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调查丨向“肥胖”宣战(文字版)

CCTV13 运动是良医 2023-01-19


《向“肥胖”宣战》




↓ 节目文字版  ↓


【第一段落】


【解说】

肥胖,已经构成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检测结果表明,我国的成年人中,平均每3个就有一个超重,每9个人里就有一个临床意义上的肥胖患者。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过去近30年里,我们的肥胖人口正以每十年10个百分点的速度飞快增长。

我胖不胖,如何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呢?这里有一个简便的计算方法。BMI体重指数,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是国际通用的评判肥胖的重要依据。按照中国的标准,成年人中,无论男女,大于24就是超重,大于28就是肥胖。例如一个身高1米8,体重95公斤的人,他的BMI体重指数为29.3,已经达到了肥胖水平。

【同期】

记者:肥胖是我们今天老百姓关注越来越多的话题,有人甚至调侃说我这一辈子,几乎终身都在和肥胖做斗争。真是吃一点就胖,吃一点就胖。那么肥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人减肥,但是却很难收到成效?我们以往对肥胖的认识存在不存在误区?为什么今天医学已经把肥胖认定为一种慢性病,而且还把它看作是万病之源呢?一起走进今天的《新闻调查》。

【纪实】

医生:(颈围)39.5厘米,来,我们站那儿然后再给你拍一个术前的照片。

【解说】

她叫圆圆,今年22岁,身高1米68,体重230斤,她的BMI体重指数接近41。

【纪实】

孟化 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你现在发现你自己胖之外,还有没有发现其他毛病,比如打呼噜吗?

圆圆:不打呼噜,就是现在随着我体重就是体重的增长,所以就导致那个内分泌紊乱,它月经不调,就一直是这样。

孟化:用过药什么的吗?

圆圆:吃过调月经的药,但医生就跟我说要减重,是唯一的办法。

【解说】

圆圆得的是多囊卵巢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女性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无法生育。有数据显示,肥胖女性的发病率接近30%,是非肥胖人群的5倍。

【采访】圆圆

到现在已经7个月没有来月经了,其实这个对于一个就是20多岁的女孩来说,也是挺重要的,可能以后就是像我爸妈说的都会失去当一个母亲的机会。但是我尝试了减重减不下来,包括到现在都没有来,所以我真的是很害怕,我就想着怎么样才能减下。

【解说】

今天她来医院,就是来咨询手术减肥的事。手术减肥,通俗来说就是切除一部分胃,通过缩小胃的容积来降低食欲。目前,已经发展出好几种针对性更强的手术形式,在国际医学上,这已经不是一种新鲜的技术。

【纪实】

孟化 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侧过来,你这也有我们说的一些黑棘皮症,这就是糖尿病早期的一些表现,有可能有糖尿病或者是糖耐量异常。

圆圆:但是我才这么年轻。

【解说】

孟化,是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他也是国内胃肠道手术领域的专家。

【同期】

记者:能这样理解吗,只要是胖就有病?

孟化 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对,胖就是病。我们疾病最早期就是肥胖,肥胖是疾病的上游,万病之源。我们代谢综合征跟它相关,睡眠呼吸暂停跟它相关,还有我们血压升高跟它相关。WHO(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正式把肥胖当成一种疾病,所以没有健康的胖子这一说。

【同期】

大福:睡着睡着觉,然后再一睁眼的时候发现我在床上坐着呢。就是憋醒了,有时候呼吸暂停了。

【解说】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常见于肥胖人群的一种潜在致死性疾病。

【同期】

大福你到了鬼门关,人家问你怎么死的?这个说我这么死这么死,我睡个觉胖死了 ,对吧?我自己都觉得太搞笑了,不能这样。对自己不负责任。

【解说】

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曾发文称,BMI体重指数在35以上的肥胖人群,平均寿命要比正常体重的人少8年,健康寿命少19年。

【纪实】

张宁:那天那个急救车来了以后就停在这个位置了,就停在这,然后就把我从车上搀下来了。

【解说】

他叫张宁,44岁,身高1米8,他刚刚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把体重从96公斤减到86公斤。尽管算不上严重的肥胖,但却差点要了他的命。今年春节前夕,张宁突发心梗,刚刚经历了生死时刻。

【同期】

张宁:我那天打120是我这人生中第一次打120。

记者:如果你要是没有这样做呢?

