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解读会 | 专家解读《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


为推动《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的宣传和贯彻实施,2021年12月29日下午“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媒体解读会”在人民网人民健康举办。


陈君石院士《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的重要性与意义》


陈君石院士在解读报告中指出,身体活动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和预防慢性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身体活动不足是全球第4位死亡风险因素,造成6%的死亡,仅次于高血压、吸烟和高血糖。同时,身体活动不足是多种主要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北京大学李立明教授对50万中国人群的追踪研究表明,身体活动强的人相比于身体活动不足的人,可以降低23%的心血管病事件。此外,身体活动不足会影响心理和认知,包括儿童和老人的认知、睡眠和骨骼健康。近些年,中国人身体活动不足的比例逐年上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指南》是我国首部面向全人群的身体活动指南,指南内容全面、基于科学证据、可操作性强,适合我国文化与国情,适用于医疗卫生、健康管理及相关企业等对个体和群体开展身体活动指导服务,也是公众进行身体活动的重要参考和实用工具。

毛群安司长讲话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在讲话中表示,《指南》的发布可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身体活动,帮助公众真正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政策的发布,使关注身体活动和健康的人越来越多,全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已得到提升,但人群身体活动不足仍然普遍存在。健康中国行动的措施需落实落地。希望通过指南的发布和专家解读,唤起公众对身体活动不足这个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锻炼健身意识。健康中国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有益于我们个人的身体健康,更是对社会文明和环保事业做出贡献。毛司长强调,健康和医疗不是同一个概念,想要维护身体健康,个人是第一责任人,我们需要有健康的意识、了解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控制重大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赵文华研究员介绍指南制定过程和解读指南总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指南》编写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文华对《指南》总则部分进行了解读。总则一共四条,是根据身体活动与健康的科学证据,分析中国人群健康现状,结合我国文化,针对目前面临的身体活动问题提出的。

总则第一条16个字,即“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前后呼应、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整体,是通过身体活动来促进健康的总体的理念和基本的原则。“动则有益”,基于现在的身体活动促进健康的科学证据,对身体活动实际没有时间要求,也没有强度和程度上的要求,重要强调的是要改变现在的静态生活方式。“多动更好”,是指在个体原来身体活动的基础上再多动一些更好,这里强调把时间累积起来,增加身体活动能够得到更多健康的好处。另外,不同形式的身体活动能够全面获益。“适度量力”,是指适个人自己的身体活动能力、当前的身体状况或者自身的健康状况,参与身体活动。对于从来没有动过的人要逐步增加,不要做力不从心的活动。“贵在坚持”,是指身体活动促进健康不在于一朝一夕,而是在于长期终生的坚持。

总则第二条:“减少静态行为,每天保持身体活跃状态”。静态行为是人们在除了睡觉以外,以坐着、靠着、躺着为主,能量消耗小于1.5MET的活动。此条的目的就是相对于静态行为,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的保持比较多的身体活动,能站不坐、能走不站、能动不静。

总则第三条:“身体活动达到推荐量”。对所有人群都有推荐量,推荐量是基于大人群的证据提出的。达到一定水平的身体活动对健康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通过一定的强度、形式、时间和频率达到推荐总量。

总则第四条:“安全地进行身体活动”。活动不当会产生危害,要从自己身体活动能力的基础出发,循序渐进,必要时一定要经过医生评估与指导,还要注意在安全的环境下、着适合的鞋子等进行活动。

刘爱玲研究员解读指南儿童部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营养与健康教育室主任、《指南》编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爱玲对2岁及以下儿童、3~5岁儿童、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指南进行了解读。刘爱玲研究员指出,儿童时期是生长发育和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身体活动对于儿童的体格、智力、心灵、语言、感官、活动能力各方面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儿童时期形成的规律积极的身体活动可以持续到成年期,对一生的健康都将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对于2岁及以下儿童,《指南》中有4条建议。第一条是“每天与看护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式玩耍”。互动式的玩耍可以促进儿童各个系统的发展,包括体格、智力和情绪、适应能力等,也可以推迟一些慢性病的发生。除活跃玩耍外,静态玩耍也很重要,对儿童的认知功能有积极作用。对于不能自主活动的幼儿(一岁以内),每天需要至少30分钟,不束缚四肢、不受限制的俯卧拉伸活动。对于一岁到两岁的儿童,根据他的活动能力,要进行多种多样的适量身体活动。第二条是对于“能独立行走的幼儿,每天要至少进行180分钟的身体活动”。180分钟的活动可以分到多个时间段,不一定一次完成,活动时间超过三个小时会更好。这里的身体活动主要强调玩耍,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要包括动作式的活动,也要包括静态的智力式活动。第三条是“受限时间每次不要超过1小时”。受限时间是指把儿童放在婴儿车上或抱着、背着等手脚受到束缚、不能自由活动的时间。受限时间比较长会造成能量消耗小,婴幼儿时期是肥胖比较敏感的时期,可能会导致肥胖的增加,儿童的运动功能的发育也会受到限制。第四条是“不建议看各种屏幕”。屏幕会影响儿童视力,鼓励用玩耍取代受限时间和看屏幕的时间。

