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目标美日德——2018汽车零部件产业国产化概况 | 宁南山

深圳宁南山 风云之声 2019-08-14
关注风云之声提升思维层次

           

关注风云之声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我们都说汽车产业是人类第一大工业品,其实,汽车零部件产业比汽车整车产业还要大。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和整车比较只能达到1:1左右,换句话说,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也有众多合资品牌、外资品牌乃至于自主品牌在中国生产,但零部件一样要从国外进口,也就是零部件制造比汽车整车还要落后。

自主品牌的崛起,实际上意味着国产汽车零部件企业份额上升,相应的对应国外零部件供应商份额的下降,所以自主品牌越发展,意味着国产零部件厂家的基本盘越是广阔,发展也就越是有利。


今天聊聊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情况。


我们都说汽车产业是人类第一大工业品,主要是因为包括了整车和零部件。汽车零部件产业,比汽车整车产业还要大,因为汽车在销售出去之后,在生命周期里面还需要更换启动电池,保险杠,轮胎,玻璃,汽车电子等等。


发达国家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和整车比较往往能够达到1.7:1,而我国只有1:1左右,换句话说,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但是零部件配套比例还不高,虽然很多合资品牌,外资品牌乃至于自主品牌在中国生产,但是零部件一样要从国外进口,也就是零部件制造比汽车整车还要落后。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进口,是2017年我国进口的第二大工业品,仅次于集成电路。


就全球范围来讲,2018年6月《美国汽车新闻》在普华永道数据支持下,发布《2018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这里面全球最大的1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日本最多,有26家入榜;美国第二,有21家入榜;德国第三,有18家入榜;中国第四,有8家入榜;韩国第五,有7家入榜;加拿大第六,有4家入榜。


我们熟知的全球五大常任理事国,法国只有3家,英国只有2家,俄罗斯1家也没有,其他印度也有1家,意大利有1家。所以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虽然弱,主要还是和美日德比较,另外韩国加拿大也很强。不看美日德韩之类,在世界上一看的话,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还是属于实力较强的一类。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这种,在汽车产业方面去工业化这么严重,对他们也不是好事。


2015年,工信部下达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调查研究”的任务,经过长时间调研,终于形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并且在2018年5月30日在西安发布,里面披露了很多有意思的数据。


1: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非常大,全国竟然有超过10万家企业,其中有统计数据的有5.5万家,而规模以上(也就是年销售在2000万元以上)的竟然有1.3万家。


这个1.3万家规模以上企业的数字对单个行业来说就很惊人了,2018年的今天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是37万多家。



这1.3万家规模以上汽车,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一家家看,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看龙头企业,也就是未来十几年还会活跃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骨干力量。


当然这些骨干力量,我们还是看国内的排名更为细致。国际排名里面,例如上面美国人发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因为有些中国公司没有提交相关信息,而把一些规模巨大的中国公司遗漏了。这也是为什么每次看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中国公司入榜的数量总是比实际少,2018年只有8家的原因之一。


下图是《中国汽车报》主导的201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用的是2016年的销售额数字。



我们一家家来看,潍柴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2017年集团收入超过2200亿元,当然其中来自汽车的部分是1000多亿。就集团营收来说,排在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第2位,嗯中国第二大机械公司。我猜你肯定想知道中国第一大机械工业公司是哪家,当然是中字头的企业,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也就是国机集团2017年的营业收入2881.7亿元,当然了,由于我国制造业长期缺乏宣传,因此这家公司在公众面前完全没有印象。


国机集团旗下大型企业众多,其中中国地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装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地质专用设备的生产企业;中国一拖是全球农机设备十强企业,旗下的‘东方红’是全国最知名的拖拉机品牌;国际重装(原中国二重),是国内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是世界少数具备极限制造能力的企业,最为典型的是石化炼油装备,如2018年装船发运给炼油客户的2400吨加氢反应器,总长70米,外径5.4米。


我们还是回到潍柴,该公司的最核心业务是潍柴动力,主要是重型卡车发动机,变速箱和重型汽车整车。


2017年潍柴动力营业收入1516亿元,同比增长62.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1亿元,同比增长178.89%。潍柴动力的收入占到了潍柴集团的大约69%。


潍柴动力在2017年逆袭的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中国基建在2017年投资增长很快。该公司在2017年销售重卡用发动机37.0万台,同比增长86.9%,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3.1%,较去年同期提升6.1个百分点,继续领跑行业;潍柴动力控股子公司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共销售重卡14.9万辆,同比增长81.3%,稳居国内重卡企业第四位;子公司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共销售变速器83.5万台,同比增长66.8%。


除了重卡汽车,发动机和变速器之外,潍柴也在开拓工程机械零部件市场,最大的成果就是收购了德国的世界一流液压件生产企业林德液压,潍柴为了获得林德液压公司,先后斥资超过100亿人民币进行股权收购。也是当年中国最大的收购德国企业的案例。


