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桥梁工程抗风安全的难题及其对策思考 | 中国工程院院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工程院院刊 Author 中国工程科学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与近海、内陆大跨桥梁工程相比,未来建设的深水海洋桥梁工程面临的风场环境将更加复杂,其抗风安全问题也必然更加严峻。本文首先分析了大跨度海洋桥梁工程的抗风研究现状,然后从海洋桥梁场址风场特性、抗风设计理论、风振控制技术和行车安全防风技术四方面,重点梳理了海洋桥梁工程抗风安全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技术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海洋桥梁工程抗风的安全保障对策。
本文关键词:海洋桥梁工程 ; 抗风安全 ; 强台风 ; 气动控制技术注: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听公众号,查找“风云之声”,即可在线收听~
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19年第3期
作者:廖海黎,李明水,周强
来源:海洋桥梁工程抗风安全的难题及其对策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3):12-17.
一、前言
未来随着国家公路、铁路网规划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交通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持续推进,我国正规划琼州海峡、渤海湾和中国台湾海峡等跨海通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在规划建设如巽达(印度尼西亚)、里海(俄罗斯至伊朗)等深水海洋桥梁。然而,与近海、内陆大跨桥梁工程相比,未来海洋桥梁工程将面临复杂严酷的风场环境作用。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风灾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见图1),且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来看,风及其作用是未来海洋桥梁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的控制性因素。因此,保障海洋桥梁在施工、运营阶段的抗风安全已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课题。
图 1 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占比
二、海洋桥梁工程抗风研究现状
(一)海洋桥梁场址风场特性的研究现状
图 2 全球各地区台风分布情况
of Engineers)模型等。虽然上述台风随机数值模拟模型比较成熟,能够有效评估台风风场的极值风速,但是其对我国沿海地区台风风场的适用性还有待研究检验。上述台风模型采用简化的动力方程求解台风风场,未考虑复杂的大气物理过程及下垫面的影响,模拟的近地层台风风场结构及分布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为获得较准确的近地风场信息,国内外学者基于天气研究和预测高级研究(WRF-ARW)模式,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台风风场进行研究,获得了较精确的台风平均风场结构,然而其数据分辨率有限,且不能实现对脉动风场特性的有效模拟,仍无法完全满足海洋大跨桥梁设计、施工需求。
(二)风对大跨桥梁结构作用的研究现状
风对桥梁结构的静力效应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问题,其对结构安全可能产生的问题主要是静风失稳问题。现有的迭代分析方法,可较准确地获得其在均匀流下静风失稳临界风速,然而对于台风等强湍流来流下海洋桥梁工程的静风稳定性还缺乏深入研究。
风的动力作用激发桥梁结构振动,振动结构反过来改变了流场运动的边界条件,从而影响流场和气动力,形成了风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当结构振动对空气力的影响较小时,空气的动力作用可以视为一种强迫振动荷载,主要导致桥梁结构的强迫振动——随机抖振;而当结构振动对空气力的影响较大时,同振动结构形成一个具有相互作用反馈机制的动力系统的空气力,其主要表现为一种自激力,导致桥梁结构的自激振动——颤振或驰振。
近年来,随着针对这些作用力的各种气动力模型,特别是钝体桥梁断面的气动力参数(包气动力系数、颤振导数和气动导纳)风洞试验识别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建立和发展,有效保证了良态风作用下大跨度桥梁的抗风稳定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然而,台风风场特性与常见良态风存在着很大差异,对桥梁结构的作用机理也不明晰;而且未来海洋桥梁跨度更大、结构体系更加复杂、刚度更加轻柔、阻尼更小、三维和非线性效应更加显著,现有桥梁抗风分析理论的精细化程度和适用范围均不能满足海洋桥梁的建造需求。
