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劲平|像量血压一样检查肺功能

先做最大吸气,再做最大呼气,是肺功能检查中的标准步骤。


“我会说:要一口气用力吹大一个气球,看看能不能有力气吹,能够吹多大,这样普通患者就能理解。”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郑劲平解释道。


从事医教研工作三十余年,郑劲平坚持不忘初心,在抗击慢阻肺的道路上身体力行,积极推动“像量血压一样检查肺功能。”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劲平  图 / 大食


作者:王亮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确定慢阻肺的检测标准


研究生阶段师从钟南山教授,受益于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阶段数据的分析以及研究思路的开拓等多方面指导,郑劲平一毕业便开始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疗和研究。谈及如今的成就,他总是谦虚地归功于导师的悉心指导。


作为呼吸系统疾病专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检测和防治是郑劲平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根据一项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的调研报告,我国慢阻肺患者已经接近1亿人,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13.7%,成为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中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


然而,从现实角度讲,慢阻肺危害的严重性是被大大低估了。


不像心梗、脑卒中那般会突然发作,病来如山倒,慢阻肺的病情进展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难的症状开始并没有引起病人的重视,且 “时间一长患者慢慢就习惯了。”郑劲平发现,原本轻度的慢阻肺患者往往因忽视了早期诊治会在这种耐受中逐渐发展为重度甚至极重度患者。


随着病情的加剧,慢阻肺患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病症相似,必须明确确定慢阻肺的检测标准。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这对病人诊治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因而,这成了郑劲平“抗击慢阻肺”的第一个重点。


多年的临床医疗工作及肺功能研究,郑劲平从中掌握了大量呼吸道疾病的病征以及第一手数据。而后,他逐渐摸索出慢阻肺和其他肺部疾病(如哮喘)在肺功能检查的区别,找到了慢阻肺诊断的明确方法。


肺功能检查已经在实践中被验证,并被推广应用到了医疗检测和诊断之中。也因此,在2003年,郑劲平领导的团队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更加坚定了“击倒慢阻肺”的信心。


“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


随着个人在学术界的不断探索,郑劲平也越来越忙。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呼研院)副院长、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加在他身上的职务多达十几个,科研、教学、行政等诸多工作,占满了他的日程表。即便如此,郑劲平仍坚持每周两次的专家门诊。“我是一名医生,怎么能脱离病人呢?”


从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角度考量,郑劲平对于用羧甲司坦(常用的祛痰药物)治疗慢阻肺,能否预防慢阻肺的急性加重和发作产生了疑问。而经过查阅,国际研究中没有很明确的答案。于是,他和他的团队决定搞清楚这个问题。


研究的结果令人鼓舞。当论文投稿到《柳叶刀》杂志的时候,编辑对于研究过程和结论提出了不少疑问。尽管恰逢春节假期,郑劲平与钟南山院士放假几天都没有休息,共同商议,对编审的问题逐一回复,使文章能在《柳叶刀》杂志顺利发表,并被该杂志评为年度三篇优秀论文之一,标志着我国的慢阻肺研究迈入国际舞台。“钟院士的职业操守,和对学科前沿的敏感认知和把控,能够带动大家更积极、更主动地做研究。”前辈的言传身教,让郑劲平决定,“要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郑劲平组织过全国的肺功能规范化培训万里行的活动,组织成立了中国肺功能联盟,而后出版肺功能相关的专著,制订我国肺功能诊断的指南等工作,将新经验分享给同道的医师。


很多资深医师对于行政和管理工作占用大量专业领域时间,导致他们在医学领域的深入研究难以集中精力,心里有着些许矛盾。对此,郑劲平却没有太多心理负担,“行政工作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与此同时也会让我的思路和眼界更开拓,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事、物,这样对思路的开拓会更好。”


“而且,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郑劲平的更偏向于发挥团队的精神,“如果一个优秀的医师能够带动整个团队,变得和自己差不多,发动集体的力量投入到疾病的诊治和研究之中,即便这个医生分了一点心,但团队能很好地承担起责任,那对医生本人和广大患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郑劲平教授在为病人进行诊断治疗  图 / 大食


“像量血压一样检查肺功能”


在临床医疗、培养新医师、传播新疗法的同时,郑劲平没有停下对治疗呼吸疾病的新药进行药理和市场的研究。


2014年,郑劲平《NAC(N-乙酰半胱氨酸)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文章发表在了《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


然而,慢阻肺在我国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很长时间,基层医院没有肺功能检测设备,很多患者不能及时被检测;而且肺功能检查依赖进口仪器,价格比较贵,造成患者使用率较低;另外肺功能检查也需要患者有效配合,检测误差比较大,检测人员没有经过培训和质量控制,会造成结果不准确。患者由于病情加重而去大医院就医,往往导致慢阻肺一旦发现就是晚期。


