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輪候公屋平均等6年 「綠地」真是禁區?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08-23

本文要點

「綠地」是否完全不能碰的禁區?倘發展「綠地」又有何限制?我們請來多名專家及學者,為大家「綠地」解碼。


新一屆政府視房屋土地供應為施政的「重中之重」,並提出「提速、提效、提量」造地建屋。規劃署數據顯示,本港一千一百平方公里陸地面積中,75%是未發展用地,當中包括大片的林地、草地及灌叢等,整體「綠色」用地比率高達66%。但與此同時,土地供應短缺一直困擾香港。


圖為大欖隧道收費廣場一帶的郊野公園範圍。(大公報)



公報记者 曾敏捷(文)、黃洋港(圖)


「行山時經常見到山下是一大片綠油油的地,我唔明點解話香港不夠地!」劏戶居民林女士偶爾會到郊野走一走,與很多行山客一樣,望着山野時,她會不由自主為眼前的美景讚嘆,但腦海亦湧現不少疑問:點解話香港房屋用地短缺?山下的用地是誰的?這些用地能不能用來建屋……?

  

香港陸地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當中只有約25%已發展,其餘75%土地仍保留較自然的面貌,主要涉及郊野公園、林地、灌叢、草地及濕地等「綠地」,佔本港土地約66%,遠超星洲的佔地8%。大部分未發展的地方,已被劃為郊野公園或其他形式的保護地區,受到法定保護。面對日趨嚴峻的房屋短缺問題,專家認為,解決問題不應該有思想「禁區」。

  

本港的郊野公園佔地約440平方公里,佔全港土地40%,是本港目前最大的受保護地區類別,當中大部分是政府土地,只有約1%是私人土地。至於散布市區或已發展地區外圍的斜坡和山坡、佔地約160平方公里的「綠化地帶」,佔全港土地約15%。兩者合共佔全港一半土地,遠超佔地79平方公里、佔比僅約7%的住宅用地。


  

團結香港基金曾有研究指出,香港的「綠地」比例,遠超倫敦的38%及新加坡的8%,反映香港目前的「綠地」比例明顯過高,嚴重擠壓了市民的居住和生活空間。基金建議,政府盡快檢討香港「綠地」合理的比例,同時加快研究「綠化地帶」的改劃潛力。


政府最新評估認為,本港長遠欠缺2600至3000公頃用地,其中房屋用地短缺達510至680公頃。

  

為滿足短中期房屋土地供應,政府近年已透過改劃「綠化地帶」,增加建屋用地,目前已「識別」出77幅具建屋潛力的用地,合共約227公頃,佔全港「綠化地帶」不足2%。但佔地最大的郊野公園,目前則並非政府優先土地供應選項。


  

學者:政策應適時調整 增土地供應

  

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土供組)成員、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講座教授鄒廣榮認為,政策不應一成不變,當政府掌握了更多資料,或社會環境轉變時,政策便應適時調整,靈活應變。土供組當年提出八個優先土地供應選項包括發展棕地、公私營合作發展私人農地、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其中32公頃用地建屋、維港以外近岸填海、在中部水域建造人工島(即「明日大嶼」)、發展岩洞及地下空間、在新界發展更多新發展區,以及發展內河碼頭用地。

  

鄒廣榮認為,高球場有了較完整的環評報告,政府可綜合考慮各方面的最新情況,檢視是否需要調整政策。但他提醒,發展郊野公園爭議較大,政府需審慎處理。

  

鄒廣榮又提到,除填海造地外,改變土地用途亦有助增加發展土地,例如發展棕地、私人農地等,「土地供應不怕多,目前最重要是加快供應,有多可以轉換為土地儲備,在需要時就馬上推出。」

  

專家:完善土地資料庫 助建立共識

  

「郊野公園佔40%、綠化地有1.6萬公頃,是多還是少呢?我估很多市民都無概念。」前土供組成員、香港公屋聯會會長王坤坦言,當年土供組的諮詢及討論,主要建基於18個土地供應選項,至於各類型土地分布情況及實際數量等,政府提供的數據相當籠統,故公眾對香港土地及供應的認知,可能只是瞎子摸象,難以建立公眾共識,甚至容易受到誤導。

  

王坤認為,郊野公園、綠化地等,都是未發展用地,長遠要有合適的規劃。他建議,政府完善土地資料庫,設立公開平台,方便公眾可隨時查閱及了解香港土地的具體情況及分布,「如果土地資訊都清清楚楚,我相信大部分市民都可以好理性咁分析要點做才是對香港好。」

  

劏房戶:不知何時能上樓


土地短缺衍生各樣民生問題,「貴、細、擠、耐」成為不少港人居住苦況的寫照。大批買不起樓、無法承擔私樓高昂租金的基層市民,只能蝸居空間細小、環境惡劣的劏房,他們都希望盡快「上樓」,入住租金相宜的公屋。


