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逝物录》,可以先听听他们怎么说

中信大方 2022-10-11


德国作家尤迪特·沙朗斯基的《逝物录》出版一个月以来,不断收获赞美:

诗人胡桑说,读这本书如同“在废墟、记忆、过去的丛林里穿梭”;作家黎戈说,《逝物录》是“一场华丽的文字探险,或是气流中的飞行”;复旦新闻学院的马凌老师赞叹,“很少见到这么文图俱佳的书,以及这么精致的翻译了”;策展人沈奇岚评论,“尤迪特·沙朗斯基就像一个时空的收音师,她竭尽全力地穿越到那些已经消失的历史现场,收取一些声响,而后,在我们的耳边低语和回放”……

《逝物录》到底是怎样一本神奇的书?如果你还没有读过,不妨先看看关于它的10件事。但愿其中的某一条,能够成为打开它的理由。

逝物录

[德] 尤迪特·沙朗斯基 著

陈早 译

中信出版·大方 2020年4月



尤迪特·沙朗斯基(Judith Schalansky)是德国最受关注的80后作家、艺术家,甚至有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尤迪特的出版生涯自2006年起,以《我爱断折字体》(Fraktur mon Amour)一举拿下多项设计奖;2008年发布首部文学作品《蓝色不适合你》(Blau steht dir nicht)。享誉国际的畅销书《岛屿书》(Atlas der Abgelegenen Inseln)以及长篇成长小说《长颈鹿的脖子》(Der Hals der Giraffe Bildungsroman)皆获得德国书艺基金会颁发的“德国最美图书奖”一等奖。
尤迪特·沙朗斯基

2018年,沙朗斯基出版了短篇故事集《逝物录》(Verzeichnis Einiger Verluste),获威廉·拉伯文学奖(Wilhelm Raabe-Preis)——德国文学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过去十年间,该奖无一例外地颁给了长篇小说,而奖项评审团认为《逝物录》“文本极为不同凡响”。这部风格独特的作品通过对12件消逝之物的记叙,思考了存在、逝去和记忆等主题,而这些讨论与当下时境恰有许多微妙的共振。

尤迪特·沙朗斯基对消逝之物的好奇,构成了她写作《逝物录》的初衷。在她看来,事物的消逝意味着它由实在之物向虚构之物的转变。让她感兴趣的,是消逝留下的“回音室”(echo chamber),以及人们在脑海中如何拼凑消逝事物的残骸和碎片,使之完整。她想要去探究,当一件自然或人造之物已不复存在,它能留下什么?
尤迪特·沙朗斯基对“消逝”的写作兴趣,还和她的出生之地已不复存在有关。她和所有曾生活在东德的人有相同的体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包括边界、货币、口号、纪念碑和街道名;她的个人生活也有和“消逝”相关的经历,她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各自再婚。她之前一直以为自己的继父就是生父,直到16岁那年才又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


《逝物录》每一篇逝物的开头都有一个引子,叙述逝物的“生与死”的背景,之后便展开恣意的漫想。沙朗斯基表面上写的是物的消逝,实际上隐射的是某种观念、某种神话、某种痛楚。比如,写萨福遗失的诗作,她写的不仅是萨福没有被保存下来的诗歌,还写后人对萨福生平的幻想,包括曾不被历史承认的女性之间的性行为;比如,她通过大卫·弗里德里希被烧毁的画作描绘家乡格莱福斯瓦尔德的自然景观、历史变迁,从而隐射则是前东德的生活经验,以及她私人的经验——父亲的缺席。

在《逝物录》中,有几个短篇都谈到了格赖夫斯瓦尔德市(Greifswald),这座位于前波美拉尼亚的港口城市是作者1980年出生的地方。为了书中的一个短篇,作者沿着穿过格赖夫斯瓦尔德城的雷克河进行了徒步旅行。

