年7月30日
其他

让失败者们可爱起来!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这位年近六十才开始文学创作的英国作家,将自己的小说写给“被生活冤枉的人”。《离岸》所讲述的泰晤士河上的老旧驳船故事,就取材于她人生低谷时期的船屋经历。而《无辜》中的主角充满着热烈的爱,以无辜追求幸福却带来了相反的结果。就请佩奶奶自己来介绍一下她笔下的这些“失败者”吧!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在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里,因为穷到没有房子住,我也曾经住在一艘叫“格蕾丝”的驳船上,而到最后,船也沉了。《离岸》中这些住在破旧船屋中的“边缘人”的经历,是我从泰晤士河里打捞起的那些带着湿气的回忆。
2020年7月23日
其他

世界并非直来直往,人生不是好与坏的选择题

活动免费扫码添加活动小助手“大方鹅”回复“活动”依照大方鹅指引进群👇(添加过大方象微信的读者朋友,可以直接给大方象回复“活动”进群。)
2020年7月22日
其他

身体愉悦,没必要脸红

“大方live”是中信出版·大方的活动品牌,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线上主题分享,收听来自文学艺术界的新声,激发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建造无形却热烈的现场。时间来到2020年。时尚杂志封面、市场营销事件、品牌广告宣传语上,“Girl
2020年7月21日
其他

小津安二郎如果动手写小说,大概就是张忌这样吧

2020年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几乎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被动的蛰居生活让人们获得了更多独处的时间。张忌创作《南货店》已经两年,正是在如此特殊的时期,他进入了小说收尾阶段。突至的疫情触发了他对生死更深远的思考,使得《南货店》的结尾格外回韵悠长。小说用干净素朴的南方方言,以南货店为背景,讲述供销社系统中的人物故事,勾勒出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极具烟火气的江南城镇生活图景。南货店,这个由南方果品、日常物件构成的生活世界在张忌笔下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世事浮沉,人情冷暖,都在这一方江南小镇上轮番上演。张忌说:“写《出家》是见自己,写《南货店》算是见众生。”小小的一间南货店,其中蕴含了怎样丰饶的人生百相?我们如何在小说中既见众生,又见张忌?今天,我们准备了10件小事,关于张忌,关于南方,关于风物,关于人。我们期待着与你一起,同游《南货店》里的风味人间。
2020年7月16日
其他

进击的Girl Power!4个适合谈论情欲的夜晚|大方live 7月系列活动预告

时间:7.21(周二)20:00-21:00地点:大方live活动群嘉宾:钟娜中英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正常人》(即将出版)。
2020年7月13日
其他

58岁才出道的“夕阳红”作家,只为失败者写作

对许多国内读者而言,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她事实上却是知名作家詹姆斯·伍德、乔纳森·弗兰岑的文学偶像。她是一位58岁高龄出道的老奶奶。“出名要趁早”放在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身上似乎并不适用。她说:“我认为一个人可以在一生的任何时刻开始写作。”她的出现,让不够早慧的普通人看到了希望。她认为传记是为成功的人写的,而自己的小说,是写给“深深迷失的、被生活冤枉的人”。她为社会边缘人群书写,大概因为她自己也是一个对生活束手无策的人。她一生穷困坎坷,大器晚成,文坛成就得来不易,年近70岁才捧得布克奖。英国作者朱利安·巴恩斯看出了她笔下的纯真与复杂,聪明与含蓄,称她为“最优秀的英国小说家”。巴恩斯说,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使用婉转含蓄的笔调书写,因为她有信心认为读者和她自己一样含蓄,一样聪明。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优秀的小说,往往像生活一样迷失文/朱利安·巴恩斯译/张菊编译自《卫报》最优秀的英国小说家,一个只知道做果酱的老奶奶大约10年前,我和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共同出席约克大学的一个专家组会议。我对她略知一二,但崇拜得无以复加。她略带羞涩,看起来心不在焉,就好像她最不乐意做的事就是承认她当时的身份:在世最优秀的英国小说家。因此她的行为举止表现得就像一个只知道做果酱的老奶奶,完全不谙世事。中场休息时间,我像一个粉丝一样拿出我最喜欢的她的两本小说《早春》和《蓝花》让她签名。她在随身携带的塑料包包里摸索了好一阵子,终于找到一支钢笔,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和停顿之后,她在每本书的标题页上似乎——如我所愿地那样——写下了一小段非常贴心的鼓励年轻小说家的话,我没有看她的题辞便把书收了起来。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活动结束后,有人开车把我们送到了约克站,我们从那一起回伦敦。在国王路十字路口,我建议我俩一同搭乘出租车,因为我们住在伦敦北部同一个区域。哦,不,她答道,她想坐地铁——毕竟她有肯·利文斯通(英国政治家,编者注)给她的免费乘车证。想着那天对她而言更辛苦,我坚持要搭乘出租车,她并不大声争辩,却十分固执,并搬出一条极好的理由:她得在坐地铁的顺道上买一品脱牛奶,如果她坐出租车回家,过后她还得专门跑出来一趟。我不厌其烦地解释说我们可以让出租车停在店外,她买牛奶时略微等会儿即可。“这我倒没想到。”她说,但是不行,我还是没说服她,她决定坐地铁,就这样。随后她开始在随身包里翻找她的免费通行证,我在大厅等她。一定是在包里的,但是,经过多次底朝天的翻找,还是没找到。我那时候有点不耐烦,很可能也表现出来了,我把她带到售票机前,买了我俩的票,然后搀着她从自动扶梯上到北线。等地铁时,她转过头,表情温和关切,“哦,天哪,”她说,“我确实好像已经把你带入了低级的交通工具中。”到家时,我还在笑,我打开她的书,想读读那些似乎是沉思良久之后才写好的题辞。在《早春》
2020年7月9日
其他