当然现在这个记录已经被打破了,比如说2016年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就花了292亿人民币。


目前潍柴采取潍柴发动机+林德液压的方式开拓工程机械市场,客户主要是徐工、龙工、临工,山推等工程机械公司,2018年上半年销售一千余台大缸径发动机,同比增长2.3倍。


另外还有就是潍柴收购的凯傲集团部分股权,旗下有凯傲叉车业务,也是全球叉车十强,属于中高端品牌,2018年上半年凯傲对公司的归母净利润贡献约为3.9亿元,同比增长39.3%。


除了潍柴动力这个核心业务之外,潍柴集团还搞起了其他业务,一个是上市公司潍柴重机,主要做全系列船舶动力和发电设备产品平台。


一个是豪华游艇,2012年1月,潍柴集团收购重组豪华游艇制造企业——意大利法拉帝公司,并且获取了其旗下不少知名豪华游艇品牌,法拉帝(Ferretti)、博星(Pershing)、丽娃(Riva)都是世界十大豪华游艇品牌之列。可以看出潍柴的业务核心还是以动力为主,收购游艇也是看上了可以做游艇配套动力。


实际上,我们从潍柴能看出来,说中国汽车落后,其实主要是指乘用车,中国的卡车虽然还没有说走向世界,但是在国内占有率已经非常高,并且配套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国产化率也很高。另外潍柴通过自研和并购,获得了包括液压件在内的一批先进技术,成为中国机械行业的主力军。


中国第二的华域汽车

 

华域汽车,是上汽集团旗下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2017年,按合并报表口径,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04.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7%。

 

该公司的业务涉及六大领域:电子电器(摇窗机,发电机,起动机),功能件(制动钳,传动轴,助力转向机也就是打方向盘助力的结构,排气,空调压缩机,油箱等),热加工件(发动机零部件缸盖,缸体,活塞),新能源驱动电机,金属成型与模具(主要车身骨架件),内外饰。


虽然写的是什么都做,但是总有个主营业务吧?


根据该公司的财报,2017年营收1329.6亿元,增长13.03%。内外饰为904.33亿元,占比68.01%,功能件为290.588亿元,占比为21.86%。然后是金属成型和模具,82.15亿元,占比6.18%。电子电器件42.42亿元,占比3.19%。


在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里面,有一家叫做延锋内饰的企业,就是华域汽车旗下的公司。内外饰主要是仪表板,门板,保险杠总成,座椅系统,车灯,密封件,安全带,安全气囊灯。



当然了,除了延锋内饰这个主力,华域汽车还有个叫做功能件的东西,占了21.86%的销售额,差不多接近300亿人民币。


这个功能件是指什么呢?制动系统,转向系统,传动系统,油箱,空调,排气,弹簧。如下图所示。



我们也看出来了,华域汽车虽然背靠上汽这颗大树,关键的发动机,底盘,变速器等业务都很小,有点可惜。


当然,华域汽车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公司里面,已经算是非常出色了,2017年该公司发展有三个亮点,一个是智能驾驶主动感应系统(ADAS)24GHZ后向毫米波雷达产品成功问世,成为国内首家自主研发实现量产的毫米波雷达供应商,这个是一个新领域的开拓,也是技术上的突破,雷达产品是很大的一块市场。


一个是华域汽车成立了不少合资公司,但是通过不断持续回购,开始将合资公司变为全资子公司,2017年收购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50%股权,使得汽车智能照明业务成为公司全资掌控的核心业务;同时通过和博世的合作,华域汽车公司所属的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完成对德国博世公司持有的博世汽车转向系统(南京)有限公司100%股权的收购、整合工作。


华域汽车目前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公司的重点在“3+2+1”即智能与互联、电动系统、轻量化3个专业板块,内外饰、底盘2个集成平台, 国内外协同的1个投融资平台。


可见除了传统的内外饰和底盘2大业务外,发展重点在于汽车的智能化和电动化。另外轻量化这个词也请记住,在后面你还能看到这个词。


很有意思的是,在华域汽车的发展版图里面,没有看到重点发展燃油发动机,而是强调电动系统,可见很多巨头中国汽车零部件公司,都把汽车动力电动化看成是未来趋势,而对燃油发动机,似乎处于非重点发展的态度。


中国第三的海纳川汽车零部件。


海纳川是北汽集团下属的汽车零部件企业,2017年营收达到512亿人民币,位居中国第三位,海纳川这个名字是2008年北汽集团设立零部件板块时,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起的。