让理想之光照进现实,将病魔扼杀于初始状态,让广大患者减轻疾病带来的身体和经济负担,是郑劲平放在心头的一件大事。


乘着《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东风,在钟南山院士以及和其他同仁的努力之下,由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检总局、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四个部门联合认定的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经过审查、评估、视频答辩、综合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环节,终于在2013年8月获批通过。该中心以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依托单位,旨在推进我国呼吸疾病领域发展和科研成果临床转化。


“有了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平台,”郑劲平顿了顿,接着说:“我们就能够有更好的机会、更好的环境,能够联合全国的同道一起来攻坚克难。”


郑劲平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广医一院呼研院建立了三级临床研究协同创新网络,42家核心单位分布在全国27个城市,700家网络成员单位基本覆盖了全国的地级市。


“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做很多工作。”郑劲平说道。“普及肺功能检查知识,将肺功能检查纳入常规体检极为重要。如果作为常规体验的话,就会有更多的医院能够参与,诊断结果直接上传到云端,专家可以远程或结合人工智能给患者进行评审,肺功能诊断的效率就会提高。”


但是,现在很多县级医院或基层社区服务中心还没有肺功能检查的仪器,郑劲平说:“国产的肺功能检测仪器已经在开发中,随着5G的普及,能够做到实时监测。”


呼研院已经和中国联通合作,布局5G时代的呼吸疾病物联网管理平台,可以接入各种健康监控系统,对接自主开发的智能听诊器或智能盒子,“这个仪器只有手机大小,目前我就在忙这件事,和一些厂家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智能检测仪器。”


根据郑劲平的介绍,这套管理平台运行成熟之后也可开放接口,集成第三方的医疗监控设备,全方位收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睡眠、心率、计步、心肺音等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对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实时诊断结果并反馈给患者,“做到像量血压一样检查肺功能。”


“早发现解决存量,早预防控制增量。”


吸烟,是罹患慢阻肺的最主要原因。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我国吸烟人口众多,根据全球疾病负担报告的数据,中国烟民数量高达2.68亿,居世界第一位。


医学界的呼吁、媒体的宣传,以及全民控烟意识的加强,让我国的吸烟人口稳中有降。而随着一些地方控烟条例的实施,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室内环境、室外排队等公共场合禁止吸烟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样,一手烟、二手烟的主动和被动吸烟者数量都在减少。然而,慢阻肺患者数量依然显示出增加的态势。


对此,郑劲平解释道:“慢阻肺不是吸烟一两年就得了,同样的,也不是戒烟一两年就会痊愈。如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全民禁烟对慢阻肺患病数量的效果,可能十年之后才能看到。我们积极参与禁烟、控烟,不仅仅是为了现在,还是为了未来。”


除了吸烟之外,慢阻肺的发病还有很多原因,比如空气污染,长期生活在PM2.5较高的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过高区域,会增加患病率;另外,农村地区空气环境很好,绝大部分妇女也不吸烟,但仍然有大量妇女也患病,是因为做饭时吸入了很多生物燃料燃烧的烟尘;另外,老龄化也使慢阻肺的发病增高。


郑劲平重视向民众普及慢阻肺的疾病知识,“早发现解决存量,早预防控制增量。”


呼研院于201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的全国科普教育中心,坚持对公众开放,并进入社区和学校,让市民对慢阻肺的预防和治疗有更直观的了解,也让青少年学生从小意识到呼吸疾病的危害。郑劲平本人每年也都会参加在世界无烟日、世界慢阻肺日、世界哮喘日举办的知识宣讲和义诊等活动。


专业领域的科普很容易出现内容过于艰深,普通用户不理解,往往导致科普效果较差。对此,郑劲平有自己的办法:“科普的语言要容易理解,让普通读者容易明白,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反而达不到效果。如果涉及到专业术语,要转变一种表达方式,比如肺功能检查,我就说一口气用力吹一个气球,看看能不能有力气吹,能够吹多大,这样的话普通读者就能够理解。”


去年,针对慢阻肺患者,呼研院还联合南方周末制作了《制氧机家庭使用指导手册》,图文并茂,穿插了很多小故事和卡通图片,比较容易理解,对于吸氧的正确方法和误区都有提及,简单实用。很难想象,在紧张的门诊、研究、教学、行政等工作之外,郑劲平还能在这则小册子上花费了那么多时间。


预定的采访时间刚刚结束,郑劲平已经坐在了另一个房间,开始了一场远程连线。


《2017制氧机家庭应用指导蓝皮书》和《2018制氧机家庭使用指导手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