招聘 | 世界广阔,做个“大方”的人

你好!我们是中信大方,是中信出版集团旗下的文化品牌,立足上海,致力于推广文学阅读。寻找全球优秀叙事者在世界文学版图上,我们出版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克奖得主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龚古尔文学奖得主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葡语文学界的中坚力量安东尼奥·洛博·安图内斯、米亚·科托等人的代表作品,更译介了许多国际文学界的青年新声:美国作家杰西·鲍尔、德国作家尤迪特·沙朗斯基、土耳其作家艾丽芙·沙法克……在本土文学领域,我们出版过的作家包括:王安忆、李敬泽、李陀、梁鸿、小白、尹学芸、弋舟、袁凌、万玛才旦、苏阳、张忌、田耳、冯唐、钱佳楠……2019年大方10大好书点击图片查看2020年大方新书预告点击图片查看不仅是一家出版机构文学出版之外,我们更立志成为文化生活的提案者,探索连接作家与读者的新方式。2019年上海书展期间,我们策划了第二届大方文学节(点击查看详情),联手宜家,共同构筑“一间做梦的房间”;发起“大方采梦计划”,采集国内30多位作家的梦,藏在“梦的扭蛋机”;联合20多家与文学、出版、纸张、印刷、饮食相关的品牌,开展了一场“感官文学”市集。2020年,我们开始在声音领域尝试更多可能性,出品了播客“跳岛FM”(点击查看详情),一份可以用耳朵收听的声音文学杂志,希望以声音的形式,赋予文学全新的面貌,不只是严肃的、抒情的、经典的文学,而且是时尚的、动感的、未来的文学。今年,我们还推出了活动品牌“大方live”(点击查看详情),从2月开始,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线上主题分享,收听来自文学艺术界的新声,激发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建造无形却热烈的现场。欢迎加入我们,一起探索文学阅读的更多可能,成为文化生活的提案者!招聘岗位营销主管
2020年7月7日
其他

这本豆瓣9.1分的小说,我劝新读者不要轻易打开 | Seeds共读计划

每月月初,大方种子会员共同选出一本最想读的大方新书,作为当月共读书目。月底,我们将在会员群内组织线上共读分享会,读后有心得的会员都可以报名成为分享人,精彩发言将有机会出现在会员刊物Seeds
2020年7月2日
其他

闪耀吧,“失败者”! | 大方live六月系列活动预告

这是一个人人争做“赢家”的社会,考试、求职、选秀……比赛无处不在,鲜花和掌声永远只属于那10%的人,剩下的,都是跌倒后继续跌倒的人。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却是文学艺术作品最青睐的形象。他们大多外形普通、笨手笨脚、运气不佳,事业和家庭一团乱麻,但是,总有一点善良、一点执着,让这些人物在灰暗的命运中熠熠生辉。本期大方live的主角,就是那些值得赞美的“失败者”。我们邀请了作家俞冰夏和祝羽捷、影评人把噗,聊聊文学作品中的“少数派”,电影里的落魄男女,还有那些生平跌宕、大器晚成的创作者。但愿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都能获得坦然面对真实生活的勇气。此外,本月还首次开设“滞销”沙龙彩蛋栏目,请各家出版机构的编辑来打捞那些没有得到市场足够重视的好书,敬请期待。闪耀吧,“失败者”!大方live六月系列活动预告1.成为少数派的勇气:杰西·鲍尔作品阅读分享时间:6.17(周三)21:00-22:00地点:大方读者微信群嘉宾:俞冰夏作家、译者,曾在上海多家媒体供职,现居美国芝加哥,作品见《小说界》《天南》等刊,译有《悠游小说林》《无尽的玩笑》(即将出版)等。2.想要为这些电影里的落魄主角们大声鼓掌时间:6.20(周六)20:00-21:00地点:大方读者微信群
2020年6月15日
其他

