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課程改革,新增內地考察學習

大文新聞網 维港专线 2021-04-07

【4·2 維港專線】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王麗、龔孝松、李雅雯(文) 、楊州(文) 凱楊、馬丁(圖)、古嘉瀰 報道:教育局昨日宣布,接納課程發展議會與考評局公開考試委員會通過的高中四個核心科目優化方案,並於當日向學校發出通函,公布有關科目的優化措施將於2021/22學年在中四級推行。昨日到訪《大公報》的大嶼山少年警訊同學,就此話題紛紛發表看法。

 

同學們表示,通識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後,更能明白課程涵蓋的內容。針對過去通識科一味強調要有批判思考,有同學反問:「我連知識都未掌握,如何批判思考?」所以現在改名改內容,同學們很贊同,特別是赴內地考察學習,更受歡迎。知名作家、評論家屈穎妍昨天應邀到場,與同學們零距離分享暢談。


過往多年,通識科亂象頻生,不少教師都頭痛科目過度鼓勵所謂「批判思考」,卻無實質範圍和內容,誤導學生「為批判而批判」。教育局終出手撥亂反正,公布課程改革。課程發展議會日前宣布,通識科將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教學框架由六個單元改為三個主題,並新增內地考察等,令內容貼地實在。這個教育熱話,成了昨日分享會上的最熱門議題。


有同學直言以前以為通識科等同時事資訊,但近年網上失實的資訊氾濫,尤其是抹黑中央和內地的報道太多,令大家不知所措。幸好他們之前參加了少年警訊的交流團,親身到內地體驗,耳聞目睹實況,了解真實國情,才不致被「黃媒」輕易洗腦。


大嶼山少年警訊少年同學、就讀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的四年級生曹杏華表示,她當初剛來港時單憑聽「通識科」這個名稱並不明白該科將會學習什麼,而且通識科又有六大範疇,課程內容廣泛,令她很迷茫。現在通識科改名,她認為新名一聽就明白,能讓學生在上課前對課程有簡單的概念。


唔掌握知識點批判思考?  



曹杏華說,昨天《大公報》頭版關於通識科確立新名字的報道,自己作為一名中學生,很有感覺。她認為這次改革不僅是改名,包括文憑試的考試制度亦隨之調整,整個科目從內到外都有變化。對於網上有支持和反對的聲音,同學之間也有不同的看法,她直言感到有點迷茫,「如果一味要我們帶着批判性思維去看這些問題,還真不容易!」


同學們向屈穎妍請教:「在這社會分化的年代,你是如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寫出出色文章的呢?」


屈穎妍直接回應,她讀書的年代並沒有「批判性思考」一詞,這五個字是建基於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及相關知識才能做到,若對該事物的知識為零,那些批判只是「為批判而批判,那些思考根本不是思考」。屈穎妍又以新疆棉花問題為例,「大家一起批判一起思考,但是又對新疆的認識有幾多?新疆問題在哪裏?世界棉花爭奪的問題又知道幾多?」她說,見到一條題目要求批判思考時,首先要找出自己對該題的認識和知識,譬如新疆棉花,要先找出與新疆、棉花相關新聞資訊及書籍,認識後才能批判思考。


屈穎妍認為,通識科的設計本身是有問題的,無知識、無常識,談何批判和思考?而通識原先是大學學科,中學階段應先吸收知識,待大學時便會懂得如何批判思考。她分享個人經歷說,女兒讀中四時曾問她一條通識題目,該題要求學生為《財政預算案》評分及評價好壞,「我都唔識答,僅僅兩日我都未睇晒整份預算案,何來識得評分和評論?就算睇晒又如何評論?我都唔掌握政府嘅理財策略」。她指出,這就是通識科最大的問題,從來無教基本知識,卻要學生批判思考。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校長許振隆,昨日帶着20多名校內少年警訊學生會員到《大公報》報社參觀,並參與這個分享座談會。出席的同學都贊成今次通識科改名和改革。


 八大改入學門檻 最低要求「332A」

同學們開開心心掃描二維碼,點讚《大公報》及《教育佳》FB專頁。


教育局昨日(1日)正式宣布,將高中通識科改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大學校長會隨即發表聲明稱,自2024/25學年入學起,文憑試考生四個核心科目的基本入學要求,將由「3322」改為「332A」,即中國語文、英國語文科達到第3級,數學達到第2級的成績,以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成績「達標」(Attained)。八間資助大學開始陸續修訂2024/25學年聯招基本入學要求。


因應教育局的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優化方案,大學校長會表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評級只設「達標」及「不達標」,因此決定由2024/25學年入學起,更改有關基本入學要求。早前外界擔心港大、中大、科大改變收生門檻,要求文憑試考生須修讀三個選修科。三大今日公布,最低入學要求為文憑試四核心科及兩選科成績須達到「332A33」,即除「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要求為「達標」外,其餘核心科目及選修科目要求基本上維持不變。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嶺南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的基本入學要求將同樣改為「332A」;其餘兩科選修科目亦須達致3或以上水平。而香港教育大學最低入學要求則改為「332A+2X」,即比目前要求學生多修讀一個選修科,收生成績以最佳五科分數計算,數學延伸部分、乙類應用學習科目,及丙類其他語言科目等,亦可列入選修科計算,計入最佳五科成績。惟香港浸會大學回應指,將議決並盡快公布有關詳情。


值得關注的是,科大、嶺大、教大和城大已明確表明,入學分數計算只要求五科分數,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得「達標」的成績將不會被納入計算,但考生仍需在新科目中取得「達標」。


