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战略研究》| 白娟:华文教育中的家庭语言政策驱动机制和影响分析
2019年第4期
作者简介
白 娟
北京华文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华文教育
语言生活研究
华文教育中的家庭语言政策驱动机制和影响分析
提 要
本文以半结构式访谈和个人民族志材料为依据,剖析华裔祖语生视角下家庭语言政策对其祖语保持的影响,从而揭示家庭语言政策在华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家庭语言政策实际上是华文教育的原生驱动力。今后在华文教育规划和政策实施中,应当在促进华人华侨家庭的语言意识、增加面向华侨华人家庭的华文教育资源供给以及加强家庭语言政策研究等方面有所侧重。本文也为在强势语言环境下开展弱势语言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 键 词
访谈;民族志;华文教育;家庭语言政策
一
研究背景
费什曼(Fishman 1970)较早提到了家庭语言的代际传承问题,近年来学者对家庭语言政策[1]的研究更为集中和深入(叶小燕,高健 2016)。斯波斯基(Spolsky 2004)从语言意识、语言实践和语言管理3个方面阐述语言政策问题,并将“家庭域”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斯波斯基2016),很多学者的研究以斯波斯基的理论为基础(King et al.2008;Schwartz 2010)。国际语言学期刊《多语与多文化发展》2012年第1期以专刊形式发表了6篇文章探讨家庭语言政策问题(Spolsky 2012)。家庭语言政策的研究范畴是什么?King等(2008:910)套用Cooper关于语言教育规划的定义,认为家庭语言政策研究的是“监护人试图通过何种效果的何种决策过程在何种条件下以何种方式影响哪些家 庭成员的何种行为”。从现有文献来看,家庭语言政策研究主要关注但不限于以下问题:家庭在语言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家庭语言政策中的语言意识、语言实践和语言管理等如何产生、运作并发挥作用;双语或多语家庭中的家庭语言政策状况;家庭成员在家庭语言政策中的角色与互动过程;家庭语言政策与外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等。每一个家庭的语言政策,不仅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大环境的影响,也是个人语言能力、语言经历、语言意识、语言态度、语言环境等因素互相作用的产物(Curdt-Christiansen 2009)。正是由于家庭语言政策涉及的范围和影响因素如此复杂,所以我们很难用一种理论或方法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它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有待持续深入的挖掘。
在针对双语或多语家庭特别是移民家庭的语言政策研究中,我们探寻的主要问题是:影响代际语言选择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某些移民家庭较好地保持了祖语,而另一些家庭则不能?以往的研究有一些已经涉及了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和语言使用情况及原因(王玲2016;俞玮奇2012),但总体来看,从儿童自身的角度考察家庭语言政策的研究较少(King et al. 2008)。有关华裔祖语生的研究提及较多的方面是从教师和家长角度阐述他们对华文教育的认识及付出的努力,也提到了他们眼中华裔祖语生的语言态度和学习态度问题(李嘉郁2011;康晓娟2015),那么在华裔祖语生眼中,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祖语学习呢?本文的研究试图将研究重点回归到华文教育的对象——华裔祖语生,通过华裔祖语生关于这一问题的自我“反思”,进而探讨华文教育还应当关注哪些问题,解决哪些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二
材料与方法
(一)
研究材料
(二)
研究方法
三
华文教育中的家庭语言政策
(一)
华文教育的家长驱动机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二)
家庭语言政策对华裔学生的影响
四
问题与思考
回顾华文教育的历史,不难发现,华文教育最早以家塾、私塾的形式诞生;华文教育最早的教学对象,是以家庭成员为起点和核心,扩展至家族、宗亲、同乡,乃至同胞。很多老牌华校是以同乡、同宗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当我们同时审视华文教育纵向的过去与横向的现在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华文教育的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家长驱动机制,华文学校等家庭以外的学习实际上可以看作家庭语言政策场所的延伸。从家庭对个体语言教育的重要性来看,华文教育不能忽视家庭语言政策。然而人们对此还未能充分认识。1.华文教育中的家庭语言政策已有很长历史,但本质上还是一种自觉、自发、自主的行为,缺少更高层面的科学规范的指导。华人家庭特别是家长为了子女的语言问题付出了种种努力,然而无论其成功与否,华裔子弟的华文学习之路都可以说殊为不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语言意识、教育方法等因素。家庭语言政策的价值和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而普遍的认识,人们大多数还是认为这是家庭的“私事”,取决于家长的个人语言意识,并且在我们的语言规划工作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从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高度来审视家庭语言政策的价值和作用,就不难理解将其纳入宏 观语言规划范围的意义和必要性,同时也能更清楚地了解良好的家庭语言政策在实施宏观语言规划和战略方面的重大作用。2.语言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海外华人及其后代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焦虑、困惑和矛盾,使语言文化传承遭遇困境。