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红又专”育英才——访中国科大首届校友、原副教务长丁世有 | 中国科大教务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所设专业均体现了尖端前沿、国内空白、新兴交叉学科对人才的培养需求,绝大多数专业属于国内首创。
按语:
1958年9月,丁世有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成为学校首批学生,他感受到当时科大的系科与专业设置均为尖端前沿、国内空白、新兴交叉学科,绝大多数专业属于国内首创,同时所有系科都体现理工结合的特色。丁世有与同学们在开学典礼上聆听聂荣臻副总理发表题为《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讲话,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作贡献。当时中国科大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式,教学方法有“重、紧、深”的鲜明特色,大师名家亲自上讲台为学生授课,直到今天,丁世有还依然记得钱学森先生为他们讲授《星际航行概论》的场景。丁世有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于1970年随科大南迁合肥,师生们响应国家号召、克服重重困难,积极重建校园、恢复教学。20世纪80年代,丁世有担任学校副教务长,学校的本科教育迎来高质量发展,各项教学改革举措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学校的教学和育人取得了不俗成绩,获得国内外各界的高度评价。回顾在中国科大的学习和工作,丁世有认为母校给予他最宝贵的财富是“又红又专”,并希望未来学校本科教育能始终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领军人才为目标。
本期受访对象
丁世有,1934年1月生,1958年9月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后更名为近代力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0年随学校南迁合肥。先后在近代力学系、西区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曾任近代力学系副主任、学校副教务长等职务,1997年3月退休。
Q
A
办学理念超前
专业理工结合
Q
丁老师,您好!科大创办初期学校专业设置很有特色。您是咱们学校的首届学生,请介绍一下。
丁世有:当时科大的所有系科与专业设置都是经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精心研讨后确立的,其目标是立足于赶超世界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我认为当时的专业设置是非常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所设专业均体现了尖端前沿、国内空白、新兴交叉学科对人才的培养需求,绝大多数专业属于国内首创。
第二,所有系科全部体现理工结合的特色,没有纯理科与纯工科的系科。例如:接近数学系的系科是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所设三个专业为:应用数学专业、电子计算机专业、工程逻辑专业,专业设置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第三,所有系科与专业全部体现科学与技术结合的特色,而结合点就是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在创新过程中的融合。80年代国家教委原高教司长王冀生同志说过:“现在我国有许多科技大学,而真正把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的,只有中国科技大学。”
Q
作为科大招的第一批学生,当时聂荣臻副总理参加了你们的开学典礼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请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丁世有:1958年9月20日,聂荣臻副总理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上发表题为《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讲话,我现在还记得当时聂副总理说:
“我们的国家在科技工作方面,必须大力培养新生力量,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创办一所新型的大学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大学和研究机构结合在一起,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给以比较严格的科学基本知识和技术操作训练,在三、四年级时,让学生到相关的研究机构中参加实际工作,迅速掌握业务知识,加快培养进度,以便在短时期内使我国最急需的、薄弱的、新兴的科学部门迅速赶上先进国家水平。”
听到这里,我们才知道原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下筹办的,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所以从入学的那一天起,同学们都在心中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国家的科技进步作贡献。后来回想,当时的开学典礼真的是一场生动的入学教育啊。
教学重紧深
名家上讲台
Q
听说科大的教学从建校开始就一直非常严格,学生之间有“不要命的上科大”这样的说法,请谈谈当时科大的教学情况。
丁世有:当时科大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式,中国科学院院领导兼任学校领导,相关研究所所长兼任系主任,著名科学家兼任专业教研室主任。当时的教学可谓是“大师云集”,基础课、专业课、毕业论文均由著名科学家任教指导;高年级学生在研究所做实验,尽早接触先进实验设备,尽早接触科研课题;学生毕业后,择优选留在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工作。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掌握最新的科学实验技术,同时由于学生在大三大四就开始参与各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比其他大学生可以加快两年左右的成长进度。
当时的教学方法有“重、紧、深”的鲜明特色:首先,从全国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注重培养科学创新意识,要求学生立志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努力做到“又红又专”;其次,培养学生打好三大基本功,包括坚实理论基础、熟练实验技能、扎实掌握一门外语;最后,五年要完成七年学业,选用最深、最难的基础课教材,专业课教材一律新编。所以说,学生只有刻苦攻读,才能完成学业,这也是后来社会流传着“不要命的上科大”的缘由。
图1. 学生时期丁世有参加学校运动会跳高比赛,打破校运会记录
Q
说到“名家上讲台”,您就读的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后更名为近代力学系)系主任钱学森也亲自为你们授课,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吗?
