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警察殴打打人学生,舆论撕裂的背后
你手放哪呢,出生啊
薅广电羊毛!100元话费实付94.6元,还有电费96.9充100元!招团长~
警察踢打校园欺凌者:当事人不愿返校,派出所拒收锦旗
疯传!广州地铁突发!警方介入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精读《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营造实体空间环境的基础素材
Original
炎炎 yanyan
炎炎and皮蛋趣看展
2024-08-30
★ ★ ★
这是
YanYan公众号
的第
061
篇文章
你好,我是YanYan,感谢你的关注。
今天要和你分享的书叫做《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作者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诺曼·K·布思教授,相信景观相关专业的朋友们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一本很经典的入门书籍。本书于1980年代末引入国内,算是最早一批引进的风景园林译著。
为什么要提
“最早一批引进”
呢?这其中有一段背景。当时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行业正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亟需系统性、专业性的理论书籍,指导教学和设计实践。但在30多年前,我国的园林理论还是以传统园林为主体,一方面抒情性的评论文章较多,对具体设计技术的总结较少;另一方面,传统园林反映了中国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但就其形式、内容、材料和技术而言,都与当前时代产生了距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引进国外的成熟经验,弥补国内现代园林设计理论的不足。
译者最终选定了诺曼·K·布思教授所著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本书原是教授指导学生所用的教案,因而能够通俗、简练、全面地讲述园林设计的要点,特别适合初学者或爱好者了解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译者曹礼昆,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负责校对工作的,更是孟兆祯院士,
在两位大师级前辈的加持下,全书在可读性、精准性、逻辑性等方面都是极高的
,不愧为一本历久弥新的经典译著。
背景介绍完了,接下来我们进入本书的主要内容。全书的确像书名所写的一样,前六章各自阐述包括
地形、植物、建筑、铺装、构筑物(台阶、坡道、座椅、墙体等)、水体
等六项重要的园林设计要素,最后一章讲解了将以上所有要素统一起来的设计流程,总体结构非常简洁清晰。
这六项最最基本的设计要素,尽管都很重要,但我肯定没办法在短短一篇文章里,为你一一提炼梳理,这很容易写成一篇拼凑的流水账;而且作者已经总结得很细致了,我自己的梳理一定是挂一漏万。
所以今天这篇精读,主要是想解决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两个问题/疑惑,也许会对你接下来阅读原书有所帮助
。
第一,这六项要素是相互独立的吗,它们之间有没有统一的关联?
第二,哪一项要素是最关键的,对其他要素起到串联或总领的作用?
特殊说明一下,后文我会将书名中“风景园林”一词统一用“景观”代替,这涉及到学科命名的一桩旧案,不过多解释了,总之都代表landscape achitecture,但“景观”一词更为公众所熟悉,在很多场合下使用起来也更为方便。
01
把握要素间的内在关联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这六项要素是各自独立的吗?
由于本书是按要素、分章节编写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很容易将它们当作孤立的几个点,地形是地形、铺装是铺装,这样一来我们就将本书读散了,只记住了一些零星的知识点,却难以形成整体的认识。
我们知道,景观设计并不是简单地勾画一片场地,而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空间体验。我们设计师一直在强调体验,可究竟怎样才算好的体验呢?
所谓体验,指的是人们在使用一个产品、一项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综合的心理感受。
这中间其实有两个隐含条件:一是人对产品服务预期的心理需求,二是产品服务对需求的回应。
如果回应与需求的匹配度高,那么就是好的体验。
但体验不会凭空生成,带入到景观设计中,体验的传递必须借助具体的物质要素,建造出实体的三维空间;而设计的过程,体现的正是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搭配。我们可以用下图来简单表示:
也就是说,书中提到的六项设计要素,本质上是从不同层面,以各自的方式营造具体的空间体验,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对需求的回应,是这六项基本要素之间,统一的内在关联。理解了这一点,不管是六项要素、还是六十项要素,相信你都能抓住最核心的主干。
那么紧接着产生的问题是,
人会对景观产生怎样的需求、期待何种体验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来问问人为什么需要景观?