盼藉國情教育建立理性思考 


在大文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內,同學體驗做小記者。


少年警訊會員昨日蒞臨《大公報》報館參觀及參與座談會後,大嶼山區少年警訊主席黃子文於會後提議,《大公報》為學生提供暑期實習機會,獲得會上眾人的一致讚好支持。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校長許振隆和助理校長洪旭陽均表示,是次活動難得,並希望學生未來有機會來報館參觀和實習。


「原來傳統媒體都可以有現代化設備,都十分重視新媒體發展。」許振隆表示,學生能親身接觸媒體機構,是整個活動最有價值的地方。他續稱,座談會上屈穎妍的分享有深度,幫助學生去思考人生的價值及追求。


許振隆表示,學校每年會有系統地組織兩次內地考察學習團,為學生提供內地交流機會。疫情下學生缺乏內地交流機會,參觀中資公司或相關媒體,能有相同的作用。洪旭陽則希望學生能藉國情教育活動,建立理性思考的方法,從各方觀點及親身體會,了解自己的國家。他又認為,這次參觀令學生能親身看到媒體的面貌和精神。而令他意料之外的是,學生有機會到大公報進行暑期實習或投稿,體驗記者生活,他相信「學生能有更立體的體會」。


內地交流 令我不受蒙蔽  

 

少年警訊成立近47年,首次舉辦參觀報館活動。


前年黑暴發生,「黃媒」不斷抹黑中央、特區和愛國機構,很多香港學生不幸被洗腦迷惑。但大嶼山區少年警訊學生會員,因有機會赴北京交流,用眼看、用耳聽,了解真正國情,明白真相。有同學坦言喜歡到內地交流考察,「令我不會被謠言蒙蔽!」


昨日,他們來到《大公報》參觀,更感受到《大公報》的專業客觀,並非「黃媒」誣衊的洪水猛獸。知名作家屈穎妍與少訊學員分享時指出,網絡訊息不能盡信,「最緊要Fact Check」,最好親身去看。她又打了個比喻,傳媒人手上的筆,如同警察手握的槍,運用時「心術要正」!


黑暴發生後,「黃媒」炮製的抹黑報道,全方位向年輕人洗腦,誘使他們仇恨中央及特區政府,敵視警察,抗拒愛國機構。為了讓年輕人看清真相,少年警訊首次參觀媒體,選擇了參觀《大公報》,大嶼山區少年警訊主席黃子文指出,年輕人要親身感受,實地了解,才不會被失實資訊輕易洗腦。



黃子文說,「黃媒」和「黃絲」在網上對《大公報》等親中媒體肆意抹黑,誤導年輕人以為《大公報》是什麼神秘地方,猶如洪水猛獸。但20多名大嶼山少年警訊學生會員昨日親身參觀大公報、在講座中與集團領導及大公報的總編輯面對面輕鬆對談,種種網絡謊言不攻自破。總編輯還爽快應承安排「小記者」暑期實習。


黃子文對大公報記者說,「同學起初都很拘謹,因為以前無接觸過你們,來了你們的報館,又知道有機會做小記者,他們都好開心、好雀躍!」


參觀博物館 了解新中國成立歷程 


鼓勵實地考察,親身了解,正是新學年開始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重要環節,該科把「內地考察」列入課程綱要。


黃子文憶述,黑暴爆發期間(2019年8月),他帶少年警訊團到內地交流七日,參觀了南京的博物館,讓學生會員了解新中國成立的艱辛歷程。他們又參觀了越秀區政府監控系統,明白有關系統有助維持治安,拘捕罪犯,並有機會跟內地官員交流,讓同學感受到自己的聲音獲得重視,「原來內地並非網絡世界講得咁恐怖!」同學回港後,反中反政府的抹黑資訊雖仍充斥互聯網,不過這班同學完全不被洗腦,「有兩個少年警訊同學,參加完北京交流團,比以前更積極,頻頻主動報名要做活動主持」。


黃子文又表示,來到大公報後,發覺根本不是什麼神秘地方,而是一家好專業的傳媒機構。


「傳媒人的筆 如同警察的槍」 


屈穎妍昨日亦提醒同學,網絡資訊繁多,最緊要Fact Check(事實查核)。她又說,做記者是任重道遠的職業,「手上的筆或相機,如同警察的槍,一旦握在心術不正的人手上便會變得很危險,可以成為一把善良的槍,也可以用來做壞事。」


與少訊學員分享經歷時,屈穎妍闡釋何謂任重道遠。揭發社會不公義的事,是記者的天職,但究竟以毀滅式揭發,抑或另有方式?屈穎妍自言她也不斷反思這個問題,「我覺得記者的一個報道、一支筆,真的如一把槍,用錯或用得不好,不僅害了一個人,可能害了很多人」。她寄語年輕人,「世界與社會不會因你而改變,但只要心術正,自然會有很多人幫你去改變這個世界」。


「不能單看一篇文章、一張相或一條視頻,查找原始資料Fact Check很緊要,不能完全相信網上資訊」。屈穎妍指出,很多人想去認識一個人或一件事,便會上網查找,然而資訊愈多愈容易被誤導,因為這些資訊都可任人隨意改動,所以要親身去看,「縱使無法分辨真相,但至少可以分辨接近的真相,分辨是非。」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大公報  湯嘉平、王麗、龔孝松、李雅雯(文) 、楊州(文) 凱楊、馬丁(圖)、古嘉瀰 報道



往期推

今天(2021年4月1日)香港發生了什麼?

通識科改名,只是撥亂反正第一步

國安法實施、疫苗免費接種……港人最關注的是這些

相關版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