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放力:如何破解团队合作1+1<0?

炎炎 yanyan 炎炎and皮蛋趣看展
2024-08-30

★ ★ ★
这是YanYan公众号的第053篇文章

你好,我是YanYan,感谢你的关注。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分别谈论了《观察力》《创造力》《评判力》三方面话题。或许你已经发现了,这几篇内容我并没有和你分享太多做设计的技法,而是心法,是一些底层认识。
这些内容并不能帮助你快速画出一张满意的设计图纸,但这就好比我们想要学会做菜,一开始要把精力放在对火候的把握上,了解不同食材的烹饪特性,摸索调味料间组合搭配产生出的味觉层次变化,而不是花大把时间狂刷“10分钟学会30种摆盘发朋友圈技巧”。可是,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总希望能快速见效。
前面三篇,我们聊的都只是设计能力,在帮助你修炼内功;可一件工作要想完成,往往离不开团队合作,这就不得不依靠“开放力”,提升我们对外协作的能力
毕竟,和谐的“团队合作”,你懂的,没那么容易。
下午两点,大家略带倦意,走进会议室。坐下后,放下手机,摊开本子。
过了一会儿,项目负责人开口说:下周就要交阶段性成果了,说说看,大家有没有什么想法?
人群中小王跃跃欲试,似乎有些准备,终于鼓起勇气:“这个项目,我是这样想的。”
小王正在讲话时,小李忍不住插嘴:“哎呦,这好像不是甲方真正关心的吧,而且你这想法操作起来也有点难啊……”
小王遭遇突如其来的打断,心里直窝火:“那你倒说说看,你觉得该怎么弄?You can you up……”
小李和小王争正吵得不可开交,此时,角落里还有一个人小张,抱着手,冷冷看着所有人。
眼神出卖了他的想法:”都在说什么,一帮傻子。”
2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依旧在争吵,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结果……
类似的场景,你是否常常经历呢?
团队合作,不仅没有1+1大于2,反而小于0,有这样来回争吵的时间,还不如自己干。
可是,团队合作明明应该更高效啊。那究竟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如何做出改变?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你将会看到“习惯性防卫”、“绿灯思维”、“悬挂假设”等概念,这些内容全部来自于一本书,《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2017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作者成甲,正是我的前老板。
《好好学习》不仅是本畅销书,也是我们团队的培训内参。
我曾经工作过的设计院是个很小的团队,但我在那里却获得了超乎寻常的思维训练,并塑造了如今的价值观。我的CEO成甲,始终尊重人的价值,引导、鼓励大家超越工作本身,探索事情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我们团队间并非没有冲突,但冲突的目标基本上都是为了尽力寻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而非相互怄气、宣泄情绪。
要想达到的这样的状态,靠的并不是沟通的话术技巧,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接下来,我会将自己曾经受过的训练,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希望能对你和团队间的合作有所帮助;与此同时,也把这本《好好学习》推荐给你。



01

不自觉的习惯性防卫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本能反应,当我们自己的经验、观点,和对方想法不一致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怼回去!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以刚才开会的场景为例,当团队成员之间观点不同的时候,有些人还没听完对方的意见,就急着反驳或是强行插话。说来说去,无非是证明自己是有道理的,自己才是对的,而对方什么都不懂。大家争执了半天,可你真的说服对方了吗?反过来,你真的认同他的意见吗?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大概一年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劝退风景园林?先认命还是先认输?》,文章中我分享了一种大胆的猜想——公园里可不可以建设购物中心?
因为如今的城市公园,只有“效益”,而没有“收益”;是政府的财政“负担”,而非“资产”,我们设计师总在干公益事业,离商业,或者直白点说,离钱太远了。这种情况下,我们设计师的地位很难理想。
而如今这样一个流量时代,公园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据统计,以2019年朝阳公园为例,年游客量有685万人次,这里面有多少可以挖掘的商业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园能不能和购物中心结合一下呢?流量带来消费,收益带来对景观设计师价值的重新认识。
文章发出后,在知乎后台收到了很多下图中的评论,他们认为这件事,不可能,因为和自己以往经验不一样。甚至,我们互不相识、没有交流,只是因为看见和自己不一致的想法,就激起了对方的习惯性防卫,开始敲击键盘。(公众号没有开评论的权限)

2021年2月,深圳华侨城欢乐港湾,首个城市公园综合体(公园+商业综合体),正式对外开放。
真的不可能吗?