丁世有:钱学森先生于1958年积极倡导创办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培养科学人才、实行理工结合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亲自组建和领导了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后更名为近代力学系),担任首任系主任。他并不因身负国家航天事业重任而放松对力学系的领导工作,相反,他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实践对待教育工作,详细、周密地制定教学计划,选聘一流科学家如严济慈、吴文俊、郭永怀、林同骥等为我们授课,并在我们第四学年时亲自开设并讲授《火箭技术概论》(后定名为《星际航行概论》)课,亲自指导科大力学系火箭小组的科研活动。
记得钱老在《火箭技术概论》中的第一讲就向我们介绍,苏联已经实现载人航天,我们国家未来也要搞载人航天,要实现送宇航员到太空中再让他们安全返回地球。他要我们学好这门课,未来才有机会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贡献!我们听了之后深受鼓舞,学习热情高涨,顿时觉得原来要学的知识不仅是对自己有用,对我们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也会有重要贡献。
图2. 力学与力学工程系(当时为07系,后更名为近代力学系)学生运动队合影(左一为丁世有,时任系学生运动队教练员)
南迁合肥二次创业
教学为本再创辉煌
Q
1970年,科大南迁合肥,您当时也随着学校一起来到合肥,当时是不是条件特别艰苦?主要有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丁世有:不觉得艰苦(不假思索)。当时也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我们是服从国家战略安排,从个人感受讲并不觉得艰苦,只是迫切地想在合肥重建科大、恢复教学。
当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北京那边一些实验设备无法顺利搬迁到合肥,但这些设备又对我们的教学科研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当时我们系有一架飞机模型,和真机一样大小,是用来研究超声速飞行的,但模型实在太大,无法用火车运到合肥,当时系里不少老师想放弃搬迁。后来我主张一定要搬,通过商量讨论,想办法对模型进行拆解,最后终于分装运到了合肥。
Q
80年代科大的本科生源和本科教学都非常突出,有不少高考状元都报考了科大,请介绍下当时的情况。
丁世有:应该说科大在80年代的辉煌是外因和内因共同起作用的。从外部环境来说,当时恰逢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共识,全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很多优秀的高中生都想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自然都会优先报考科大。
从学校办学角度来说,当时我们积极响应国家需求,努力培养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大学生。1980年,我校设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当时是由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拨发白银制作奖章,规格如此之高,对我校学子勤奋学习、勇攀高峰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当时我校在国际交流方面也非常活跃,李政道、丁肇中等诸多国际知名科学家访问我校,并对我校学生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中李政道先生数次为少年班题词“人才代出,创新当少年;桃李天下,教育属科大”,丁肇中先生曾评价科大学生:“很有前途,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里最好的学生不相上下。” 另外,当时我校制作的招生介绍材料也非常精美,从1981年开始我校的招生材料就是彩印的,与当时其他高校黑白油印的海报形成了鲜明对比,给高中生们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3. 我校1982年招生介绍(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Q
您当时担任学校副教务长,请谈谈当时科大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情况。
丁世有:科大的培养体系层次分明,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授予单位,率先建立了本、硕、博全程贯通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1978年首创少年班和研究生院,1985年还开办了不分系科专业的教学改革试点班,设立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当时科大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瞩目成绩,以CUSPEA项目(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中美联合招收物理博士生考试)为例,CUSPEA是李政道先生创立和推动的向美国著名大学派遣留学生的项目,项目持续10年,为我国和世界培养了一大批精英人才。科大在CUSPEA项目中涌现了诸多优秀人才,占全国录取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并五次夺得CUSPEA全国状元,特别是从1985年以后,每年我校被录取人数要占到全国40%以上。
图4. CUSPEA 1982年全国前五名合影,其中4名来自中国科大
就我个人而言,当时也只是在学校已有的教学和管理体系下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在我负责学校招生工作时,我会把每年的招生情况和数据详细记录下来,并做一些分析来优化我们的工作;同时我始终遵守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保证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记得一次有个亲戚找我打招呼,说自己小孩想报考科大,我当时回复说:“分数够不用找我,分数不够也不用找我。”后来我又负责西校区的教学管理,我始终对学生严格要求:一是特别关注学生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每天一早我都会到学生宿舍督促学生按时起床、吃早餐、上课;二是严肃考风考纪,对作弊学生毫不留情,不对作弊学生严格惩处不仅会导致学生放松平日学习,更会助长学生不守规矩、投机取巧的不良态度,思想品德不过关,未来对学生自身和社会都将产生极大的危害。
图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历年招生人数统计表(丁世有绘制)
Q
感谢丁老师,最后请您对未来我校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丁世有:科大教育对我的最深感触是“又红又专”,“红”在当时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点,却始终不会过时,因为“红”的本质内涵其实是家国情怀、高尚品德,这也始终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专”是要有刻苦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对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尤为重要。
“又红又专”也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始终指导我的工作和生活,让我终身受益。我希望未来母校可以一直以培养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创新领军人才为目标,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文章来自《中国科大教学评论》第1期
扩展阅读:
背景简介:文章2021年4月3日年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大教务(《中国科大教学评论》第1期 | “又红又专”育英才——访中国科大首届校友、原副教务长丁世有),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