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根基:风景园林专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

炎炎 yanyan 炎炎and皮蛋趣看展
2024-08-30

★ ★ ★
这是YanYan公众号的第048篇文章

你好,我是YanYan,感谢你的关注。

通过上一篇文章《溯源:风景园林专业因何存在?》,相信你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定义、由来和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宏观的认识。

总的来说,“风景园林”存在的使命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要利用自然和半自然空间,为我们每个人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只不过,我们的工作边界是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以前是庭院、居住区、城市公园,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城市外广阔的自然空间,甚至是你意想不到的矿坑废弃地。

随着工作领域的扩大,我们不得不与越来越多的学科产生交叉,进而我们也需要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加强自身解决棘手难题的能力。
但是,随着交叉的深入,批评和反思的声音也出现了。归纳一下,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外延*方面,我们似乎是想要把一众学科的相关理论都囊括进来,看上去交叉融合度极高,但——
论植物研究,我们不如植物专业;
论形式美感,我们不如艺术专业;
论体验营造,我们不如建筑专业;
论实际建造,我们不如土木、水利等工程专业……
样样“精通”,样样稀松,越来越庞杂的理论体系,会不会只是凌乱地拼凑?
第二方面的批评更狠,涉及专业“内核”。我们知道,风景园林是从传统造园学演变而来的,但旧有的理论早就不够用了,经历了百年(国内10年)发展,吸收了那么多跨学科的知识,究竟有没有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内核*呢?
换句话说,作为和建筑学、城乡规划平齐的一级学科,你有没有自己学科专属的核心能力
*外延*是在反思学科技能的专业性,*内核*是在质疑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内外夹击、腹背受敌,我们还能和风景园林愉快的玩耍吗?
这两方面问题,虽然看似无解,但在我看来,它们都禁不起仔细推敲。破解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将视野跳出来。
预告一下,今天的篇幅会稍长,但我很想帮你刷新对专业的认识,打牢根基,所以真诚建议你看到最后。



01

交叉是确定无疑的趋势

我们先来看*外延*方面的学科交叉问题。
我们知道,现代风景园林专业成立之初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而这些问题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必然会涉及和其他学科专业的碰撞,因此我们不要指望在一个比较窄的领域内工作一辈子了。
如今我们觉得风景园林涵盖的范围已经很广了,但未来可能会更广,面临全新待解决的问题。举个开脑洞的例子,一旦人类可以在火星定居了,那你想,他们需不需要能够回忆乡愁,模拟地球环境的自然空间呢?如果需要,显然这一定是风景园林师的工作。
所以如果我们想从事风景园林行业,那么就要接受这种不断变化的状态,我们自己也要具备跨学科的广泛知识。
而且,交叉可不光是风景园林的特色,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恰恰源自那些原来泾渭分明的学科的中间地带。
你可能不知道,2018年,习大大在北大考察时就提出,“要下大力气组建交叉学科群”;半年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一则通知,正式把“交叉学科”设置为第14个学科门类
学科门类是学科划分的最高一级,之前的13个门类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新增的交叉学科门类下面,设置两个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
“交叉学科”确立了创新的大方向,如今科学发展越来越进入交叉学科为主的阶段,单项学科领域的突破越来越居于次要位置。目前这两个一级学科,首先是为了满足国家当前的战略需要,未来肯定还会继续扩充。风景园林学今后会不会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呢?我们不妨大胆地猜测一下。
因此,“交叉”已经不是一个需要被讨论的问题了,它就是现实。
不过啊,认可“交叉”还是比较容易的,人们对它最大的诟病是在于“杂而不精”。



02

如何破解杂而不精

我们把问题拆开来看,“杂”这件事情要是放在100年前,一点都不新鲜。
比如美国建筑师弗兰克·赖特,就是设计流水别墅的赖特。那赖特做规划吗?做啊,广亩城市的理念就是他提出来的;赖特做建筑吗?当然啊,他可是美国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赖特做景观吗?做啊,有本书就叫《赖特景观》,他还自己做植物设计呢;赖特做室内吗?做啊,他会自己设计家具。
如果放在今天来看,这可是好几个专业的事情,但在当时,赖特做一切。

