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幅創作 時光藝遊舊香港

大公文匯全媒體 维港专线 2021-02-20




藝遊舊香港時光



來探尋香港本地文化之風盛行,「老香港」成為很多人魂牽夢縈之所在。然而,多元文化的環境令文人騷客對香港的認知與刻畫不一而足,同一段風景,在不同年代、不同藝術家手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老香港」也因此成為一個莫衷一是的不確定概念。


當前,以展現香港昔日景象與城市變遷為主題的展覽「香港印象」正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舉行,以超過100幅畫作與相片,刻畫1940至1970年代,不同藝術家視野下的風格各異的香港風土人情。


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 (文、圖)



從黃般若、葉因泉、趙少昂、吳梅鶴,到呂壽琨、王無邪,幾代藝術家,橫跨30餘年的作品,以港島、九龍、新界三個部分,呈現於一室之內,展現香港舊時生活的點滴及人跡罕至的地方。


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中大文物館中國書畫主任陳冠男、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教育綜合大樓芝加哥大學袁天凡、慧敏校園行政總監馬克·巴乃軻出席傳媒導賞並進行講解。


「『老香港』情懷當前在老青兩代盛行。但有趣的是,因象徵過去的事物因人而異,所以『老香港』的面貌亦變化不定。」


現場展出一幅葉因泉創作的六連屏作品《東方明珠圖》,刻畫出1950年代的香江風貌,「在這幅作品中,我們會發現畫面的中心是上環,而非我們今天的金融中心所在地中環。因為在當時,上環的碼頭和南北行才是香港經濟最繁榮之地。」姚進莊說。

▲葉因泉《東方明珠圖》




不同時期宋王臺



姚進莊還以現場兩幅描繪宋王臺的作品為例,印證同一「老香港」之事物,在不同時期不同畫家筆下,有截然不同的意義。


吳梅鶴1928年的水墨作品《宋王臺圖》,將古代遺址描繪成景深開闊的鄉間景致,引領觀者從馬頭涌村往南,踏過小橋流水,經公主墓,再徘徊於二王殿村,即當年端宗與帝昺暫居處;沿蜿蜒山徑信步而行,又見牌坊指引拾級而上,直登宋王臺巨石兀立頂峰。


畫面上書:「宋王臺在九龍,相傳宋帝南來,曾宿石下,故名。」姚進莊解釋:「這幅畫記錄了香港與中原正統王朝的關係,宋王臺在畫面中只佔角落一隅,寄託了文人逃避亂世、致力賡續傳統的心志。」


在此之後,宋王臺又成為傳統文化的象徵。日據時期,宋王臺遭到破壞,1950年代港英政府擴建啟德機場,更將之夷為平地,面對此情此景,黃般若1957年追憶再畫宋王臺,將之塑造得氣勢磅礴,恍若山河變色的紀念碑。



以漁船作為意象


此外,現場還展出多幅以漁船為意象的作品,「最早期的,如畫家黃般若,將漁船看作香港的標誌,在作品中會突出漁船的意象。」姚進莊續道,而後來到畫家葉茵泉,則刻意在畫面中隱藏漁船的數量,「再到王無邪就不再特意突出漁船的意象了。」


▲《太子大廈外賣力工作的苦力》中苦力衣衫考究、整潔


是次展出的大部分作品均屬首次亮相,當中包括中大文物館最新入藏的1950年代彩色照片,展現了兩名美國海軍軍官巴威克與巴雷特分別於1954年和1958年鏡頭下的香港風土,生動再現了當時港人的生活面貌:「比如這張《太子大廈外賣力工作的苦力》,相片中的苦力雖身負重擔,卻衣衫考究、整潔,甚至還抹着油頭,十分得體。對比今人,可見一斑。」


除了現場展覽,中大文物館還邀得丁新豹、王無邪、呂大樂、樊善標等著名學者、藝術家,分享他們對香港的印象,分享片段將於網上平台播放。


此外,展覽還推出「時光藝遊舊香港」網上卧遊活動、展覽圖錄,以及文創產品(以4件展品開發而成的咖啡掛耳包),其中「時光藝遊舊香港」網上卧遊活動通過對照畫中與現實的香港景象,讓觀眾同時感受香港的歷史、藝術、文化、味道。




▲「香港印象」展覽


參觀資訊/「香港印象」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11月29日

時間:


星期一至三、五至六: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下午1時至5時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門票:


免費入場

網址:www.artmuseum.cuhk.edu.hk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大文新聞網  報道


往期推

一色長青道者看

戰爭中的人性光輝

為什麼香港律師的中文不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