我们可以看出来,从第一名潍柴的超过2000亿营收,到第二名华域汽车的超过1300亿营收,到第三名的时候,营收就只有500亿多点了,断崖式下降。


海纳川公司职业生涯的亮点,一个是收购了全球第二大汽车天窗企业荷兰英纳法集团,并且将英纳法集团的产品引入到中国市场,英纳法集团销售收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四五亿欧元,发展到2017年的11亿欧元以上,其中中国区收入占到了该公司的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海纳川公司在收购英纳法之后,也在不断向中国转移技术,实现共同发展。2017年,英纳法中国研发部在研的高端项目,就包括本田讴歌TLX、捷豹X760、沃尔沃全新一代XC60、宝马新1系等天窗开发;推出了首个自主开发平台化天窗项目的产品—吉利博越NL-3A;并且量产了首个英纳法中国研发部设计制造的全景天窗,该产品适配日产高端品牌英菲尼迪QX50车型并且全球供货。收购英纳法可以说是海纳川第二骄傲和成功的亮点,也让海纳川建立起了全球研发体系。


另外一个是2017年旗下上市公司渤海汽车公司6150万欧元收购了德国TRIMET汽车公司75%的股份。该公司多年来为戴姆勒、宝马、奥迪、大众、沃尔沃等品牌,提供铝合金零部件的开发与生产服务,拥有领先的研发及制造能力。渤海汽车是北汽集团汽车零部件板块唯一的上市平台。


第三个亮点是为北京奔驰供货,海纳川李尔公司是北京奔驰座椅模块供应商,海纳川海拉为北京奔驰E级、C级改款、MFA2平台的多款车型提供前大灯、高位刹车灯、牌照灯、内饰通用小灯等产品的配套供货。


海纳川旗下的渤海汽车与韩国翰昂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为北京奔驰定点生产汽车空调系统。


当然,不管是海纳川李尔,还是海纳川海拉,都是合资公司,像李尔是美国汽车零部件公司,海拉则是德国汽车零配件公司。


总体来说,海纳川的主要业务还是来自于北汽集团自己,2017年其来自北汽集团的收入占到了70%。


比如北汽旗下的BJ越野车,海纳川为BJ40、BJ80系列车型配套提供了车身、内饰、座椅等产品。北汽新能源旗下ARCFOX品牌首款量产车型——LITE,其内外饰、线束、空调、车灯、底盘、车身、安全件等八大类产品均为海纳川同步研发配套。


海纳川总的来说,发展速度还是很快,2008年刚成立时,只有31亿元的销售额;而到2017年,已经发展到两万多名员工、销售额达到512亿元。发展速度可谓惊人。


不过其研发能力仍然是短板,海纳川旗下比较强的企业,可以说基本是合资公司以及新收购的公司,比如天窗的英纳法,座椅的李尔、车灯的海拉,此外海纳川还和安道拓、天纳克、莱尼、海斯坦普以及国内的江南模塑,航盛,延锋等零部件企业成立合资公司。


海纳川公司在官网提到自己的研发能力的时候,是这么写的:


“截止目前(2018年),海纳川已经拥有以英纳法天窗为代表的全球化研发体系、以渤海活塞为代表的国家级研发中心、以北汽模塑为代表的省级研发中心……此外,海纳川海拉、延锋海纳川等企业的研发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两级研发队伍数量超过千人。”


这里面只有渤海活塞(目前已经更名为渤海汽车)是海纳川完全自己旗下的国内企业,其他四个名字都是合资或者是收购的外资天窗企业(英纳法)。而且海纳川自己把英纳法天窗,作为自己全球研发体系的代表。



当然,海纳川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全国范围内汽车零部件制造的发展,公司在全国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沧州、江苏镇江、广东增城、江西景德镇、湖南株洲、重庆,云南瑞丽,山东滨州和烟台等地都建有生产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其高端的研发能力,主要集中在北京总部和上海研发中心两个城市。可见高端的就业机会还是在一线城市。


海纳川的前景,主要还是要看北汽的发展,而北汽的自主品牌发展并不如意。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海纳川还是要依靠北京现代,北京奔驰等合资品牌的发展而壮大。不过海纳川已经足够成功了,前面说海纳川成立十年来,收购英纳法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盈利和技术提升,是海纳川的第二大可以骄傲的事情,那么第一大骄傲是什么呢?


我认为就是实现对北汽合资公司的供应商替代。


以合资公司北京现代为例,在2002年北京现代成立之日起,北京现代的零部件供应权就被韩国方面牢牢控制,现代摩比斯是垄断性的零部件供应商,中国供应商很难进入,同时还通过零部件形式将合资公司整车的利润转移到了现代摩比斯这样的零部件企业身上。


北汽成立海纳川汽车零部件公司,可以说成功的实现了逆转,一举实现逐步给北京现代批量供货,海纳川公司也成功的实现了高速度发展,短短十年就从31亿的营收,变成一个500亿级别的公司。


目前,海纳川公司也把全面新能源化和轻量化作为主要方向,这和上汽旗下的华域汽车可以说不谋而合。


中国第四是中国航空汽车系统控股有限公司。


中航汽车本来是中国整合汽车产业的“失意者”,2008年,中航工业雄心勃勃的筹划组建中航汽车,将旗下昌河、哈飞、东安发动机等整车及发动机生产企业纳入该公司,计划在汽车产业进行一番作为。


