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读《微创新》:设计没新意?试试套路

炎炎 yanyan 炎炎and皮蛋趣看展
2024-08-30
★ ★ ★
这是YanYan公众号的第093篇文章
你好,我是YanYan,欢迎回来。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本阅读体验很轻松的书,叫《微创新:5种微小改变创造伟大产品》。我们此前分享过太多讲设计理念、设计价值观的书,听了太多大道理,很容易让人不想再听道理了。

《微创新》这本书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内容,而是直接给技巧;换句话说,作者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设计,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设计,那些看似花样百出的产品创新,实际上都可以总结为几种创意模型。

本书主要面对的是消费品、互联网领域的产品创新,但我觉得它在景观领域同样适用,而且我敢说,大多数景观人都没受过正经的创新训练。尽管我并不提倡漫无目的的创新,但是,假如我们已经按照传统方式、正确理念、规范要求,设计出了一份差不多的方案,可就还缺那么一抹点睛之笔,本书兴许能点亮我们。

很多人认为,创造力难以捉摸,没有特定规则,所以想要创新,就一定要头脑风暴,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确重要,有一种说法是“创意=遥远想法的连接”,你越能把看似遥不相干的想法,同眼前的事情联系起来,你就越能提供意想不到的新思路。所以创新总在跨界处、工夫永远在诗外。

但是,发散思维有bug。首先,你得真有那么多遥不相干的想法,我们知道很多作家、艺术家都有酒后创作的习惯,因为酒精能让大脑“松绑”,联想到平时不敢想点子。可前提是,人家真有那么多人生经历可被调用,普通人的视野就那么小,就算喝断篇儿了也没用。其次,你得在一定领域内发散。我们绘画的时候,希望能通过树叶捕捉微风轻抚的触感,通过恰当的色彩传递那一瞬的思绪,至于“YanYan太久不更新了,我得催催他”这种事,现在就没必要去想。

对于一名普通的设计师,我们不能指望他有超出常人的阅历,以及在一些领域有长久的深耕。发散思维确实是创新的底层动力,但它效率有点低,看不见摸不着,有时只能静候灵感降临

如何让思维发散得更有效率呢?

作者给出了一个简单却非常有效的解决思路——咱干脆给“发散”限定个框架吧。我们不要漫无目的地发散,那样成功只能仰仗运气或者天赋;如果能按照一定套路操作,按照规定路线去“发散”,即便是普通人也可以有的放矢。《微创新》的英文书名其实叫《Inside the Box》,原意就是“框架内创新”,创意,就在盒子里,先别随处乱找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发散”的五种套路,分别是减法策略、除法策略、乘法策略、任务统筹策略、和属性依存策略。接下来我会在原书的基础上,再结合景观案例,和你分别介绍这五种套路。




01 

减法策略:删掉它,更精彩

顾名思义,这个策略就是把某个产品中我们认为必不可少的部分给删减掉。

摩托罗拉公司曾在以色列生产过一款Mango手机,初衷是为了和其他造价低廉的手机争夺市场,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工程师竟然删除了手机的键盘。当时还没有智能机,也就是说,这款手机只能接电话,而不能打电话。这个创新看上去有点搞笑,正常人谁会买啊。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款手机大受欢迎,销量惊人,不到一年的时间,在以色列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了5%。

这款手机出人意料地开辟了一个新市场,它解决了家长们的一个大难题,那就是控制孩子们的高额话费,由于没有拨号功能,孩子们就不能随意打电话,而家长们又能随时掌握孩子们的行踪,可谓一举两得。而且这种手机非常便宜,买给孩子,即便坏了、丢了也没关系。《广告时代》杂志推选的1995年度全世界最具创意的12个营销策略中,Mango位居其一。

“减法思维”并不是简单地做删除,而是在一个系统里,减去最重要的部分后,反而能激发出其他部分的潜能。键盘的确是手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但是删掉了,反而能激发可被监管、价格低廉的优势。

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应用“减法思维”呢?比如减掉植物、减掉铺装、减掉座椅、减掉道路……景观会呈现出什么样子?