张宁:如果没打120,可能就挂墙上了,或者装骨灰盒里了。我运气好,有些人他没有运气坐在这说这个东西。

【解说】

尽管工作多年,张宁还是保持着运动的习惯。他还记得,那天晚上下班后,他像往常一样约好了踢球,但是踢着踢着很快就感到两腿发沉,跑不动了。他赶紧回到车里休息一会儿,然而,情况并没有因此而好转。

【同期】

张宁:我当时以为是没吃晚饭,可能是不是会血糖有点低。但是待着以后,当时在车上坐着时候,人就觉得特别疲劳萎顿那种感觉。后来医学上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叫濒死感。

记者:濒死感?

张宁:濒临的濒。

记者:到这一步了吗?

张宁:我的感觉就是,我觉得我快完了,我觉得人就已经不行了。

【同期】

记者:当时有危险吗?

耿学峰 北京市海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有生命危险。我们心脏呢,供血的血管一共有三根主要的血管,那么他闭掉了两支,所以他是很危险的。

记者:你所谓的闭掉就是百分之百堵?

耿学峰:百分之百地堵塞了,相当于心脏三分之二的血没有了。

耿学峰:跟他爱人讲,讲完以后他爱人第一反应。

记者:马上手术。

耿学峰:说怎么可能呢。

记者:她不相信?

耿学峰:怎么可能得这个病,后来把简单的跟她讲了,就是说这个病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手术。

【解说】

从手术室出来的张宁,心脏上多了两个支架。从小体育出众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心脏居然会出问题。耿学峰也发现,近年来与医院条件越来越好,医疗水平越来越高相对的,却是心梗病人越来越多。

【同期】

耿学峰 北京市海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当我们仔细看,观察这些病人,发现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肥胖的很多。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么就是说肥胖以后,他的血压血糖血脂等等,那么这些问题都来了。

记者:都是吃出来的吗?肥胖造成的吗?

耿学峰:跟肥胖有直接的关系。

【同期】

记者:你爱吃肉吗?

张宁:那非常爱吃肉。

记者:能爱吃到什么程度?

张宁:爱吃到什么程度,我可能就是肉炒肉。我们小时候,上小学的时候,可能那会儿家家户户条件都不是那么好,吃肉还是比较谨慎的,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有比较丰沛的肉去吃,所以长大了以后工作了以后,手里有俩钱了,那可真的是逮着肉就吃。

【解说】

事实上,中国心血管报告显示,近年来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持续增高,心血管致死率高于肿瘤及其它疾病,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可以说,心血管病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最大杀手。

【采访】

记者:肥胖跟你心脏病以至于可能出现心梗、死亡,这个关系究竟有多密切?

耿学峰 北京市海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意味着你的冠状动脉的血管每天都在进展逐渐地堵塞,就像我们的自来水管道一样,那么水垢逐渐在管道里结成,那么到了一定的程度,一下子就堵掉了,血液就没有了。

记者:那就是说可以理解如果我们不加以预防的话,肥胖跟死亡之间是个直通车?

耿学峰:对,其实肥胖意味着你离死亡就更近了一步。

【纪实】

圆圆:吃吧吃吧,马上就吃不成了,怕以后再也吃不到这样的。

【解说】

经过初步检查,除了多囊卵巢综合征,圆圆还有反流性食管炎、腰间盘突出、高胰岛素血症等等问题,而这些都与肥胖有关。为了正式向肥胖宣战,圆圆已经决定接受手术,而在孟医生看来,这几乎是她唯一的办法。

【同期】孟化

孟化 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胖到这个程度的话,你自己从那种肥胖的状态变成正常状态,是不可实现的。而且我们讲了。

记者:绝对吗?通过我饮食,吃动平衡。

孟化:不可能。

记者:不可能恢复到正常?