但是在2009年,在国家统一安排下,中航工业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进行汽车资产重组,组建“大长安”,中航汽车整车及发动机等主要资产划拨到中国长安汽车集团。


中航工业旗下只剩下数十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单独看每一家,业务,规模和技术都很弱小,销售收入累计不到百亿元。


可以说这一年是考验中航工业在汽车产业走向和生存的一年,由于当时欧美各国刚刚经过金融危机,很多优质的企业估值很低,业绩也不好,经过审慎的考虑,中航工业决定通过收购和兼并海外知名企业来反哺自身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


在辗转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中航工业看中了通用汽车旗下的耐世特,这是一家优秀的转向及传动系统供应商,主要为宝马,通用,标致雪铁龙这样的欧美汽车公司供货。这家公司也是2018年的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


2011年4月,中航工业联合北京亦庄国际汽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完成对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的全资收购,耐世特成为中航工业旗下中航汽车的全资子公司。


可以说到今天为止,中航工业公司在汽车领域最大的功绩,就是一举收购了耐世特公司,中航工业在收购耐世特后,由中国航空汽车系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桂彬兼任耐世特CEO,并且带领耐世特实现了营收的利润的高速增长,2011年耐世特营收为22亿美元,到2017年今天已经上涨了76%,同时收购之初耐世特是家纯正的美国公司,为了实现融合和管控,除了由赵桂斌担任CEO之外,中航工业指派柳涛担任耐世特公司全球运营官(COO)。


2017年,耐世特公司营收38.78亿美元,同比增长0.9%,股东净利润3.518亿美元,同比增长19.4%。耐世特公司的营收占了中航工业汽车系统控股公司的三分之二左右。


同时,中航工业公司也对耐世特的研发体系进行了改造,耐世特每年的研发投入高达数亿美元,中航公司在并购耐世特之后,对研发中心所在地进行了调整,在中国建立“核心”研发中心,让中国研发团队引领耐世特管柱式和有刷式电动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董事长赵桂彬在2017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立这样具有原创开发能力的研发中心要经过多年的努力,要得到技术授权,实现试验计算能力的逐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核心技术应用到原创开发引领的转变。”


中航工业并没有止步,该公司在2015年9月,成功收购了美国瀚德汽车,一举拓展了自己的车身密封件业务,此次收购金额5.72亿美元。这也是当时(2015年)中国有史以来对美国汽车产业最大的并购案。


瀚德公司是一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国际化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是世界一流的汽车密封和防震产品供应商,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8.25亿美元。在北美、欧洲和亚洲拥有15个工厂和5个技术中心,其关键客户包括通用汽车、福特、大众集团、宝马、戴姆勒、克莱斯勒等主流整车厂和北汽、一汽等自主品牌。


中航工业公司,是我国的国家队,我国的国家队有一个特点,就是千万不要被它的名字所迷惑,谁能想到,中石油,中远公司不只是卖石油的,搞运输的,其实也是制造业公司。


中航工业也是一样,他不只是搞航空的,也是中国前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实际上中航工业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就是并购狂人,在我之前的文章里面,就写到过中航工业在海外的并购,可以说是到处出击,充分利用中国积累起来的资本优势,淘到了不少优质欧美制造业企业回来。像现在一年两百多亿人民币销售额,20多亿人民币净利润的耐世特,2010年签署收购协议的时候,中航工业只花了4.4亿美元,真的非常划算。


中国第五的中信戴卡是一家铸造类企业


主营业务是铝车轮轮毂,同时还做铝汽车底盘,装备,模具等等。技术含量肯定是有,在该公司网站上,是这样写的: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铝车轮和铝制底盘零部件供应商;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出口量第一; 2017年,中信戴卡取得收入人民币260亿,较上年增长32%。在欧洲,半数以上的汽车上都有“戴卡制造”的零部件,具有较强的供货能力。”


该公司位于河北省,可以说和长城汽车一起撑起了河北汽车工业,同时也保持了较快发展的态势。以后提起河北的汽车工业,不要只想起长城汽车。


下图是中信戴卡的核心产品轮毂。



中信戴卡不只是汽车行业最大的铸造企业,2018年5月14日,中国铸造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揭晓中国铸造行业综合百强企业榜单,中信戴卡被排在中国铸造行业综合百强企业榜单榜首。


另外该公司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如果不计算耐世特这种虽然被收购,但是仍然保留了一定独立性,带有美国特征的公司,应该说中信戴卡是具有最高的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信戴卡公司除了做轮毂以外,还做起了装备和模具制造,下图就是中信戴卡的低压铸造机自动化产线。



中国第六位是均胜电子


该公司是上市公司,2017年均胜电子实现总营收266亿元,同比增长43.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5亿元,同比下降12.75%。


均胜电子非常年轻,2004年才成立,当然我们也能看出它和前五名的不同,那就是它是一家民营企业。均胜电子本来是国内汽车电子的龙头,但是目前已经成了一家以汽车安全业务为主的汽车零部件公司。


