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战略研究》∣ 赵世举:中国语言观测研究的实践及思考
中国对语言生活的关注发端很早。先秦时期,朝廷曾专门设有“遒人”“ 轩使者”一职,其职责实际上就是观测语言生活,并记录整理呈奏朝廷。观测方式就是乘着轻便的车子,“以木铎徇于路”。刘歆《与扬雄书》说:“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僮谣、歌戏。” ①应劭《风俗通义》也说:“三代遣轩使者,经绝域,采方言,令人君不出户牖而知异俗之语耳。”②《方言》是扬雄亲自调查,同时采集“轩之使奏籍之书”编纂而成的。该书“切实地显示出汉代的语言生活”(胡奇光 1987:75)。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也是采自当时语言生活的集成之作。如《汉书·艺文志》所言:“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遗憾的是,这些作为一项政治、文化制度,并没有延续下来。不过,历代学者乃至官员个人对现实语言生活某些方面的关注并未停止。有的研究新词新语、俗字俗语,这可从东汉服虔编纂《通俗文》以来陆续问世的新词新语、俗字俗语著作和历代文人笔记略窥一斑;有的关注文风,例如隋朝李谔注意到南朝以来“文笔日繁,其政日乱”的不良状况,奏请“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肃正文风,得到了隋文帝采纳(赵世举 2015)。但是,这些都未形成对现实语言生活的系统观测和分析。
21世纪以来,语言发展日新月异,语言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语言已经大大超越其传统的工具功能,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延伸至个人生活、社会活动和国家发展的诸多层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之,各种语言需求更加多样,跟语言相关的各种问题也不断产生,从个人到国家乃至跨国家组织对语言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语言问题发声日趋增多,因而各种语情往往就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向标和晴雨表。在这种形势下,及时观测语言生活动态,深入研究各种语言问题和需求,借语情考察社情民意,以不断调适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化解语言矛盾,改善语言服务,维护语言健康发展和语言生活和谐,对于政府和相关组织而言,至关重要。因此,观测和研究语言生活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语言学界,在一批学者不懈努力和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成立多个专门机构分工合作,众多学者参与,持续地、大规模常态化地开展语言观测研究,形成了较稳定的观测、研究和发布体系,取得了不少标志性的成果,并开始了理论创建,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语言观测体系的构建及主要观测成果
为了及时全面地了解和客观科学地分析语言生活动态,21世纪以来,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语言观测③体系构建。建机构、搭平台、聚队伍,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观测工作,使语言观测逐步系统化、科学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服务国家相关决策、服务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语言观测研究机构的创建
国家语委自2004年着手创建各有侧重的语言观测研究机构,业已形成三类功能互补的系统化、常态化语言观测机构:一类主要观测中国语言文字本体的发展变化和使用情况,这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五个分中心为代表;另一类主要观测中国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各种现象、活动及舆情,这以教育部语用所语言舆情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代表;还有一类是领域性语言观测研究机构,如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等。第一类已有多篇文章总结,我们这里只做简介,重点介绍后两类。④
1.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
由教育部语信司与有关部委及高校于2004年6月共同创建。先后在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了平面媒体语言、有声媒体语言、网络媒体语言、教育教材语言、海外华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等6个监测研究分中心,旨在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对中国语言文字——主要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定量分析,对语言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进行监测、分析与研究,增强对语言国情的定量了解,为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为社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提供咨询服务,积极有效地促进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和谐发展(陈敏 2010)。
2.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008年武汉大学依托“985工程”建设项目“语言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建设跨学科创新平台”开始筹建,并于当年获得国家语委以科研项目形式立项支持。2009年3月正式获准成立武汉大学中国语情监测与研究中心。其理念是:“关注语言生活,研究现实问题,打造综合平台,服务国家社会。”主要任务是:“实时监测和研究中国语言生活,尤其关注有关国家、民生和社会的重大语言文字问题,以及语言文字新变化,并以不同方式及时准确地分析、反映语情状况,尤其是语言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以此为国家和政府部门有关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为社会的有关需求提供服务,为语言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尽力,为发展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和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做贡献。”(赵世举 2009)