再之后,我又进一步确认了这一猜想是个趋势,因为收到了许多来自一线从业者的积极反馈。

而激起习惯性防卫的人,大概率看不到这些,依旧活在不可能的世界里。
当然,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对方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一来,我自己不也犯了“习惯性防卫”的问题吗。
事实上,这些评论我都没有回应,一方面他们并非是来认真讨论问题的,我也就懒得回了;另外一方面,他们的担心确实有道理
细想一下,为什么首个城市公园综合体建在深圳,而不是别的城市?因为深圳足够开放、包容,40年改革开放,它一直是全中国的试点;而现行规范、决策者理念、商业模式考量,确实给这一想法的推行设置了层层阻碍,未来还有诸多问题需要突破。
我们既要相信这件事的可行性,又要充分认识到现实的阻力。所以,虽然这些读者怼了我,但我并没有怼回去,因为他们提出的质疑,正是该方向上的从业者,要着力解决的困难。这些质疑是有道理的。
我们还是回到团队合作的话题,如果我们一直陷入在习惯性防卫之中,即使对方真的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我们恐怕也听不进去,又谈何合作呢?
那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防卫呢?




02

建立绿灯思维

什么是绿灯思维?让我们先看看和绿灯思维相对的概念:红灯思维。
红灯思维是,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你不了解情况。”“你先听我说!”
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有些启发,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这和我过去的做法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一定有可取地方。
听上去是不是特简单?但我们身边为什么极少有人能做到?
这是因为,要想真正做到绿灯思维,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也是成甲训练我们必须养成的底层心态之一,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相信我,“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这句话,简直像咒语一样管用。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
比如,别人同我说:“Yan,你这图画的什么玩意儿,配色灰了吧唧跟抹布一样,太烂了。”此时,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去思考我的图是不是真的很烂,他说得对不对。
相反,我觉得他是在针对我、指责我,我就会回击:“放pi,你tm才是抹布。”这样,我把别人对自己观点/行为的质疑,理解为别人对我这个人的质疑,从而激起自己的习惯性防卫。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明确“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
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乔布斯在生前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不是,是聪明人知道尊严不是在别人驳倒自己时去维护面子。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心有不甘:“凭啥啊?每次都是我开放、我去接纳,别人怼我,我还不能发火,得转变心态,区分我和我的观点,凭啥!”
不凭啥,因为你对自己要求高呗,是你逼着自己要获得成长的,那能怎么办。
孟子有一句话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如果行动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或者说,当你想要改变外部的行为,就得从改变自己的行为开始
团队合作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场无限游戏。如果你能始终保持开放、尊重他人的意见,那你自然能够吸引一群愿意与你合作的伙伴,一个全新的和谐团队不就可以组建起来了嘛。
不过啊,在这里我要提示你一个小小的陷阱,那就是要提防“假绿灯”。
相信你一定在身边遇到过这样的人,看上去挺虚心诚恳,但你俩意见一致时,他听你的;你俩意见不一致时,最终是听他的。
绿灯思维虽然帮助我们开启了接纳他人意见的窗口,但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作为普通人的局限性。我们的观点一定是不完善、甚至有重大漏洞,如果我们不接受自我的局限,那即便窗口开得再大,别人的意见也不会对你有实质帮助。
“局限性”这个说法可不是在唱高调,而是对自己的清醒认知,这就要涉及另一个重要概念——“假设”



03

所有观点,都是假设

我们的所有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
观点和结论的质量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或规律相符的程度。也就是说,并没有所谓的“正确观点”或“错误观点”,有的只是更接近、或更偏离事实和规律的“假设”。