2016年2月,均胜电子宣布斥资9.2亿美元收购美国公司KSS Holdings,Inc.(简称“KSS”)并以1亿美元对其增资。还记得上文2015年中航工业5.72亿美元收购美国瀚德汽车,创造了有史以来对美国汽车产业最大的收购案吗?到2016年这个记录就变成了9.2亿美元,记录的打破简直不要太容易。


KSS总部设在美国密歇根州斯特林高地,是安全气囊、安全带和方向盘等汽车安全系统和其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开发、及制造者。该公司从上世纪50年代起,涉足汽车安全产品市场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有约11000名工人,在美国、德国、中国、韩国和日本拥有五大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超过900人。2015年实现营收超过15亿美元。


全球汽车安全领域四强,分别是美国天合汽车(TRW,后来被德国采埃孚收购),日本高田气囊,美国KSS,瑞典Autoliv。均胜电子通过收购一举成为该领域全球四强。


KSS在被均胜收购后,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016年营收增长了22.2%,2017年营收更是进一步达到了138亿元,并且手持订单量更是超过100亿美元。


除了被动安全外,KSS主动安全产品也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获得新增订单超过 1亿美元,在手订单总量超过 2.4 亿美元。目前拥有环视系统、前视系统和内视系统三大摄像头类 ADAS 产品。


收购KSS,也让均胜电子的体量上了一个台阶,2015年,均胜电子实现营业总收入80.83亿元,同比增长约14.21%;到2017年营收就变成了266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均胜电子进一步盯上了全球四强之一的高田气囊,2017年 11月,均胜公司发布公告,将以不超过 15.8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日本高田除气体发生器资产以外的主要资产,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预计不少于 4.35亿美元,以及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资产包,不承担其债权、债务。


目前到2018年均胜发布2017年财报为止,高田资产已完成交割,均胜公司获取原高田客户集团提供的约 210亿美金订单,其中 2018年预计订单量不少于 50亿美元。


均胜电子公司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产品生产厂商,目前均胜电子正在将高田公司和KSS公司进行整合,整合为均胜安全公司,在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领域,均胜安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瑞典Autoliv公司,均胜安全年销售收入近 70亿美元,市场份额接近 30%,彻底改变产业链格局。


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均胜电子总营收为266亿元,可以预见,当2018年高田气囊的报表合并完成后,均胜电子的营收将会大大上一个台阶。


目前均胜电子的客户涵盖宝马、戴姆勒、大众、奥迪、通用、福特等全球整车厂商与国内一线自主品牌;并通过购买高田主要资产,成功进入丰田,本田等日系品牌供应体系。均胜电子2017年的销售额,65.16%来自海外地区。


除了汽车安全的主业务外,均胜电子还有其他三大领域,


1:人机交互产品(HMI)和智能车联业务(connectivity)


这个人机交互并不难理解,比如说你调节广播音量和频率的几个旋钮和按钮,就是人机交互产品,其他例如控制空调温度的按钮,中控屏等等都是。


2017年公司在人机交互产品实现全年营收 54亿元,同比增长 5.76%,随着 HMI形态从按钮、旋钮式逐渐转变 为屏幕触控式的趋势,均胜电子的触控反馈技术已率先在奥迪 Q7、A6、A8等车型上实现量产。


智能车联业务方面,2017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33亿元,保持强劲增长。这个车联业务是什么呢,我们最常见的汽车导航系统,汽车娱乐系统,以及汽车自身的信息处理上报到手机APP等等。


均胜智能车联主要是以下功能:


1:能实现诸如实时交通、天气、导航、实时定位等基础服务及其在线更新,和车内信息加密和身份认证;


2:通过手机用户端,驾乘者能移动操作无匙进入、个人问候、无匙启动、停车及通行费支付、共享汽车、所有权转让、私人数据收集等。


3:实现与有关车辆或单位的后台联通、数据交换,比如实现系列实时预警,包括信号设备识别、突发事件预警、堵车预告、危险位置报备、违章提醒、道路施工预告、弯道预警、变道预警、碰撞预警、绿灯通行时速提示和排队提示等。


以上功能的电子控制单元需要综合GPS、无线、云端、蓝牙等基础技术。在这方面,均胜电子主要通过之前收购的德国PCC公司,融合PCC公司的软件和算法技术优势,实现自主研发,同时由于旗下德国PCC的客户主要为大众公司,因此均胜电子在车联网方面2017年一举获得了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40亿人民币的订单。


在汽车电子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普瑞公司,在2018年该公司仍然是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2011年5月,均胜电子以1.2亿欧元的价格,嗯真的很低,收购了普瑞74.9%的股权


普瑞是一家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北部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主要研发和制造驾驶控制系统、空调控制系统、电控单元和传感器系统等汽车电子零部件,2010年销售额为3.5亿欧元。在2010年汽车电子行业发明专利排行榜上,普瑞公司更以98项发明专利高居行业第七,位列德尔福技术、大陆汽车系统等汽车零部件巨头之前。