2014年7月,国家语委正式批准在武汉大学中国语情监测与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5月,中心被确定为国家语言文字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
3.教育部语用所语言舆情研究中心
2009年4月在教育部语信司指导下成立。其宗旨是“透过语言舆情了解语言生活,透过语言生活思考语言政策”;主要任务是“加强语言文字舆情监测与分析工作,为政府应对语言文字社会热点问题提供较为深入的、有价值的分析、预测,为有关部门语言文字工作决策提供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咨政服务;基本建成语言舆情库和语言政策研究专家库;培养语言生活与语文政策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发展目标是“将中心建设成国家语言生活与语文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
4.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2007年12月经教育部语信司批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主要致力于中国外语战略、外语规划、外语教育相关理论与对策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宏观语言战略及语言行动计划等提供服务。发展目标是:“建成外语战略决策的智囊库和信息中心,成为语言战略与语言政策研究的高端学术与教学平台。”在中国外语语情监测与研究、国外语言生活调查与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11月,正式获批国家语委首家科研基地。2015年5月,中心被确定为国家语言文字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
5.“台湾语言文字信息跟踪调查”研究小组
2001年夏由教育部语用司与厦门大学商定成立。其任务是开展台湾语言文字信息跟踪调查与研究。2010年,该小组因故将重心转至教育部语用所。厦门大学方面,还继续开展相关工作。
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及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对世界语情动态,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对海外华语动态,也开展了专门性的观测与研究。
(二)语言观测及发布平台建设
有关机构先后创建了专门化的语言观测及发布平台。这些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平台,在服务政府决策、大众生活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语言资源监测基础平台
最有影响的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建设的动态流通语料库。包括三个子库:通用语媒体语料库,每年以10亿字次的规模滚动建设;教育教材语料库,已搜集1900万字的教材语料;少数民族语料库,包含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蒙古语等,各语种语料以每年2亿字词的规模增长。这些语料记录了大众传媒的语言实态(侯敏、杨尔弘 2015),成为观测分析语言使用状况的重要基础平台。
2.语言舆情监测系统
语言舆情研究中心研发的“语言舆情信息聚合系统”,实现了对平面媒体、博客、门户、论坛、微博等媒介中的语言舆情信息进行自动监测和抓取,可按内容或时段分类阅览,并可利用关键字进行标题检索和全文检索。
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发的“中国语情监测分析系统”,对网上语情信息实时抓取、汇集和分析,并自动进行语情聚类、信息来源追踪、话题极性判定和分析报告生成等,还支持对任意话题的查询和趋势分析、特定主题和特定时段的信息定制与监测等。
3.中国语情信息发布刊物
《语文信息》,教育部语用所创办于1996年的内部月刊。主要摘编海内外各种语情信息。2011年9月改版,不再摘编一般性语文信息,只设“对策建议”和“舆情信息”两个栏目,体现出咨政取向。2012年停刊。
《语情》,教育部语用司指导、教育部语用所承办,创刊于2014年的不定期内刊,主要栏目有“对策建议”“咨政参考”等,已编印33期。
《语言文字舆情与动态》《语言文字舆情月月读》,教育部语信司主办、语言舆情研究中心承办的内部电子期刊。前者创刊于2009年4月,不定期编发,每期围绕一个热点问题摘编相关信息;后者创办于2010年1月,选编各种媒体上的语情信息。2013年合刊,更名为《语言舆情扫描》,发布于中国语言文字网。
《语情信息》,创刊于2013年的不定期内部简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各分中心轮流编辑。截至2015年5月,共发布43期。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简要摘录各种媒体最新重要语情信息,二是辑录诠释新词新语。
《中国语情月报》(电子版),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于2015年1月创办,每期发布当月语情信息,常设两个板块,一个是“热点聚焦”,选取当月若干热点语情集中报道;另一个是“语情要览”,选取当月较为重要的语情按时序简要报道。
《中国语言资源动态》,商务印书馆创办于2009年的不定期内刊,已编印38期。以语言资源为视角报道各种相关语情动态。“汉语盘点”“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联谊会”“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的相关信息,是该刊每年的固定内容。
4.中国重要语情追踪研究专门刊物
主要有《中国语情》和《中国语情特稿》。武汉大学中国语情监测与研究中心于2009年4月创办的内部简报。前者主要是对重要语情的追踪和分析,季刊,现已出刊24期;后者专门刊载对敏感语言事件、突发事件的分析和应对建议,不定期编发,已编印11期。
5.中国台湾语情信息发布刊物《台湾语文动态》,2001年9月创办的不定期内刊,最初署名厦门大学中文系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10月起改署厦门大学台湾语文政策跟踪研究课题组。主要摘录台湾地区主要媒体上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信息。至2009年12月共编印72期。2010年1月转交教育部语用所编辑,改版为《台湾语文要情》月刊,扩大了搜集范围,调整了栏目。
《台湾语文资料》,厦门大学许长安教授2010年1月开始编辑的内部文摘月刊。内容主要涉及“国语生活及国语教学”“华语文教学”“方言及母语教学”“外语”“两岸交流及对岸视点”等方面。