有一处名为的“石之广场(Stone Field)”的公共空间,建成于1977年,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镇。设计师是著名的极简主义艺术家——卡尔·安德烈。据说彼得·沃克的唐纳喷泉,就是受到了这件作品的启发。

整件作品出人意料地简洁。两条道路相交后与它们之间切割出了一块三角形的场地,场地之上,三十六块岩石从左到右按照大小递减的方式,连续平行地排成八列。位于左侧最大的一块接近成人的身高,最小的一块近似我们在公园中见到的寻常置石。这些石块的种类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有砂岩,褐砂岩,花岗岩,片岩,片麻岩,玄武岩、蛇纹石等等,经过合理布置,使相邻的两块石头都具有不同的颜色和质地。

这些和“减法策略”有什么关系?设计师当然不会故意使用所谓的“减法策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设计结果反向推演、思考。

场地中除了石头,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要素,高大的岩石在阳光照射下形成阴影,正好可以替代树木的遮荫;低矮的石块可以替代座椅,更方便人们围坐在一起交谈。

这片场地本是被喧闹的城市道路所包围着,这对公共空间来说是很不利的环境要素。如果这个街角不是用岩石的质感和粗糙的肌理,带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紧张感,场地的存在度很可能就被周边不利因素所压抑住了。

重复阵列的岩石,以极其突兀的方式,在不受其他要素干扰的情况下,激活了场地本身存在的价值。

一座植物园,可不可以不种植物?

这是景观设计师庞伟,为深圳举办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园提交的设计,他要建造一个“不种”一棵植物的植物园。

当然,这里所谓的“不种”,是人不种,但风会种,鸟会种,昆虫会种。设计师只改良土壤。

在这个巴掌大的土地上,庞伟试着一改传统公园的做法,放弃人的意志,放弃人的挑选,选择信任一下自然,做个不为百花争艳,只为展示自然过程的公园。

人不种

自然种

植物学家警告,全部交给自然,外来入侵品种会把整个场地“毁掉”。没有人工拣选、没有园林工人养护,这里会一团糟。庞伟很淡定,如果外来品种把这块地全部占领,那这个公园将成为极好的反面教材,让大家看到自然可怕,我们起码不会再幼稚地说:热爱大自然。

植物学大会也要探讨人与植物相处的哲学关系,这难道不是最真实的自然教育吗?



02 

除法策略:分离开,再重组

这个策略不是把某个功能删掉,而是从原来的产品中分离出来,然后再进行重组。就好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先把原来的拆散,然后再重新组合,这时候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全新的模型。

空调有哪几个功能部分?恒温器,控制器,风扇,制冷系统。如果把这四个功能分解,并重新组合呢?恒温器粘在客厅墙壁上,自动调整温度;控制器做成APP,装在手机里;风扇装在吊顶里,隐藏起来;制冷系统挂在室外。这样,你家就有了一套隐身的中央空调。

饮料有哪几个部分?水,和食用香精。如果把这两个功能分解,并重新组合呢?水放在饮料瓶子里。食用香精放在吸管里?你就可以用不同的吸管,喝到草莓牛奶,巧克力牛奶,或者螺蛳粉口味的牛奶。

景观的各种功能部分也可以被分解重组。

“PIXELAND像素乐园”利用模块化的方式,将不同的户外设施组合在一个整体空间中,如植物景观、儿童游乐设施、成人休闲设施等。每个四方小格,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模块,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出无穷多有趣的多功能公共空间。面对同质化场地,和边角废弃场地,像素乐园都可以提供令人惊喜的解决方案。

模块化设计也常用于对城市建成区进行低成本的临时性改造,以改善社区和城市街景,在激活街头空间的同时,满足各种活动需求。

Agora Maximus是一项步行街道优化项目,它通过置入高利用率、集成化的模块化装置,结合蒙特利尔拉丁区标志性文化,将城市空间转变为线性舞台,在夏季节日期间展现生活的艺术。




03 

法策略:多一点,大不同

乘法策略,意思是把产品的某个部分进行复制,但不是原样复制,而是稍加改动,观察改变后产品的变化,并思考这种变化能带来什么价值。

说一个男士最熟悉的产品吧,剃须刀。自从剃须刀被发明以来,一直都是单锋刀片,直到1971年,著名的吉列公司,才革命性地推出了一款双锋剃须刀。这项创新,乍一听有点反直觉,刀片那么锋利,一片足以把胡须刮断了,为什么需要两片?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胡须是贴着皮肤生长的,只有一个刀片,很难一次性刮干净。但两个就不同了,刀片被设计成了不同角度,第一个刀片主要功能是先把胡子从皮肤上推起,然后第二个刀片再顺势把胡子刮掉。如此一来,男士们的剃须体验,有了巨大飞跃。此后剃须刀行业的“刀锋大战”一发不可收拾,3个刀锋,4个刀锋,5个刀锋,现在已经有6个刀锋了。一个小小的“乘法策略”,改变了一个行业。