宝马iDrive和奥迪MMI系统多项重要技术专利都由普瑞拥有。


2012年,均胜公司进一步通过收购获取了普瑞100%的股权。


2: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BMS)


新能源汽车电子业务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 5.9亿,同比大幅增长 33.5%,新增订单约 12亿元。尤其是均胜电子公司是宝马新能源汽车 BMS独家供应商,伴随着宝马新能源车在全球范围内的火爆销售,成为全球唯一可能挑战特斯拉的高端电动车品牌,均胜电子BMS销量实现大幅增长。


不仅如此,均胜公司和奔驰合作开发的 48V混合动力系统于 2017年第三季度量产供货,均胜自我评价称这是在 BMS软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巩固了公司在电动汽车电池管理领域上的领先地位。


除宝马奔驰外,均胜公司实现为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的量产供货,并获得国内南北大众 MQB平台新能源车 BMS订单,另外还是保时捷无线电池充电,吉利和沃尔沃的BMS供应商。


3.功能件业务


2017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26.6亿,同比增长 8.7%,子公司 Quin新客户开拓顺利推进,到目前均胜公司已完成对 Quin剩余 25%股权的收购。


2014年12月,均胜电子发布公告,以9000多万欧元,收购德国汽车零部件优秀企业Quin GmbH,该公司是德国高端方向盘总成与内饰功能件总成供应商,Quin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9200万欧元,2014年1至9月营收达7.78亿元人民币,并购当年较去年增速超过20%。客户包括BBA三巨头在内的众多整车企业。在所在行业细分市场,QuinGmbH排名全球领先。收购时拥有员工超过1000名,是高端汽车方向盘总成的领军企业。


除了以上几大主要业务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均胜公司还在2014年6月,通过控股子公司德国普瑞以1430万欧元购买瑞士Feintool公司持有的IMA公司100%股权和相关知识产权。IMA公司是全球著名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公司。成立于1975年,总部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安贝克市。IMA在工业机器人细分市场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客户包括汽车、电子、医疗和快速消费品领域的一线跨国集团。2013年,IMA实现销售收入3398万欧元,净利润134万欧元。


工业机器人项目是均胜产品系的一大亮点,可以在均胜众多工厂里面形成内配套效应,提升竞争力。


中国第七的广西玉柴


2017年,玉柴集团累积完成销售收入超350亿元,同比增长13.27%。当然,玉柴集团的发动机不只是车用,还有机车,船舶,工程机械等等。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17年全国汽车用柴油机的销量,潍柴为48.816万台,增长54.54%。


第二名就是玉柴,销量48.762万台,增长70.49%,2018年初玉柴发布14款全系列国六发动机,率先发力国六,也将玉柴迈向高端、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再次强调,柴油发动机领域,中国有很高的国产化率。


中国第八福耀玻璃


这家公司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老板曹德旺因为到美国投资,所以经常上新闻。


目前全球汽车玻璃四强,是日本旭硝子、中国福耀玻璃、日本板硝子、法国圣戈班四家,占据了全球汽车玻璃市场88.0%的市场份额(2017年)。其中旭硝子规模最大,2017年汽车玻璃业务营收大约为223亿元。


福耀玻璃2017年报,实现营收187.16亿元,同比增长12.6%;实现净利31.49亿元,同比增长0.14%。其他2017年营收,日本板硝子大约为171亿元,法国圣戈班大约为143亿元。


福耀玻璃虽然目前排名世界第二,但是增速在四强中保持最快,在不断对其他三个竞争对手进行替代,同时汽车玻璃行业由于需要规模经济的原因,格局比较稳定,中小厂商或新进入者不具备大规模稳定供货的能力,也不具备规模经济效应。


尤其在中国市场,2017年福耀玻璃市占率接近60%,为绝对龙头,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并且在各大主机厂附近就近设厂,产能布局非常完善,福耀在中国市场的地位非常稳固。


目前福耀玻璃的方向是向海外扩张,进一步挤压日系和法系玻璃厂家的空间。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写过一篇关于福耀玻璃的,这里就不再赘述。


多说一句,总是有人说,中国公司崛起的行业都是别人不做的,其实不然,很多行业看似技术含量不高,但是却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和壁垒,并且要在技术和成本上做到最优其实很困难,在众多领域只有中国成为新进入挑战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北方凌云工业


也是河北的公司,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汽车零部件十强,河北占了两家。


该公司做什么产品呢?从下图里面带颜色的部分就可以看出来,包括前后保险杠横梁,前后驱动轴,侧门防撞杆/梁,门槛件(下图就是门槛件),车门,车窗,车身冲压焊接产品,汽车塑料管路产品,汽车橡胶管路产品,装饰密封件产品等等。下图就是凌云做的汽车上面的门槛件。

 