还应指出的是,目前的抗风设计规范对涡振、颤振等桥梁风致振动的评价标准单一,不适用于评价超大跨度海洋桥梁的抗风性能,亟待开展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
(三)风振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在结构控制措施方面,利用空间缆索系统和设置辅助索等方式提高桥梁的抗风性能,但采用空间缆索体系存在施工困难、施工过程受力复杂等问题,设置辅助索会破坏原有索面的景观、也存在设计复杂、安装困难等缺点;采用组合结构(见图 3)虽然从理论上能够满足未来超大跨桥梁的建设需求,但面临着结构受力复杂、造价昂贵、施工工艺复杂等问题,且缺乏相关建造经验,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抗风问题也不明确。
图3 直布罗陀海峡桥设计方案
现有的机械措施主要采用被动、半主动和主动等三种方式实现对各种风致振动的控制,如调谐质量阻尼器(TMD)技术已经广泛用于桥塔、主梁等风振控制。同时黏性剪切阻尼器(VSD)及磁流变阻尼器(MR)技术控制拉索振动。相关研究表明,主动气动控制技术(见图 4)在主梁的风振控制方面更加合理高效,但目前多数处于研究阶段,尚无相关应用案例。
图 4 Huynh主动控制面附加气动力作用模型
(四)行车安全的研究现状
图 5 嘉绍大桥风障
三、海洋桥梁工程抗风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海洋桥梁场址风场特性
海洋桥梁场址风场研究涉及气象学、流体力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面临的问题复杂,台风风场分布结构、场址局部气候特性等关键信息都不明晰,缺乏面向工程建造、运营的综合气象观测预报平台。因此,针对海洋桥梁场址风场特性,还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二)特大跨度海洋桥梁抗风设计理论与适用规范
由于海洋桥梁桥址风场的产生机理、时空特性均与常见季风等良态风场存在着很大差异,对桥梁结构的作用机理也不清晰,因此,基于均匀流场和常规紊流场中试验建立的气动力模型和抗风设计方法将无法说明台风作用下特大跨度海洋桥梁的气动行为,亟待针对台风环境下主梁气动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研究,进而确定合理的气动参数模型,提高其精度和适用范围。
建立海洋大跨桥梁抗风性能的科学评价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尚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现行规范中的抗风安全评估主要是针对良态风场中的大跨度桥梁,标准单一,无法直接用于评价海洋大跨桥梁防风性能。而大跨度海洋桥梁在交通网络中所处的地位重要、所处风场环境复杂,因此,为确保大跨度海洋桥梁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需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三)面向结构安全和行车舒适性的桥梁风振控制技术
未来海上桥梁面临的常遇风速高、风速范围广,大跨桥梁发生多种风振的概率大,各种被动气动措施之间兼容性差,需要提出可同时控制多种风致振动问题的优化气动措施。
主动气动控制技术在主梁的风振控制方面更加合理高效,是未来超大跨桥梁风振控制的发展方向,但面临着作用机理不完全明确、可靠性差、能源供给依赖度高等问题。
(四)面向行车安全和通行能力的防风技术
建立完善的风气象预警系统,并结合结构形式、车型、路面条件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智能交通运行管理系统,最终增强海上桥梁的通行能力是未来海上桥梁面临的又一难点。
四、海洋桥梁工程抗风的技术发展方向及策略
(一)开展海洋桥梁场址风场特性的研究
1. 开展面向工程的台风小尺度特性实测研究
2. 发展台风小尺度数值模拟技术
(二)发展适用于特大跨度海洋桥梁的抗风设计理论和规范
1. 建立适用特大跨度海洋桥梁的抗风设计理论
2. 提出适用特大跨度海洋桥梁的抗风性能评价标准
(三)开展面向结构安全和行车舒适性的桥梁风振控制技术研究
1. 发展满足海洋桥梁抗风安全和行车舒适性的新型结构体系
2. 研发适用于海上桥梁建造的新型施工技术
3. 发展主动气动控制技术
(四) 开展面向行车安全和通行能力的防风技术研究
1. 研发兼顾结构风振控制和行车安全的新型防风措施
2. 建立完善的风天智能交通运行管理系统
五、结语
应针对海洋复杂环境条件,开展海洋桥梁场址风场特性研究,研究海洋桥梁工程在强(台)风等极端作用下的致灾机理,建立海洋桥梁工程抗风安全设计方法,研究面向结构安全和行车舒适性的桥梁风振控制技术,提出面向行车安全和通行能力的防风技术,形成海洋桥梁工程抗风的设计规范,完善海洋桥梁工程抗风安全预警系统和运营管理策略。
注:本文内容呈现形式略有调整,若需可查看原文。
论文反映的是研究成果进展,不代表《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的观点。
虎门大桥振动的原因是什么?你看我在第二层,其实我在第五层 | 袁岚峰
关于中国桥梁技术发展的思考 | 中国工程院院刊
人造小太阳之磁约束核聚变 | 中国工程院院刊
核能技术方向研究及发展路线图 | 中国工程院院刊
背景简介:文章于2020年5月14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中国工程院院刊(战略研究丨海洋桥梁工程抗风安全的难题及其对策思考),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