文化认同的建构受到主体所在环境的影响,华裔子弟特别是新移民子女处于所在国社会语言文化环境中,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都深深地打上了所在国文化的烙印,对所在国文化有更强的认同;仅凭血缘、民族等方面的联系就期望华裔青少年如家长所愿,对遥远的甚至完全陌生的祖籍国产生自然的认同,对民族语言文化产生喜爱之情,这是 不太可能的。当他们面临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冲突时,往往会产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未来往何处去?”这样的身份困惑。而家长的认同危机则没有这么强烈。因此在华文教育中的家庭语言政策问题上,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华裔学生的“被学习”与家长强烈的语言文化传承意识之间的矛盾,相当一部分华裔子弟由此而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厌学”华语的心理,反而不利于他们对民族语言文化产生认同。与上述情况相反,有的华人家长为了使子女能够迅速融入所在国社会,在中国语言文化方面持无所谓态度。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认同问题即家庭语言意识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认同、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等,都是形成良好的家庭语言政策要重视的问题。事实上,华人家长大多能感受到自身和子女在这方面的差异,也在 不断地探索如何与子女就此问题达成共识。3.有关家庭语言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没有很好地与华文教育相结合,转化为可操作性强的应用成果。家庭是祖语保持的最后堡垒,发生语言转用的关键在于父辈迁就子女的语言使用习惯,这一点已为研究反复证明(丁石庆2008,2009;张宏玉2013;陈保亚2013;等)。近年来华文教育领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华裔学生及其家庭语言政策状况,探讨家庭的语言政策与华裔学生的华语学习和华语水平之间的关系(魏岩军等2012,2013;康晓娟2015;于善江2006;等),并不同程度地证实了家庭语言政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已为儿童语言发展、儿童语言教育等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应用成果,但是目前看来我们的语言规划还没有真正将语言保持的宏观目标与个体语言能力发展完全结合起来考虑,家庭语言政策和儿童语言习得之间还存在较大的盲区(King et al. 2008)。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应用这些研究成果,使其与华文教育的目标有机结合,使华裔子弟包括华语在内的个体语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祖语保持与传承这一宏观目标。
五
建 议
在强势语言环境下如何进行民族语传承的问题上,无论是国际移民语言研究,还是国内民族语言研究,抑或是华语和华语教学研究,以及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理论研究, 都已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家庭在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教育乃至语言保持与传承中的特殊地位。尽管在全球化形势下,人们日益认识到语言和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家庭语言政策问题逐渐引起重视,但仍然是语言规划中相当薄弱的一环。李宇明(2013)认为,缺少家庭语言规划是中国语言现代化还未完成的三件事情之一。“现在,每一个家庭都普遍存在双言双语现象,每一个家庭都需要为自己的孩子做语言规划,但没有人来研究,没有人来指导。少数民族家庭的语言规划更重要,如果不让孩子说自己的民族语言,这个民族语言很快就会消亡。方言区如果不让孩子说方言,方言很快就会消亡。语言规划不能只停留在国家层面、国际层面和地域层面。”可见,仅从语言保持的角度来看,科学可行的家庭语言政策是形势所需。Cooper(1989:37)认为:“宏观语言规划和微观语言规划在操作过程 方面是相同的。”以微观语言规划单位为研究对象,“解剖麻雀”,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把握语言规划中的种种规律。华文教育中家庭语言政策的经验总结和反思,不仅为华文教育提供直接参考,也可为通用语环境下民族语言文化和地方语言文化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对家庭语言规划的研究,也为我们深入掌握语言规划的规律、做好语言规划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重视家庭语言政策在华文教育中的作用,重视家庭语言政策研究,势在必行。应当将其纳入华文教育规划的范围,在提高华人家庭语言意识、华文教育资源供给、家庭语言政策研究等方面做好以下工作。1.制定和开展针对华人家长的华文教育培训,培养和加强家长的中国语言文化传承意识,宣传行之有效的、先进的语言教育理念和方法。首先使华人家长在语言、文化、民族、国家等方面的问题上有自觉意识,不仅有助于解决他们自己在所在国产生的认同问题,也有助于他们在子女教育中通过不断的自省和反思,避免自身的认同焦虑影响到下一代。其次使华人家长充分认识到语言对于家庭特别是其子女语言能力获得与发展及其未来的潜在价值。再次是通过培训使家长掌握科学的儿童语言教育方法、技巧,使其家庭语言政策能够顺利实施。华人家庭对子女语言问题的重视以及家长在华文教育特别是华文学校运营及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为开展此类家长培训提供了可行性。2.为华人家庭实施家庭语言政策开发和供给优质教育资源。华人家庭的教育资源适用与否与家长自身的语言意识、教育理念、文化水平等密切相关,也与其获取资源的能力和途径有关,因而不同家庭的教育资源是存在差异的。针对华文教育的家庭语言政策,应当协助家长为华裔子弟打造适用性较强的家庭华语教学资源库,营造良好的华语学习环境。除了语言教学资源外,优秀的中国文化产品——图书、音乐、影视、民俗及其他传统和当代艺术,都可以作为华文教育资源输出,寓教于乐的文化产品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3.