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公報上的抗美援朝(上)

大公文匯全媒體 维港专线 2021-02-20

大公報向來以評論見長,針砭時弊,臧否人物,月旦春秋,曾在眾多歷史關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馬浩亮 


圖:1950年11月8日,香港《大公報》頭版頭條報道《朝鮮人民軍獲重要勝利 我志願部隊已參加作戰》


中國媒體首次報道|反映民意 「曝光」入朝作戰


  1950年11月8日,香港《大公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新華社朝鮮北部某地七日電」,題目是《朝鮮人民軍獲重要勝利 我志願部隊已參加作戰》。這一天,上海《大公報》、天津《進步日報》(由津版《大公報》改組)以及《人民日報》等中國各大媒體的頭條均是這條電訊。《大公報》發表時,突出了「志願部隊已參加作戰」這一最重要的新聞點。


  從當日起,中國媒體首次開始報道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這個過程中,大公報扮演了特殊角色。


  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入朝當天,毛澤東要求在前幾個月內不將此事做任何公開宣傳。11月3日,《進步日報》刊登了北京大學教授曾昭掄等人聯名致毛澤東的信,抗議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決心為保衛祖國而戰。毛澤東看到,極為重視,當即批示:「此件天津《進步日報》已發表,北京《人民日報》及《光明日報》似亦可以發表,請酌辦。」4日,《人民日報》頭版轉載了這封信,題為《北京大學教員三百七十六人簽名 上書毛主席決心反侵略 願為保衛祖國獻出最大力量》。


  面對國內民眾同仇敵愾的熱忱,公開披露志願軍的條件已趨成熟。11月7日,毛澤東審改了志願軍入朝作戰的消息稿,於8日公諸全世界


從志願軍入朝作戰到停戰協定| 戰地群英 筆錄歷史

  

  志願軍入朝作戰後,大公報派出了一批批戰地記者奔赴前線。


  1951年1月,上海大公報記者劉北汜前往朝鮮,發回了《如此偽八師》《英雄的平壤城》等幾十篇報道。劉北汜出身副刊,對於戰場的觀察記述,如地形地貌、兵力部署、戰局變化等,準確生動,讓讀者如臨其境。


  大公報國際部主任劉克林也趕到朝鮮,主要是採寫志願軍戰俘在韓國東場里戰俘營悲慘遭遇,如《寸寸都是死亡》《人是怎樣變成瘋子的》等,後來以《東場里血債》為名結集出版。


  1953年7月,停戰談判露出曙光時,在開城採訪的大公報記者有朱啟平、劉克林、譚家昆、吳秉真、賀師堯等人,是人數最多的報紙之一。


  1953年7月29日,大公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朝鮮停戰協定簽署的新聞配發了由吳秉真寫的「本報開城專電」《朝鮮停戰協定簽字的時候》。文中寫道:「人們的眼光都注視着雙方首席代表,注視着一本本的停戰談判協定書從他們的筆尖下溜過。一分鐘,兩分鐘……九分鐘,雙方代表在十八本協定書上簽了他們的名字。簽字式完成了。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這時候在內心裏一面重複着同一句話語:『和平戰勝了戰爭』,一面警惕着政治會議與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等問題道路上的荊棘與蟲豸(粵音讀『自』)。」 



停戰協定後|健筆評論 抨擊侵略 

  

  大公報向來以評論見長,針砭時弊,臧否人物,月旦春秋,曾在眾多歷史關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點在抗美援朝中同樣表現得淋漓盡致。《撲滅美帝國主義間諜》《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我們目前所處的形勢》《美帝在狗咬狗中擴大侵略戰爭》等社評有針對性地抨擊美國的侵略行徑,分析局勢變化。


  1953年2月24日天津《大公報》用兩個版刊登了兩名被俘美國軍官關於美國空軍在朝鮮進行細菌戰供詞的原文影印圖片,以及中文翻譯全文。頭版則刊登社評《斬斷美帝國主義的血手》。此前22日,香港《大公報》刊發社評《美細菌戰鐵證如山》:「美國帝國主義還想在整個亞洲復辟,它正在想以它的新殖民主義的枷鎖重加於亞非兩洲人民身上。為此,它一方面在布置新的戰爭,並要教『亞洲人打亞洲人』;另一方面,它正在積極布置和進行目的在顛覆亞非各國政府的罪惡陰謀。它不願見到亞非人民的團結,千方百計在他們之間污衊中傷,挑撥離間。」


  國際評論專欄《縱橫談》也是重要的言論陣地,經常就戰局進行點評、剖析。1953年7月29日《停戰成功的原因》,分析了未來戰、和兩種可性能。


  除了報社內部人員撰寫的社評、評論,《大公報》還邀請學術大家撰寫文章,拓寬言路,提升思想高度。1950年12月4日上海《大公報》上刊登馮友蘭的文章《論美國底思想武器》,批評歷史短的美國如今卻抱着固執老化的霸權思維,而歷史悠久的中國如今卻是朝氣蓬勃,思想新銳。


往期推

催淚視頻!85歲老戰友熱淚回憶黃繼光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我們當初都不怕,現在怕什麼?」

「不能讓香江歷史機遇,成為歷史遺憾」


相關版面


點讚!在看!星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