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用一个emoji来形容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是…… | Seeds共读计划

中信大方 2022-10-11



读书这么有滋味的事,与其一人独尝,不如多人共享。大方Seeds共读计划现已上线!

 大方Seeds共读计划 
每月月初,大方种子会员共同选出一本最想读的大方新书,作为当月共读书目。月底,我们将在会员群内组织线上共读分享,读后有心得的会员都可以报名成为分享人精彩发言将有机会出现在会员刊物Seeds Monthly和大方公众号

 本期共读书目 

 本期分享seeds 

@阿琨:准·地铁信号巡检员,最近在读格里戈里·梅德韦杰夫的《亲历切尔诺诺贝利》

@媛 :研究生在读,最近在读《加缪手记》

@Road:医学僧,最近在读张怡微的《樱桃青衣》

@木卫二:国企员工,最近在读张忌的《南货店》(会员试读版!)

1.你们是怎么被《逝物录》这本书种草的呢?
@阿琨:刚进群时就被大方象安利了《逝物录》,主要还是被题材所吸引了,最后看到封面彻底被种草。
@媛 :知道这本书是在群里,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书名,当时刚好有种失落的情绪。当然这本书颜值太高了!
@Road:我大概从3月中旬《逝物录》还没问世的时候就被种草了,歌德学院很早就发了试读和作者访谈。这本书无论在哪里宣传,一定会强调“消逝”这个概念,觉得很酷!作者在序言里玄妙的笔体很吸引我,她写作的出发点也很独特。

@木卫二:我从大方会员群里看到《逝物录》的推荐,对本书“逝去”的主题很感兴趣。作者是如何做到以文字描摹事物的存在与逝去,译者又是如何以中文转换原文的韵律与美感,是我对本书感兴趣的原因。

2.用一个emoji来表现你读完《逝物录》后的心情吧!
@阿琨:
这是我读完第一遍合上书时那一瞬间的心情与表情。
@媛 :
我对书中一些内容很感兴趣,查了很多资料,想做更多了解。另外就是作者的文笔缠缠绕绕的,需要多琢磨一下。
@Road:🖤
一颗黑色的心,哈哈!如果有那个黑洞表情就更好了。阅读前后都是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像黑洞,紧紧吸走人在当下的时间感。一想到书中所写的事物与我们如此遥远,就倍觉忧伤。
@木卫二:🌇
《逝物录》带给我的改变和思考,是对已逝之物的态度:淡然,坦然,不执着于过去,不再企图紧紧抓住离逝之物、已走之人。太阳照常升起,每天都是全新的一天。日升月落,享受此刻,人类数十载寿命于宏大的宇宙而言不过沧海一粟。所以我选择这个蜜色太阳升起于摩登都市上空的表情。
3.你们对书中哪一篇印象最深呢?为什么?
@阿琨:印象最深的就是《里海虎那一篇,最初可能是因为自身兴趣吧。毕竟自己是习武出身的,对字里行间的那种血腥有一种特别的敏感甚至兴奋,读完之后,却是浑身冷汗。震惊于作者这一篇的笔法,让我甚至感觉这一篇是另一位作者所写。
@媛 :印象很深的是《萨福的爱之诗》,很久前也在别的书里读到萨福,这次读到的更全面。作者提到不同的萨福,来自不同人的印象,这让我感到我们在认识人或物时,往往存在偏见。(其实每篇都很喜欢,一直在涨知识。)
@Road:《共和国宫》,一是因为相比起遥远的各种岛屿和古罗马、巴比伦,这个故事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背景最为亲近易懂;二是因为故事本身很巧妙,一个有浓重政治意味的宏大建筑,由于设计施工中的石棉污染,被一步步拆掉。另外,这篇以共和国宫作为背景,讲一位丈夫出轨的故事,多妙呀。
4.《逝物录》独特的语言是本书的特色,如果把它的语言比喻成一种食物,你们会选择什么?
@阿琨:对我来说,与其比喻成食物,我更愿意把它比喻成一杯啤酒,一杯迷失海岸的三倍ipa,入口很香甜,细品下来,那种隐藏在深处的苦涩便会慢慢浮现上来,成为主调,浮现的过程也很平缓,回味浓厚。就如同读这本书的过程,在语言文字的深处,那种逝去的悲伤慢慢浮现。
@媛 :我觉得是鱼,是那种刺很多很多的鱼,需要不停地挑出来。这些刺,指的是我不了解的各种内容和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一股飘渺的情绪。只有完全把刺处理干净,鱼才能吃爽。用鱼来形容它,也是因为它有营养。
@Road:《逝物录》在语言上每一篇都独具一格,我觉得像寿司拼盘,口味有的清淡,有的浓重,有的很好消化,有的需要慢慢咀嚼,食客多多少少还可以看得出原材料,实现了作者想保存“消逝之物”的目的。
@木卫二:《逝物录》更像是绍兴黄酒。翻开书页就像是开封了一坛经年陈酿,香气扑鼻。黄酒的甜与辛就像我们在回忆往事时痛苦与甜蜜交织的情感,酒香醇厚,犹如《逝物录》里极具韵律美感的语言文字。当我们追忆往事,饮下的酒又变成了水从眼睛里流出来,阅读《逝物录》时同样也被作者以文字呈现的画面及传递出的浓烈情感所震撼。