孟化:几乎不可能。其实对于(BMI体重指数)37.5以上的这种肥胖患者,他的成功率,我们国外有文献报道,女性千分之七,男性千分之三到四,就更少了,男的一千个人里面才有3到4个成功。因为它是激素控制的,不是由自己的大脑来控制。一种叫饥饿素的一种物质。这个物质就是我们肥胖人群,要比我们正常体重的人群,这个激素的水平要高。

记者:他不是嘴馋,这是生理需要。

孟化:对,是激素,他是不自觉地出现了这样的症状。所以这个是手术减重的真正原理,不仅仅是我们把它(胃)的容积减少,摄入量减少了,但更重要的方面他的激素在改变。

【纪实】

圆圆妈妈:量一下,量一下,看到时候减多少斤心里有个准。原来115公斤,(现在)117公斤,234斤,长了一点。以后天天就相互鼓励,看谁瘦得多。

圆圆:相互监督。

圆圆妈妈:三个月之后瘦80斤。

【解说】

手术将至,圆圆看上去心情不错,对于未来的自己,她充满期待。


【第二段落】


【纪实】

护士:来,这边九床。手术室来接你了,腕带来我们看一眼。行,走吧。

病友:加油。

圆圆:好紧张。

病友:加油。

护士:加油,走吧。然后待会到了手术之后别紧张。

【解说】

终于到了手术的日子,圆圆看上去比前几天多了几分不安。尽管从上大学开始,圆圆就离开了家乡独立生活,对于道别,母女俩并不陌生。但此时此刻,她们似乎都难以从容面对,眼前这并不会太久的分离。

【纪实】

护士:待会跟着进去。走吧,没事。家属跟着进,把鞋给拿一下。

护士:里边,走吧。别紧张,加油。

护士:来,往下点稍微。戴上吧。

护士:抬一下头。

护士:你就当睡一觉,睡醒了就好了。

护士:阿姨,别紧张,没事。

【解说】

如果手术顺利,圆圆会在4个小时后再回来这里。

【同期】

护士:做什么手术?看一眼是这个,是吧。

孟化 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好的,我们三方一核对,别给你切错了。

【解说】

而此时一墙之隔的圆圆,同样百感交集。一向乐观的她,眼泪不住地流着,她说那一刻,她想到过死亡,还有那些难忘的曾经。

【同期】

记者:你听到过伤害你的话吗?

圆圆:对我来说就觉得最刺痛我的一件事,就是出去买衣服我就不敢进去。因为我怕去试衣服,我怕别人不让我试,他会说,这件衣服你穿不上,其实可以穿得上的。他会说你穿不上,就会有很多这样的事情。

记者:你有没有男朋友?

圆圆:之前有。我会问他,我说你是不是特别介意我胖?他说不会,但是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神当中,包括说他对你的举动,你就能够判断是不是真的嫌弃你。他当时就是说配不上我。对,还是挺受伤的,所以后来我就没有再谈恋爱了。

记者:我能理解不敢谈恋爱里了吗?

圆圆:对,是的。是的。而且也不太相信了。就不太相信真的感情会出现在我身上。如果能瘦下来的话,那我其实这20多年来受尽的委屈也不算什么了。

【解说】

圆圆的手术开始了,而从心梗中死里逃生的张宁,则进入到术后恢复的下一个阶段。现在每周,他都会到海淀医院的心脏康复室接受康复训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的体重从病发时候的96公斤,已经减少到86公斤。多年以来,心梗患者劫后余生该如何度过,不少人认为远离运动是心梗患者避免意外发生的最好方法。对此,海淀医院心脏康复室主任楚新梅,有不一样的看法。

【采访】

楚新梅 北京市海淀医院心脏康复室主任 主任医师:给你运动,它能够改善你的心脏缺血,还有可能让你濒临坏死的心肌或者冬眠的心肌能够活过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拿一个摄氧量的指标来去评价你的一个运动能力。在这个体重下降的同时,我们当然能看到他三个月以后的一个摄氧量的一个明显提高。他心梗以后,他的一个运动能力只是正常人的49%,到了他最近这次测试已经达到了正常人的69%,所以他还是有一个很大的长的空间,我们最后的目标就是提高你的生活质量,你的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你的摄氧量的高低。

【同期】

记者:你当时没有这样一个疑虑吗?我已经都是百分之百的大面积心梗,我都堵了两根了,百分之百(堵塞)你还让我来运动这个是否科学?

张宁:我还是相信医生的。我自己就觉得整个人体能的恢复,包括自己的运动能力,包括心理上的这种恢复,各方面都是在逐步好转。

记者:有没有预防下一次再心梗的这种作用?

