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過去港府為拓土絞盡腦汁,為什麼突然間有了大片土地?其因有三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04-05

本文精彩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政府昨日發表《香港2030+》最終報告,最新估計本港未來30年,缺地3000公頃,房屋需求達100萬個,中長期規劃可望提供4100公頃地,主要來自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願景。最新用地需求以市民希望「住大啲、住好啲」訴求作估算,人均居住面積增加10%或20%,提升至215或237平方呎。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若土地供應能持續高於需求,「住大啲」規劃標準可望最快適用於五年後規劃的公營房屋,四人公屋家庭可住大近100平方呎,政府並考慮規管私樓最細面積不少於200平方呎。



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發展局、運輸及房屋局昨日就施政報告相關政策舉行記者會,黃偉綸表示《香港2030+》最新估計本港2019至2048年缺地3000公頃,較2016年估算的1200公頃,增逾一倍,整體土地需求由2016年的4800公頃,增為5800至6200公頃。


人均居住面積可望達237呎


黃偉綸說土地需求大幅增加,主要考慮到改善居住空間、推動經濟發展,提升各種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和休憩用地的供應目標等需要,例如人均居住面積增加10%或20%,提升至215或237平方呎;人均休憩空間由2.5平方米增至3.5平方米。為推動經濟發展、更好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機遇,創科用地需求估算由183公頃增至340公頃。



至於如何增加供應,黃偉綸說,現已規劃的中長期供地項目,包括新提出的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願景等,共可提供4100公頃地,足夠解決土地短缺,「即使供應估算高於需求估算,但我們要預留緩衝,並為往後新增需求做好準備。」



房屋供應方面,政府已分別覓得約350及170公頃土地,在未來十年興建33萬個公營及10萬個私營房屋單位,計及新提出的北部都會區,估計2031/32年後的下一個十年,整體房屋供應高達56.5萬至68.6萬個。



不過,黃偉綸承認,愈住愈細是社會痛點。被問到會否將提升人均居住面積訂為政策目標,他坦言,短期供應仍有樽頸位,但較長遠規劃會落實,例如仍在規劃的交椅洲人工島。若土地供應能持續高於需求,政府可考慮在之後五年規劃的新項目,按人均居住面積增加10%及20%去規劃,舉例四人公屋單位,可由現時不足400平方呎,增加兩成至近480呎。


至於私營房屋,黃偉綸說,考慮在政府賣地或重建項目,訂立最小面積限制,例如200至210平方呎,強調讓港人「住大啲」並非空談,但需要時間落實。


擬規管私樓面積不少於200呎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住大啲」及「可能住平啲」並非不可能,若日後在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提供的土地可滿足供應時,有空間調整住房人均面積,相信樓價亦會調節,但中短期仍要追回供應與需求的落差。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歡迎提升土地需求估算,但認為最新數字仍不足以實現宜居都會願景,人均居住面積即使增至237平方呎,仍落後於新加坡的270平方呎、深圳的300平方呎。北部都會區新增土地僅600公頃,政府應考慮將錦田、林村納入發展,有助增加2400公頃可發展用地。


洪水橋前海鐵路可行性研究料明年完成


政府表示,已與深圳成立「推動港深跨界軌道基礎設施建設專班」,並就多項跨境鐵路基建進行商討。


施政報告提出的五個新鐵路項目中,三個是跨境項目,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昨日表示,已與深圳政府成立「推動港深跨界軌道基礎設施建設專班」,並已成立研究小組,啟動第一期研究,探討接駁洪水橋與前海鐵路項目的策略價值及可行性,預計明年完成,之後會進行第二期研究,探討鐵路的走線及詳細規劃。


與深圳政府成立「專班」


陳帆表示,港深政府成立的「專班」,會探討北環綫支線接入新皇崗口岸、優化羅湖口岸交通接駁、洪水橋接駁前海等多項跨境基建,他親自參與,並曾與深圳副市長開會。「專班」轄下的研究小組,就連接洪水橋與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展開研究,施工時間表、走線規劃需港深雙方共同協商,開支、兩地分攤方式等要視乎走線安排。


陳帆形容,政府團隊工作如「鴨子划水」,正逐步向前推進,適時交代更多詳情。被問及未來數條新鐵路線會否再成為「千億鐵路」,他說,本港過去大部分鐵路都是鐵路物業模式發展,未必需要「真金白銀」興建。


五大項目連接區內外交通


他又說,為滿足新界西北逐步發展帶來的交通需求,政府正推展一系列道路基建項目,加強區內區外連繫,並釋放相關區域的發展潛力,五大項目包括十一號幹線(元朗至北大嶼山段)、青衣至大嶼山連接路、元朗公路(藍地至唐人新村段)擴闊工程、屯門繞道,及屯門區內主要道路增建工程,預期可在2031年至2036年間分階段完成。


社評|香港人有權住大啲、住好啲



  

過去特區政府為拓土絞盡腦汁,甚至提出要「寸土必爭」,為什麼現在突然間有了大片的土地?


其實香港從來不缺土地,過去無法拓土的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反中亂港勢力的破壞阻撓,要麼以「環保」為藉口,要麼標籤「官商勾結」、「被規劃」,以致政府動輒得咎,寸步難行;其次是特區政府思想不夠解放,沒有大膽開拓新界北部及邊境「禁區」,沒有大膽使用《收回土地條例》這個「尚方寶劍」,只是小打小鬧,解決不了大問題;其三是程序漫長,陷入「諮詢復諮詢,研究復研究」的怪圈,蹉跎歲月。


隨着香港落實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反中亂港勢力被排除出管治架構,施政的政治阻力已基本上清除。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大計,契合國家「十四五」規劃對香港的新定位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謂「神來之筆」,足以釋放大量土地。特區政府決定推動行政及立法改革,精簡程序,縮短流程,如此一來,效率可望大大提高。


有關報告最引人關注之處,不僅在於未來可以提供大量房屋,徹底解決讓香港人痛心、讓中央「揪心」的劏房、籠屋問題,還可以改善中產人士的居住環境。事實上,在全球發達經濟體中,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可能是最低的,一千呎的房子在其他地方是基本盤,在香港卻稱得上是「豪宅」,與其說這是自我安慰,不如說是恥辱。以香港的富裕、香港人的勤勞,完全有權住得更大一些、更好一些,而政府存在的目的,不就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央在香港撥亂反正,為香港帶來的不僅是社會安定繁榮,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一份施政報告立足當下,謀劃長遠,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體現了擔當作為,受到社會輿論的廣泛好評。


藍圖已劃好,關鍵在落實,而且要長短期目標結合,讓市民既看到未來前景,又能得到眼前的實惠。有理由相信,有中央一如既往地支持行政長官及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有社會各界積極建言獻策,有特區政府積極穩妥施政,我們一定能共同謀劃和建設一個安居樂業的香港。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香港清零斷纜!機場男染變種毒 源頭不明


放生14暴徒的「黃法官」,準備跑路了!


回顧五年任期,特首哽咽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