劏房戶林女士怕電費貴,夜晚睡覺不敢開冷氣,只開兩個風扇幫助通風。(大公報)


輪候公屋平均等6年

  

調查顯示,香港連續12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的房地產市場榜首,樓價中位數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高達23.2倍,即相當於不吃不喝23.2年,才能買得起一個住宅單位。

  

公屋輪候時間近年亦屢創新高,截至今年3月底,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升至6.1年,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輪候4.1年,均創下1999年以來23年新高。房委會上周更新數據,截至6月底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6年,微跌0.1年,但長者一人申請則仍是平均輪候4.1年。

  

輪候公屋排長龍,草根市民唯有租住劏房。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組去年報告顯示,2020年全港有逾10萬個劏房,有逾22.6萬名劏房居民,較2016年統計處數據激增逾8000人。劏房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6.6平方米,即約71平方呎,衞生環境惡劣,例如共用洗手間或廚房,缺乏採光及通風窗戶。

  

林女士租住荃灣一間約50平方呎的天台劏房,狹小的空間放下一張碌架床、一個雪櫃、一個床頭櫃後。該單位是「一開四」,她要與其他租客共用廁所和廚房,但租金加水電費,每月開支四、五千元。她因為有腳患,現時無業,靠積蓄和朋友支援度日,在沉重經濟壓力下,近日酷熱天氣下,也捨不得開冷氣。她有輪候公屋,但慨嘆不知道何時能上樓,「希望政府盡快起多啲公屋和過渡房屋,不要讓我們等太耐。」


大公社評 | 突破「禁區」覓土地 務實有為解民憂




行政長官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將在十月出爐,預料房屋土地政策會是重中之重。要切實回應市民訴求,有效增加房屋土地供應,既需短中長期的規劃,更要有果斷落實的行動能力。香港不存在「沒有土地」的問題,只有「做不做到」的問題。「上山」「下海」全方位覓地,突破各種所謂的「禁區」,破除各種利益藩籬,拆除各種政策法規束縛,只要能有助於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有助於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就應鐵了心全力以赴去做。

  

房屋土地問題困擾香港數十年,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這既說明了問題的複雜性,也反映了所要面對的巨大阻力。歷屆政府推出各種政策,也有各種各樣的「大討論」,雖能理清土地供應的問題,卻無法將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應當說,當前香港面對的不是如何增加土地供應的問題,而是如何盡快落實見效的問題。

  

「明日大嶼」與「北部都會區」是着眼長遠的規劃,已經形成較大的共識,也在有序推進過程中。目前最迫切要解決的,是短中期內增加土地建屋的政策。去年政府曾表示,正檢視「綠化地帶」用途,指出早前陸續進行改劃的210幅土地中,約三成涉及「綠化地帶」,但只佔香港約1.6萬公頃「綠化地帶」的2%。而由於不少「綠化地帶」的生態價值較郊野公園低,發展潛力可進一步提升。「綠化地帶」能夠落實發展值得全力支持,但也不能排除所要面臨的各種實際困難和時間成本,拓土建屋還可以再放寬視野。

  

本港的郊野公園佔地440多平方公里,佔總土地面積四成。郊野公園當然需要保育好,但一些公園的邊陲地生態價值低,不應視作為「一點都不能動」的「禁區」。事實上,相關土地鄰近基建及社區設施,且為政府所擁有,不需要動遷、賠償和安置,不論從工程、環保、時間和成本角度,都是「上佳」選擇。面對越來越嚴重的房屋短缺問題,不能簡單地把發展視為保育的對立面。正如有議員表示,現在有近20萬人住在劏房,公屋輪候時間越來越長,只需撥出一小部分公園邊陲地帶進行發展,就可以解決數萬基層市民的居住問題。

  

本屆政府上任後,展現出務實有為的新作風。新成立的「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和「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均已召開了首次會議,討論了一系列工作計劃,包括發展局將盡快制訂未來十年每年可供發展土地(即「熟地」)的供應預測,並在九月向「統籌組」匯報;發展局和環境及生態局將在九月提交具體法例修訂的工作方案,為如期於年底前向立法會提交條例修訂草案作準備,等等。這些努力值得肯定,各界也期待政府可以推出更果斷、更積極、更快見效的政策。

  

上月底,行政長官李家超到深水埗探訪劏房家庭後表示,不論公屋或一般土地房屋供應,政府都期望做到提速、提效、提量;政府會探討各項土地來源的可能性。這體現了他「以結果為目標」的作風。房屋土地問題是香港深層次問題,要有效破解絕非易事。但只要秉承「把全社會特別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為施政的最大追求」理念,一步一個腳印,一件一件幹起來,就一定能找到解決辦法。各界期待,即將出爐的施政報告,能為破解這些深層次問題邁出堅實一步!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香港3歲以下確診新冠飆9倍!


拆完全港寮屋需380年


落雨水浸 打風塌頂 寮屋戶慘過住劏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