会有那么一天,与其说话,还不如什么都不说

以一周一本的速度写小说,在餐巾纸上作画,养一只叫“鹅”的狗,在手臂上文了两百只蜜蜂……大概没有比杰西·鲍尔更有趣且难以捉摸的作家了。杰西·鲍尔的特立独行,更体现在作品中。杰西·鲍尔2017年,鲍尔入选《格兰塔》年度最佳美国青年作家,他的小说,大多关于绝望、孤独以及反抗。在《自杀式疗愈》里,一个被困在某种卡夫卡式“村庄”当中身份不明的孤独男人,在虚假的记忆里搜索自己的过去;在《为何,以及如何谋划一场火灾》里,一位孤儿中学生用对纵火的执念冲破自身内在的恐惧。而在鲍尔刚刚出版中译本的作品《不语》中,他又一次用清奇的手法写了这么个故事:日本大阪附近村庄的多名老人失踪,警方一无所获,媒体报道却连篇累牍。有人向警方提交了一份认罪书,详细描述了犯罪经过,署名小田宗达,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从法庭审判到送上绞刑架,他都沉默不语……鲍尔在《不语》中写道,“如果世界上有一个沉默的王国,但有一个人可以说话,那他就是永恒之美的国王。但是现在,在我们这世上,说话就没有个尽头;然而会有那么一天,到时候,与其说话,还不如什么都不说。但是,我们还在挣扎继续。”文学评论家詹姆斯·伍德这样评论《不语》:“杰西·鲍尔的小说常常带有相似的静默,他的文字好像是在一个黑暗、空旷的教堂中大声祈祷。”如果你还不认识杰西·鲍尔,从《不语》开始也不算太晚。《不语》
2020年6月10日
其他

如果用一个emoji来形容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是…… | Seeds共读计划

每月月初,大方种子会员共同选出一本最想读的大方新书,作为当月共读书目。月底,我们将在会员群内组织线上共读分享会,读后有心得的会员都可以报名成为分享人,精彩发言将有机会出现在会员刊物Seeds
2020年6月3日
其他

从安图内斯到萨拉马戈,如何正确打开葡语文学?

“大方live”是中信出版·大方的活动品牌,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线上主题分享,收听来自文学艺术界的新声,激发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建造无形却热烈的现场。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回不去的地方和再也见不到的人,唯有记忆,能让它们永远鲜活。因为一场疫情,“失去”的体验在今年变得尤为深刻。在本月的大方live中,我们共读几本“记忆之书”,在字里行间,重回现场,与那些无法忘怀的和难以割舍的,再度相逢。本期分享人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葡语文学博士王渊,也是大方近期出版的《审查官手记》的译者。《审查官手记》是葡语文学大师安图内斯首次引进国内的作品。安图内斯的写作风格独一无二:以问询为中心的叙述结构、记忆瞬间的不断闪回、需要反复寻找的隐含线索……王渊说,读安图内斯的作品确实是件累人的事,但是也能有超乎想象的收获。此外,王渊还和我们聊了聊安图内斯和萨拉马戈的不同之处,这对“葡语文坛双子星”其实向来不喜欢被人拿来相提并论。王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葡萄牙语文学博士。译作涵盖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安图内斯、巴西作家亚马多、安哥拉作家阿瓜卢萨等的多部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提名。点击下方图片,跳转轻芒小程序,收听本期大方FM*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蜻蜓FM、荔枝FM、苹果podcasts搜索“大方FM”订阅收听。寻找安图内斯作品中的隐含线索我首次读到安东尼奥·洛博·安图内斯(António
2020年6月1日
其他

傅适野:为何女性唯有受难,才能进入公共记忆?