6.世界语情信息发布刊物
《外语战略动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2010年4月创办的内部季刊。主要摘编摘译国外语情信息和中国外语使用及外语教育信息。2014年1月改版为《语言战略动态》,每月两期,编译内容不再局限于外国语言生活和中国外语方面的信息。上半月出文摘版,下半月出新闻版。截至2016年6月,已出版77期。
《世界语文动态》,2008年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创办的不定期内刊。摘编摘译和综述国内外媒体有关语言文字的报道。2011年停刊,共编印6期。
《世界语言战略资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10年5月创办的内部简报,大致每月一期。主要摘编国外媒体刊发的语言文字信息,现已编印67期。
7.语言生活研究综合发布平台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首创于2006年,教育部语信司组编,国家语委发布,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个专门发布观测分析中国语言生活状况重要成果的综合性平台,旨在全面反映中国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和社会各领域语言使用的新特点、新变化,阐述年度中国语言使用中的重大问题,预测语言发展变化的趋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周庆生 2006)。
(三)语言观测研究队伍——“语言生活派”的形成
中国语言观测研究形成了一支骨干队伍,被称为“语言生活派”。这“是根植于中国语言生活沃土,以解决中国语言生活问题为己任,也密切关注世界语言生活的学者群体”(李宇明 2016),是语言生活观测研究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开拓者。他们提出的“就语言生活为语言生活而研究语言和语言生活”(李宇明 2016)的学术主张,成为中国语言观测研究的核心思想。“十年前,‘中国语言生活派’悄然向我们走来;他们从语言生活中观察、描述语言和语言生活,给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记录;提出了一批新概念,为建设中国语言生活研究的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展现了一系列新的语言观、研究理念和研究视角;丰富了中国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乃至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发表了一批有针对性的调查和咨政报告;打造了一支有共同理想信念的研究团队”。(邹煜 2015:扉页)
(四)语言观测研究的主要成果
中国语言观测研究蓬勃展开,从冷清变得广受关注,由零碎渐趋成系统、上规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1.中国语言生活一般问题观测研究
代表性成果如下。
(1)《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它不仅是语言观测分析重要的发布平台,也是中国语言生活研究最具代表性的连续性年度成果集成。截至2015年,共刊出444篇文章(郭熙 2015),已经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已先后推出英文版和韩文版。该报告不只是语情信息和数据的汇编,而且是中国学者开创的一种语言观测研究范式。其中浸透的情怀、理念和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国语言学者观测研究语言生活的学术旨趣和价值追求。周洪波将其理念概括为:(1)语言问题到语言资源;(2)语言一元到语言多元;(3)语言管理到语言引导;(4)语言保护到语言开发;(5)语言研究到语言服务(郭熙 2015)。这实际上揭示的是中国语言学者语言观和语言生活观的更新与发展。郭熙(2015)将其展现的语言生活研究理念概括为:(1)国际视野;(2)问题驱动;(3)服务国家;(4)数据(材料)说话;(5)打造“语言生活派”。
(2)《中国网络语象报告》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编撰。已发布2014和2015两个年度报告。其间还发布了《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和《2015上半年网络流行语分析》。这些报告对网络语言的观测,不只是搜集整理和统计,更重要的是对网络语言状况进行了深度分析,揭示其规律,探索其导因,并借语情以观社情民意。
(3)年度汉语字词盘点、流行语发布和新词语编年
年度“汉语盘点”创始于2006年,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商务印书馆主办。旨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过去一年的中国和世界。它既是一项活动,也是语言观测分析成果,甚至还可以说是借助一字、一词来书写“年度史”。与此相关的还有2003年以来先后发布的年度“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中国十大网络流行语”,以及《汉语新词新语年编》(1997—2010)、《汉语新词语》(2006—2014)编年等。
(4)《中国语情》《中国语情特稿》刊发的成果
两个刊物作为专门刊发语情研究成果的连续性内部刊物,始终致力于就实时监测语言生活所发现的事关国家、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语言现象和语言事件,开展跟踪研究和深度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2009年创办以来,已经发表190多篇研究报告,所涉内容十分广泛。
(5)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活观测研究成果
过去主要是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状况的调查研究,大规模的有四次(瞿霭堂 2014)。近些年来有所拓展,例如,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从2009年开始,对维吾尔语、藏语和哈萨克语的媒体用语及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使用状况开展了实态调查(侯敏、杨尔弘 2015),周庆生(2010)调研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出版状况,赵生辉(2014)关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网络舆情研究情况。