当然我们也看出来了,都是些外围的各种结构件。


2012年3月,凌云收购了德国凯毅德公司100%股权。德国凯毅德公司是一家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国际知名汽车门锁企业,是大众、福特、宝马、奔驰等汽车厂家的核心供应商。该公司掌握着汽车锁行业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拥有840余项专利技术,模块化、智能化设计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创新发明的i-技术引领了汽车锁市场的变革。汽车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宁德时代


这家公司大家也是耳熟能详了,这也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十强中最为年轻的公司,2011年才成立。并且在2017年一举超过比亚迪,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动力电池设计和制造厂家。


根据其招股书的披露,2017年宁德时代净利润为39.72亿元,营收199.96亿,2018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收93.6亿元,同比增长48.69%。该公司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已经由2017年底的29%,提升至2018年6月底的42%,占据产销量“一哥”位置。


根据中汽研数据,2018年上半年动力电池全国装机总量系15.45GWh,其中公司宁德时代以6.5GWh的装机量领先同业。同时,宁德时代于2018年5月获得来自宝马的意向采购信函,按相关车型预计销售量对应电池需求量折算约40亿欧元,将在德国建立电池生产基地就近供货。


宁德时代是一家很有冲劲的企业,但是其未来依然有很多挑战,例如2018年上半年,虽然营收大幅增长,但是净利润却只有9.11亿元,大幅下滑49.7%,这背后,全国动力电池产能扩充太快,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上游钴材料价格大涨都是原因,另外从长期来看,2020年中国将取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而现阶段只有用国内厂家电池才能拿到补贴,所以2020年将是面对日韩电池厂家竞争冲击的时间点。


当然从长期来看,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产业,对中国汽车工业的下一步升级可以说非常重要,因为电池的价值,目前占电动汽车40%左右,未来再继续下降,20%还是会肯定是有的,因此能获得巨大的增加值收益。


中国制造业里面,能够给毕业几年的本科生,提供大量年薪20万人民币以上的岗位的,包括智能手机电池,新能源汽车电池在内的各大电池公司是一个。


比如深圳欣旺达,东莞新能源(ATL),宁德时代,工作数年的研发工程师和市场人员,拿20万以上年薪都并不奇怪。


中国第11位的德昌电机


这是总部在我国香港地区的制造业企业,该公司2017-2018年财政年度(截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止),营业额为32.37亿美元,增长17%,息税前利润为5.2亿美元,同比上升 16%。


该集团营收里面,来自汽车行业的营收为24.94亿美元,如果查看其企业宣传,会发现这又是一个什么都会做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动机,空调,变速箱,底盘和刹车系统,汽车门锁,电动车窗,后备箱电动闭合,座椅调节等等。

 

 


虽然看起来什么都能做,但是其主要能给德昌电机带来收入的产品:包括发动机冷却系统(风扇),发动机和传动油泵、汽车照明子系統,发动机管理单元,电子驻车制动,刹车系统,发动机排放,电动后备箱,发动机传动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电机,暖通空调,天窗等等。


其最大的两个产品线:


一个是旗下世特科公司,这是一家加拿大公司,2015年11月,德昌电机完成对其的收购,耗资大约6.6亿美元。世特科总部设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于供应汽车行业精密部件方面拥有 109 年的歷史,其雇员人数超过 2500 人,在北美、欧洲和亚洲有九个生产基地。


该公司主要制造发动机和传动油泵及粉末金属部件,2017-2018财年占到了德昌集团销售额的20%,注意是集团销售额,不只是汽车产品收入的20%。


另外一个是发动机的冷却风扇业务,主要是做OEM,占到了集团销售额的19%,同样注意是集团销售额。应该说德昌电机是香港当年电子产业兴盛后的产物。


今天本文只是看看11强,事实上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还有很多希望之星,这个以后再分析。


这里做个简单的总结:


1: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体量上其实已经很庞大,但是集中在外围部件。


2018年美国汽车新闻发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出炉的13.88亿美元,里面的中国企业有延锋内饰,耐世特汽车,海纳川,中信戴卡,德昌电机,五菱工业,敏实集团,普瑞总共八家


这里面普瑞已经被均胜电子收购,耐世特已经被中航工业收购。但是如果我们真的仔细看,会发现中国最大的潍柴,还有均胜电子之类都没有上榜,并不是因为体量不够,而是因为没有递交足够的数据和信息。


这个全球百强榜里面,最后一名的营收是13.88亿美元,按照2017年6.75的汇率,大约就是93.7亿元人民币,我们仅仅看2017年的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榜,会发现有18家企业可以超过这条线,2017年的排行榜用的还是2016年的数据,今年的中国百强榜还没有发布,否则肯定还会更多。

 

当然,量是在逐渐往上,但是差距的确还是巨大的,我们从宏观上来看,根据工信部2018年发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只是统计规模最大的2000多家汽车零部件汽车,产值(销售额)分布是这样的:


车身内外饰440家(21%),产值规模12270亿元;


动力系统612家(29.1%),产值规模6147亿元;


悬架系统148家(7%),产值规模1730亿元;