流水别墅

那我们是什么时候从“杂”变“精”的呢?
时间点大概在大概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知识大爆炸,知识的负担太沉重了。于是我们找到了一套方法,叫分科治学,我们从中学的时候就文理分科,你学语文,你学化学,越分越细,分担人类的知识总量,每个人有一个知识的金字塔,这辈子你爬一个塔就行了。
现在学科“精”到什么程度?一个博士,将近30岁,可能才刚刚摸清楚自己学科的框架,他为了了解知识的深度,很大程度上牺牲了知识的广度。所以,现在的博士,恰恰不是“博”,而是“专”。
有组很形象的图片说明了这个现象:最外圈黑线代表了人类知识总量,当你有了学士学位,你掌握的知识是图1这一圈加一个小尾巴;当拥有一个硕士学位,你在某一方向探索的更深了;当你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努力,终于从代表人类知识总量的黑圈中拱出那么一点点,恭喜你,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了,你是精通该方向的专家。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担心“杂而不精”的时候,内心所设想的是这样的“精”吗?我猜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大概是找错问题了,真正的问题不是“杂”或“精”,因为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精”,也没这个必要。
真正的问题是,在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究竟该学什么?
有句话非常精妙,一定要分享给你,这句话是:“真实世界不是由领域划分的,而是由挑战构成的。”
“挑战”是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要面临的真实问题,比如组织一场跨部门的联谊、比如给新房装个修、比如女朋友快过生日了买什么礼物,哪件事是学校教的?哪件事可以按领域、学科给归归类?
但这并不是说学习没有用,因为学习的本质,尤其是跨学科学习,不是要输入更多知识,虽然知识也很重要,但它毕竟能轻松检索。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那个领域,解决特定问题的*思维模型*,你掌握越多的思维模型,你就越有能力应对更综合的挑战。
这里面所说的*思维模型*是个统称,既包括思考方式、也包括技术套路、方法流程、成熟方案等。因为这个专栏是“行业导览”,主要想向你总体呈现行业的概况,所以我不想把“思维模型”这一话题过渡展开,以后会找机会专门探讨,在这里我只举一个例子,可能稍微有点极端,但能说明问题。
请你思考一下,你觉得医学和风景园林有关系吗?咱们正常人的第一直觉肯定是,八竿子打不着对吧,好,那我们不妨拆解一下:
医生要使用的器械工具,非常庞杂,甚至还要熟悉上千种药,了解人体每个组织器官。他们为了在头脑中驾驭如此庞杂的知识,肯定有一套成熟的知识管理方案。
我们风景园林人要熟知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仔细分析各上位规划对场地的定位影响,还要了解各种植物该如何搭配,掌握各类施工材料的景观效果,我们同样也有驾驭庞杂知识的管理需求。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医生面临的问题是一致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呢?
有本书叫《清单革命》,作者阿图·葛文德就是一名优秀的医生,他既是哈佛医学院的教授,也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他将医疗领域广泛应用的清单管理方法,推广到建筑、飞行、金融、行政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取得了惊人效果。
只要你不是大学里的专业学者,而是从业者、是职场人、是“具体”干事儿的人,我真诚建议你放下“放大镜”,换上“透视镜”。过去我们总想把专业学全学精,但面对真实世界的挑战,我们更需要把专业学通。
戴上“透视镜”,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比如我经常在知乎上遇到这样一类问题:为什么我抄绘了那么多设计案例,设计水平就是提升不上去,我究竟该怎么学?
其实答案很简单,想想我们在抄绘时,积累的是“要素”还是“思维模型”?
我曾经解读过三谷彻的“品川中央花园”,如果积累的是“要素”,那我们大概率会抄绘树阵广场、多变的铺装,下次能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吗?不一定。
品川中央公园
但这个设计是有思维模型的,那就是用水平延伸400m长的樱花树阵,消减两侧高大建筑带来的压抑感,提炼一下就是“水平延展消减垂直压抑”,有了这个思维模型,下次换石阵行不行?换成景观构筑物行不行?换成有延续图案的铺装行不行?如果场地本身很开阔,还适合用树阵广场吗,该怎么用?
举一反三,反复的不是“要素”,而是“思维模型”。有了这些思考,设计思路不就一下子打开了嘛。
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虽然论形式美感,我们不如艺术专业,论体验营造,我们不如建筑专业,但我们并非是要学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将它们处理美感问题,处理体验问题的“思维模型”提炼出来,为我所用。
我们无须担心自己不专业,因为“专业”对应的是“知识”,升级知识是它们学科内部的事情,我们只要保持同步更新就可以了。
既然想将“思维模型”为“我”所用,就得有个明确的“我”吧,这里的“我”该如何定义呢?这就牵涉到了专业的*内核*问题。