在一处景观中,如果拼命复制同一项元素,会产生怎样的戏剧效果呢?分享一个好玩的案例,张唐的大鱼公园,之前抄绘时当真把自己逗笑了——大鱼公园,果然有好多鱼

大鱼公园平面图

我们一起来找鱼:

熟悉张唐的朋友都知道,他们的设计是非常严谨、较真儿的,但并不死板,我认为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带有一种有趣的松弛感,这是以“玩”的心态对待设计时才会自然流露出的状态。设计这么多条鱼,你很难说他们不是在玩儿。

没有任何一条景观理论会教我们把设计搞得好玩点、把一个元素变着花样儿地复制粘贴。事实上,有些“鱼”完全是可有可无的,丝毫不影响整体的空间结构,但正是由于这些鱼的存在,园子才有了生命。

复制粘贴不需要你有多强的设计天分,甚至有些过于简单了,可我相信你一定能感受到简单的魅力,你会由衷地会心一笑。




04 

务统筹策略:新组合,新体验

任务统筹策略,就是给系统内的某样元素,分配一个新任务,并由此创造出一个新产品。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地区,没有自来水系统,当地人为了获得干净的饮用水,只能打井抽地下水。但是,每次都要现用现抽,这效率也太低了吧。聪明的当地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从地下抽水”的任务,分配给了玩耍的孩子。他们发明了一种“游戏抽水泵”,把抽水装置设计成了旋转木马的样子,利用孩子们转动木马时产生的力量来从井中抽水。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自己很有成就感,同时水箱也被填满了,成年人可以随时用水。

景观作品中,也有类似的玩儿法。不好意思,我又要提到张唐了,论玩儿,他们是专业的。

长沙山水间社区公园,内置了一套雨水收集净化系统,整套系统其实还挺复杂的,要模拟公园不同时段的降雨量,研究雨水怎么收集、汇聚,中间集水的湖面多大合适,还要考虑蒸腾和渗水量。下暴雨,水溢出去湖面的时候会有一个地下的蓄水箱把水收集起来,等到旱季的时候再把蓄水箱的水提出去灌溉回公园。同时,这套系统中的水也是在不停流动的,靠植物、微生物对湖水进行净化,保持全园拥有干净的水景观。

一般来说,雨水净化系统是不可见的,但设计师非常希望能够让人看到,使其成为一项自然教育产品,引导人们互动参与,意识到景观不只是环境的装饰。如果家长带着小孩住在这片社区附近,他们去公园玩的时候,家长可以对照着解说,给孩子讲讲公园的水系统是怎么回事。

设计师甚至专门做了一个可以参与水循环的小花园——阿基米德花园。这里面有两个取水器,可以把湖水从比较低的地方提到比较高的地方去。水顺着水槽,在高的地方流一圈,流到植物区,经过净化,然后又流回到湖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沿着水流动的方向,亲身观察水系统的运作方式;同时水质本身也得到了加速净化,一举两得。

原本,水净化系统和互动游乐,是独立的两项功能,张唐愣是将它们巧妙地统筹在了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形式。

顺便说句题外话,如今很多景观都强调互动性、参与性,但恕我直言,有些设计实在上不得台面。给铺装加上感应器,踩一踩就会亮;对着喷泉喊一喊,声音越大,喷出的水柱越高;路过假花艺术装置,它会朝向你盛开……这些巧思不会真正让景观变得有趣,只会让它看起来像是幼稚的玩具,尤其当它们没通电的时候

景观的互动性,还是要立足于景观本身的价值。多一重体验不是目的,通过新体验破除人们对景观的“思维定势”,才是目的。这一点,可以多学学张唐。




05 

属性依存策略:相关联,同变化

属性依存,它指的是把产品的两个不同属性,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关联在一起,一个发生改变,另一个也会随之变化。听起来和任务统筹策略很像,区别在于,任务统筹是使A具备B的功能,属性依存则是使我们通过A能够观察B,B的改变会反映在A上。