“大方live”是中信出版·大方的活动品牌,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线上主题分享,收听来自文学艺术界的新声,激发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建造无形却热烈的现场。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回不去的地方和再也见不到的人,唯有记忆,能让它们永远鲜活。因为一场疫情,“失去”的体验在今年变得尤为深刻。在本月的大方live中,我们共读几本“记忆之书”,在字里行间,重回现场,与那些无法忘怀的和难以割舍的,再度相逢。本期分享人是媒体人、播客《随机波动》主播之一傅适野。她以《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隐痛》《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等书为例,和我们聊了聊不同类型的有关受难女性的书写。这些作品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都认真探讨了女性的遭遇和处境,欲望和痛苦,成为让女性的声音和话语走向公共记忆的一种方式。同时,阅读这些作品意味着进入当事人的痛苦,重返性别暴力的现场,这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傅适野媒体人、播客《随机波动》主播之一点击下方图片,跳转轻芒小程序,收听本期大方FM*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蜻蜓FM、荔枝FM、苹果podcasts搜索“大方FM”订阅收听。女性进入公共场域是困难的吗?为何女性唯有受难,才能进入公共记忆?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何为“公共记忆”。这里涉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别,因为记忆首先是个人的,是私密的;而只有当一种记忆成为集体记忆的时候,或者说一种记忆可以引发公共讨论的时候,它才能够被视作公共记忆。因此,讨论“为何女性唯有受难,才能进入公共记忆”,其实是在讨论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或者说能够引发共鸣的女性的形象和女性的声音。而当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时,这里面的一个潜在假设是:女性进入公共场域是困难的,她只能以受难者的身份或者只有当她受难之后才可以进入公共场域;常态下的女性甚至无法走入公众视线。这个假设是成立的吗?我觉得是成立的。在英国古典学者玛丽·比尔德的充满力量的小册子《女性与权力》中,开篇就探讨了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她提到,在西方,从古典世界开始,女性在公共场合发言就是被鄙夷的,只有两种例外:第一,当女性作为受害者和殉难者出现的时候,她们会被允许发出声音,通常情况下,这都是死亡的序章。第二,女人偶尔可以名正言顺地振臂一呼——为了维护她们的家园、孩子、丈夫,或是其他女人的利益。也就是说,在极端情境下女性可以公开捍卫她们自己作为一个群体的利益,但不能为男人,或是整个社群代言。玛丽·比尔德认为,古典世界里女性的失语首先反映了她们缺乏权利,这些权利包括投票权、法律和经济上的自主,但这只是失语的部分原因,更加丰富的意涵在于,“公开发言和实践演讲并不仅仅是古代女性没有去做的事情,它们是专属于男性的活动和技能,男性这一性别身份通过它们得到定义……所以说在古典时代成为男性,至少是成为精英男性,意味着对话语权的宣告。”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公开发言的女人,按照这里的定义,就已经不是女人了。《女性与权力》
2020年5月29日
其他

沈奇岚:从文学到艺术,我们如何为记忆命名?

“大方live”是中信出版·大方的活动品牌,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线上主题分享,收听来自文学艺术界的新声,激发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建造无形却热烈的现场。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回不去的地方和再也见不到的人,唯有记忆,能让它们永远鲜活。因为一场疫情,“失去”的体验在今年变得尤为深刻。在本月的大方live中,我们共读几本“记忆之书”,在字里行间,重回现场,与那些无法忘怀的和难以割舍的,再度相逢。本期分享人是作家、策展人沈奇岚。作为德国作家沙朗斯基首部引进国内的作品《岛屿书》的策划人,她和我们聊了聊这位作家的新书《逝物录》。她认为,与召唤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岛屿书》相比,记录了12件逝去之物的《逝物录》是一本向内的书,召唤的是一种深层的情绪。如果说书写可以挽留记忆,艺术也是人类追寻逝去的重要方式。作为艺术策展人,沈奇岚还在本期中分享了里希特、基弗、波尔坦斯基等用独特方法雕刻记忆、处理创伤的当代艺术家及作品。沈奇岚,作家,策展人,文化学者,经常与国际文化机构和美术馆合作各种论坛、学术研究和展览项目。曾任《艺术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中南传媒浦睿文化艺术部主编,现兼任《书城》杂志编委。著有《我愿生命从容》《那个姐姐教我的事》等。点击下方图片,跳转轻芒小程序,收听本期大方FM*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蜻蜓FM、荔枝FM、苹果podcasts搜索“大方FM”订阅收听。
2020年5月22日
其他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逝物录》,可以先听听他们怎么说

德国作家尤迪特·沙朗斯基的《逝物录》出版一个月以来,不断收获赞美:诗人胡桑说,读这本书如同“在废墟、记忆、过去的丛林里穿梭”;作家黎戈说,《逝物录》是“一场华丽的文字探险,或是气流中的飞行”;复旦新闻学院的马凌老师赞叹,“很少见到这么文图俱佳的书,以及这么精致的翻译了”;策展人沈奇岚评论,“尤迪特·沙朗斯基就像一个时空的收音师,她竭尽全力地穿越到那些已经消失的历史现场,收取一些声响,而后,在我们的耳边低语和回放”……《逝物录》到底是怎样一本神奇的书?如果你还没有读过,不妨先看看关于它的10件事。但愿其中的某一条,能够成为你打开它的理由。《逝物录》[德]
2020年5月20日
其他

安图内斯:请你们以得病的方式,阅读我的书

他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并列为葡萄牙语文坛的双子星,是继萨拉马戈之后,在国际文坛声誉最高的葡萄牙作家。这位欧洲最杰出的文学巨匠,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曾经称他为“21世纪最重要的在世作家之一”。安东尼奥·洛博·安图内斯(António
2020年5月15日
其他

尤迪特·沙朗斯基:我极度害怕的东西并非来自未来,而是源自过去

“书写什么也不能挽回,却让一切都可能被体验……只要有记忆,在和不在的差别或许就不那么重要。”德国作家尤迪特·沙朗斯基在《逝物录》中如是描述书写之于消逝的意义。在叙述中,逝去的一切都能够再次显现。因为记得,所以活着。以下为《信睿周报》对尤迪特·沙朗斯基的采访,探讨了以“消逝”为主题的写作和哲思,以及她对虚构与非虚构、记忆与遗忘等关系的看法。尤迪特·沙朗斯基
2020年5月12日
其他

乌云装扮者:有人讨厌“网红打卡”,但谁会拒绝来到一个美好空间?

