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很多时候太空技术不是“能不能”,而是“稳不稳”,如果今天土共不管死活就是要登月,技术上能不能做到?以阿波罗为模版,拿纸笔算一算。
注: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听公众号,查找“风云之声”,即可在线收听~
基础原理看多了,真觉得人类科技还非常落后!万一天顶星人打过来,人类存亡便在旦夕间!每每想及此处,着实烦恼不已!为了拯救地球,大家快快学习科学知识,努力争做四有新人!渺小的人类,依旧按着300年前的牛顿第三定律,靠向外扔东西产生的反推力获取动力,为了扔的更有力,还得拼了老命压缩空气!但空气含氧量只有两成,直接白费了八成力气,而且压缩比也不高。军用发动机的压气机级数约六七级,总压缩比约25(空气被压缩到1/25),民用的十多级,压缩比撑死也就50。这样算下来,最终的氧气浓度也就15克/升。用这点氧气燃烧扔东西,能产生多大推力呢?大推力航空发动机通常30吨左右,世界记录是通用公司地面测试的56.9吨,这对于火箭来说,连塞牙缝都不够!免费的压缩空气不好用,那就自带呗!氧气压缩到极限就是液氧,密度达到1141克/升,无论够不够塞牙缝,这都是人类科技的极限,不能再多了。火箭做小了就是个二踢脚鞭炮,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量变引起质变。随着登天的东西越来越大,这事慢慢就变得比登天还难了。于是,“火箭航天发动机”就走上了一条与“飞机航空发动机”完全不同的道路。
火箭就是“燃料罐+发动机”。关于燃料,从效率上看,液氢/液氧是最佳搭配,但考虑到稳定性等问题,也会采用煤油/液氧、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剧毒)等等。燃料的技术含量不高,大家区别不大,但发动机的套路就复杂了,主要体现在“推力”和“比冲”(可理解为油耗)两个参数上。油耗低不是为了省钱,而是意味着携带燃料少,可以减轻整个系统的负担,得充分理解减重的意义。归根结底,火箭就是用来送货的,所以“用多大的火箭,送多重的货”是最直观的数据。学术点说,用起飞重量、近地轨道运载能力(LEO运载能力)、同步轨道运载能力(GTO运载能力)可以看出发动机推力和比冲的水平。
看得出来,美帝依然是人类之光,大毛的家底也没啃完,欧萌和脚盆的工业底子都还在(欧萌差是差在不能专心做事,从来没有统一的声音;脚盆差是差在全系统的整合能力,原本体格就小又遭美帝阉割),阿三是世界宠儿,所有人(除土共)的东西随便买,勉强还是能凑出个模型。总得来说,土共的长征五号只能算中规中矩。这里有个小疑问,为啥毛子的LEO和大家差不多,但GTO却差这么多?原因很简单,毛子命苦,发射场都太靠北,同步卫星转到赤道上要浪费很多燃料,比如从北纬5.2°的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同步轨道卫星,要比北纬28.2°的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节省15%的燃料。毛子最新的发射场就紧挨着中国建,这不是挑衅,人家真的只是想往南一点而已。先提个醒,请注意区分下文中“煤油发动机”和“液氢发动机”。虽然长征五号总推力超过了1000吨,但这推力是靠4个助推器上的8台120吨级YF-100煤油发动机和芯一级的2台50吨级YF-77液氢发动机组成,整整10台发动机!“芯一级”就是长征五号去掉“捆绑式助推器”后的第一级火箭,底下两个红色的圆圈就是两台发动机:
对比美帝的德尔塔IV型重型火箭,只需要3台RS-68液氢发动机:
这发动机数量可不是争虚名,只要有一台出错,整个发射就毁了。你想想,是3台发动机出故障的概率高,还是10台发动机出故障的概率高?假设每台发动机成功率是99%,3台不出错的概率是97%,10台不出错的概率只有90.4%。再有,1台RS-68的重量才6.6吨,10台发动机得多重?