将家庭语言政策纳入华文教育研究的重点。家庭语言政策是华文教育的一部分,家庭语言政策研究也应该是华文教育研究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充分了解家庭语言政策的特点、现状与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家庭语言政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能够使华裔学生获得良好的语言基础,形成健康的语言意识,为其语言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及促进华裔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同做好铺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注释:
[1]目前学界在“家庭语言政策(family language policy)”和“家庭语言规划(family language planning)”这两个术语的使用上没有严格区分。本文在征引文献时遵从原文,在论述本文观点时则使用“家庭语言政策”。
[2]《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如何解决子女的中文教育问题》,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257319。访问时间:2016年5月16日。这4位欧美华裔青年都是新移民后代,分别来自英国、西班牙、瑞士、德国(现居中国)。在此谨致谢忱。
[3]在对材料进行编码时,我们借用了斯波斯基(Spolsky 2004)有关语言政策的概念。
[4]《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如何解决子女的中文教育问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257319。
参考文献
1.陈保亚 2013 《语势、家庭学习模式与语言传承——从语言自然接触说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第3期。
2.丁石庆 2008 《论语言保持——以北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调查材料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3.丁石庆 2009 《莫旗达斡尔族母语保持的相关因素分析》,《黑龙江民族丛刊》第3期。
4.康晓娟 2015 《海外华裔儿童华语学习、使用及其家庭语言规划调查研究——以马来西亚3~6岁华裔儿童家庭为例》,《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5.李嘉郁 2011 《家长在华文教育中的角色与作用》,《世界华文教育》第4期。
6.李宇明 2013 《纪念拼音运动120周年语文学界谏言国家语文政策:“每一个家庭都需要为孩子做语言规划”》,《中华读书报》11月06日01版。
7.斯波斯基 2016 《语言管理》,张治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8.王 玲 2016 《语言意识与家庭语言规划》,《语言研究》第1期。
9.魏岩军,王建勤,魏惠琳 2013 《美国华裔母语保持与转用调查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第1期。
10.魏岩军,王建勤,魏惠琳,闻 亭,李 可 2012 《影响美国华裔母语保持的个体及社会心理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1.叶小燕,高 健 2016 《家庭语言政策研究述评》,《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第1期。
12.于善江 2006 《从奥克兰华人日常对话看语码转换和母语保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3.俞玮奇 2012 《城市青少年语言使用与语言认同的年龄变化——南京市中小学生语言生活状况调查》,《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14.张宏玉 2013 《赫哲族语言传承的教育策略研究》,《民族教育研究》第2期。
15.Cooper, R. 1989. Language Planning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Curdt-Christiansen, X. L. 2009. Invisible and visible language planning: Ideological factors in the family language policy of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in Quebec. Language Policy, 8(4), 351–375.
17.Fishman, Joshua A. 1970. Sociolinguistics: A Brief Introduc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8.King, K. A., L. Fogle & A. Logan-Terry. 2008. Family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2(5), 907–922.
19.Schwartz, Mila. 2010. Family language policy: Core issues of an emerging field. 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 1(1), 171–192.
20.Spolsky, Bernard. 2004. Language Poli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1.Spolsky, Bernard. 2012. Family language policy—the critical domain.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33(1), 3–11.
戳一戳在看,世界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