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能讓香江歷史機遇,成為歷史遺憾」

大公文匯全媒體 维港专线 2021-02-20

【10·22 維港專線】大公報記者 馮瀚林、周宇、劉越琦、文軒 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連日來在香港社會引起熱烈反響。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充分提振了香港社會各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政商界人士、創科及青年界別紛紛舉辦座談會,暢談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的看法,並就兩地合作、融合發展建言獻策。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前日指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不僅是深圳經濟特區等內地城市的機遇,亦是香港不可錯失的重大歷史機遇。


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表示,香港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把握重大歷史機遇再創輝煌。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中)強調,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是香港重大歷史機遇


駱惠寧談香港如何抓住機遇


•一是需要堅定一個認識。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是要讓香港「內地化」「邊緣化」,而是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讓香港更好地保持特色、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與內地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二是需要匯集眾人智慧。國家以清單批量授權方式,賦予深圳更多自主權,含金量非常高,希望認真研究如何用好這些政策,積極提出建議,推動經濟運行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


•三是需要積極行動。帶頭參與大灣區建設,在開展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參與國家「雙循環」過程中,開拓發展新空間、做出自己新貢獻。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香港不能等、也等不起,不能讓「歷史性機遇」,成為「歷史性遺憾」。


加強政府管治能量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秘書長譚耀宗:


深圳特區40年一直堅持解放思想,這對香港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特區政府不單要解決固有的深層次矛盾問題,也要改變原有的「小政府大市場」的管治思維,結合香港現時的實際情況,發展出一套適合香港的管治思維,才能帶香港突出重圍。特區政府必須要加強管治能量,平衡社會、資本與政治之間的力量,以市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展現出新的管治風氣。深港兩地的協同發展一直都存在,香港更要堅持「一國兩制」,更要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平台為香港市民,特別香港青年創造發展的機會,增強向心力。


融合發展相互促進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友好協進會會長唐英年:


我對習主席重要講話有三點領悟:第一是堅定不移貫徹實踐「一國兩制」。正如習主席指出,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促進內地與香港、澳門融合發展,相互促進。深圳經濟特區的成功,為香港帶來鼓舞;同時亦要珍惜香港成功發展的經驗,並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第二是粵港澳大灣區擴大開放的新格局。第三是國家內外雙循環的新時代大政方略。香港要更好發揮優勢,例如貨幣自由兌換、資金自由進出、高效的金融基建、穩健的法律基礎、與國際接軌的監管標準及優質的專業服務等。


提升治理水平能力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榮譽主席吳良好:


習總書記講話中總結了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十條寶貴經驗,對香港的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例如第一條經驗「堅持黨對經濟特區建設的領導,始終保持經濟特區建設正確方向。」結合香港問題思考,「一國兩制」方針是中國共產黨首創的偉大事業,必須確保「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香港社會要有危機感,抓住國家發展機遇,勇於變革一切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不能滿足民生所需的舊制度舊框框,形成全社會呼籲變革、支持變革、推動變革的氛圍,不斷提升特別行政區的治理水平和能力。


促進三地「全流通」


全國政協常委、經民聯監事會主席林建岳:


要推動粵港澳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現有香港與內地各項協議和自貿區「負面清單」的基礎上,整合制定更加開放、最短最少的粵港澳大灣區版「負面清單」,進一步降低粵港澳三地的市場准入門檻,拆除現時貨物和服務貿易的壁壘和障礙。粵港澳三地應大力促進和拓展貨物、服務、資金和資訊的「全流通」。另外,金融是香港的最大優勢產業,建議擴大滬深港股通每日交易額度及降低南向投資者參與門檻,同時加強吸納中概股在港第二上市。


發揮合作創新模式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蔡冠深:


香港在國家建設中的功能依然無可替代,而香港的金融、貿易、航運,以及法律、會計等現代服務業,都與國際接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關乎中國雙循環新格局的成敗。深港雙城,是大灣區的核心所在,也是內外雙循環8字形格局的戰略樞紐。港深加起來經濟規模超過四萬億人民幣,兩地如果能優勢互補,發揮好「華爾街加硅谷」的合作創新模式,並在人民幣國際化、數字人民幣、亞太理財和結算中心方面作出新的突破,則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優勢化為發展動力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