张宁:我觉得这个就是预防。

【解说】

手术室外,圆圆妈妈还在焦急地等待着,也许她从未想过自己的女儿会因为肥胖而经历人生第一场大手术。长久以来,人类一直与各种传染性疾病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但近年来的统计显示,由主要慢性病引发的死亡人数达到了88%,其中,排名第一的心脑血管疾病,第二位的肿瘤,无一例外与肥胖有关。不知不觉间,慢性病已经取代了传染病,成为国民健康的最大威胁。换句话说,也许这里的很多人,他们此时此刻的等待,追根溯源也是因为肥胖。

【解说】

手术进行到2个多小时的时候,主刀医生孟化忽然将圆圆妈妈叫到谈话室,这让她有点措手不及。

【纪实】

圆圆妈妈:把我吓昏了,我说怎么手术做了一半就来喊我,我赶紧冲过去。原来是孟主任过来了,他就拿个盘子这样,这是圆圆的胃,特别大,她都是吃胖的吧。

圆圆妈妈:这傻妞,我的天呐。

孟化:再也吃不多了,没办法了。

圆圆妈妈:做差不多了吧?

孟化:做完了。

圆圆妈妈:谢谢。

【解说】

一个多小时后,圆圆妈妈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纪实】

孟化:做完了。

圆圆妈妈:谢谢。

圆圆妈妈:痛吗宝宝?

圆圆:照片呢?这么大?

圆圆妈妈:你的胃最大了,谁让你天天吃那么饱的,以后再不能这样了,就剩下一点点了,还有病的都切下来了,然后以后就再也不能那么瞎吃了,你的胃是最大的。

【解说】

圆圆的目标是,三个月瘦下来80斤。所以接下来的三个月至关重要,从第一个星期只能喝水,到一个月左右可以喝些菜汤、牛奶,水果则被建议一年之后再吃。在这段减重的黄金时期里,圆圆有严格的食谱要遵循,她也需要借此重塑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纪实】

圆圆妈妈:胃以后只剩这么点了,以后就不能再糟蹋了,再糟蹋了那就没办法了。所以这次我们减肥一定要下决心,努力成功,然后三个月之后就变了,就尽量减七八十斤,然后就变另外一个自己了。

【解说】

一场手术,看起来让这对母女暂时放下了肥胖带来的沉重负担。目前,国内每年有近一万例类似的手术,也就是说有1万个肥胖患者因手术而重获新生。但是,这和我们国家超过5个亿的超重、肥胖人口相比,显得微不足道。那么这种看上去“事半功倍”的减肥方式,有没有可能被更广泛地应用呢?

【同期】

记者:那如果说我要是一个肥胖患者,我什么时候是可以通过吃动平衡,什么时候我要用药,什么时候我必须手术,你能给我一个特别明确地告知吗?

孟化:我们现在做的一些病人,第一个是有严格手术指征的,只有那种我们觉得重度肥胖,比如(BMI体重指数)大于37.5以上的这些患者,重度肥胖,做完了他不会变成完全体重正常,手术只能解决你额外体重的70%。你做完了以后还是个超重,甚至是个轻度肥胖的患者。所以手术不是解决万能的,只是在你关键的时候,掉进悬崖下的那一刻,我给你阻挡了。我每次跟每一个患者包括圆圆,我说我只是一个推手,后续的走路能坚持下去,能不能坚持多长时间得靠你自己了,你不要你一辈子的健康让医生来决定,我觉得。

记者:也不可实现?

孟化:而且是你自己得努力地去确定一个人生目标。

【纪实】

圆圆妈妈:今天晚上最难受,明天就好,后天就好了。

【解说】

在孟医生来看,手术减肥并没有那么神奇,它既不是一劳永逸,也无法替代我们自己,去达到减肥这个目标。对于圆圆来说,她的减肥之路已经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而对于那些更普通、也更为多数的肥胖患者来说,他们又该怎么做呢?


【第三段落】


【纪实】

记者:你看这个形,就是个男孩。

【解说】

她叫陈亚慧,今年30岁。我们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怀孕35周了,很快她将迎来第二个孩子的出生。但就在几年前,这还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2015年,她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流产,医生当时的话让她记忆犹新。

【采访】

亚慧:我给人家说就是说怀孕了,然后就是没有胎心胎芽,想过来检查一下,怕如果再怀孕的话,还是这种情况。然后人家说你现在太胖了,看你的腿比我的腰还粗,回去减肥吧,减完肥再过来,这一句话我就出来了。

【解说】

不只是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程度的肥胖都在损害着妇女的生育能力。数据显示,在超重或肥胖的女性中,有超过40%内分泌失调、不育或 习惯性流产。亚慧身高1米74,2015年流产时她的体重差不多80公斤,BMI体重指数在25左右,刚刚跨过超重的门槛线。其实20岁之前,亚慧的体重都没有超过60公斤,对于她这样身高的人来说甚至可以用消瘦来形容了。直到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变了这一切。

【采访】

亚慧:那时候胖是猛地一胖,就胖到150斤了,大约也就是半年吧。

记者:半年就突然胖起来了。

亚慧:对,因为我出完车祸以后,就一直是没有怎么运动,然后吃得也多吧。

记者:你说吃得多能多成什么样?