2.语言功能新变化和语言学科新拓展的观测研究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语言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学科不断开拓出新领域。这也引起了语言观测者高度关注。比如对语言经济、语言职业、语言科技、语言服务、国家语言能力、语言安全、网络语言生活、语料库、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网络语言技术、语音技术、语言分析技术、翻译技术、刑侦语言学、军事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语言康复技术等众多新兴领域都有观测研究。2015年商务印书馆和党建读物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语言与国家》一书,可谓中国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视角观测追踪当下社会语言生活的成果集成,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较全面系统地探析了当代语言功能的新变化以及语言应用的最新进展,以大量鲜活的语言生活事例揭示了语言对于国家地位、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文化建设、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发布了不少新信息、新观点和对策建议。
3.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研究的观测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学界及有关方面关于语言政策和规划的研究别开生面,成果丰硕。一方面通过语言生活观测研究,思考和调适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另一方面,也对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进行再观测、再思考。代表性成果是《中国语言文字政策研究发展报告》。2015年首次推出,教育部语信司组编,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编著。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最新进展的年度报告,内容广及语言政策与规划的学科理论、语言生活、国家宏观语言政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及汉语方言政策、外国语言文字政策、语言教育政策、语言经济和语言服务、国别语言文字政策及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 2015)。
二、语言观测理论的研究及若干认识
中国学者对语言生活的关注,并没有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一般性实践层面,而能够在进行实践探索的同时,注重经验的总结、规律的揭示和理论的思考,以深化语言观测实践,推进理论建设和学科建构。
(一)主要研究视角
1.语言观测的学术旨趣
大规模持续性地系统观测语言生活的开创者们,自开始就明确了语言观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追求。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通过对大众传媒等语言使用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及时了解和把握社会语言生活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建立对社会语言生活进行实时监测和规范引导的长效机制。监测分析成果向社会发布,一方面可作为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制定和调整的参考,同时,也可为社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提供咨询服务,加强规范引导,积极有效地促进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发展(袁贵仁 2004)。后来有多位学者又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充分体现了聚焦现实、关注问题、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精神。
2.语言观测的指导观念
树立正确、先进的语言观,如语言资源观、语言生态观和语言服务观等,是做好语言观测分析的前提之一。有关学者与时俱进,大力倡导语言是资源的观念。李宇明(2009)指出:“促进语言资源意识的建立,保护好、开发好国家的语言资源,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语言资源意识是‘绿色的’,是科学发展思想指导下的语言规划观念。”王铁琨(2008)指出,语言监测研究“需要树立‘珍爱中华语言资源’和‘服务社会’的全新理念”。由此出发,学者们努力倡导主体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语言生态观(周庆生 2013),以和谐语言生活为目标追求。这些都成为语言观测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3.语言观测的对象及内容
语言观测的对象是现实语言生活(包括网络空间的语言生活,下同),观测的具体内容就是语情。王铁琨说:“语言监测研究必须坚持客观真实地反映语言生活的实态……监测语言生活中的实际状态并客观地记录和反映出来,这是我们的宗旨。”(邹煜 2015:60)那么,什么是语言生活?什么是语情?学者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陈章太(1994)曾称“语文生活”,认为实际上就是指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李宇明曾两次给语言生活下定义,最近又指出:“语言生活是运用、学习和研究语言文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术的各种活动。语言生活包括运用、学习和研究三个维度,其中的‘语言’,包括语言文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术三个方面。三维度与三方面,纵横构成了语言生活的九个范畴:语言运用、语言知识的运用、语言技术的运用、语言学习、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术的学习、语言研究、语言知识的研究、语言技术的研究。”(李宇明 2016)关于“语情”概念,赵世举(2009)最初曾简单地描述为“语言生活中的各种新情况”。后来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本身发展变化情况;二是语言的使用状况及相关活动;三是与语言相关的舆情。”(郝日虹 2015)陈章太(2015:399)对语情的定义是:“语言文字及其使用情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语言文字及其使用的整体情况。”李宇明(2015)特别研究了语情的三个重要领域“语言政情”“语言学情”和“语言舆情”。而孙曼均(2011)认为,“语言文字舆情是公众对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制度法规、规范标准或语言现象与热点问题等所表现出来的意见、态度、情绪或愿望,也是公众社会政治态度的体现”。杨江、赵晗冰(2012)对语言舆情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社会空间内,民众对与语言生活相关的现象、事件和政策所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此外,也有学者把语情等同于语言舆情。