但再接近的“假设”也不是事实,只要我们的想法没有最终落地,没有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它就未必准确,依然是局限的,等待着被推翻。
我们还是拿在公园建商场为例,我和那些评论者的分歧,其实是针对同一件事,背后有着不同的假设。
我们共同知道的事实是:如今还没有人在公园里建商场,但未来怎么样,不确定。
假设1公园是未被利用的流量入口,资本要寻找更加便宜的流量获取渠道。
观点1:(未来有可能)公园有商业开发的潜力,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该潜力会以某种形式被挖掘出来,这一形式可能是在公园里建商场。
假设2:从未见过在公园里建商场的案例,且规范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观点2:(未来没可能)这个想法,太异想天开了。
你注意到没有,假设1和2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
假设1:价值洼地,商业逐利逻辑
假设2:经验直觉,诉诸权威规范
你认为哪个假设更值得参考,更有可能接近未来的事实呢?
观点不同,是因为我们的假设背后的出发点不同,因此如果这个话题要被讨论的话,重点不应该放在未来是有可能还是没可能,而是要问:你更认同“价值、逻辑”,还是“经验、权威”
这一过程,有个形象的说法,叫“悬挂假设”,意思是把自己观点背后的假设拿出来,挂在大家面前,接受检验,对质疑和评论保持开放和欢迎的姿态。
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批判性思维”,它的实质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再思考,所谓“思考过程”,指的也就是做出假设、得出观点的过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少会主动悬挂假设,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可是很危险的,因为我们担心别人会发现其中的谬误,进而嘲笑我们。这也是产生习惯性防卫的另一项重要原因,人们害怕暴露。
这个时候,我们自己首先要主动暴露,提出观点时顺带讲出理由,并欢迎大家一起帮着评估评估。
其次,还可以引导一下对方,比如你可以试试这样的表达:“这个想法倒是个思路,我怕我理解的不到位,跟你确认一下,你是不是觉得……”或者:“这个角度很新颖,我以前还真没想到过,你能不能再详细说说,你是怎么考虑到这点的?”
也许对方就是随口一说,并没想太清楚,但这一点都不重要,因为引导的目的,并不是讨好对方、迎合对方,而是传递一个安全信号:你的意见对团队很重要,我们尊重你的想法,欢迎多多分享。
大多数人不去“悬挂假设”,其实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压根儿没意识到观点背后,竟然还有假设的存在,更别提思考假设的合理性。
解决方案,是反思。反思不是总结,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说,反思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如何做好反思呢?具体方法详见《好好学习》,我就不剧透了。
不过我要坦诚地告诉你,成甲的建议,我也没办法完全做到,因为他是天天做反思,而我只能在经历特殊事情或思考重要问题时,才会认真反思,要不人家是老板呢……
反不反思全凭个人觉悟,但看完本书后,“假设”这个概念,大概率你是忘不掉了。



最后想说: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主要内容,我们总结一下。
一件工作要想完成,团队合作是不可避免的,但令人头疼的是,团队沟通总是意见相左、争吵不断。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被激起习惯性防卫。想改变这一点,就要保持足够开放,建立绿灯思维,他人的意见一定有可取之处。
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然所呈现出的绿灯,很可能是假绿灯。这就要理解“假设”的概念,我们的所有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基于“假设”得出的。
团队和谐高效沟通的秘诀就在于,大家都能悬挂假设,共同对质疑和评论保持开放和欢迎的姿态。
而以上所有这些,都要从自身的改变做起,毕竟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他人,但可以“先干为敬”,积极影响他人
几年前,成甲就是用他的《好好学习》来影响我的,今天,我也借这篇文章,将这份影响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YanYan,我们下次再见喽。

“  管见论之,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
(补充:成甲已再度创业,不再主持设计院具体事务)

---

低产狡辩声明:由于目前学识有限,为了搞清楚一个话题,通常要查阅很多书籍、论文,力求让自己的“现学现卖”显得稍微“专业”一些,所以更新速度不会太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炎炎and皮蛋趣看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