深圳的發展經驗,非常值得香港學習。我認為主要有三點:第一,有決心和意志迎接挑戰,奮起直追。香港坐享特區「兩制」的制度優勢,與世界經濟體系高度接軌,應該將優勢轉化為發展的動力,尋求突破。第二,要有強而有力的執行力,將好的政策貫徹到底。第三,擁抱祖國內地就是擁抱全球經濟發展的未來。習主席為香港立牌指路,香港必須緊密配合深圳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


鼓勵青年創業創新


全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盧文端:


在珠三角城市建立具有相當規模的「香港青年創業園」,集中打造具完整設施的創業園區,提供制度完善、辦事程序簡便的營商環境,協助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香港特區政府可以與當地政府合作推出多種鼓勵措施,吸引香港青年進駐「香港青年創業園」,並設立「大灣區青年創投基金」,為年輕人的初創企業提供財政及支援,鼓勵青年創業創新。此外,粵港兩地政府應共同推出恆常性和升級版的「大灣區青年實習計劃」,提供有吸引力和具挑戰性的實習崗位。


推動灣區便捷流動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施榮懷:


就推動大灣區要素便捷流動提四點具體建議。一是盡快恢復兩地正常交流。疫情持續下,兩地居民最關心的就是粵港何時能相互豁免檢疫通關,這是恢復兩地正常交流的最急切任務。二是貼地政策應先行先試,如探索完善醫療服務跨境銜接機制。三是增強青少年對祖國的向心力,為青少年到內地學習、工作及生活創造更多機會,提供更多實習計劃。四是加強跨境基建,如兩地政府應繼續謀劃加強港深機場互通。


「雙引擎」造就新機遇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屠海鳴:


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照看,就會發現深圳和香港是大灣區的「雙引擎」。「雙引擎」造就新機遇,例如中央近日出台《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支持深圳突破現有的體制機制框架,先行先試,與香港接軌。如果香港先完成港深接軌,將為香港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港深兩地攜手,完全有能力為國內國際雙循環做出更大貢獻。


推動婦女界融入灣區


香港各界婦女協進會主席何超瓊:


香港有不少創新科技人才,多家本地大學在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方面的排名都在全球領先的地位。數據顯示,香港在過去十年,修讀本科的女生佔比一直超過50%,近年修讀研究院課程的女生更超過60%,但這些行業都給人感覺以男性為主。婦女界在融入及加大參與大灣區建設的同時,應該加強各個板塊的聯繫,繼續運用好香港婦協等社團力量,扶植香港年輕女性,為她們提供平台,打造更多機遇,讓她們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借鑒深圳成功經驗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


對香港來說,不是應該模仿深圳已做了的事,而是學習深圳的思維模式──擁抱創新、擁抱改變。香港的未來不僅要保持已有的競爭力,更要走出舒適圈,增強自己,不能一直安坐在過往的成功上。香港要「再出發」,也要以人為本,要創造一個更公平、和諧、幸福的社會環境,讓所有的香港人都能夠分享到發展的紅利,讓整個香港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圳的成功,為香港尋找未來發展模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


加強港生內地交流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金融發展協會主席魏明德:


當深圳一次次接過中央「禮包」的時候,也是香港的機遇。香港完全可以也應該牢牢把握,和深圳共同主導粵港灣大灣區建設,攜手發展。從過往舉辦香港金融行業國情研習班的經驗,看到很多業內青年從未有參與國情班的機會,而參與過的青年都認為大開眼界、對國家多方面更為了解、更認同祖國的發展、對作為中國人更感自豪。建議香港政府把到內地交流作為學校通識教育的必修內容。

  

點擊香江 | 不能讓歷史機遇成為歷史遺憾


文/屠海鳴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區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香港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前、昨兩天,香港各界舉辦三場座談會,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暢談心得體會。


在前天舉行的香港各界代表人士座談會上,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強調,習主席關於「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促進內地與香港、澳門融合發展、相互促進」的講話,對香港下一步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不僅是深圳經濟特區等內地城市的機遇,也是香港的重大歷史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香港不能等、也等不起,不能讓「歷史性機遇」成為「歷史性遺憾」。


誠如駱主任所言,深圳與香港的命運早就連在了一起,深圳的機遇也是香港的機遇,香港不能把自己當成局外人,而應積極推動深港合作、主動參與大灣區建設、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展香港,成就未來!