如今越来越多的公众对景观有了认识,这是好事,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误解,比如人们往往认为景观是对环境的美化和装饰。并非如此,景观的存在,绝不是锦上添花,
营造景观其实是我们人类与外界环境相处的一种天然行为
。用作者的话说,
“景观设计的基点就是将人、人们的室外活动、与外界的土地环境,这三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景观规划设计,也被称作是一门对土地进行设计、规划、管理的艺术。
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假如你生活在北方一个比较自然的环境中,想在家附近找一个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那我猜你大概率会选择一处背风向阳,能舒舒服服晒太阳的地方。如果现实条件不具备,那我们就要想办法,比如在西北方向种上高达茂密的乔灌木,抵挡冬季的寒风;在东南面平整土地,保持尽量开阔的界面,接收到更多阳光照射。你看,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对土地进行整理了,甚至还涉及到了植物种植,这当然就是在营建景观。
因此,不是人们为什么需要景观,而是只要我们人类不甘心“宅”一辈子,需要跟建筑外的环境打交道,那么营建景观就是一个必然的行为。
通过上面的例子,或许你已经感受到了,景观和好看其实并没有必然联系。景观的“观”字很容易给人们造成误解,以为它是一个视觉的表达,必须要看见些什么东西。这可能也与地产行业常年来的推波助澜有关,需要宣传小区景观环境如何与众不同、创意出彩,从而提升楼盘的附加值。景观在其中成为了一种标签,类似包包、名车一样,品牌和LOGO很重要。
但仔细思考一下,以居住区为例,如果我们每天住在里面,上下班、接送小孩、买菜遛食儿,过着平凡普通的烟火日常,那景观需要为我们提供什么呢?至少形式、创意不是首要目的吧。
从改造外部环境的纯粹动机来看,大多数人对景观的需求应该都是很平实、很踏实的,只需在室外拥有一个有益的空间环境,一个惬意的场所。因而尽管世界各地的景观表达方式不同,但总体而言,
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大体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舒适安全、和谐秩序、美学观赏、以及其他特殊的需求
。
接下来我会通过举例来解释说明,但一定是不够全面的,只为帮助你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
。
1)舒适安全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追求舒适和安全,应该是人们生存最基础的需求了。恰当的景观要素设计,能够有效营造这类感受。
举例来说,人站在水平地形上,往往会感到舒适和踏实,这是由于水平地形处于静态、稳定的状态,人无需费力去倾斜身体,抵抗让自己下滑、倒向一边的地心引力,因而能给人一种最为放松的状态,很适合作为聚会或坐卧休息的理想场所。
所谓水平,指的是相对水平,坡度最好控制在3%以下,超过这个比例,人们便很容易感受到地面的倾斜,放松的氛围也会随之被打破。
如果视野足够开阔的话,更是可以带给人宁静、悦目的感受。平坦的地形很适合安置静水面,水体宁静的特性,可以进一步强化平坦地形带给人的感受;水中映出的天光云影,更令人感到轻盈飘逸,如真似幻。
不过人们也无法一直接受开阔平坦的环境,因为四周没有庇护,会给人带来暴露、紧张的不安感。此时植物就可以发挥作用,设计师可以利用不同高矮、树形、大小的植物材料,结合株距、密度,营造出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完全封闭空间、垂直空间,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空间组合。植物还可以与地形相结合,如果将植物种植于凸起的地形上,可以显著增强相邻凹地的私密感。
铺装的设计,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空旷的铺装毫无尺度感,人们站在上面会感到无所适从,但如果我们增加一点纹理、图案,便能够使空间的亲密感一下子得到提升。
铺装材料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陶土方砖能赋予一个空间以温暖、柔软感,不规则的石板会给人以无拘束、轻松自如的气氛,而混凝土、沥青则会产生冷清、呆板的感受。因此在设计中,那些需要给人营造温暖和睦的空间中,绝不应大面积使用混凝土铺装。
营造舒适安全感受的景观方式还有很多,例如植物的遮阴、地形水体调节小气候、坡道台阶符合安全规范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2)和谐秩序
追求和谐有序,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将混沌和无序的纯自然空间,按照我们习惯的方式重新组织,这大概是人类控制欲的一种体现吧。
景观中的和谐秩序,体现在空间引导、协调统一、识别强调这几个方面
。
道路铺装是最常用于承担引导视线、提供游览方向的作用。更进一步,铺装的形状还会影响人行走的速度和节奏,铺装路面越宽,运动速度也就会越缓慢,反之则越急促。
铺装的样式也会给人行走或停留的状态提供暗示,进而引导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状态。