亚慧:就是买的那种馒头,能吃一个多,然后再吃点喝一碗饭,再吃菜什么的。主要是不怎么运动。都是长到自己身上了。越胖,其实真的是越不想动。

记者:就陷入一个怪圈似的。

亚慧:对。

【纪实】

亚慧:一会吃完饭再玩,快点,你真棒。

【解说】

亚慧从没有想过,一个人变胖会这么容易。其实不少人都会有类似的感觉,自己的生活习惯好像没怎么变,但是身体却不知不觉就胖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同期】

杨月欣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每一个阶段它的能量的需要是不一样的。你看吧这个从六岁开始一直到我们八十岁,从十四五岁,然后你看就开始往下走了,越老能量需要得越少。有的人说我到了四十来岁的时候我就开始胖了,就是你没有意识到你的能量(需求)其实已经下降了,你还要吃跟原来一样,那可不他就胖了吗。

【解说】

杨月欣,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在她看来,一个人会变胖还是变瘦,原理并不复杂。简单来讲,当一个人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的时候,这些多余的能量便会形成脂肪。人的体内,每天都在进行着这样的运算,例如一个鸡腿的能量大约300千卡,可能要快走40分钟才能消耗掉。

【同期】

杨月欣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你消耗掉它很难的,你吃进去很容易的。在科学界已经非常公认两件事,一个是说你每一天多吃200千卡,也就是差不多是50克半个馒头的样子,每天你多吃半个馒头,一年你准变成胖子,但是当你胖了你要回来,这可是难得很,这真的是很难。有时候我经常会形容,你比方说这瓶水我们洒地上这多容易的事,可是你要把这水再收回来,那你真是难死你。

记者:覆水难收。

杨月欣:对,这真的是太难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还是说预防为主。

【解说】

胖起来有多容易,摆脱肥胖又有多难,亚慧对此深有感触。流产之后,她下定决心开始减肥。她所采用的方式和许多人一样,少吃多动,每天跑步一小时,晚上只吃黄瓜西红柿,短短三个月,亚慧的体重就降了10公斤,很快便再次怀上了孩子。2015年底,家里的大宝出生,她的产后体重也长到了85公斤。因为有之前成功减重的经历,对于体重的反弹,起初她并没有太过在意。此时的她,并不知道这一次的问题会有多么严重。

【同期】

记者:那当时你化验结果出来以后,医生怎么说?

亚慧:医生说你血糖这么高就是糖尿病患者了,然后当时觉得。

记者:一个帽子就戴上了。

亚慧:对,因为我还小,我当时生完我们家大宝才26岁。

【同期】

陈伟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因为在孕期,肥胖是造成孕期并发症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始动因素,特别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妊娠期糖尿病,那么整个孕期体征正常的人应该长10到12公斤。

【解说】

陈伟,是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在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他曾帮助上万名患者成功控制体重。

【同期】

陈伟:我们原来的一些说只要能吃就是福气,然后生出大胖小子,这几个现在都已经现在被证实是有问题的。你吃多了对身体的影响很大,反倒是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你血糖越高,最后发生死胎的风险是越高的。

【解说】

亚慧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26岁这个年纪,患上糖尿病。她开始每天四针去注射胰岛素,也尝试了像之前一样的减肥方法,但无论怎么做,都看不到什么成效,体重不降反升,已经突破了90公斤。

【采访】

记者:你是反反复复,这种波峰波谷,胖过减下去了,然后怀完孕了,生了孩子又胖起来了。

亚慧:对。

记者:所以你那个时候,内心有没有一种绝望,这是怎么回事儿?而且第二波比第一波还厉害。

亚慧:当时确实挺绝望的,要不就不看了吧,就这样吧。动力也不大了,孩子也生了,糖尿病高也就这么高了。

记者:但是对于后果呢?如果说不减肥,你的血糖问题也不解决的话,然后再往后走,过十年二十年,那时候你身体健康会损伤到什么程度?你这些你都没有想过吗?