“大方live”是中信出版·大方的活动品牌,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线上主题分享,收听来自文学艺术界的新声,激发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建造无形却热烈的现场。大方live的4月主题为“Cheer
2020年5月11日
其他

马凌:打开《逝物录》,听逝者滔滔不绝,看往昔生机勃勃

“一如所有书籍,本书也想让某些事物活下去,它想让过往的前现、遗忘的还魂、喑哑的说话、被错过的得到悼念。书写什么也不能挽回,却让一切都可能被体验。因此,这本书同等关心寻找和发现、失去和获得,它让人隐约感到,只要有记忆,在和不在的差别或许就不那么重要。”——尤迪特·沙朗斯基万事皆有终或万物皆无尽,哪一种更令人毛骨悚然?15世纪,帕多瓦一位发疯的洗衣妇声称:地球上一切消逝的东西都会降落在月亮上。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记录了这则奇想。1532年,阿里奥斯托在《疯狂的罗兰》里几乎一字不差地转借了阿尔贝蒂的记录。从此,借诗行的翅膀,洗衣妇的疯言不胫而走。而那些循环往复的流言,总是集体无意识的表达——在月亮上!为什么不呢?在人们的希冀中,总会有一处幻地,存储所有逝去的岁月、毁灭的帝国、昔日的情爱、尚未倾颓的建筑、尚未灭绝的物种、尚未冰冷的怀抱。此时此刻,科学家抛弃了“月亮背面”的狂想,人类造的“云”已经运行十年。无数比特字节似乎存储了过去和现在的一切,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可是,就像我们把目光转向浩瀚苍穹,看得见的是灿烂星系,而看不见的暗物质,那才是宇宙的主要成分。我们遗忘的比我们保留的多,我们感知的比我们记录的多,我们不知的比我们知道的多。如果世界本身是一个无比庞大、没完没了的记录系统;如果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任何事物都会在某处留下痕迹;那么,帕多瓦疯妇其实只需要一个全知全能的程序员,他旁观、他记录、他存储,所有曾有的、无远弗届,不仅有人为的信息、还该有心灵的悸动、夏虫的绝唱、一粒鹦鹉螺化石的沧海时光。然而,万事皆有终、抑或万物皆无尽,何种想象更令人毛骨悚然?有限信息与无尽数据,遗忘与永远不忘,什么更适应人类需要?如果弗洛伊德说对了,任何一个梦、任何一种念想都不会被真正忘记;如果他的弟子和敌人荣格也说对了,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在人脑结构中留下遗传痕迹;那么,在还没有找到一位全知全能的程序员的时候,一个寿数有限的肉身凡人,或许可以在布莱克的诗里寻找启迪:一颗沙里一个世界,一朵花里一座天堂,将永恒存于一个时辰,把无限放在自己的手掌。文字成真,时间失效20世纪50年代,在瑞士的翁塞尔诺内谷,一个退休公务员将自己的18顷隐居之地,改造成一片“林中百科全书”。他把上千块写有人类知识的牌子按主题置于林中、挂在树上,小屋的每个角落都堆满了书籍、纸张和废物,知识在这里恣肆蔓生。这个公务员表达了无数知识分子的执念:读一切可读之物,分类保存一切读过的东西。比之帕多瓦的无知洗衣妇,翁塞尔诺内谷的公务员有知识,他要把自己的“阿曼德之家”变成“月亮”,其疯狂程度更胜一筹。可叹的是,“阿曼德之家”是他的知识领地,是他的自在之所,却远远不是天堂乐园,因为他同时也期望这是“爱的巢穴”,他渴望一个可以分享这些百科知识的爱人-读者,终不可得。1973年,在他去世之后,花园彻底被毁,只有寥寥几块知识牌和几部自制书幸存。《逝物录》作者:[德]
2020年5月8日
其他

李伟长:爱德华·霍普的画,如同凝固的小说

“大方live”是中信出版·大方的活动品牌,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线上主题分享,收听来自文学艺术界的新声,激发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建造无形却热烈的现场。大方live的4月主题为“Cheer
2020年5月7日
其他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我喜欢那些生来就被打败的人