植物也可以起到空间引导的作用,利用植物的围合,可以构成强烈的长廊型空间,将人的视线和行动引导向观赏目标。
再来说说
“协调统一”
,还是以植物为例,整齐的植物可以充当一条连接线,将街道中原本杂乱无章的建筑,从视觉上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合理的铺装分缝儿,可以使各自独立的小空间整合为一体,而不合理的操作,则会使场地变得更为零乱。
线性的水景往往可以同时起到统一周围景色,并引导视线或行动的作用。水景可以吸引人们从一个点,将景物逐渐展开,通过一系列的空间节点,如果有一部分消失或隐藏在地形或树丛之后,还会使人产生神秘感。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理水,便常常采用阔远、深远和迷远的做法。
最后再简单说说
“识别强调”
,场地中总会有一些空间、构筑是比较重要的,我们需要借助植物、地形、铺装等方式,将其衬托强化出来,这一点很好理解,我就不过多赘述了。值得一提的是,其实障景、漏景也属于是“识别强调”,隐藏的部分会使人产生期待感和好奇心,有种欲擒故纵的感觉。其实借景的手法更是,这说明场地内缺少足够有吸引力的景色空间,或是园外的景色过于诱人,故而调整园内布局,高调地借园外之景入内。
3)美学观赏
美对于景观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在书中也多次提到各要素的“美学观赏”功能,但作者所强调的其实是一更为综合的美学感受,“悦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赏心”,因而美学这一点和“舒适安全”、“和谐秩序”这两方面需求有很多交叉的地方,前者是外在形式的呈现,后两者是形式背后要达成的具体的体验感受。
但景观区别于装饰画、滤镜,它不该只为美而服务,我指的正是如今很多网红式的景观。倒不是因为我对这种单纯的好看有什么偏见,
而是因为
在一个场地里,如果过于凸出视觉观感,设计本身再复杂,人的行为都是单一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在空间中突出强调“惊艳”、“眼前一亮”的效果,那么突出的视觉吸引物势必影响整体,影响人们对空间中其他事物的敏感度。
反之,如果以人的行为和活动为核心,那么即使设计很简单,空间都是丰富的。我们肯定希望景观是微妙的,甚至在反复使用后才会被察觉,是给人想象和发挥空间的,而不是停留表面,强行输出“我好看,快来跟我合影呀”。
设计师可能要终其一生,去寻找这种恰如其分的美。
张唐设计·成都麓湖云朵公园“曲溪流欢”节点
旱喷广场的水汇聚在广场中央,顺水磨石微地形流淌下来,自然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小朋友们好奇地在水中嬉戏。
4)其他需求
除了以上三种最普遍共同的需求外,景观规划设计可能还要考虑一些额外的特殊需求。
最典型的当属文化需求,孕育了东西方迥然不同的园林表达方式。
再比如随着时代发展所涌现出的生态需求,在本书出版的年代,生态还没有成为景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相关篇幅并没有很多,之后如果遇到合适的书籍或案例,再来和你详细分享吧。
此外,一些特殊的景观类型,可能还需要打破人们对前三种需求的期待。例如纪念性景观、墓园景观,往往要着力营造紧张不安的氛围,用破碎代替秩序,在形式选择上故意强化尖锐、对立和碰撞。
好了,以上我和你简要分析了人对景观的需求,以及与各项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强烈建议阅读原书,作者总结得非常全面,都是通过多年来教学、实践、观察总结下的精华。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在这六项要素中,哪一项是最关键的,起到串联或总领的作用?
02
地形:串联各项要素的主线
最关键的要素,是地形。说到“地形”,你也许会和“地貌”混淆,觉得这是个比较宏观尺度上的要素,
那我们不妨换一个更准确的专业词汇——“竖向设计”
。
为什么说竖向(地形)是最关键的要素呢?我想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几乎所有其他要素都要与地面相联系
。植物、铺装、建筑、构筑、水体等等这些要素,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地形,某一特定环境的竖向变化,就意味着这片场地区域的空间轮廓、形态布局发生改变,进而对依附于其上的一切因素产生影响。
地形可以影响一个区域的美学特征,影响空间构成与空间感受。最典型的例子比如圆明园,完全是在平地上建造起的人工自然山水园,在如此广袤的平地上,如何营造出山环水抱的古典园林呢?靠的正是连续起伏变化的微地形,既赋予了各处小园林独立的空间环境,也在整体上串联形成了“园中园”的嵌套结构。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风景园,都是顺应各自地域地形特征的结果,形成与之相融的美学构图与造型特征。
地形还会影响种植、排水、小气候等环境因素。不知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如此丰富多样的植物类型?就拿树形来说,有尖塔形、纺锤形、卵圆形、伞盖形……为什么形态如此多样?这其实和地形有很大关系,比如松柏类的植物,呈尖塔状树形,这是由于它们在自然环境中通常生长于山的阴坡或沟谷地带,为了争夺阳光,不得不拼命向上生长;而相比之下,平原地区的植物,形态更加水平,向四周伸展,因为阳光就在正上方,水平伸展是最有利于接受照射的方式。哪怕是很小的竖向变化,都会显著影响土壤水湿和小气候环境,进而决定着不同生理特性的植物分布。
