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區政府又派錢 打工仔各個有份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05-16

本文要點

政府昨日公布「2022保就業」計劃的具體內容,向僱主補貼僱員今年5月至7月份的工資,每名全職僱員可劃一補貼8000元。


新一輪「保就業計劃」周五(29日)起接受申請,5月12日截止,最快五月初發放補貼。計劃擴大保障範圍並引入彈性安排,包括增加半額資助、涵蓋收入少於3000元的65歲以上僱員及自僱人士等,僱主可逐月更改承諾僱用人數,預料可惠及160萬僱員及14萬自僱人士。計劃同時加強監管及罰則。


學者認為,計劃有助已在結業邊緣企業,減少因經營環境轉差而出現的裁員需要,但若要提振經濟,還要靠有效的疫情防控,以及放寬社交距離措施。



大公報記者 司徒志雄


新一輪「保就業計劃」周五起接受申請,涉及金額約390億元,保障174萬打工仔飯碗。

 

新一輪「保就業」計劃資助企業今年5至7月的員工薪金,僱主可為每名全職僱員申領每月8000元「全額補貼」;月薪3000至8000元的兼職僱員,每人每月有4000元「半額補貼」;人工少於3000元、年齡65歲或以上的長者僱員,僱主亦可申領每人4000元「年長補貼」。除了超市、藥房等部分「受限企業」,資助員工人數上限為100人,其餘企業最多可資助1000名僱員。


彈性安排 可每月調整僱用人數


僱主申請時需選取「參照月份」,可選擇用前年「保就業」時資料,或參照去年第四季強積金紀錄。政府建議若沒大改動,用「舊數據」可較快獲批資助。當局容許僱主在六月及七月調整承諾僱用人數,以配合市況調整。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受疫情影響,本港今年1至3月失業率升至5%,而當局相信下月公布的2至4月失業率仍會上升。不過,隨着就業市場及整體情況而言,實際失業高峰期應該已經過去,目前推出保就業計劃是合適時機。


特首林鄭月娥在3月18日宣布推出新一期保就業計劃,其間收集及採納大量意見後,計劃取消僱員3萬元月薪上限、取消以上輪計劃作為申請人數上限,並增加半額資助、涵蓋自僱人士和65歲以上僱員等新安排。


羅致光相信,計劃連同消費券,可恢復社會信心,令經濟有力反彈。保就業計劃預期可令174萬打工仔受惠,首批補貼最快下月初開始發放,政府支出約390億元。


增加罰則 「請少咗人」罰款10%


今輪保就業計劃亦引入彈性安排及罰則,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總監何珮玲表示,僱主今次可自行填報申請全額、半額以及年長僱員的人數,並可以在三個月資助期內,每月按經營情況調整一次申報聘用人數,以便更「貼地」地反映市場情況。


何珮玲強調,引入新措施後,僱主申請時需對資助期內聘請的全職、兼職及年長僱員作承諾聲明,以確保所有補貼用於相關員工身上,避免出現如上輪計劃中,僱主可自行調撥,而出現的「肥上瘦下」等情況。罰則方面,僱主未能聘請承諾人數,便需歸還欠缺人數的補貼額,並加上10%罰款,政府會查核僱員的強積金紀錄,以確認僱主是否遵從承諾。


另外,何珮玲透露,上一輪計劃的未繳清退款或罰款金額,涉及約860間公司、涉額7700萬元,並指出相關公司需於今年5月10日前繳清罰款,方可申請今期保就業計劃。


保就業計劃你有無份?

保就業計劃知多啲

社評 | 公帑補貼可救急 發展才能保就業




政府昨日公布「2022保就業」計劃的具體內容,向僱主補貼僱員今年5月至7月份的工資,每名全職僱員可劃一補貼8000元。有關舉措可解企業壓力,有助推動經濟復甦,受到各界歡迎。但也要看到,動用公帑「出糧」只能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非長遠之策。唯有早日實現與內地通關,全力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才是穩經濟、保就業的根本之道。


短短三個月內,本港失業率已由3.9%急增至5%。其實,第五波疫情下香港經濟受創之深,失業問題之嚴重,不必看數據,只要到鬧市街頭轉一圈就能知道。特區政府不斷動用庫房希望紓緩民困,單是此次推出的電子消費券及保就業計劃就耗資近1100億元。而過去兩年以來,政府為抗疫及紓困共拿出了約6000億元,這是怎樣的一個概念?疫情爆發前,香港財政儲備約11000億元,相當於23個月的開支,現在已跌至16個月的開支水平。考慮到未來幾年香港將繼續是赤字預算,財政儲備勢將繼續下跌,若是跌破被視為「安全線」的12個月政府開支水平,將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


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僱員工資向來由市場決定,但新冠疫情的衝擊實在太嚴重,動用公帑為僱主補貼僱員工資,是非常情況下的無奈之舉,政府的一系列保就業政策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不能只看眼前,也要看長遠,支出多而收入少,縱然金山銀山也有耗盡的一天。公帑補貼不足恃,保就業要靠發展經濟,這個道理不說自明。


控制疫情是經濟復甦的關鍵。最近香港疫情得到控制,單是第一輪放寬限聚措施,飲食業已恢復七成生意;本地遊重新開張,也為疫下重災區的旅遊業帶來生機。香港疫情若能進一步受控,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放寬措施順利落實,社會可望逐步恢復常態,百業可望重新興旺起來。


客觀事實說明,如果香港未能與內地恢復通關,就算所有限聚措施都取消,經濟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復甦。最近又有人說,在香港暫時達不到與內地通關條件的情況下,不妨先同國際通關,至少不至於落得「兩頭不到岸」的局面。特區政府近日放寬國際航班「熔斷」機制,加上五月一日起放寬國際旅客來港的檢疫時間,被理解為先同國際通關的準備措施。


若能同時恢復與內地、與國際通關,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況。如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那麼與內地通關,肯定比與國際通關更重要。香港的未來在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十四五」規劃確立了香港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角色和重要功能定位,提供了無限的發展機遇。其實,外資之所以重視香港,看重的不是香港七百多萬人的小市場,而是香港背後的十四億人的龐大市場。換句話說,一個遲遲未能與內地通關的香港,對外資還有多少吸引力?這些道理其實很多人都懂,但往往受眼前的暫時利益牽動,而無法看清大局。


香港社會在通關方面一定要有大局意識,只顧眼前蠅頭小利,捨本逐末,長遠而言只會得不償失。恢復與內地通關肯定不容易,但條件是創造出來的,是可以爭取到的,事實上香港距離與內地通關已不再遙遠,需要的是認準目標,再加一把勁。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只要有屋,連凶宅都要!


危!舊樓「寄生樹」成鬧市「空中炸彈」


大文快報(2022.04.25)周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