说长五真正让中国迈入航天强国行列一点也不为过,理由是“分级燃烧循环火箭发动机”。这名字太拗口,记不住没关系,咱看原理。火箭的燃料消耗很快,像土星5号这种变态,10秒钟烧掉的燃料可以填满一个游泳池。这种消耗速度,导致燃料在管道内的流量非常大,必然得有驱动力才行。通常的套路是,燃料和氧气靠泵驱动,泵靠涡轮驱动,涡轮靠什么驱动?当然还得靠燃料。所以发动机得分出一些燃料驱动涡轮,于是这些宝贵的燃料就这么浪费了,这种结构叫“燃气发生器循环”,几乎所有人都这么玩。呃,除了大毛。大毛凭借深厚的数学功底,硬是不走寻常路,坚决不浪费燃料!于是设计出“分级燃烧循环”或叫“高压补燃循环”:燃料先在预燃室烧一次变成气体,驱动涡轮转动后,再进入燃烧室进行补燃,这样可以省好多油!
看花眼了吧?解析一下:红线是燃料,绿线是氧气,两个泵都靠涡轮驱动,涡轮靠“预燃室”的燃料驱动,红线从喷嘴绕一圈是为了预热燃料和冷却喷嘴。这两个套路的区别在于蓝线框内的橙线,普通套路把废气直接排放,大毛的套路要再度利用这些气体。这套路的难度在哪里呢?要让涡轮泵的气体进入燃烧室,首先得让预燃室压力大于燃烧室,预燃室压力变大就得要更多燃料,所以又得让氧气泵提高压力,氧气泵提高压力还不得靠涡轮泵提供动力,涡轮动力又来自预燃室,经过这绕口令似的流程,还不能影响了主燃烧室的工作。整个系统极为复杂微妙,一环扣一环,每个操作指令必须精确到百分之一秒,稍有差错就得崩盘。分级燃烧循环当属最难也最先进的火箭发动机套路,原先只有毛子有,这恐怕也是毛子为数不多可以超过美帝的领域了,直到现在美帝依然得买毛子的RD-180发动机,可见当年老毛子功底之深厚!(说句题外话,毛子家底终于啃得差不多了)长征五号四个助推器用的8台YF100煤油发动机正是“分级燃烧循环”,全世界第二家,这应该是中规中矩的长征五号为数不多的闪光点了。火箭发动机不像飞机发动机,这玩意儿是一次性的!可以打包票,若火箭发动机都是重复使用,土共肯定又要扑街。一次性发动机对材料的要求低很多,土共有些妖孽级的表现也就不稀奇了。既然结构有优势,为什么还是不如美帝?这就得说说煤油发动机和液氢发动机的区别了。YF100是煤油机,采用分级燃烧循环后,地面比冲达到了300秒,比一般煤油机高了20-50秒,可以省油百分之好几十。但是,液氢发动机的真空比冲可达到450秒,比煤油机真空比冲高了100秒。反观土共最大推力的液氢发动机,长五芯一级的YF-77,推力50吨,对比美帝的液氢发动机300吨的推力,这差距确实不小。液氢需要零下253度的保存条件,很容易把空气冻成冰块,堵塞管道,土共的低温技术不过关,储氢材料也不理想,YF-77在实验中还出现过事故,所以土共的液氢发动机只能做小推力的,用于二级三级火箭。客观的评价:单纯从发动机看,长五的煤油发动机因为“分级燃烧循环”占了技术优势,省油但推力不大,而液氢发动机仍较落后;从整体火箭看,因为捆绑技术过硬,多绑几个助推器,总推力不俗,已经跨入第一梯队。长五与美、俄、日还是有些差距,基本与欧萌持平,夸一句“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总还是错不了的。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中美在火箭发动机的差距比航空发动机的差距还大,理由是土共仍然达不到美帝60年代的土星5号的零头,于是下结论:中美火箭发动机差距50年以上。咱先看看,土星5号牛在哪?以至于让天下人(除了同时代的大毛)都只有仰望的份,包括如今的美帝。当年科学家掐指一算,定下了土星5号逆天的体重:3038吨。然后,给这个逆天的胖子配上了5台逆天的F-1发动机,每台推力680吨,合计3400吨!了解了F-1的研发过程,你就明白,为啥这货能成为孤独的无敌者。下图是航天之父冯·布劳恩和土星5号非常著名的合影,感受一下土星5号的尺寸。颤抖吧,你们这些小鞭炮!
