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陳茂波:2049之前 香港必須告別劏房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04-05

本文精彩

住屋問題是香港眾多難題中的最痛,解決劏房已是明確不過的目標。


告別劏房與籠屋,已經成為急需解決的頭號問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指出,劏房反映的「住屋貴、住屋難、住屋細」問題背後,其實是「收入的貧富懸殊、資產的貧富懸殊」這兩大矛盾,在突破深層糾結的困難時,思維必須跳出固有的框框或路徑。



大公報記者 陳再詩、解雪薇



陳茂波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未來將在城規條例、土地收回條例、道路工程條例等方面,精簡流程、加快審批;同時交通基建要先行,助力釋放更多土地。例如港深接壤的區域有大片土地,隨着過境口岸新的交通基建配套落成,可以釋出大片土地。北環線鐵路若適當增加港鐵站,釋出的土地足夠興建七萬個住宅單位。


陳茂波昨日發表網誌表示,完全贊成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的講話,在國家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之時,就是2049年,甚至在此之前,香港必須告別劏房。


「房屋問題是基層市民最痛,香港的劏房,居住問題,絕對「有得搞」,不過要下大決心,而且唔容易,但我們必須要短中長期全面推動。在工作過程,要跨局跨部門大家一條心,將工作流程盡量壓縮。」


陳茂波表示,國家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是2049年,在這時點前香港必須「告別劏房」。(香港政府新聞處)


他說,住屋問題是眾多難題中的最痛,解決劏房已是明確不過的目標,同時必須全力破解的是住屋貴、住屋難、住屋細的問題,這表象的背後是香港面對的兩大矛盾:「收入的貧富懸殊和資產的貧富懸殊」。他認為,若能提供適切而可負擔的居所,市民可減低居住成本、置業安居,便可處理劏房租金貴、住得細的問題;市民省下的租金開支,可用於提升生活質素,並且逐步累積資產。


他又指出,突破深層糾結的困難從來不容易,如果思維無法跳出過去的框框或路徑,在解決土地房屋問題時只會落得一籌莫展。過去的政治爭拗、議會空轉,導致很多政策與改革寸步難行,但香港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為香港解開政治困局,接下來是把握有利環境,堅定不移、全力盡速地破解香港社會向前發展的最大制約,不輕易放棄任何選項。短中長期的供應必須增加,透過例如填海等方法,大刀闊斧增加長遠供應和建立土地儲備。


「現時有一個小組,負責檢視不同審批過程有否重疊、採用定義是否清晰一致,該小組工作最近擴至檢視法定程序,爭取在來屆立法會,提出修例建議。」


陳茂波昨日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明言,規劃發展必須精簡程序、加快審批。發展局已設立「項目促進辦公室」,協調各部門處理較大型私人住宅項目(500個單位或以上)的各個審批環節,包括規劃申請、地契修訂、建築圖則等。


在理順和簡化制度、流程方面,現時有一個小組,負責檢視不同審批過程有否重疊、採用定義是否清晰一致(例如有關地盤綠化覆蓋率的審批應集中由屋宇署處理、高度限制的定義盡量以規劃署界定),該小組工作最近擴至檢視法定程序,爭取在來屆立法會提出修例建議,例如城規條例、土地收回條例、道路工程條例等等,務求精簡流程。


在覓地方面,陳茂波表示,香港與深圳接壤的區域有大片土地,在大灣區建設和港深日後更緊密合作的背景下,這區域變得很重要和很有戰略性,值得重新考量定位,加以善用。他以落馬州河套為例,該區面積只有87公頃,用於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但規模不夠大,隨着蓮塘/香園圍口岸落成,交通配套更方便,附近一帶也可考慮發展。「舉一反三,這麼多口岸,隨着新的落成、舊的重修,整合、分工,是否可以釋放更多土地來發展呢?」


「土地房屋困局必須破解,必須有實質性的進展,短中長期的供應必須增加,也要簡化制度上一些過於繁瑣的程序,並透過例如填海等方法大刀闊斧增加長遠供應和建立土地儲備。」


「這些地區有值得保育的地方,但可以探討兼顧保育與發展的合適方案」,陳茂波說,透過發展這些地區,可以支持創新科技、物流等產業發展,提供就業機會,「以前搬好多人去新界,但返回市區返工,加重交通負荷,也辛苦市民。」他認為若市民有更多機會原區就業,也有助減輕基建壓力。若能理順這些過境口岸附近土地的定位,增加配套,土地規劃及用途有更大彈性,有助令原本在靠近市區或新發展區的工商業預留土地,有機會釋放作住宅用途。


陳茂波稱,在2016年擬訂「香港2030+」計劃時,已提出交通基建先行的發展模式。這模式有助釋放更多土地發展,而且更容易將人口及工商業重新布局。例如北環迴線鐵路一做,適當增加港鐵站,可釋放的土地規模,足夠興建七萬個住宅單位。


單身非長者:上公屋唔使諗!


