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勢所趨!通關最快20秒

大公報 大公文匯 2023-08-19

本文要點

從「一地兩檢」到「兩地一檢」。

新皇崗口岸完工後,將成大灣區交通新樞紐。

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後,跨境往來頻繁,便捷過關需求愈趨迫切。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昨日表示,為加強口岸處理能力,新皇崗口岸會實施「一地兩檢」安排並正積極研究推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兩地一檢」通關模式,即旅客只需排一次隊、檢查一次證件便可完成兩地出入境手續,料需時僅30秒他又透露,沙頭角口岸重建及興建新口岸時,亦會考慮「兩地一檢」。

有立法會議員認為,現時硬件及技術上已具備一定條件推進「兩地一檢」,期望兩地政府加快磋商,簡化通關流程,「很多市民希望一張卡就搞掂通關」。

廣東省政府致力推行「兩地一檢」出入境安排,即「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檢查模式,然而目前香港各口岸仍採用「兩地兩檢」或「一地兩檢」出入境安排。在昨日立法會大會上,多名議員關注特區政府與內地在「兩地一檢」安排上的商討進展,以及能否拓展至香港機場和水路口岸。

特區政府將規劃沙頭角口岸重建。

未來新口岸亦採新模式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回覆時表示,深港兩地政府正全力推展皇崗口岸重建,為了加強口岸的處理能力,兩地政府同意在新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安排,並正積極研究推行便民的「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免卻從前旅客需要攜同行李坐車到兩地的口岸大樓辦理出入境手續的不便,令整個通關體驗和效率大大提升。

鄧炳強進一步解釋,「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是一種嶄新通關模式,概念上與坊間提議的「兩地一檢」類同。在這種通關模式下,出入境雙方的自助通道或櫃枱將在兩地口岸邊界線上並排建立,旅客只需排一次隊、檢查一次證件便可經過出入境雙方的檢查區域完成兩地的出入境手續。「兩地一檢」通關時間預期會較現時快一半,約30秒可完成出入境手續。

鄧炳強續指出,特區政府在規劃重建沙頭角口岸及未來建設新口岸時,亦會研究採用同樣做法,實施「一地兩檢」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安排。

至於「一地兩檢」或「兩地一檢」模式能否擴展至香港國際機場及水路口岸,鄧炳強坦言在機場推行較困難,因為不同旅客出發到不同國家,涉及各國法例;水路碼頭複雜性高,地點和閘口也較多,所以暫時沒考慮在碼頭推行。

對於旅遊界議員姚柏良提出希望「一地兩檢」等模式應用在沙頭角中英街,讓更多旅客到訪該地。鄧炳強表示,當局現時正計劃開放沙頭角禁區,但中英街非正式口岸,需再詳細研究能否設立一個通關安排作旅遊用途。

提問質詢的李梓敬表示,過去接獲不少居民反映深港通關需同一步驟做兩次、輪候排隊兩次,希望可以更快捷通關,「一張卡就搞掂通關」。他樂見兩地政府有意推行「兩地一檢」的通關模式,形容是對香港一個全新發展及突破。他認為,現時部分粵澳跨境口岸已運用「兩地一檢」,值得借鑒,期望新皇崗口岸可在三年內完成重建,並落實更便捷的「兩地一檢」通關模式。

議員:「兩地一檢」大勢所趨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認為,市民期望便捷通關,「兩地一檢」通關模式是未來兩地通關的大趨勢,關鍵是做好系統互通。

特區政府於2019年年中已經就皇崗口岸重建以及實施「一地兩檢」的計劃與深圳市政府展開研究,並在2021年得到立法會通過支持議案。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表示,將來如有新口岸或舊口岸的優化和提升,「一地兩檢」是「基本盤」,但在「一地兩檢」的條件仍可繼續優化,結合科技應用,參考珠澳跨境青茂口岸,推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

大公報社評:
創新通關模式 助力灣區融合發展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昨日表示,為加強口岸處理能力,港深兩地政府同意重建後的皇崗口岸將實行「一地兩檢」方案;而未來在規劃重建沙頭角口岸及新建口岸時,會考慮推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兩地一檢」模式。


「一地兩檢」或「兩地一檢」,都是「一國兩制」框架下兩地對通關模式的探索。相比傳統的「兩地兩檢」,已在深圳灣口岸和高鐵西九站實施的「一地兩檢」,將常規口岸的中間地帶縮小為零,加快了通關速度,但仍然要兩次排隊,兩次查驗。「兩地一檢」就不同了,「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即市民只需要排一次隊,檢查一次證件,就完成了通關手續。


具體而言,香港市民北上內地時,只需要出示一次回鄉證;返回香港時,只需要使用一次香港身份證。如此一來,通關效率將提高一倍,30秒左右就可以過關,這是全新的體驗。


「兩地一檢」並非新事物,同為特區的澳門早就實施了。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澳珠旅檢大廳首次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創新通關模式,過關者無不拍掌叫好。2020年8月,正式通關的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使用了「兩地一檢」;2021年9月啟用的青茂口岸,成為澳門第三個「兩地一檢」口岸,這也是目前智能化最高的通關口岸。


香港在通關模式方面相對落後,當然不是技術原因,而是一些政治因素導致。前些年香港深陷泛政治化泥淖,反中亂港勢力「逢中必反」,全力阻撓高鐵西九站「一地兩檢」,危言聳聽什麼「割地」、「木馬屠城」,挑撥兩地關係。然而,一切陰謀論都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開通後,市民深刻感受到中央對香港的大力支持,感受到「一地兩檢」帶來的實實在在的便利,感受到接通全國高鐵網的好處,支持創新通關模式的民意大幅上升。


歷史已翻開嶄新的一頁。隨着香港撥亂反正,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並邁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政治障礙已被掃除。社會各界盼望特區政府衝破舊制度的束縛,以新思維、大動作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抓住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契機,把握住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機遇。


年初全面復常通關後,兩地交流熱絡,行政長官李家超上月帶領立法會議員訪問大灣區內地城市,切身感受到內地變化之大、發展動力之澎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香港必須快馬加鞭。立法會昨日聚焦創新通關模式,議員紛紛要求特區政府加快推動「兩地一檢」模式,行政立法高效溝通合作,令人印象深刻。


新皇崗口岸採用「一地兩檢」模式,這是一早確定的,在硬件建設方面已有相應的配套。然而,在軟件方面卻可以作出創新,可以採用「兩地一檢」的一些內容,使通關更加智能化,更為便捷,為未來正式落實「兩地一檢」作好準備。


重建後的沙頭角口岸或將成為香港第一個「兩地一檢」口岸,意義重大。沙頭角禁區是歷史的產物,隨着北部都會區的推進,港深合作的深入,昔日的禁區將是未來發展的焦點,曾分隔港深的中間地帶將變成為跨區合作的前沿,人口和經濟活動將大幅增長。發展沙頭角是一篇大文章,口岸的升級改造堪稱開篇之作,令人期待。



內容來源:大公報A1版

記者:鍾佩欣

報紙編輯:呂俊明 徐家寶

網絡編輯:蘇萊

審校:京辰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大文快報(2023.05.16)周二


千萬別來香港聽演唱會


國家又為香港奉獻了一個 「世界之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