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科院停用知网有多大影响? | 科技袁人

袁岚峰 风云之声 2022-10-07


最近,中科院因不堪承受千万级别的续订费用停用知网引发热议。有朋友来问我,对我有什么影响?我的回答让她很意外:我极少看知网,所以几乎没有影响。


■ 视频链接:

https://v.douyin.com/YnBD683/本视频发布于2022年4月23日,点赞量已达4.6w


■ 精彩呈现:
最近,中科院因不堪承受千万级别的续订费用停用知网引发热议。有朋友来问我,对我有什么影响?我的回答让她很意外:我极少看知网,所以几乎没有影响。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知网虽然在中文期刊数据库方面占据垄断地位,但中文期刊在整个学术界又处于边缘地位,至少对自然科学是如此。我常看的文献大多来自《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等,因为我最经常看的是科大、中科院的重大成果,这些成果绝大多数都发在这些国际顶级期刊上。我还会用到《化学物理杂志》(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等本专业期刊,这些期刊也都是英文的。很少有中文文章需要看,除非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应某中文期刊之邀写的综述。

还有一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英文期刊并不等于国外期刊。因为现在中国也在办很多英文期刊,而且其中有些影响因子已经很高,成了国际顶级期刊,或者在成为国际顶级期刊的路上,例如著名的神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和《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以及正在火箭般上升的《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



朋友又问我,能不能谈谈关于学术资源共享的想法?例如,国外类似的学术平台是怎样运作的?有什么使用体验可以分享?在科技发展史上,学术资料的垄断和开放,是否与科技发展的停滞和高潮有关?
我的回答是,科学界天然地支持开放共享。例如2021年我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发现引力波的巴里·巴里什(Barry C. Barish)教授对话时,他就大力强调了对开放科学的支持(对中国情有独钟?诺奖得主分享心得,开放科学才是正道!| 科技袁人)。在我的使用实践中,查引用情况时,最常用的是Web of Science。例如你在里面输入我的姓名和单位,就能查到我发表的所有SCI论文,包括标题、作者、摘要、作者单位、被引用了多少次、引用文章是哪些等等。


回到知网的话题。我对知网一点都不熟,所以也没什么好分析的。其实主要问题在于,中文期刊和论文太弱了,这才是大问题。
朋友说:在这种环境下,为数不多的中文期刊平台还一心赚钱,大家更生气了。我的回答是:平台本来就是要赚钱的,否则怎么运转下去?这一点无可厚非。问题只是社会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机制,让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

朋友问:学术资源不是归为国家机构或高校,而是归于私有平台,也挺费解的。我的回答是:我国有很多事是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乱做,常见的毛病。要理顺这些关系,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扩展阅读:
质量是怎么来的?欢迎收看科技袁人直播 | 科技袁人
中国有些教授竟然觉得造银河计算机没用,我都惊呆了 | 科技袁人
为什么对中国来说,中等收入陷阱是个伪命题?| 科技袁人
鱼群被套路了,以为自己是野生的 | 科技袁人
量子计算,应用目标又进一步 | 科技袁人


■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科技袁人”节目主讲人,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入选“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微博@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袁岚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 责任编辑:SS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