制动系统131家(6.2%),产值规模1476亿元;


铝车轮54家企业(2.6%),产值规模1450亿元;


转向系统175家(8.3%),产值规模1225亿元;


新能源汽车系统68家(3.2%),产值规模1222亿元;


空调系统22家(1%),产值规模346亿元;


可以看出,我国在比较大的子系统方面,只有内饰外饰做的最好,这恰好是最低端的。


另外一个是发动机,主要是我国卡车之类的商用发动机有很高的占有率,轿车发动机暂时还不行,不过总体而言发动机也算是我国汽车产业比较争气的领域之一了。


其他的子系统,总体销售额都很低。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能够提供有竞争力薪酬的并不多,大部分优秀毕业生还是去外资或者合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看本文列出的全国十一强,一家企业做的好不好,技术强不强,做的是不是高端,其实给员工的待遇就能看出来,如果你是211,985大学毕业生,你愿意去里面哪家企业?


就我而言,真的要去上班,只选三个候选企业的话,我只觉得华域汽车,均胜电子,宁德时代三家最值得考虑。


当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里面,还有一些是让人觉得想去上班的企业,这些也是未来的希望之星,这个后面再讲。


2:国外的技术来源正在逐渐对中国关闭

 

从本文可以看出,中国在2008年之后,利用欧美产业处于低潮,在危机过后经营不利的情况,凭借着强大的资本力量,从欧美购买了不少优秀制造业企业,而且价格总体都很便宜。


就以本文中提到的11强中国零部件企业,很多都有购买欧美同行企业。


例如潍柴购买的林德液压和凯傲叉车,海纳川并购的全球第二大天窗企业英纳法,延锋通过和江森自控合资壮大自己的内饰业务,中航工业并购的两家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耐世特汽车和瀚德汽车。


德昌电机收购加拿大世特科,均胜电子并购的全球汽车安全四强中的两家:美国百利得(KSS)和日本高田气囊等等。


这里面,瀚德汽车,耐世特汽车,高田气囊,英纳法,KSS营收都很高,都进入过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排行榜。


当然,以后这个光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欧美对中国的提防是在逐渐上升的,尤其是美国。


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即使是并购,真正能够买到的核心企业也很少,主要还是外围系统为主,比如耐世特是做转向和传动的,英纳法是做天窗的,瀚德汽车是做密封件的等等。


3:中国汽车零部件巨头是真的把电动化作为方向


另外看这些中国汽车零部件巨头的发展重心和规划,都是以新能源汽车系统和智能化互联为方向,也就是把汽车做成一个移动的电子产品,重点研究电驱动,电控,智能互联,汽车电子产品等。


对燃油汽车核心的燃油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底盘等的研发是作为次重心,主要精力在为发动机等提供缸体,缸盖等结构件产品。


另外国产巨头们为配套汽车的电动化,包括上汽旗下的华域汽车,中信戴卡,北汽旗下的海纳川等等,都是把轻量化作为目标,这显然是考虑到,汽车在未来全面电动化,电子化,耗电量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必须给汽车减重。从这些巨头企业的选择,电动化真的会是中国的巨大机会。


当然,中国也还是有一批企业在搞传统的燃油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研发,这个后面再讲。


4:国产整车是国产汽车零部件的基本盘


看这11强可以看出来,除了像均胜电子,中航工业这样通过大规模并购,大多数营收都来自国外的企业,像潍柴,玉柴,上汽华域汽车,北汽海纳川,宁德时代,北方凌云,福耀玻璃等,基本盘还是在国内。


在合资企业里面,国产零部件厂家要想成为合资品牌的供应商,涉及到和合资方话语权的掌控和争夺,但是在自主品牌领域显然不存在这个问题。


所以自主品牌的崛起,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国产汽车零部件企业份额上升,相应的对应国外零部件供应商份额的下降,所以自主品牌越发展,意味着国产零部件厂家的基本盘越是广阔,发展也就越是有利。


最后,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只是这11强,还有很多有潜力的希望之星,这个后面的文章再写了。

宁南山的更多文章:

全面推进——2018年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突破情况 | 宁南山

从苹果供应商看2018年全球电子产业链的中国势力变化 | 宁南山

从2017年进口数据看中国的软肋 | 宁南山

2018中国经济的一些走向和个人应对思考 | 宁南山

中国的中高端产业分布和大城市房价探讨 | 宁南山

《科技日报》总编辑演讲与中国科技水平思考| 宁南山

中国的房地产和人口都到了转向的关键时刻 | 宁南山

作为一个中产阶级,我对国家有哪些不满意 | 宁南山

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 |  宁南山

中国的钱从哪里来 | 宁南山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为知乎大V宁南山,文章于2018年9月22日发表于作者的微信公众号 宁南山(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c2NDc2OQ==&mid=2247484781&idx=1&sn=e2a69af393031bd59ba2476173d9a448),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孙远



欢迎关注风云之声


知乎专栏: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点资讯: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头条: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