亚慧:但是怎么减都减不下来啊。

【同期】

陈伟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几乎所有的减肥方法都是想尽办法让你少吃的。有些彪悍的说,我什么都不吃,纯饥饿疗法。那么这种短期内一看,减得特别快,一个月减十斤二十斤,自己也特别开心,三个月以后全回来了。因为这个细胞,就像我们花一样。你所谓的饥饿疗法,它是指的把整个的细胞里的水全部都抽出来了,因为人体内有60%都是水构成的。这60%你想想您才一百多斤,您有60多斤都是水,很快很容易就下去了。等水分减完以后,哪天一回来一吃,就跟花一样又都张开了,很快又反弹回去了。所以它其实是一个体液的变化,并不是真正的减肥。

记者:你说好了我要科学饮食,吃动平衡,那什么样叫科学?我究竟吃多少算多算少。

陈伟:不是说就是少吃,而是应该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能够相对来说营养平衡,又确实比你的身体的最低需要量,稍微低一点,实现能量的负平衡,那么这才叫科学减重。

【纪实】

陈亚慧:陈主任给我的第一个方案就是这个方案,就是高蛋白,然后每天的主食,然后有粗细搭配,然后喝低脂或者是脱脂的牛奶,每天只能吃一个鸡蛋。

【解说】

这份听起来并不单调的食谱,就是陈伟医生给亚慧定制的减肥方案。根据陈伟医生的经验,科学减肥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在均衡营养的前提下,通过减少能量摄入的总量来达到减肥的目的。9个月后,亚慧的体重下降了20公斤,各项体征也恢复正常,而在这段调理期间,她也幸运地怀上了第二个孩子。

【同期】

陈伟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推出的高蛋白的减重方式,那么这种过程中每天只摄入一千大卡左右的能量,正常人摄入的能量,我们比它要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一个数量。但是不饿,因为蛋白质带来很高的一个饱腹感,不饿。在短期之内叫吃饱了减肥。而我们第二种方法,轻断食的方式,一个礼拜只有两天少吃,这两天我要比你平常吃得要少三分之二。那五天基本正常吃。吃两天饭,脑子又觉得接受了,又饿一天。

记者:这个5+2不是说前五天,后两天。

陈伟:一定要中间断两天。我们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和饥饿做斗争,就让你大脑不太饿。你天天饿着肚子是不可能减肥的。饭是一口一口吃胖的,您瘦也是一口一口吃瘦的,所以他是要慢慢去让自己达到一个能量的负平衡。这样一个很大的好处,持续的时间长,反弹的机会低。


【第四段落】


【解说】

康复训练至今已有半年多的时间,张宁距离目标体重, 还需要再减10公斤,而医生们对于他的训练情况看起来并不十分满意。

【纪实】

楚新梅 北京市海淀医院心脏康复室主任 主任医师:咱们那个康复的学员张宁,在这个治疗过程中,病人有什么反映的问题?

张小洺 北京市海淀医院心脏康复室主治医师:那么在前三个月的时候,他康复依从性比较好,前3个月大概是来了28次,提高情况都比较理想。但是从三个月到六个月,他只来了十二次,那么也就是说每周只来了一次,患者的依从性有一个下降。

楚新梅:他对他的治疗的效果好像还是目前相对比较满意。但是离我们医生的标准来说,他还没有真正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三个月还完全不够的。

【同期】

记者:他已经知道摸到了死亡了,他知道如果说不加以改善的话,可能第二次还会身临险境,我觉得他还是有动力的。

楚新梅:这是一个依从性的问题,他看不到自己希望他没有任何进步的时候,他有可能不依从你了。他觉得他有一定的运动量了,比他原来好了很多,他就会告诉我,他上班很忙。我觉得不仅是我的难题,也是一个全世界的难题。 

【解说】

今天是亚慧去医院产检的日子,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个阶段的检查要重要得多,稍有不慎也许就会前功尽弃。

【纪实】

亚慧:好,听一下胎心。

【采访】

记者:如果说今天我们不给予肥胖足够的重视,比如说再过20年,再过30年,会不会影响到中国整体的人口素质?