听起来有些抽象,我们举几个例子。披萨品牌达美乐有一个口号:“保证30分钟内送达”,如果送餐时间超过了30分钟,顾客就可享受折扣。这样做,本质上是将品牌声誉和送餐时间这两个不相干的属性,关联在了一起,达美乐在顾客心中,塑造了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大家会觉得,达美乐是送餐速度最快的披萨店。这一招后来也被每日优鲜、美团买菜、盒马这些生鲜外送平台学会了,不过遗憾的是,他们经常超时。

再比如,温度可以跟颜色关联起来。有一种可变色的咖啡杯盖,当杯里的咖啡很烫时,咖啡杯盖的颜色是红色的,随着咖啡温度的逐渐降低,杯盖会慢慢恢复成棕色。只要观察杯盖的颜色,就不会被咖啡烫着。当我们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属性关联在一起的时候,产品往往能发生奇妙的变化。

景观中如何运用属性依存策略呢?

蔡凌豪老师曾给北林学研中心的下沉庭院,设计了几块植物玻璃展板,玻璃板底下有 LED灯,它会受到PM2.5传感器的控制,灯的颜色可以随着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变化。要知道,景观区别于建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有生命、可变化的,随着四季轮回,景观在不停生长。但这种变化是非常缓慢且滞后的,养死过植物的都知道,当它缺水时还在抽新叶,如果没仔细观察,晚几天再浇水,植物一夜之间就可能枯萎。而借助灯光的互动,自然环境的细微变动,都可以在景观中被实时地呈现出来。

我觉得这套设计不妨和公园夜跑结合一下,很多时候空气已经重度污染了,公园依旧有很多跑步锻炼的人,带传感器的LED灯可以替换掉跑道旁的常规照明,起到一些提示作用。




最后想说:

本书的主要内容就先和你分享到这里。我猜读到这儿,你心里会有一个很强烈的疑惑——这五种创新方法,有点牵强附会吧?

咱们来捋一捋逻辑,正常的思路应该是先有靶心,再射箭,然后计算得分;而YanYan你刚刚分享的思路是先射箭,再以射中的位置为中心画靶,那肯定回回都是十环啊。你先定义了五种创新套路,再通过案例往上对号入座,这个思路有点说不通吧?

确实,不瞒你说,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这样的疑惑,作者有点忽悠人啊。

可是,书中提到了一个案例,让我的思维一下子转变了过来。假设你要给孩子用奶瓶喂奶,因为婴儿对温度特别敏感,哪怕稍高一点,都容易烫到孩子,一烫嘴孩子就会哇哇哭,所以想弄到合适的温度很麻烦,除非常备温度计。那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如果我们顺着“从问题到答案”的思路往下想,这条路很困难,不然给孩子喂奶不会成为家长们特别头疼的问题。但是,请注意,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有一个婴儿奶瓶,奶瓶的颜色会随着牛奶的温度变化而改变,那么,你觉得这个功能该用在哪里?我猜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防烫。

从答案到问题,比从问题到答案,容易了n多个等级。我们通常的思路都是,先要明确问题,然后再寻找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就会用到我们常说的发散思维。但是,这个思路不够好,它效率太低了。更好的方法是反过来,先从一个抽象的方案入手,然后再思考这个方案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所以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五种策略都是套路。什么是套路?别管它为什么,拿过来直接用就行了,简单、直接、高效。

当然,反过来想也有难点,套路得来的创意得真有实际意义才行。为什么庞伟可以一棵树不种?因为他服务的是国际植物学大会,不种树,在这个特殊场景下,能讲出哲学层面的道理。只创新是不够的,我们要勇于试错,排除掉不适合的创意;还要有能力把故事编圆,让它看起来像是深思熟虑过的

至于如何构建意义?我暂时还真没看到有关这方面的书,以后再说吧。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喜欢这篇内容的话欢迎点赞、分享,拜了个拜~~

“  管见论之,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

---

低产狡辩声明:由于目前学识有限,为了搞清楚一个话题,通常要查阅很多书籍、论文,力求让自己的“现学现卖”显得稍微“专业”一些,所以更新速度不会太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炎炎and皮蛋趣看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