4.语言观测的方法、手段和技术
李宇明(2016)认为,业已形成的语言观测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分领域观察语言生活,统计语言生活,监测研判语言舆情,调查研究语言国情,建立语情观测研究体系等。李宇明等还特别强调,语情研究要注重“战略思维”(郝日虹 2015)。戴庆厦(2007)指出,语言生活状况研究要“综合使用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语言使用的状况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特别重视量的统计和层次分析”。侯敏(2011)认为,语言监测一方面需要语言学理论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计算语言学甚至哲学理论做指导,并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大厦;另一方面还需要技术的支持。理论和技术是语言监测工作的双翼。肖自辉、范俊军(2011)研究了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肖自辉(2010)探讨了岭南方言资源监测指标体系。
在观测技术方面,张普(1999,2009)提出了语言动态—稳态说、相对时间说、流通度、历时流通度曲线等理论或统计模型,以及动态流通语料库理论及其工程模型;何伟等(2007)提出了流行语时空监测模型等;语言文字舆情研究中心开发了语言文字Web信息搜索与自动聚合系统;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开发了语情实时监测分析系统;杨江、侯敏(2010)探讨了语言文字舆情监测分析系统的模块构成。
5.语情产生、传播、演变的规律
研究较多的是关于新词语、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和演变。汪磊(2016)将相关研究总结为四类:第一,关注网络语言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第二,注意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传播现象、文化现象所带来的各层面社会影响;第三,运用当代语言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对网络语言现象的构成、衍生和功能做出阐述;第四,在关注国内网络语言事实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海外。在语言舆情研究方面,杨江、赵晗冰(2012)将语言舆情发生及演变的轨迹划分为五个阶段。张挺、魏晖(2011)指出,语言舆情的传播已经形成了媒介、博客(意见领袖)、普通公众这三级组合传播模式。
6.语言舆情的类别
杨江、赵晗冰(2012)从语言舆情涉及的内容着眼,将其分为语言文字标准化、语言文字状况、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育与传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五个类别。张挺、刘靖文(2012)则根据语言舆情内容性质,将其分为关键舆情、非关键舆情和虚假舆情三类。
7.语言观测研究的学科性质
戴庆厦(2007)认为,语言生活状况研究,研究的是语言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使用中出现的变异,即主要是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的,因而在学科分类上可以列入社会语言学范畴。但因为它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所以也有人主张归入应用语言学范畴。
(二)语言观测研究的基本特征
综观中国语言观测研究实践和相关研究,我们大体可以看出其基本旨趣和特征:
第一,语言观测研究有明确的对象,即现实语言生活,并强调一定是语言生活实态。观测研究的具体内容,简而言之就是“语情”。所谓语情,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本身发展变化的情况;二是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应用进展和语言文字研究及活动情况;三是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舆情。一言以蔽之,就是指语言和跟语言相关的各种动态。这是现实语言生活中最为鲜活的东西。
第二,语言观测研究有两个视角或曰向度。一是向内看,主要观测语言自身的发展变化、使用状况、语言学术及技术的新进展等,捕捉语言使用和发展演变的规律及趋势;二是向外看,观测语言的现实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主要关注社会对各种语言问题的看法及语言生活关涉的其他领域,以此来考查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折射的社会万象,分析、预测语言之外的东西,如社会心理、大众诉求、政治动向、文化现象、经济活动、科技进展等。同时,这个视角也与第一个视角相联系,关注和研究社会方方面面对语言不同层面的影响。
第三,语言观测研究的任务和目的。一是及时了解社会语言生活状况,把握语言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和语言使用情况,评估、研判语言生活形势,为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及调适提供依据,促进语言生活管理的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同时也为语言学理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借助对语情的观测分析,来考查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共振及其反映的社情民意,了解其动态,研究其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探讨相关对策,为政府及有关方面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总的目的是要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语言生活动态,揭示规律,了解诉求,预警问题,引导社会,化解矛盾,促进社会语言生活和谐,服务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大众生活和学术研究。