这个现象启发我们,平地是很难营造生境的,因为植物生境的多样性依赖于竖向地形的多样性
。
因此,掌握竖向地形,是熟练整合运用其他要素的基础,它强调的是三维入手、三维分析、三维构思、三维创作的过程,而非二维的平面构图。
第二点原因是,竖向设计有明确且严谨的指标要求,它是其他要素应用的前提限制条件
。
在美国,竖向设计是受到法律强制约束的,“残疾人法案”和“雨水收集利用”两大法律体系确保了景观场地,不管多么复杂,必须要做到无障碍可达,必须做到雨水收集利用。“竖向设计”在美国风景园林师注册考试中是最难的一门,我曾经买过一本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引进的
《景观竖向设计与工程》
,是专门应对注册考试教学指导书,书中包含大量细致的规范指标和计算公式。说实话,由于本人尚缺乏实际的项目建设经验,所以很多工程细节看得不是很懂;而且缺少实际应用场景,基本看完也都差不多忘记了。
尽管国内对于竖向设计的法规要求并不是特别严格,不过一些基础的竖向设计要求,我们设计师还是需要掌握的。
比如前面我们提到,水平的场地、广场,坡度要尽可能控制在
3%以下
,准确点说是
0.3%~3%
,这既保证了排水,又能使人不会觉得场地有明显的倾斜。如果坡度大于4%,尤其是在北方易积雪的地区,那么最好应设置台阶且不少于两级。铺装的纹样应以保持排水畅通为基本要求,铺设方式充分对接竖向设计,使其与变坡线,排水流向相协调。如果铺装材料表面过于粗糙的话,最好调整场地坡度不小于1%。
你看,哪怕只是一处小小的广场设计,其竖向要求都直接影响着铺装样式和台阶铺设,它们彼此是紧密相连的
。
再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土壤安息角,1:2.5,也就是40%的坡度是一般情况下覆盖植被的地形的最大安息角,超过40%的区域,竖向设计要考虑增设缓坡,或采取生态固坡、挡墙等措施,以防滑坡和水土流失。在本书中,作者提到的数值是1:3,这个数据并不是绝对的,安息角要会随着不同土质的情况变化,但总体上是在这个区间范围之内,或按照现行规范要求操作。土壤安息角的竖向要求,直接影响着种植、挡墙、坡道、台阶等要素的设计。
关于竖向设计的规范要求,推荐你可以学习一下
《公园设计规范》、《无障碍设计规范》、《城市室外公共空间竖向设计指南》等标准
,我们在设计工作中会频繁使用到,已经比《景观竖向设计与工程》这本书简化太多了。
总的来说,竖向地形是一切室外活动的基础,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因为它既能把场地内的各项要素联系起来,整合为一体;同时由于其具备明晰可量化的规范标准,进而成为了其他要素设计的前提限制条件
。
最后想说:
到这里,《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基本为你解读完了,我们再最后总结一下:
本书于1980年代末引入国内,是最早一批引进的风景园林译著,为的是弥补当时国内现代园林设计理论的不足。尽管距今已有30多年了,但书中的内容并未过时。虽然专业边界已随着时代发展,扩展到了很多全新的知识领域,
但景观设计根本目标没有改变,依然是为了将人和户外环境巧妙地连接在一起
,景观设计师依然要凭借着最基础的要素、材料、手法,创造出每日、每月、每年都于人有利、令人愉悦、使人振奋的室外空间感受。
本书向我们讲解的正是六种最基础的要素,包括地形、植物、建筑、铺装、构筑物、水体,并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要素的使用,满足人们在舒适安全、和谐秩序、美学观赏等方面的需求。不论时代如何发展,这些要素都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而本书常看常新,并不会随着很多新概念的出现而过时。
在这些要素中,竖向(地形)是最为关键的,其他所有要素都要依附于地面之上展开。设计师如何规划竖向,直接影响着美学空间感受,影响着建筑的朝向和布局,影响着植物的选材和配植,也影响着铺装、水体、墙体等诸多要素的设计。
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通用的设计程序,这些程序其实只是一种设计步骤的框架,目的是协助设计师将工作流程化、系统化,并不涉及设计本身是如何一步步推演生成的,所以大家看书了解一下就好,我就不做具体解读了。
关于设计本身如何构思、表达、呈现,我前段时间和你分享过《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这本书的精读笔记,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下方的蓝色字再回顾一下。
精读《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众多景观学子的入门第一书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拜了个拜。
“ 管见论之,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
---
低产狡辩声明:由于目前学识有限,为了搞清楚一个话题,通常要查阅很多书籍、论文,力求让自己的“现学现卖”显得稍微“专业”一些,所以更新速度不会太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炎炎and皮蛋趣看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