5.《逝物录》让你们想起了哪些同主题的书/电影/剧?

@阿琨:这个问题真的让我好一番思考,最后我想起来张倩仪的《再见童年》。在张老师的笔下,那个消逝的时代栩栩如生。用中国历史长河一个片段的“小”历史,把握住了滚滚水流之下的脉动,引人深思。
@媛 :我想到《东京梦华录》里有一份非常长的小吃名单,有些小吃现在已经没有了。最近刚读完的一本《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宋人的生活痕迹,大约只有去书里找了。我个人很喜欢唐宋类的历史书,其实也是一种对过去中国的寻找。
@木卫二:意大利导演费里尼拍摄于1963年的黑白电影《八部半》。这部电影将人类思维的发散性完美地以影像方式呈现,虚幻与现实,雾里看花,真做假时假亦真,如同《逝物录》的意识流写作风格一样,值得玩味。
6.你们觉得《逝物录》最合适的打开方式是?(如:阅读的时间、节奏场景;搭配的音乐、饮品)
@阿琨:时间的话,我选择午后,这样我可以随时进入梦乡遇到书中所写的事物。至于饮品,我选择啤酒!
@媛 :如果是推荐给别人读的话,我会建议在自己最清醒的时候读,把手机关上,啥都别想,专心致志地读,否则很可能更读不懂。
@Road:适合在深夜,没有音乐、没有叨扰,一个人孤零零地穿越时空,充分舒展身心的空间,让感官模糊,甚至麻痹一点。这可能是这本书最合适的打开方式。
@木卫二:我认为阅读场景不限,通勤地铁上、公交上、上班午休时、睡前,碎片化的时间皆可阅读此书。尤其是资深社畜和常年加班党,在一天过度用脑身体疲乏的情况下,通常大脑像被拉下刹车却还在惯性高速行驶的火车,而此时阅读此书,能让你过载的大脑切换频道,犹如话剧表演,一个场景落幕,开启另一个场景。
7.《逝物录》的作者沙朗斯基说:“只要有记忆,存不存在不重要。”你们如何看待记忆和存在的关系?
@媛 :我觉得留在记忆里的人事,无所谓存在与否,即便人已不在,但那种感觉始终有。不一定时时刻刻想起,可能只是某个瞬间。很多时候活着的勇气,是这几个瞬间给的,反而和眼前活生生存在的无关。
@Road:我还是赞同这个说法的,“只要有记忆,存不存在不重要面对我们对消逝的焦虑,记忆是一剂苦口良药。但是,记忆是不可靠的、危险的,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艺术作品,都会多少直面这个问题。像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都是在主人公在回忆、探索中发现记忆的错位,继而重新审视人生和历史。

逝物录

[德]尤迪特·沙朗斯基 著 陈早 译

中信出版·大方 2020年4月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下期共读书目 


 关于《审查官手记》,你也许还想了解 
从安图内斯到萨拉马戈,如何正确打开葡语文学?

安图内斯:请你们以得病的方式,阅读我的书


 大方种子会员持续招募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