第四,语言观测研究在方式方法上,突出地表现为对现实语言生活进行多视角、大规模、成系统、持续性、常态化乃至实时的观测、研究和发布。同时,特别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对现实语言生活进行常态化系统观测、分析和发布,并对语言观测活动开展理论探讨的学术研究体系。
三、语言观测有待探讨的问题
1.语言观测的边界和重点
明确观测对象是保证观测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前提。虽然一般认同语言观测的对象是语言生活,但语言生活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且比较模糊,尤其是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都与语言相关,这就容易导致盲目扩张语言生活的边界,甚至无边界。这不利于语言观测研究的实施和语言观测研究价值的实现。因此,必须深入研究语言生活的范围,并根据不同的需要确定不同的观测重点。
语言生活可以分为个人语言生活和社会语言生活,两者之中,重点应是社会语言生活。在社会语言生活中,有局部语言生活问题和全局语言生活问题,重点当是全局语言生活问题,就国家层面而言,当以关涉国计民生的语言问题为重点。从语情的三个层面来看,语言文字使用和应用情况以及语言舆情应是观测重点。而更加明确具体的观测边界的划分和重点的确定,尚待进一步研究。
2.语情信息真实性有效度的甄别
语言生活纷繁复杂,加上各种自媒体的发展、网民身份的隐蔽性和网络的放大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不实信息泛滥,使得语情信息真实性、有效度的甄别成为难题。如果仅仅依靠一般的人工手段辨识,很难解决大规模、持续性语言观测的需要。这就有待探索切实有效的信息核查机制和研发智能化核查系统。
3.语情规律的揭示
从总体上看,相关研究毕竟起步时间不长,对语情的分析,较多的是现象整理、形式统计和个案分析,而对于语情的深层分析、规律发掘颇为薄弱,需要深化相关研究。例如:(1)语情的空间分布规律;(2)语情的社会网络分布规律;(3)常现语情的周期律;(4)语情与社会的互动规律等。
4.网络空间语言生活的观测研究
过去对网络空间语言生活的观测研究,主要局限于“网络语言”和网络中的语言舆情。对于前者,主要关注的是网络新词语和流行语;对于后者,主要关注的是语言舆情反映的现实社会中的相关问题,而很少全面研究网络空间的语言生活状态和规律及其对社会和民众个人的影响等重要问题。这表明,过去对于当代语言生活的研究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我们被网络的虚拟性所障目。有学者把网络空间的语言生活称为“虚拟语言生活”,不少人由此认为网络空间的语言生活是虚拟的,未加重视。我们认为,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但人在网络空间实施的各种言语行为则是客观实在的。尤其应该关注的是,网络的“虚拟”特征正在快速弱化,“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日渐模糊、深度交融,社会网络化、网络社会化已是大势所趋,网络语言生活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是绝对不可低估的。而且由于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和广覆盖,相比现实语言生活,网络空间语言生活影响力更大,加强网络空间语言生活研究十分重要。
5.语情预测预警机制研究
现有的语情观测研究,基本上是事发后的跟踪分析,大多属于“后顾”或现时采播,而非前瞻。少有对语情事件走势的研判,也缺乏对未来语情的预测研究。其成果一般仅能用来应对现实问题,而鲜能用于引导走向和防患未然。因此,应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不断提升预测能力,努力从学术、制度、技术、体制等层面构建语情预测预警机制和体系。
6.语言观测研究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现有的语言观测研究技术、手段和方法还存在一些局限,有关技术手段、设备和平台的系统性、精准度、智能化程度不高,观测研究的方法还比较单一,致使观测研究的效率和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例如网络语情观测中遇到的信息噪音问题还十分突出,无法实现精准观测,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迫切需要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7.语言观测研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从发展需求看,语言观测研究机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其一,优化现有机构的内部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进一步激发其活力,提升观测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其二,加强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协同,构建联动机制,增强“拳头效应”。其三,适时补充覆盖观测研究盲区的新机构,进一步完善国家语言观测研究体系。其四,为语言观测研究机构创造更好的国际交流条件和其他硬件条件。
8.语言观测理论体系建设
语言观测研究的深化迫切需要理论建设。现阶段可从如下方面着手:第一,对中国语言观测研究实践进行理论挖掘和提炼;第二,对中国学者已经提出的理论观点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深化,发掘、建构和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及整体系统性和普适性;第三,结合中国语言生活实际,借鉴国外新的理论和方法,丰富相关理论。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逐步构建和不断完善语言观测研究理论体系。
注 释
①郭璞《方言注序》,见周祖谟《方言校笺》,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1页。
②引自北宋苏颂《苏魏公集》卷六十六《校风俗通义题序》,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③所谓“语言观测”,大体与我们通常所说“语言监测”相当。之所以采用“语言观测”的说法,并非为了标新立异。主要是因为“监测”一词有监视、监控之嫌,致使有人把语言观测研究误解为政治上的舆论监控或情报工作,这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和语言观测学术理念的彰显。而“观测”一词,明显体现为客观观察、测度之意,更契合语言观测研究的理念、宗旨和工作实际,可避免误解,而且有利于倡导和彰显这种学术理念。再则,“观测”似比“监测”涵盖更广泛。当然,我们也不排斥既有的“语言监测”之说。本文有时也“名从主人”,沿用“监测”一词。