她58岁才开始文学创作,此前做过老师,经营过书店,二战期间在食品局和BBC工作。她一直写作到79岁,共创作了9部长篇小说,多次获得布克奖提名。1979年,凭借《离岸》击败奈保尔的《大河湾》摘得该奖,但她却说,“我知道自己是个局外人”。她被《泰晤士报》列为“自1945年以来的50个最伟大的英国作家”之一,她也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的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和A·S·拜厄特都表达过对她的崇拜。巴恩斯说,只要成熟和细心的小说读者一直存在,她的作品就会经久不衰。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这位大器晚成的英国小说家,到底有什么迷人之处?今天是她逝世20周年的日子,我们准备了关于她的10件事,以此一窥她的生活与写作。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作品《离岸》《无辜》将于5月由中信出版·大方出版。今天的企鹅日历,纪念菲茨杰拉德逝世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总是意外频出,经常从梯子上掉下来,从窗户掉出去,把自己锁在浴室里或者发生其他一些小意外(“有一次我被等公交车的人撞倒了,胳膊上留下了一个圆形瘀伤,就像该隐身上的记号”)。即便有些事不是她的错,她也常自责;她的书销路不佳时,她甚至会感到愧对出版商。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作品《离岸》是布克奖史上篇幅最短的获奖作品,仅有132页。事实上,她的作品都很短,她说,“既然我不可救药地迷上了写短故事,我就必须确保每一次冲突、每一次对话,都同我想要表达的小说内核相关。”《离岸》外版封面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在62岁时获得了布克奖,那时候她是一个寡妇外加三个成年子女的母亲,住在她已经出嫁的女儿在巴特西的一栋房子里。为了参加布克晚宴,她买来布料给自己做了一件“礼服”,她称之为晚礼服的棉布长袍更像是一件绒布睡衣。
2020年4月28日
其他

《忽左忽右》主播程衍樑:听播客的人,读书也一定不会少

张宇凌:男性也渴望被审美地对待钱佳楠:那些能大胆表达自己的女生,我很羡慕朱文颖:我喜欢“雌雄同体”的朋友张忌:一碗酒酿圆子,有时候会决定生死梁鸿:疫情到来后,我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无足轻重
2020年4月26日
其他

12件逝物,12段我们险些失去的记忆 | 线上展览

“只要有记忆,在和不在的差别或许就不那么重要。”德国作家、艺术家尤迪特·沙朗斯基如是说。通过书写,沙朗斯基试图让某些事物活下去。在新作《逝物录》中,她用12个华丽的故事保存了12件我们早已忘记甚或从不知道的事物。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她的作品就像汹涌波涛上方的灯塔,照亮了一切我们轻易失去的东西。本期,我们将《逝物录》中的12种逝物一一呈现。这些物品,横跨艺术、动物、建筑、宗教、文学、电影,贯穿古今;这些图片,来自奥地利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德国联邦档案馆等权威机构。愿这些陌异的逝物,让过往的前现、遗忘的还魂、喑哑的说话、被错过的得到悼念。
2020年4月23日
其他

因为记得,所以活着 | 德国最受瞩目女作家尤迪特·沙朗斯基新作《逝物录》中文版问世

活着,就意味着经历失去。这是生而为人的残忍真相。而一场疾病的爆发,让所有人不得不共同直面这一真相。在这个春天,我们或多或少都失去了些什么。一本关于“失去”的书在今年出版,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德国作家尤迪特·沙朗斯基的新作《逝物录》,试图用书写留住消逝,用消逝探讨存在。在看她来,存在和逝去的边界,在于记忆。真正逝去的,是被遗忘的,只要我们记得,那些逝去的就还活着。《逝物录》[德]尤迪特·沙朗斯基
2020年4月17日
其他

张泠:金花、刘三姐、李双双,为什么在今天的大荧幕上消失了?

在每一位女性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位“不可替代的她”。3月国际女性月,我们邀请了四位女性创作者来到大方读者群,讲述她们理解的女性之间的关系,分享她们喜爱的女性议题文艺作品。本期分享人是电影研究者张泠。她与我们分享了三部半世纪以前的中国女性电影,以及其中三个经典的劳动妇女形象。与今天的一些影片相比,这些电影中传达的性别观念,不仅不过时,反倒更进步。张泠说,当青春、美貌、富有成了界定女性的标准,劳动妇女就不再会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公共领域里面,金花、李双双、刘三姐这样的主角,在大银幕上已难觅踪迹。张泠,专栏作者、纽约州立大学Purchase分校助理教授、芝加哥大学电影学博士。著有散文合集《流影海德园:黄小邪电影札记》。点击下方图片,跳转轻芒小程序,收听本期大方FM*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蜻蜓FM、荔枝FM、苹果podcasts搜索“大方FM”订阅收听。在劳动中获得尊严的女性们我想重点推荐三部中国电影,大家可能会觉得我这个推荐有点守旧、过时,但是现在每次重看这几部电影,我还是觉得它们非常有意义。这三部中国电影都产生于1950、1960年代,在当时都深受欢迎,对上一代、上两代的中国人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第一部电影是195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王家乙导演的《五朵金花》。《五朵金花》是关于白族青年的故事。一位男青年阿鹏在“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上遇到一位女青年叫金花,他们彼此爱慕,相约下一年相见。阿鹏下一年就来苍山洱海找金花。他一路上不断地找,遇到了四位金花,但都不是他想找的人。这四位金花,都是白族的劳动妇女。她们有的在生产队积肥,有的是饲养员,有的在炼铁厂工作,有的在开拖拉机。经过种种巧合、错过等等,阿鹏终于找到了自己想找的金花,是公社的副社长金花。
2020年4月8日
其他