对于3~5岁儿童,《指南》中有3条建议。第一条是“每天至少进行180分钟的身体活动,其中包括60分钟的活力玩耍,鼓励多做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的照射可以促进皮肤生成更多的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活力玩耍是指儿童进行体力消耗多的游戏等活动。第二条是“每次静态行为不超过1小时”,长时间的静态行为不利于机体的代谢健康,也会造成超重和肥胖。第三条是“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小于1小时”。

对于6~17岁儿童青少年,《指南》中有3条建议。第一条是“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且鼓励户外活动为主”。这里面强调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对于儿童的心肺功能发育更有利。第二条是“每周至少进行3天的肌肉力量训练和强健骨骼练习”。同一肌群的力量练习每天不超过一次,每次控制在1小时之内。在力量练习的时候特别强调多样化,上肢、下肢、躯干前后的肌群都要进行练习。练习还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强健骨骼的练习主要是通过纵向应力的刺激来刺激,每周至少三天,隔天进行。每周三天的骨骼和肌肉力量的练习要包含在每天60分钟的身体活动时间内,还要避免两天同一肌群的大负荷练习。第三条是“减少静态行为,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超过1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少于2小时”。在乘坐交通工具、躺着和关灯的时候,不提倡看书、看手机、使用电脑。

李可基教授解读指南成年人、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部分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指南》编写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可基对18~64岁成年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身体活动指南进行了解读。李可基教授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益于健康,。我们强调的身体活动有益健康来自于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据,基于这些证据的分析总结得到了有益于健康的推荐形式和推荐量。

对于18~64岁成年人,第一条是“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活动组合”。这个推荐量不是一定一次完成,是一周累计的数值。第二条是“每周至少进行2天肌肉力量练习”。肌肉力量练习很多是属于无氧活动,所谓无氧实际上就是参与活动的或者参与肌肉收缩的那段肌肉它在进行活动消耗能量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氧气参加就可以完成。我们日常活动当中很多类似的活动,比如上楼、提重物等。需要强调的一点,有氧活动、无氧活动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们对促进健康的效益都有各自的功能,无氧在锻炼骨骼健康来说都是有氧活动所不能替代的。第三条是“保持日常身体活动,并增加活动量”。目的是鼓励增加运动量,增加运动时间,增加运动强度等。为什么鼓励?这里给大家很直观的例子,不管是缺血性的脑梗,还是心梗、糖尿病、乳腺癌、直肠癌,证据显示都有一个剂量效应的趋势,即随着身体活动量的增加,上述疾病的发生风险都在降低。中国的研究也证明主要心脑血管事件都有明显的剂量效应,随着身体活动量的增加都有风险或者发病概率降低的趋势。

65岁及以上老年人:第一条是“成年人身体活动推荐同样适用于老年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如果身体状况良好、有锻炼习惯、无慢性病,可以参照18~64岁成年人的身体活动推荐。第二条是”坚持平衡能力、灵活性和柔韧性练习”。老年人在肌肉练习的基础上,注重平衡能力、灵活性和柔韧性的练习,最大的益处是可以降低老年人的跌倒风险,预防老年人跌倒及其造成的骨折是维护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措施。第三条是”如身体不允许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应尽可能地增加各种力所能及的身体活动”。对于老年人来说,任何时候开始增加身体活动量都是可以的,而且无论增加多少,对健康都是有益的。对于高龄、虚弱或者不能达到身体活动推荐量的老年人,要鼓励他们以自己身体允许的水平为起点,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身体活动。

慢性病患者:第一条是”慢性病患者进行身体活动前应咨询医生,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除了急性发作期,所有慢性病患者均可以进行适当的身体活动。与一般人群相比,慢性病患者进行身体活动需要注意避免运动伤害的风险,并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如不恰当的运动可能导致心血管急症和代谢急症,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病前体能水平、职业、心理状态等,也可能影响身体活动的安全、有效进行。在日常身体活动水平基础上,慢性病患者调整身体活动之前需要咨询医生,由医生进行基本的医疗评估,识别不能参加的运动禁忌,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第二条是“如身体允许,可参照同龄人群的身体活动推荐”。第三条是“如身体不允许,仍鼓励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规律的身体活动”。

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个体身体状况的差异非常大。因此,不管是老年人还是慢性病患者,一定要个性化的掌控身体活动的风险和促进健康受益的权衡。尤其是对于慢性病患者,进行身体活动前应咨询医生,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但是无论是成年人、老年人,还是慢性病患者,我们都鼓励形成规律的身体活动习惯。

孔灵芝教授讲话


会议共同主席、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孔灵芝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身体活动不足是对健康影响危害很大的危险因素。无论是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都把身体活动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大力推动身体活动指南的传播与落地。从健康传播的角度我们需要聚力,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提炼一套具有传播力的核心信息,制定一个比较好的传播计划,大力推动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专业传播和公众普及。从落地的角度是借力,就是要呼吁社会各界的重视,从健康中国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以及有些地方政府推行的“15分钟健身圈”等这样的平台,大力推动《指南》的落实与实施,促进身体活动有益健康在慢性病综合防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会媒体记者提出许多关注的问题,解读专家一一进行了回答。

陈君石院士在总结发言中重申了“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的基本原则,重点强调了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在掌控风险的同时,要减少静态行为、适度量力地增加身体活动。

更多阅读:

陈君石院士:身体活动与慢性病防控(PPT)

专家解读《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

陈君石: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的重要性与意义(PP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