F-1的680吨推力来源于每秒消耗的1789 kg液氧和788 kg煤油,大家拍脑袋想想,有什么办法能在1秒内把这2.5吨燃料烧完?一开始科学家们快把脑袋拍碎了也没找到好办法,燃烧非常不稳定,不但产生剧烈振动,而且火焰乱窜烧毁喷口。经过3年2000多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可靠的喷口分布和隔板结构。有流言说土星5号图纸丢了,实际上图纸完整保存在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而且部分资料已经写入了教科书。下面咱就从NASA官网上抄点资料过来。
这个喇叭壁上的细条纹就是燃料管道,用于预热燃料和冷却喷嘴,底部的小圆圈就是燃料喷口,给个特写:
最中间圈1组18个孔,喷注煤油;往外一圈,9组18个孔,喷注液氧;再往外,9组18个孔,喷注煤油,以此类推。最内圈小孔直径为1,往外一圈为1.627,再往外一圈为2.217,再往外一圈为2.739。中间分成四大块的部分,也是煤油与液氧交替,最内圈24个孔,往外一圈40个孔,然后48、56、64等。
再放大看背面,你能把这和高科技联想到一起吗?是不是觉得这太简单了?这也配叫核心技术?没错,找到这些孔的排列和大小就叫“研发”,不信你少开一个孔试试,你把孔径扩大一点试试!这仅仅只是一个燃料喷注设计方案,3年2000次试验!这2000次试验可不是试验灯泡灯丝2000次那么简单,附一个F-1发动机测试实拍视频。
土星5号就是用钱烧出来的!今天我们看到经过2000次试验就成功了,代价也不是不能接受。但是,请你回到研发初期,已经尝试1000次试验仍然没有成功,如果你是负责人,你会继续批准这个方案吗?还是换一个思路?每次中国拿了第一,总有人嘲讽:“不过是拿钱烧的,美帝要是烧钱也第一”。这话其实没错,科研=时间+钱+人,所以当有人嘲笑土共连土星5号都比不过时,也可以冷冷回一句:“不过是拿钱烧的,中国要是烧钱也第一。”研发和搬砖没什么区别,有时搬的少,有时搬的多,总之都得搬砖,而启动科研的前提就是需求,要么是商业需求,要么是军事需求,要么是政治需求。那个特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土星5号显然是超前消费,大家回归理性后,都不愿再买单了,就好像现在没人会再建一个长城,但你不能说现代人砌墙技术不如古人吧?