张宇凌:男性也渴望被审美地对待

在每一位女性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位“不可替代的她”。3月国际女性月,我们邀请了四位女性创作者来到大方读者群,讲述她们理解的女性之间的关系,分享她们喜爱的女性议题文艺作品。本期分享人是艺术史研究者张宇凌。在本期节目中,她结合自己的作品《竹不如肉》和我们探讨了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女性欲望等。张宇凌认为,美的最高形式应该是突破雌雄界限,更加自由和敞开。张宇凌,艺术史研究者和写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巴黎一大,艺术史暨考古学系博士。长期为《三联生活周刊》《新知》《单读》等杂志撰写艺术史专栏,曾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现为北京金杜艺术中心总监,“艺食团”金杜艺术俱乐部创始人。著有《唯美主义》《竹不如肉》,译有《中世纪社会》《微精神分析》《是从中国,我给你写信》《康德与柏格森解读》等。点击下方图片,跳转轻芒小程序,收听本期大方FM*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蜻蜓FM、荔枝FM、苹果podcasts搜索“大方FM”订阅收听。Q1:想问问宇凌老师今年三八妇女节是怎么过的,通常会不会庆祝这个节日,以怎样的方式庆祝呢?我通常不过大部分的节日,所以三八妇女节一般也不过。但是如果身边有朋友发我一些问候,
2020年4月3日
其他

钱佳楠:那些能大胆表达自己的女生,我很羡慕

在每一位女性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位“不可替代的她”。3月国际女性月,我们邀请了四位女性创作者来到大方读者群,讲述她们理解的女性之间的关系,分享她们喜爱的女性议题文艺作品。本期分享人是写作者钱佳楠。她为我们解读了自己的小说《不吃鸡蛋的人》中的母女关系,在她看来,小说主人公周允的母亲对女儿的期待有功利的原因,并潜移默化被资本把持着。谈及自己对独立女性的理解,钱佳楠说:“我对女性独立的理解当然还是基于经济和精神的独立,但是真正的独立,是必须有自我。”钱佳楠钱佳楠,写作者,译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坊创意写作(英语)艺术硕士,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短篇集《人只会老,不会死》,长篇《不吃鸡蛋的人》等作品。英语作品散见《纽约时报》《格兰塔》等,为美国独立文学网站The
2020年3月28日
其他