03

核心能力 ≠ 核心竞争力

不瞒你说,业内业外不少人都提出过风景园林学科的“空心化”问题,和其他学科相比,认为我们目前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也缺少自己的核心能力。
这个质疑乍一听很有道理,特别唬人,稍不留神便容易被问住,但别着急,我们不妨反问一句:请问,如何定义核心能力?
我猜在大多数人看来,学科的“核心能力”,是类似毕达哥拉斯定理、微积分之于数学;类似元素周期表、化合物之间反应规律之于化学;类似牛顿三定律、相对论之于物理;类似需求定律、成本概念之于经济学。
可这些是什么学科?它们都属于研究型学科,是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客观现象,比如物理现象或者经济活动现象,然后我们人类构建出一套理论体系去认知它。虽然我这样归类表述不太准确,但主要意思应该是传达清楚了。
可“风景园林”是解决问题的学科啊,并且随着社会发展,问题是不断扩展、不断变化的,我们怎么可以用一套不变的、固定的理论,去指导一个始终在生长变化的学科呢?
风景园林或许真的不存在这样类似公理式的“核心能力”。这时你也许会担心,没有核心能力,我们专业还怎么立足啊?!
不不不,没有“核心能力”,不代表没有“核心竞争力”,这是两件事。
听起来好像很奇怪,我举两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2017年,我们的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在一片喝彩声中,网上曝出了一张C919供应商名单,仔细一看,“惨不忍睹”。虽说是国产,但真正的国产化率只有50%多,剩下的供应商全是外国企业,甚至很多核心模块,比如飞控系统国外的,航电系统国外的,发动机系统国外的……

所以很多人就吐槽,我们组装了一堆从国外采购的零件、然后自己敲个壳,好意思叫国产大飞机吗?
这么说好像也有道理,但我们来设想两个场景,一个是我什么都不会,所有零件全是从国外买的,可我就想拼一个自己的大飞机;和我所有零件都自己生产,拥有全部的知识产权,可就是不想做自己的飞机,这两个场景哪个距离拥有一架自己的飞机更近?
换句话说,是“蓝图”重要,还是“核心技术”重要?
当然是“蓝图”重要。
有了这张非常清晰的图——拥有自己的飞机,当这个定下来之后,
立即就能生成需求清单,知道我什么有,什么没有;
有了需求清单,立即就能生成挑战清单,哪个自己能做,哪个要跟人学,一切资源围绕着你来展开;
挑战清单一旦生成,立即可以进行任务分解,产业链上下游所有的环节,我知道该怎么配合,做什么事。
这就是图的价值,这次虽然国产化率只有50%,但只要图在手,下次C920我就知道该在哪个方向上突破到60%,再下次C921可能就突破到70%。尽管一开始我们确实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但你能说我们没有“核心竞争力”吗?这张图就是竞争力啊。
顺便说一句,波音也不是百分之百美国生产的飞机,它也在外找它的供应商,但是那张图是美国人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你关注科技圈,大概能依稀记得2013年,小米的雷军和格力的董明珠有一场十亿元的豪赌,雷军声称当时年收入不足百亿的小米公司,能在五年内超过年收入千亿的格力集团。