既然说到了土星5号,一定又会牵扯到登月造假的问题,为了避免口水仗,咱不去追究美帝到底登月没,就算一算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能否实现登月。姑且把登月的技术分成2类,一类是可以“蒙”的,比如当年计算机水平不够,但宇航员可以通过大神级操作搞定;一类是不可以“蒙”的,比如火箭重3000吨,发动机推力只有100吨,那宇航员只能化成神仙才飞的起来。其中不能“蒙”的关键是,土星5号近地轨道118吨,是否足够月球打个来回。先纠正个概念,登月不是火箭推着飞船送到月球的,飞船更像是被“扔”到月球。火箭把飞船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此时飞船仍在地球边缘,距离地球只几千公里远,然后依靠惯性在无动力状态下飘到月球附近,再启动发动机减速至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实现绕月飞行。下面就按照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公式 ΔV = g*Isp*ln(M0/M1),粗略且不负责任的估一估:先从地面到近地轨道:一级二级火箭抛离后,三级火箭点火165秒,加速到7.75km/s,这算第一宇宙速度,可实现无动力绕地球飞行,喘口气。然后瞄准角度,第二次点火335秒,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11.2km/s,一口气扔到月球。土星5号到近地轨道118吨,包含:阿波罗11号45吨,第三级火箭干重10吨,比冲421s,三级火箭剩余燃料63吨。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根据m0/m1= exp((11200-7750)/421/9.8)=2.308,理论需要燃料66.8吨,数据比较吻合。
这45吨分为:指令舱(绕着月球转,不登月)5.5吨;服务舱(相当于指令舱的火箭,靠它飞回地球)24.5吨,含18.5吨燃料;登月舱15吨。登月舱又分两部分,下降级(后来扔月球上不带回来的部分)10.3吨,含8.2吨燃料;上升级(返回太空的部分)质量4.7吨,含燃料2.3吨。阿波罗被扔到月球附近,根据势能公式GMm/r= 1/2m*v*v得速度值,需减速至1.7km/s绕月,根据火箭公式(比冲按311s计)理论消耗燃料11吨,服务舱实际携带18.4吨,理论上可行。
登月舱15吨,从1.7km/s减速登月,理论消耗燃料6.3吨,实际携带8.2吨,加上避障操作,理论上可行。上升级4.7吨返回太空对接服务舱,理论消耗燃料2吨,实际携带2.3吨,理论上可行。此时,还剩下服务舱13.5吨,含7.4吨燃料,指令舱5.5吨,合计19吨,加速到月球第二宇宙速度2.4km/s“扔回”地球,理论消耗燃料3.9吨,实际剩余7.4吨,理论上可行。单纯从燃料的角度看,土星5号的运载能力是可以完成登月的。阿波罗回到地球时速度大约11km/s,争议最大的问题来了,如何减速?如果直接“砸”进大气层,先不说材料耐高温的问题,人肯定先抗不住。那必然是打水漂减速了,有可能吗?当然有可能!这属于一开始提到的可以“蒙”的技术,大神级的操作是可以搞定的,而当时落点距回收船24km,这水平还是在接受范围内,毕竟你不能用普通人去衡量这些大神级宇航员。其实阿波罗返回大气层,严格来说谈不上打水漂,就是对准一个很小的角度,先利用外层稀薄的空气减速,这时摩擦温度也不高,速度只要降到第一宇宙速度就不必担心飞离地球,慢慢绕下来就行。这个角度据说误差只有2.5度,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要对准这2.5度的角度,虽然很有难度,但也不是做不到。清华大学出版社出过一本《阿波罗是如何飞到月球的》的科普读物,解释的比较详细。比如,对电视直播的解释是,这不是真正的电视直播,而是一张张的幻灯片,在月球用相机拍出一幅幅连贯照片,发到地球,然后再连成一个镜头,所以直播的镜头卡顿非常严重。这大概只需要40k的通道,以当时的技术是可以做到的。后来我们看到的连贯视频,是带回地球播放的。单纯从技术上分析,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要完成登月,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哪怕有些造假的照片或月岩,也不足以全面否定登月。只能说,连着几次都这么成功,所有环节都能“蒙”对,让人有些不可思议而已,好比有人去赌场连押十把,全赢了,总不能说一定不可能吧。很多时候太空技术不是“能不能”,而是“稳不稳”,如果今天土共不管死活就是要登月,技术上能不能做到?以阿波罗为模版,拿纸笔算一算。发动机技术几十年没有跨越式进步,但飞船控制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是有长足发展的,我们把这部分重量减20%。