④以下部分是本人一篇未刊旧稿的删节,曾承蒙魏晖、叶青、戴红亮、李强、苏新春、赵蓉晖和郭光明等学者提供了部分机构和内部刊物的珍贵资料,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陈敏 2010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概介》,《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第3期。
陈章太 1994 《语文生活调查刍议》,《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陈章太 2015 《语言规划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郭熙 2015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十年》,《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戴庆厦 2007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研究的新篇章——喜读〈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编著 2015 《中国语言文字政策研究发展报告(2015)》,北京:商务印书馆。
郝日虹 2015 《语情研究关乎国家竞争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6月12日。
何伟、侯敏、文采菊 2007 《流行语时空监测模型研究》,《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侯敏 2011 《聚焦语言动态,监测语言生活》,《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侯敏、杨尔弘 2015 《中国语言监测研究十年》,《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胡奇光 1987 《中国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宇明 2009 《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序〈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宇明 2015 《语言研究与社会语言意识——序〈中国语言文字政策研究发展报告2015〉》,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宇明 2016 《语言生活与语言生活研究》,《语言战略研究》第3期。
瞿霭堂 201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民族翻译》第4期。
孙曼均 2011 《当前语言文字舆情特点与走势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汪磊 2016 《网络语言研究十年》,《语言战略研究》第3期。
王铁琨 2008 《语言使用实态考察研究与语言规划——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思考》,《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肖自辉 2010 《岭南方言资源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肖自辉、范俊军 2011 《语言生态的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生态语言学应用研究》,《语言科学》第3期。
杨江、侯敏 2010 《论语言文字舆情信息的汇集》,《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第7期。
杨江、赵晗冰 2012 《语言文字舆情论略》,《语文学刊》第1期。
袁贵仁 2004 《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揭牌仪式上的讲话》,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http://www.sinoss.net/2004/0701/3312.html。
张普 1999 《关于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的几点理论思考》,《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张普 2009 《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挺、刘靖文 2012 《语言舆情视角下和谐语言生活构建策略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张挺、魏晖 2011 《互联网环境下语言文字舆情监测与实证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赵生辉 201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网络舆情研究述评》,《现代情报》第2期。
赵世举 2009 《〈中国语情〉发刊词》,《中国语情》创刊号。
赵世举 2015 《文风关乎兴衰》,《中国教育报》5月14日。
赵世举主编 2015 《语言与国家》,北京:商务印书馆、党建读物出版社。
周庆生 2006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庆生 2010 《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状况报告》,《民族学刊》第1期。
周庆生 2013 《中国“主体多样”语言政策的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邹煜 2015 《家国情怀——语言生活派这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党建读物出版社。
赵世举
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语言战略研究》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言学、语言应用、高等教育学等。著有《古汉语易混问题辨析》《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论集》(副主编)、《普通话培训测试教程》(副主编)等。
◆ ◆ ◆ ◆ ◆
微信公众号:yyzlyj
电话:010-65523102 65523107
传真:010-65523101
电子邮箱:yyzlyj@cp.com.cn
投稿地址:http://yyzlyj.cp.com.cn
地址:北京朝外大街吉庆里14号佳汇国际中心1509室
邮编: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