嘢可以亂食,話唔可以亂講
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於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今天 #中國已消除絕對貧困# 喜提微博熱搜第一。
這是新冠肺炎肆虐之後再一個鼓舞人心、鼓舞士氣的好消息。
在普天同慶之時,小編仍然看到了一些「井底之蛙」費盡心思「製造」讓人貽笑大方的言論。
聰明的讀者有沒有發現,短短一句話卻漏洞百出?暴露出這些KOL(關鍵意見領袖 Key Opinion Leader)對歷史的一無所知,隔着屏幕對我國的現實情況想當然?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78年末,我國農村的貧困人口為2.5億人,1985年末減少為1.25億人。
19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針對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確立以貧困地區為重點,實施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扶貧開發政策。
數據顯示,過去10年間,中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絕對貧困現象歷史性消除,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我們還必須反駁一下「瞬間」一詞。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消滅剝削、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始終不變的追求和使命。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國情推出一系列具體措施,不斷推進扶貧脫貧工作。
1986年,我國開始實施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農村扶貧開發。
1993年之後,我國進入扶貧攻堅階段。
2012年年底,黨的十八大召開後不久,黨中央就突出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拉開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
2013年,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創新扶貧工作機制。
2020年3月6日,在疫情背景之下,習近平總書記仍號召全黨全國人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心、頑強奮鬥,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堅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
我們一直都在「消滅貧困」的路上。幾代人,無數人為此奮鬥。截至2020年底,甚至有1800多名扶貧工作者將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征程上:23歲的樊貞子,30歲的黃文秀、46歲的姜仕坤,56歲的黃詩燕……我們銘記所有人的努力付出:
圖源:人民日報
圖源:央視新聞
KOL大言不慚用「瞬間」一詞,是在抹滅所有為「脫貧」奮鬥的人的努力和付出。是對幾十年來幾代脫貧工作者的輕視。
「脫貧攻堅戰」的目標是在2020年讓所有現行扶貧標準下的「絕對貧窮」人口脫貧——即達到每年人均純收入人民幣4,000元,並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的生活水準:不愁穿、不愁吃;獲得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屋安全的保障。
其實,我國的貧困線也經歷過多次調整。
1986年,國家統計局和國務院扶貧辦在1984年農村住戶調查數據的基礎上,合作制定了第一條正式的貧困線,確定絕對貧困線為人均純收入206元/年。
1997年,國家統計局將絕對貧困線調整為1997年不變價格下的人均純收入640元/年。
2000年,考慮到我國貧困線標準過於苛刻,將很多貧困人群排擠在政策扶持的門檻之外,於是國家統計局又制定了一條低收入線,即865元/年。
從2000年到2008年,我國一直採用兩條貧困線來監測貧困人口數量,即絕對貧困標準和低收入標準。
2008年,世界銀行將貧困人口標準從每天生活費1美元提升至1.25美元。這一年,我國取消了絕對貧困線,將接近國際1美元標準的低收入貧困線作為官方貧困線,也就是2008年不變價格下的人均純收入1067元/年,2009年為1196元/年,2010年是1274元。
從2010年起,我國開始大幅調整官方貧困線。2011年,上升為2300元/年,這一標準比2009年提高了92%。此後每年根據價格變化水準做出相應調整,2015年標準提高到2855元/年。此時,我國的貧困標準已經略高於國際標準。
「十三五」期間,江蘇省甚至自行劃定了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的脫貧標準。
如今,我國現行的扶貧標準除了年收入這個硬指標之外,還有額外的「兩不愁、三保障」標準。
我們不單純用「收入」來定義所謂的扶貧工作,我們還需要保障人民的教育、醫療和住房。我們希望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對於「井底之蛙」的言論,我們只能送他兩個字: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大文新聞網 報道
往期推薦
港事速遞來了(2021年2月25日):財政預算案,大家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