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101計劃,了解一下!
國家教育部已部署101系列計劃,旨在通過深化課程、教材改革,探索培養學科領域人才的新型教育觀與發展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點項目,位於東莞的大灣區大學正在加速建設。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點項目,位於東莞的大灣區大學正在加速建設。中國科學院院士、大灣區大學籌建負責人田剛日前在東莞舉行的首屆松山湖數學論壇上表示,大灣區大學定位為新型研究型大學,將瞄準國際科技前沿開展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研究作為發展方向,重點建設數學等具有代表性的基礎學科;同時,將圍繞廣深港創新走廊的發展,構建理工科特色的學科體系,培養具備全球視野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也有專家建議,把大灣區大學打造成大灣區的「麻省理工」。
新能源與新材料
國家近年來大力支持數學發展,相繼出台多份加強數學研究的文件,成立多個國家級數學中心,實施「數學和應用研究」重點研發專項項目,數學在建設科技強國中被委以重任,加快數學研究已經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方向。據悉,國家教育部已部署101系列計劃,旨在通過深化課程、教材改革,探索培養學科領域人才的新型教育觀與發展觀。該計劃前期已啟動計算機領域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目前由田剛院士牽頭謀劃啟動數學學科領域相關工作。
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夜景鳥瞰效果圖。受訪者供圖
提高產業水平 數學是關鍵
「數學作為基礎科學之基礎,對助推相關學科領域交叉融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科技、經濟發展意義重大。」田剛在論壇上指出,廣東要進一步提高科技力量,提高產業水平,數學技術型研究體系非常關鍵;「廣東應該更加重視基礎研究方面工作,這不一定馬上就看到效果,但對於長遠的發展非常關鍵。」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學部主任江松在論壇上亦直言:「當前,隨着國際科技競爭的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關鍵技術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其根本原因還在於我們的基礎研究實力不夠強。」擁有強大的數學學科,才能有力地支持和支撐基礎研究的快速發展,推動「卡脖子」問題的解決和科技創新發展。
醫療創新與生命科學
「一流大學擁有一流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是決定區域競爭力和軟實力的重要引擎,是區域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田剛表示,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發展成為影響地區科技水平的風向標,離不開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東京大學等全球著名大學的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謀劃布局一所新型的研究型大學勢在必行,大灣區大學由此應運而生。
田剛透露,大灣區大學定位為新型研究型大學,瞄準國際科技前沿開展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研究作為發展方向,重點建設數學等具有代表性的基礎學科。「數學與應用數學」成為該校本科生培養計劃中首批設置的專業之一。該校還將圍繞廣深港創新走廊的發展,構建理工科特色的學科體系;結合國家科學城建設和大灣區發展,培養具備創新思維、全球視野,具備家國情懷和終身學習能力,具備解決複雜問題和創新實踐能力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
高端裝備與先進製造
國際化辦學 服務於本地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秘書長鄧江年此前亦指出:「大灣區大學應該跟一般意義上的傳統大學有所差別,首先應該是國際化辦學,其次是服務於本地。」他建議,大灣區大學應該更多偏理工辦學,打造成大灣區的MIT(麻省理工學院)。
記者了解到,大灣區大學計劃開展「一校兩區三功能」建設,同步在東莞的松山湖高新區和濱海灣新區威遠島設置校區。其中,松山湖校區主要建設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關大科學裝置、新型研發機構融合辦學的學科領域,設立相關領域研究生院和研究院;濱海灣校區主要開展主體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產教合作和國際高校合作、創新創業孵化以及行政辦公等。
新一代信息技術(大數據 、人工智能 、區塊鏈 、雲計算 、5G等 )
學科帶頭人 近半擁境外博士學位
大灣區大學作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大戰略項目,自籌建以來備受矚目。記者獲悉,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總投資超22億元人民幣,其第一標段項目已經全面封頂,預計於今年6月底交付,標誌着該校建設工作邁入新階段。根據計劃,大灣區大學擬於今年開始招生。目前該校聘有多位學科帶頭人教師,均具有海內外知名大學博士學位,其中境外博士學位獲得者接近50%。
松山湖校區佔地面積約256畝,總建築面積約24.8萬平方米;其中第一標段總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主要包括教學樓、宿舍樓、體育館及食堂等。而第二標段也已於去年8月開工,目前已完成基礎工程和基坑工程施工,正在全面推進主體工程建設,其中9號樓、12號樓基本封頂。目前整個松山湖校區已完成主體結構約16萬平方米,為大灣區大學辦學申報和開辦招生創造了良好條件。
松山湖周邊科企林立
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處於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環湖核心地帶,校園周邊各類高等院校、大科學裝置、新型研發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雲集。而「松山湖科學城」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也在加快補強基礎研究能力,完善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的創新生態體系。目前松山湖集聚了包括田剛等一批院士專家和400多位海內外知名科學家,建立起中國散裂中子源國家大科學裝置、松山湖材料實驗室、6所高等學校、23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以及國際創新創業社區等一大批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技術創新、中試和產業化的平台基地。
攜手港高校 助力產業升級發展
「通過重點建設數學等具有代表性的基礎學科,培養更多新型研究型人才、原始創新人才,以學科建設塑造產業創新力。這些人才將在多個國際科技前沿領域均有優勢,將對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高質量發展有很大推動作用。」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粵港高校可加強基礎研究合作,特別是在師資交流、技術攻關、實驗室合作、人才共同培養等方面深入合作。
芯片研發需研究型人才
毛艷華坦言,目前廣東的自主創新仍面臨基礎研究等「短板」,因此教育必須注重發展基礎學科,瞄準國際科技前沿,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而廣東製造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也需要核心技術、原始創新人才來支撐。
近期以ChatGPT為代表的智能聊天機器人備受關注,其對海量信息的整合運用及智能化處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以數學為基礎的算法研究水平。毛艷華說,灣區的芯片技術等創新研發,也都需要基礎學科培養出來的高端人才。新型研究型大學人才可以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醫療創新與生命科學,新能源與新材料,高端裝備與先進製造等領域有所作為,並助推產業升級發展。
「香港高校重視基礎研究,在原始創新方面也比較強,國際化水平高,因此大灣區大學可攜手香港高校在師資交流、技術攻關、實驗室合作、人才共同培養等方面加強合作;特別是大灣區大學作為內地高等教育改革試驗田,可以先行先試。」毛艷華稱,之前已成立的粵港澳高校聯盟也可進一步深化交流融通,包括促進優質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和深度應用,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等各方面的合作,助力灣區高校集群發展。
編輯:喬一
審校:蘇萊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