朱文颖:我喜欢“雌雄同体”的朋友

在每一位女性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位“不可替代的她”。3月国际女性月,我们邀请了四位女性创作者来到大方读者群,讲述她们理解的女性之间的关系,分享她们喜爱的女性议题文艺作品。本期分享人是当代作家朱文颖。她结合自己的短篇小说集《生命伴侣》探讨了女性之间友谊的本质。她说,她本人更喜欢“雌雄同体”的朋友。朱文颖朱文颖,当代作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戴女士与蓝》,中短篇作品《繁华》《浮生》《凝视玛丽娜》《生命伴侣》等。部分作品有英、法、日、俄、韩、德、意等译本。曾获国内多种奖项。点击上方图片,跳转轻芒小程序,收听本期大方FM*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蜻蜓FM、荔枝FM、苹果podcasts搜索“大方FM”订阅收听。我不是很喜欢妇女节这个说法我不是一个特别强调节日的人,也不是很喜欢妇女节这个说法,因为我不知道它到底在强调什么。从某种逻辑上来说,强调其实也意味着曾经被忽略,或者正在被忽略。只有被忽略的东西,才需要去强调。与其说去庆祝这个节日,还不如每到这个节日去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和这个节日以及其他一切节日有关的背景和现状等等。女性作家的作品,在宣传上容易被简单化首先谈一谈《生命伴侣》这本书。中信为这本书做了一个很棒的宣传语,说《生命伴侣》是十则故事,讲述十种不同的隐秘伤口和冒险。这个归纳得很好。因为有时候,女性作家的作品在宣传上很有可能被媒体简单化以及概念化。一简单化,就远离了文学的本质。有一位我特别喜欢的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他有一部长篇小说,题目叫《修道院纪事》。在这本书的首发式上有一位记者问萨拉马戈:“萨拉马戈先生,我知道您的这本书是写爱情的吧。”萨拉马戈是这么回答的:“哎呀,你完全没有看懂我的这部小说。这部小说写的根本不是爱情,它写的是人类意志。”女性之间的友谊,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一直不是特别喜欢强调友谊发生在女性之间,我更愿意强调它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因为无论是在《凝视玛丽娜》还是在《生命伴侣》里(二者均为朱文颖短篇小说集《生命伴侣》中的短篇故事),好朋友都是对方人生的见证者,或者说是命运的制造者,这些其实是不分性别的。比如《凝视玛丽娜》里李天雨坎坷的命运,有一部分就是她的女性好朋友戴玲玲造成的。但是在小说的结尾处,20年后沧海桑田,当戴玲玲委婉地向李天雨道歉时,李天雨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恶魔消失,天使也同时飞走了。这个时候她们就从性别回到了人性的起点,这个起点是不分性别的。《凝视玛丽娜》里的戴玲玲和李天雨最初相识的时候,各自站在人生的起点上,面对着人生无数的可能性。她们彼此是亲密的朋友,分享生活的甜蜜、隐私以及对于未来的憧憬。与此同时,她们也有着年轻女孩子都具有的微妙的攀比、竞争、嫉妒。而20年以后,两个人再次相遇的时候,都已经人到中年。那个时候带着满满的沧桑和人生故事,她们更像一种精神上的知己。这种女性之间微妙的竞争关系就削弱了很多。这可能就是20多岁的女性和40多岁的女性之间不同的地方吧。这也是由于她们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的不同而产生的改变。玛丽娜的行为艺术,超越了“女性主义”的概念前不久艺术家乌维·赖斯潘的去世,使得他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爱情纠葛再度被大众提及讨论。我的小说《凝视玛丽娜》就是以玛丽娜著名的行为艺术命名。《凝视玛丽娜》的开头,李天雨和戴玲玲开始聊天的时候,谈到了玛丽娜的行为艺术《节奏0》。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品呢?表演者玛丽娜把自己变为一个麻痹的状态,不能有任何的行动去反抗任何东西。这场行为艺术一共持续了六个小时。观众一开始还犹豫不决,经过一些轻微的试探,他们发现玛丽娜对这些行为都毫无抵抗后,他们的参与性也越来越强。最危险时,有一位小个子男士,把子弹放进了手枪,而且他把那个手枪已经对准了玛丽娜的脖子。玛丽娜说他可以开枪,但是他没有。当这个行为艺术结束时,玛丽娜身体里麻醉退去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她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将全部的决定权交给公众,那么离死也就不远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我对玛丽娜的经历和行为艺术最感兴趣的一个地方是,我觉得她无疑完全已经超越了女性主义这个概念。她身上有两个部分,是我特别尊敬和感谢的。一个是在艺术表达力方面的勇敢和执着。另一个是,对这个世界永远保有一种质疑的姿态。行为艺术本身和其内容,对于理解和深化女性,有着拓展性的意义。所以我将玛丽娜和她的行为艺术糅在了小说里。其实我们的一生其实就是一场行为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执着而勇敢地活出自己。我理想中的女性就是活出自己。无论是完美还是不完美的。比如,一个在夕阳下微笑的老太太;一个先锋的女艺术家;一个非常满足的家庭主妇;或者是精明的女商人,可能都是我内心的偶像或者榜样。我喜欢“雌雄同体”的女性朋友关于女性朋友,我比较喜欢“雌雄同体”的那一种。当然,这是一个比喻。意思是我和她们在一起的时候,可以一起谈论漂亮衣服,口红的色号。但是我们一定也可以一起谈论精神世界的东西。我觉得是一种默契、亲密,但同时又可以是疏离的状态。在我刚开始写作不久的时候,有几个女性作家朋友,我们经常彻夜长谈,谈人生,谈文学,酣畅淋漓,完全是80年代的那种氛围。现在反而会比较少,因为慢慢地进入中年,会觉得人生其实很复杂,而且人生可能是没有答案的。所以更多的,我们会用一种默契的方式来相处。把更多对于人生以及命运的感想写进文字里去。杜拉斯是极端的用女性主义态度写作的作家作为女性写作者,天性的东西应该是不可能改变的,那么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看到它冷酷、客观的一面。同时用两种方式来阐述你看到的这个世界,它会更全面。我在早年特别喜欢一个法国作家,是大家也很熟悉的杜拉斯。在她所有的作品中,她非常任性地让她的情绪完全流露出来。她是极端地用女性主义的态度来写作的作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玛格丽特·杜拉斯所以我觉得用中性的立场来看待世界,只不过是理论上可行的。如果用一种特别狭窄的方式进入世界,就像杜拉斯那样,我觉得也是一种特别好的方式。如果要写作,你就得很清楚自己是谁,自己的成长点在哪里,可能性在哪里,我觉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答案。人类突如其来的劫难,促使我思考和阅读这几年我参加了不少活动和国际文学节,一直在跑来跑去、飞来飞去。因为疫情隔离在家里,突然安静下来,就迫使自己思考了不少问题。这场疫情不仅是针对个人或者说一个特定的地域,而是面向整个人类的突如其来的劫难。所以它主要促使我做了两件事情:思考和阅读。像《霍乱时期的爱情》《鼠疫》,还有正在读的《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齐泽克的笑话》,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三部曲等等。《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日]小熊英二
2020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