这次旅行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相隔三个星期。在旅途中,沙朗斯基随时都会“撞”上大自然的美景,并将它记录下来。在出发的时候,冬天还没完全结束,还是一派残冬的景象,因此,尽管作者背包里装了好几本动物和植物图鉴,但要搞清楚自己看到的光秃秃的灌木是白山楂还是红山楂,或者只是一种黑刺李,仍然是个不小的挑战。

格赖夫斯瓦尔德市
沙朗斯基从小看着地图长大,自称自己是一个“地图儿童”。有一次,她的字体排印学教授给她展示了一本大开本的古书,泛黄的纸上,每一页都画满了各样的几何图形。原来,这是1887年到1889年间一位法国制图员所绘制的地图。令她颇为意外的是,在书最后的衬页里,她发现了一张奇特的地图。这个故事被她写在《岛屿书》的序言里:

“在书后面的衬页内,我还发现了一张单独的、尺寸稍小的纸。纸上画着一座小岛。纸被框了起来,连同左下角那道画出来的假折痕。但这页纸上既没画出比例尺,也没写文字。这座没有名字的沉默岛屿上,耸立着一座水彩画出的的巨大棕色山脉,山谷底部有几个小湖,河流蜿蜒曲折地寻找着入海的道路。而海洋,则仅仅用岛屿海岸线的蓝色轮廓暗示出来。……这一块边界分明的土地十全完美,而同时它又是失落的,就像那一页画着岛屿的孤零零的纸片,同陆地的所有关联都失落无考了。世界的其余部分就这样被隐瞒了。我再没见过比那更孤寂的岛屿。

图书是沙朗斯基在所有媒介中最喜欢的媒介,她认为,图书让内容和载体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它和人类一样拥有一副躯体,如果对这个身体妥善呵护的话,一本书就能够流传好几代。沙朗斯基还说:“当我的研究被存成电子数据的时候,我就不再有兴趣将它点击开来浏览,但是即便是我儿童时代的读物,我也有可能随时从书架上将它抽出来翻看。”

尤迪特·沙朗斯基是一位将书籍的形与道高度结合实践者。她的每一部作品均由其本人担当设计工作。在一次采访中,沙朗斯基描述了她书写和设计作为统一体的创作观。她说:
“我从来不用文字思考,而是从书的角度来思考—在我下笔之前,我需要搞清楚我写的这本书的开本大小和大致体量。书的字体也很重要,这直接关乎该安排哪个人物在我的故事里做主角。我老听别人和我说,这只是形式而已,内容才是决定性因素,但我从来不知道该如何割裂地看待两者。我一直认为,若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可言。
德文版《逝物录》


《逝物录》中文版的策划、翻译、编辑,历时两年。出版前夕,因疫情蔓延,沙朗斯基原定的中国之行取消。遗憾之时,我们收到了一封她写给中国读者的信:
“我读到,武汉的空气已经好转,大概由于公共生活暂停、工作和工厂空置。或许,这也是收获?这却让我们知道,事情转瞬即变。

一座火山,或恰是这样一场疾病的爆发,会让我们想起,并非事事尽在掌握。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即使我们常常想摆脱它的馈赠,以为能自谋天地。或许,也是一次学习?

沙朗斯基写作《逝物录》花了五年时间,她之后的写作计划是写一些轻快的、小体量的内容,很可能是一篇以爱为主题的中短篇小说。


逝物录

[德] 尤迪特·沙朗斯基 著

陈早 译

中信出版·大方 2020年4月


关于《逝物录》,你也许还想了解:

因为记得,所以活着 | 德国最受瞩目女作家尤迪特·沙朗斯基新作《逝物录》中文版问世

12件逝物,12段我们险些失去的记忆 | 线上展览

马凌:打开《逝物录》,听逝者滔滔不绝,看往昔生机勃勃

尤迪特·沙朗斯基:我极度害怕的东西并非来自未来,而是源自过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