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生存:进入“系统”找“任务” | 陈经

袁岚峰 风云之声 2021-01-27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像外卖骑手一样,进入“系统”找“任务”赚取收入。有学历的不一定行,没学历的不一定不行。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世界各地的人们从农业时代不需要教育经历的日常劳作,逐步转向现代化工作模式。人们普遍接受普及性教育,其中一部分在完成中学课程后继续进入大学或职业培训机构深造,学习某种“专业”。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人们入职公司,成为公司员工,工作日去单位上班。一些人在公司之间不断跳槽,但更为普遍的心理预期是,在待遇过得去的机构中长久稳定地工作

新冠疫情动摇了这种传统的工作模式,但更为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于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影响。近日《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发表专栏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观察:一场疫情触发的“创造性毁灭”正在进行,人们的工作性质、工作场所、劳动力受教育的方式都将发生大变化。


弗里德曼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我们可以发现,因疫情而被迫选择在家办公成就了一场大规模的“测试”,其结果证明,允许海量员工在家工作是可行的,网络基础设施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员工往来通勤时间大幅减少,在5G、AR、VR等新技术帮助下,在家工作的效率有望出现大幅提升。硅谷的一些著名IT公司已经接受员工“永久”在家工作,虽然中国目前对这一方式的接受程度还不是太高,但毫无疑问是可以明确的趋势预期。


数字化技术带来了另一个趋势:外包。人们通过网络传输工作成果,也用数字技术对海量人群的工作关系与任务进行整合分派。在不少情况下,人们只是在做一份工作,却没有公司的归属感。例如2019年中国外卖骑手超过700万,网约车司机更是超过1000万,这些人虽然有平台的标识,却并非平台公司的员工,只是根据某种服务契约在工作。从模式上来说,这类工作是完成某一个任务,获取一定收入,契约随时可以终止,非常零散和碎片化。所有人做的都是单一任务,不需要与公司有更多联系,也不需要层级管理,只需接收机器指令。以前在劳动市场接零散打工活的普通劳动者,尚且需要接受雇主的口头指令,起码有个临时的雇佣关系,而数字化时代的外包已经变成机器系统来主导工作流程了。

随着工作流程日益被数字化高效梳理,越来越多的公司工作将成为可以外包的“任务”。可以预期,在送外卖、开车这类较为一般性的技能之后,会有更多复杂的技能工种加入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将像外卖骑手一样,进入“系统”找“任务”赚取收入,而不是选择入职某个公司。极端情况下,一些往常需要公司重度参与的经济事件,会被完全分解为各类工作任务,资金流通将不再需要公司的存在。例如有人需要某种复杂的艺术设计,以前会找公司,今后也许只要上平台发布任务,就能自动完成。

这个模式对人们的教育模式也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以往人们在入职公司时,即使入职后干的工作与其教育背景没有直接关系,依然需要接受公司对教育背景的严格评估。入职门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历,因此人们才对学历教育极端重视。但是在任务模式下,教育背景的作用会发生实质性转变。人们只要能在平台完成任务,就能获得收入,任务没有教育门槛,或仅存在象征性的门槛,教育背景对完成任务会有帮助,但最终是实践说话,有学历的不一定行,没学历的不一定不行

“任务模式”对人们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提供了机会,又构成了持续学习的压力。现代社会提供了海量的开放学习机会,人们不需要考入大学等机构,就可以学会一些复杂技能,如制作一款手机App。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快速进步,普通人在传统教育和公司模式下学到的技能会受到双重挑战:一种是机器,一种是变成平台任务,不再需要专职的员工。

可以肯定,许多人即使在工作以后,也将自觉不自觉地不断学习。一些原本已掌握的技能会被机器取代,一些工作因为流程改变而换给成本更低更合适的人去做。未来社会,人们比过去更有机会去学习各种技能,也将面对更大的技能学习压力,不管是否喜欢。

以后以学习为基础的工作生存模式会是:学习掌握技能,然后进入“系统”找“任务”。

图片来自于网络


拓展阅读:
你想骗我,我偏不让你骗,那就让我们对抗吧!| 陈经
攻坚“卡脖子”清单,中科院大有可为| 陈经
从一座中部小城,看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的新一轮革命 | 陈经
芯片半导体产业开始“自主突击” | 陈经
再下狠手!华为和TikTok真正让美国不安的,是这个原因 | 陈经
美国与印度心态炸裂,中国企业出海该注意什么?| 陈经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笔名陈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员,《中国的官办经济》作者,微博@风云学会陈经。作者授权风云之声首发。

责任编辑祝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