《大公報》日前專題報道,僧多粥少下,非長者單身人士輪候公屋,隨時要等超過30年。社區組織協會昨日公布的有關調查顯示,逾半受訪者以非長者一人身份申請公屋,當中逾五成人已輪候公屋五年或以上,中位數為約4.8年,超過97%仍未獲配公屋。


《大公報》日前頭版報道,非長者單身人士等上公屋,隨時等超過30年,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團體促改革計分制


社協訪問150名獨居於不適切居所(籠屋、板間房或劏房)的非長者單身人士,他們的月入中位數為8800元,近四成入息用於支付房租,其中近七成人已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近兩成更輪候10年或以上。


社協認為,現時的房屋政策忽視年輕單身人士的住屋需要,在公屋輪候配額及計分制下,年齡是最大考慮。社協副主任施麗珊稱,在這制度下,輪候的年輕單身人士不斷被年長申請者「插隊」,促請政府改革計分制,大幅增加單身者的申請配額。


恢復單身逾10年的方先生直言:「申請公屋,唔使諗!」他離婚後想申請公屋,朋友大潑冷水說「多此一舉」,皆因朋友排了十年仍未輪到。


財爺買餸請客  街市體察民情


剛過去的周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到深水埗探訪兩個劏房家庭,之後更與其中一家人到街市買餸,掏腰包「請客」。


從網誌發布的視頻可見,財爺與簡氏母女到北河街街市,他先問小女孩喜歡吃什麼,之後去了多個檔攤,買了雞、菜和蝦。在海鮮檔買餸時,「財爺」用電子支付結賬。

陳茂波街市體察民情(網誌視頻截圖)


據了解,財爺本來想邀請簡氏一家外出吃飯,但考慮到簡太帶着小朋友,現時外出用餐人數有限制,於是改為買餸請食飯。他亦順道跟商戶聊聊天,了解街市的經營情況。


社評| 敢碰硬善作為 破藩籬除痼疾


  

解決住屋短缺問題,涉及三個核心因素:土地、共識、執行力。香港土地房屋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推動社會達至共識,以及堅定的施政決心。時間要抓緊、思想要解放、行動要果斷,做到這三點,其實不必等到2049年,香港完全可以更早告別劏房籠屋。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發表網誌,以「共同努力 告別劏房」為題強調推動解決房屋問題的決心。他指出,住屋難、住屋貴、住屋細的問題深深影響了社會的發展與穩定,必須用堅定意志與破釜沉舟的決心,朝着「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的方向奮力向前。這樣的態度,值得肯定。


如何解決土地房屋問題,已不僅僅涉及房屋土地政策本身,而是涉及到解決貧富懸殊、涉及到市民的安居樂業,更涉及到人心回歸的政治層面。只有站得更高,跳出過去的思維框框,才能對問題看得更準,也才能對症施藥。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香港並不缺少土地,也不缺少可以盡快建屋的「熟地」,但受限於現有的一些法規制度,問題遲遲無法得到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香港社會早就知道,講了不知多少年,但就是無法化作實際的行動,根本原因在於對具體的政策缺乏共識。要推動社會形成共識,必須衝破制約香港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種利益藩籬。


香港作為一個多元社會,不同訴求的背後是不同的利益主張,這本不奇怪。但當面臨香港整體發展的重大問題時,再多的小利益都要服從於社會整體利益。該破除的就要破除,該化解的就要化解,溫良恭儉讓,左擔心右顧慮,只會將問題不斷推後,積重難返。


如何有利引導、有力管控、有力開創局面,就是對管治能力的考驗。實際上,香港當前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是要盡快找地建屋以緩解燃眉之急,棕地、農地、郊野公園邊陲用地等等,想盡一切可行辦法,不應再猶豫;二是要確立穩定的土地儲備機制,目標並不只是要追回到2030年的1200公頃土地缺口,而是如何設立機制造地,根據時間表和路線圖有序推進。陳茂波昨日提及要「簡化制度上一些過於繁瑣的程序」、「透過如填海等方法大刀闊斧增加長遠供應和建立土地儲備」,可謂一針見血。


夏寶龍主任指出,要善於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勇擔當、敢碰硬、善作為」,「消除各種痼疾」,「衝破利益藩籬」,不斷提高特區治理能力和水準。解決房屋問題,早日讓劏房籠屋消失,早日讓市民獲得有尊嚴的居住環境,這既是港人最關心、願望最強烈的訴求,也是中央對特區管治者的要求。


當然,人們不會低估問題的困難程度,也不會低估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但只要抱着破釜沉舟的決心,「逢山能開路,遇水能架橋」,何愁問題不能得到解決?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香港2049四大遠景:告別劏房、「籠屋」


從青年到中年,30年等上公屋


「要用火槍燒木蝨」 劏房租戶叫苦連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