结果虽然是格力胜了,但根据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小米实现营收1304亿元,格力总营收为1500.5亿元,小米从不足百亿规模,五年间翻了十几倍,而格力却增长乏力,所以实际上是雷军赢了。
那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如果用刚才的思路来理解,格力有“核心技术”,但雷军有“蓝图”。
小米始终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主要元器件严重依赖高通、东芝等厂商,手机的操作系统也是安卓的,按一般的想法,这不过就是一家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国制造企业。
相比之下,格力在空调等家电领域,可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大量专利。有着深厚技术沉淀、管理成熟、质量严格的格力,怎么会被小米超越?
但是,小米有一张清晰且宏大的图,它的愿景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愿景,小米“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小米从一开始就不认为自己是一家制造企业,而是服务于用户价值的企业。用户对科技的需求在哪里,小米就去到哪里,因此它才会涉足智能家居、生活用品、可穿戴设备,甚至汽车出行,打造生态链是它的必由之路。据不完全统计,小米已经投资了400多家公司,虽然它可能依旧不掌握多少“核心技术”。
格力的那张图是什么呢?制造全世界最好的空调。这张图当然也很伟大,也能成就千亿规模的公司,但显然这张图的格局不如小米,纵然格力拥有绝对的核心技术。
我为什么要一直围绕着“蓝图”和“核心技术”这两个词?
想想看,这不就是我们风景园林专业所处的状态吗,我们有清晰的“图”,但我们缺少“核心技术”。通过刚才的分析,你应该已经发现了,“核心技术”只是构成竞争力的一个部分,某些时候它压根不是最重要的,不是决定性因素。
不管你经验多少,设计水平如何,只要你是风景园林人,我相信你心中一定有这张图在自然和半自然空间中,为每个人创造优美、和谐、舒适的人居生活环境。
风景园林人心中共同的“图”
用北林的话说,叫“替山河妆点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这张图深深刻印在风景园林人的脑海中。
而且这张图只有风景园林人能画,只有风景园林人在画。与人居环境相关的每个学科都在深入研究各自领域的问题,虽然方法越来越专业,但也出现了单一目标为导向的建造:建筑越来越追求视觉冲击,规划服务于形态和指标,道路满足于高效的交通,水利是为了引水和排洪。由于目标明确,每项工程都看上去非常高效,然而城市却变成了各类基础设施的拼贴,从南到北,千城一面。
风景园林正是要把这些学科糅合在一起,画一张新图。别看某些工程技术、理论体系是其他学科的,但只要我们拿过来,放在新场景下应用一遍,不断迭代改进,总结出方法,这个经验就变成我们的了。
我们的竞争力是以“图”为核心,不断累积在不同场景下的实际经验,像滚雪球一样,持续累加出来的。
按照这样的理解方式,风景园林不会和任何专业竞争,也别担心其他人抢我们饭碗,因为图不一样,而且我们还期盼其他专业持续进步,因为这样一来,我们能借鉴的工具会更多,我们能把自己的图画得更精彩。
其实我自己也在用这样的方式做公众号,“带你走进风景园林世界”是我脑海中的图,虽然这个领域比我做得好的公众号很多,但我不觉得跟谁在竞争,因为图不一样。做不好我唯一怨恨的就是自己水平不够,下一篇文章写啥不知道,怨恨都冲向自己,不给世界添堵,这活得多幸福。



最后想说:

今天的篇幅有点长,感谢你看到最后。
总结一下,以上内容主要是想和你分享两点信息:
第一,关于专业“内核”,我确实不认为风景园林有公理式的核心能力,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具备核心竞争力,因为那张“蓝图”清清楚楚刻印在我们脑海中;
第二,关于专业“交叉”,为了画好这张“蓝图”,我们需要放下“放大镜”,戴上“透视镜”,绕开其他专业复杂的知识,学会抽取“思维模型”,贪天功为己有。
关于学科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我觉得不需要再争论过多了。
只要戴好“透视镜”,想清楚未来的“蓝图”,调用一切资源,往好里做就是了。
时间会回报给我们竞争力。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YanYan,我们下次再见喽。


“  管见论之,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

---

低产狡辩声明:由于目前学识有限,为了搞清楚一个话题,通常要查阅很多书籍、论文,力求让自己的“现学现卖”显得稍微“专业”一些,所以更新速度不会太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炎炎and皮蛋趣看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