陈伟:一个家里,一胖胖一家,就是你家里都吃一锅的饭,要出去吃饭也都一块去吃。所以说父亲胖母亲胖孩子胖,那么带来的就是疾病一代比一代早,他并不是因为遗传的是糖尿病的基因,而是遗传的是家里的肥胖的这种生活方式疾病。那么他应该从生活来,也要从生活去,他要整体的去通过生活的干预,来去达到真正的防治肥胖的这样一个目标。

【纪实】

亚慧:(胎心)基线律是正常,再一个要看小孩的胎动。我们看,一二三,三次以上的胎动,证明了咱的孩子还是比较好的。现在放心,孩子没有太大的问题。咱血糖控制还是不错的。

【解说】

医生告诉亚慧,胎儿的情况一切正常,现在差不多已经有7斤重了。也许对于亚慧而言,她和肥胖的较量,又一次阶段性告捷,但显然这场战斗仍旧任重而道远。

【采访】

记者:我们过去认为肥胖,我胖就胖点吧,只是跟我个人有关,但是我做这个节目以来,听到一个最刺激我的话就是说30年,中国如果肥胖人口持续增加的话,都糖尿病了看不见了。

张福春 北京市海淀医院院长:现在咱们就1亿多,1亿多糖尿病患者。这不是危言耸听,全球一半的糖尿病在中国。所以它带来的真的是一个民族的问题,疾病负担就重了。

【采访】

陈伟:原来在我们比较耻辱的那段时间,我们叫做东亚病夫,给人的印象是什么,面黄肌瘦。中国人他历经了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到吃撑着,到吃得不健康。那么下一步应该什么,就是吃得健康。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健康饮食革命。

【解说】

2019年7月,中国启动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号令全民建立健康意识,普及健康常识、做到“膳食平衡”、“科学运动”,同时更要进一步明确地认识到肥胖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拖累、对中国与世界竞争力的耗损,促进医疗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的观念转变,努力使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纪实】

记者:圆圆,圆圆是你吗?

圆圆:这会儿能看见了。

记者:好漂亮啊,怎么样啊圆圆?

圆圆:挺好的,然后瘦了47斤。

【解说】

  手术后的第50天,我们再次联系上了圆圆,她告诉我们,随着体重的下降,此前将近8个月没来的例假也恢复了正常,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半年一百斤。

【纪实】

记者:上过街吗?减肥之后?

圆圆:上过,然后就是上一次我跟我妈妈去上街,然后我路过一家店,他说我家的衣服你都可以穿的,你就放心地试吧,我当时真的就觉得完全不一样了。

记者:后来买了吗?

圆圆:买了,买了。

记者:买了几件?

圆圆:就本来想买三四件的, 结果当时就买了两件,其实也是想会越来越瘦之后,这个时候成就感还是蛮高的。

【采访】

亚慧:可能你今天你瘦了一斤,可能第二天你长了一斤,你就要去找这个(原因),你今天为什么会长那么多,你就要去找原因,可能是你吃得不对,可能吃得咸了,可能吃得油大了。

记者:那就是说大夫给你一个方子,但是你要必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亚慧:对,大夫就跟着人家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一定要自己管住你自己,他就给你开的再好的东西,你自己不忌嘴,不运动还是瘦不下来。虽然吃得没有以前吃得那么多,可能没有那么有滋有味,但是最起码身体健康了。

【采访】

记者:如果你没有发病,别人可能,假使我是个医生,我跟你讲小伙子控制一下吧,肥胖是万病之源,你那时会相信吗?

张宁:可能就是听一耳朵,未必就那么会深信不疑,马上去付诸于行动,我要减肥,我要怎么样,可能不会那样。现在看我一这样,确实我身边的人,因为我这个事受到了一些影响。
记者:改变了他们一些。
张宁:一定程度上就吓到他们了,他们也在改变自己。
记者:死亡吓了你,你又拿你的事去吓吓别人。
张宁:我们需要对得起自己的家庭,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子女,对得起自己身边周围的人。我希望我这个经历说一说,能给更多的人一些警示吧,提示吧。



节目主创:

编导🎬 何方 李佩昀

记者🎤 长江

摄像🎥 李季 王小龙 郭悦 胡苏翰 韩伟华 石奇用

录音🎧 呼和 张东岭

解说🗣 李羚瑞

制作✂️ 张小美 欧鹏鹏

责编📺 吕亚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