「目光向內」找機遇


香港的機遇何在?駱惠寧主任說,在堅持「目光向外」、積極融入世界經濟的同時,更需要堅持「目光向內」、努力搭上國家發展的快車。此乃真知灼見!


客觀地講,香港「目光向外」方面做得很好,這也是香港的傳統優勢,但在「目光向內」方面做得還不夠。由於歷史的原因和慣性思維,一些人對內地的偏見還有一定市場,這顯然是用老眼光在看待內地。駱主任一針見血的指出:「內地的許多優勢都蘊藏着無限機遇,香港應該引起重視」。


首先,中國內地是疫情後率先恢復活力的經濟體。當世界各國的疫情還沒有出現「拐點」、經濟活動陷於停滯時,中國內地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增長0.7%,世界銀行預測,中國全年預計增長2%,明年預計增長7.9%,這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將給包括香港在內的其他經濟體注入發展動力。


其次,中國具有「內循環」的天然條件。中國經濟體量大、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消費群體規模龐大且消費呈現多層級,形成了一個舉世無雙、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既有超級市場,又有超級工廠,這決定了中國經濟完全能主要依靠自身的「能量」持續發展。


再次,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的「內循環」並不排斥「外循環」,而是相互促進的「雙循環」,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從中央賦權深圳「先行先試」的項目來看,中央希望深圳在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方面闖出一條新路。從現實條件來看,深圳的許多探索,需要透過深港合作來實現。


匯聚智慧創大業


香港如何把握機遇?駱惠寧主任認為需要匯聚眾人智慧。他說,國家以清單批量授權方式賦予深圳更多自主權,含金量很高,希望香港認真研究,推動經濟運行規則和機制對接。這是為香港破解發展難題出主意、想辦法。


深圳的「先行先試」,絕不是搶香港的「飯碗」,不是令香港「內地化」「邊緣化」,香港和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雙引擎」。綜觀中央賦予深圳的27條改革舉措和40條首批授權事項,大多是具有開創性的,要在這些改革領域實現突破,香港是深圳最佳的合作夥伴。比如,完善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方面,涉及外商事法律、金融業以及航運業領域與國際適度接軌的安排,香港在這些方面的優勢可以助力深圳探索。又比如,支持深圳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先行先試、推動完善外匯管理體制。


以「雙引擎」驅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也為香港居民、特別是香港青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香港各界青年座談會上,香港中聯辦副主任陳冬表示,習主席始終牽掛關心香港青年,每到關鍵時間節點都為香港青年工作指路引航。香港青年團體和青年領袖要幫助香港青年關注國家發展,學習了解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不斷增強對國家的向心力。他鼓勵香港青年要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廣闊舞台上演繹精彩人生,希望社會各界共同為香港青年發展搭台搭梯,幫助他們成就人生夢想。陳冬副主任親切的寄語香港各界青年,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北上大灣區會成為潮流,更多的香港青年將憑藉自身優勢,跨過深圳河、闖出新天地。


利用優勢快行動


面對機遇,香港的正確姿態是什麼?駱惠寧主任認為,需要積極行動,帶頭參與大灣區建設,在開展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參與國家「雙循環」過程中,開拓發展新空間、做出自己新貢獻。這是真心希望香港好的肺腑之言!


回顧過去二十多年,香港錯過的發展機遇令人惋惜。特區政府曾經提出過「數碼港計劃」,在各種勢力的阻撓下,最終沒有變成現實,以至於今天的香港,在科創方面遠遠落後於世界許多發達城市,也落後於深圳。駱主任真誠的希望香港社會各界排除政治干擾,一心一意謀發展,再也不能讓政治勢力左右經濟發展走向。


香港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在參加創科界座談會時說,一直以來,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香港創科界要認清一個大勢,充分把握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大勢,深刻領會中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認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推動作用。譚鐵牛副主任真誠的希望香港創科界,牢牢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立足香港自身優勢,積極發揮創新源頭、人才驛站、合作橋樑和中介平台作用,加強同內地科技合作,為建設一個國際一流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機遇當前不遲疑,凝聚共識再出發。香港新一輪發展路徑漸漸清晰!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

註:《大公報》獨家發表,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大公報   馮瀚林、周宇、劉越琦、文軒  報道



往期推

獨家 | 設特別法庭,還等什麼呀?

法官大人們,太霸道了!

太難了,疫下失業做外賣仔都無得撈!


相關版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