阿波罗登月舱上升级总重4670kg燃料2353kg,折算到现在只需3700kg,同理,下降级12吨。再同理,算上指令舱和服务舱,干重9.3吨,扔回地球需燃料2.4吨。再往回计算,进入月球轨道减速消耗的燃料大约7.7吨。最终答案,只要把31.4吨的东西送到月球轨道,即可实现载人登月。长征五号助推器YF-100比冲300s,芯一级YF-77比冲430s真空推力70吨,二级YF-75D比冲442s真空推力9吨;土星5号第一级火箭F1发动机比冲263s,二级和三级火箭都是J2发动机,比冲421s推力约100吨。考虑到与阿波罗相似的加速度,可选择芯一级YF-77作为把飞船扔到月球的最后一棒。接着算,在近地轨道把31.4吨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火箭公式m0/m1= exp((11200-7750)/442/9.8)=2.218,YF-77加燃料罐干重按10吨算,需要(31.4+(X+10))/(31.4+10)=2.218,x=50吨燃料。即,需要把10+50+31.4=90吨的载重送入近地轨道。太空条件虽然苛刻,但也有好处,那就是没有空气,再丑的姿势也能飞。长五可以分4次送货90吨,土共太空行走经验弱了点,但空间对接还算成熟,假设让宇航员出舱“蒙”一下,把90吨的家伙在近地轨道组装,登月了。国家不是过家家,得知道费那么大劲到月球做什么?看玉兔的工具: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X射线谱仪。前三个都很熟悉了,X谱仪就是用X光轰击样品,看出射电子判断元素成份。也就是说,给月亮拍拍照片、测测温度、做做B超、看看组分,还是非常浅层的研究。美帝还放过地震仪,反正都是小设备。如果把人送上去能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答:不会。现在的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直接用火箭发个快递就行,除非建立长期的月球基地,不然很难开展深入研究。这里可以引出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当前阶段(注意这个限定词),人类消耗大量资源,进行载人登月是否合理?先别喷,容我再举个例子:某小学生每天花3小时研究二元二次方程,可以鼓励;某小学生每天花3小时研究量子力学,不值得鼓励,因为他要学习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解方程。美帝为什么不再组织登月了?国家花钱有一系列程序,显然美帝有很多人认为“解方程”比“量子力学”重要,登月属于“冲动消费”,不愿再买单,如今家当中落,更别提了。和平年代,产业化(赚钱)是科研发展的关键,而世界绝大多数的航天器重量都在20吨以下,所以“土星5号”这种变态级的大火箭就没了市场需求。从科学的角度讲,登月的重要性其实不如空间站。空间站除了发动机之外,几乎包含了登月的所有技术,甚至可以为建立月球基地积累经验。土共现在玩法很明显,不着急登月,要把空间站先玩溜了。如果“空间站在太空的稳定性”和“军舰在大洋的稳定性”一样,你们说说,会发生什么?我赌5毛,绝壁就是太空战舰!当年毛子在空间站装备过一门23mm机炮,实施过一次试射,如果毛子沿着这个思路做下来,比美帝玩登月有意思多了,可惜被忽悠残了。回头看,近千吨的大胖子,送到同步轨道瘦的只剩下10吨,土共预研中的长征九号也是3000吨的怪胎,照这个思路,就是3万吨的火箭,也送不了多少东西到外星球。化学燃料发动机的瓶颈太明显!值得一提的是,离子发动机虽然功率小,但大家都开始用上了。土共在电磁这块不算菜鸟,貌似又想弯道超车了,实践9号A星携带的单台离子电推进器比冲达到了3000秒,寿命超过10000小时,虽不是最牛,至少不用天天看美帝的尾灯了。人类科技为啥这么落后?啥时候是个头?这得问基础物理,可以说,现代科技仍然在消化一百年前的量子力学。一听量子力学,文科生要崩溃了,“力学”都摸不着门,何况“量子力学”!别急,只要你识得中文字,保证你识得量子力学。下回咱就来看看,人类科技树的树根到底有多深,且听下回分解吧!我们应该如何纪念登月(一)为什么登月阴谋论是荒谬的 | 袁岚峰
我们应该如何纪念登月(二)航天的基本原理| 袁岚峰
我们应该如何纪念登月(三)带我去月球 | 袁岚峰
我们应该如何纪念登月(四)冲出摇篮 | 袁岚峰
高超声速强预冷发动机——空天动力领域的颠覆性技术 | 邹正平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著名科普作家。本文原发于微信公众号老和山下的小学僧,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l3J9210HQgeqncba3EYHg,风云之声获权转载。
责任编辑:项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