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广州考古新发现!揭秘2000年建城史
考古新发现 ①
四个朝代叠压的城墙
越秀区中山五路南侧、教育路东侧正是广州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所在地为配合大小马站书院群保护项目
今年1月起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广州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2400平方米建设范围开展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遗址东部发现四个朝代叠压的城墙
东汉城墙呈南北走向,方向350°,揭露长11.6米、宽10.1米、残高0.8米,用山岗土夹杂筒瓦、板瓦、陶器残片层层夯筑。
东晋城墙在东汉城墙上加筑而成,由墙芯、内包砖、外包砖、散水组成,揭露长28米、宽8.6米、残高1.5米。部分外包砖上模印“泰元十一年”、“泰元十二年”纪年文字,局部用唐砖补砌。
南朝城墙在东汉、东晋城墙基础上向东西两侧扩宽,亦由夯土墙芯、内外包砖组成,西侧已被破坏,揭露长15.4米、残宽10.6米、残高1米。城墙外侧还有东晋、南朝时期的马面等大型附属结构。
在古代
城墙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
是国家疆域的象征,兵家必争之地
更是居民安全的保障
为何如此重要的城墙
会“叠罗汉”式的出现?
考古人员推测城墙自东汉末年建成后在东晋、南朝时期不断修缮、加建并沿用至唐晚期也说明了东汉至唐代广州城的西界在近700年间未发生变化
广州城属于典型的“古今重叠式城市”。自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建番禺城以后,2200余年里,广州城以今北京路、中山四路为中心,像同心圆一样向四周扩展。多次考古发现纠正了文献中关于广州古城方位的记载,基本上可以复原,广州古城发展的大致脉络。
考古新发现 ②
西湖路的湖在哪?
根据记载,南汉时期,高祖刘岩命人在此地。开凿南北向、长方形的人工湖,以为宫苑、称仙湖与药洲、九曜石、宝石桥、黄鹂港、明月峡、玉液池等景观组成皇家园林。宋代玉液池部分淤没后,水面缩小,疏凿后,仙湖更名为西湖,西湖路由此得名。
▲药洲遗址
朝代更迭后来湖面逐渐枯缩,至清代仅存一泓池塘就在如今的“药洲遗址”
除了南汉石护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宋代砖驳岸和唐宋时期木堤岸结构,反映了汉唐广州城外的这片水域经过了唐甘溪西支、南汉仙湖和宋西湖三个阶段的变化。而发现的宋代疑似码头的建筑基址,说明这里在宋代可能有一处码头自子城外向西湖内伸出。
考古新发现③
明清流水井古道
考古新发现④
清代书院建筑基址
考古人员分析,这批排房建筑,从结构和布局来看,很可能和清中晚期书院有关,对研究广州古城功能布局和城市变迁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流水井古道和清代书院建筑基址,反映了明代广州“三城合一”后,这一带经过淤积,已成为广州城市中心的繁华区域。
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地层堆积深厚、出土遗物丰富,建筑基址密集,延用时间较长,各时期建筑或等级颇高或规模较大,是小马站一带一直处于广州古城核心区的重要实证。
来源:综合广东民生DV现场、广州广播电视台、信息时报,如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往期精选
热门视频推荐
,
选择留言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