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禁區解禁

大公報 大公文匯 2023-08-19

本文要點

特區政府最近透露,正計劃開放沙頭角禁區,明年首季開始,每日將開放1000個名額予市民觀光,在規劃重建新沙頭角口岸時,與深圳擬實施「一地兩檢」或「兩地一檢」過關安排。

前世今生|「日出沙頭 月懸海角」

「日出沙頭,月懸海角」,是清朝官員巡視大鵬灣在沙頭角所題的詩句,沙頭角由此得名。清末的沙頭角不但是小漁港,還是產鹽地,區內的東和墟墟市曾盛極一時。

1898年,英國強行租借新界並於翌年3月將沙頭角內一條小河溝「鸕鷥徑」(即現在的中英街)勘劃為中英地界,沙頭角從此一分為二。

1951年港英政府將沙頭角列為邊境禁區,居民出入必須出示禁區紙,到訪的親友須由沙頭角居民擔保,才得以進入;若要進入中英街,更須特別申領註明容許進出中英街的邊境禁區通行證。

▲70年代,位於深圳和香港交界處的中英街, 一 街分治,兩地執法人員絕不會越界。

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於2012年起分三階段開放其他邊境禁區,惟沙頭角至今仍未開放,「與世隔絕」。

村民嘆淪邊城:沙頭角,太落後了!

「真係想唔到中英街嗰邊(深圳方)發展得咁快、咁好!當時見那邊樓價漲了成百萬,就賣走了,想唔到現在漲多好幾倍!」沙頭角鹽寮下村漁民村村長李大貴(貴哥)向大公報記者感嘆道。

58歲的貴哥表示,沙頭角人口約3000人,大部分是鹽寮下村的前村民及其後代,因為地點隔涉和經濟長期落後,幾十年來不少居民或長途跋涉出外打工、或搬出市區生活另謀發展,沙頭角成了「邊城」。

▲村長貴哥認為發展沙頭角勢在必行,不能再是一潭死水。

在中英街港方檢查站前,不時有遊客在中英街的路牌前拍照打卡,這裏向前走一步就是深圳。不過,即使是沙頭角禁區的居民,都要另行辦理俗稱「R證」的禁區證才可進出中英街。

與中英街一溝之隔的新樓街,是當年沙頭角重要的地標和繁華地,騎樓下的商舖及兩旁的攤檔林立,經營的行業,由飲食、火水糧油、布疋、長生店、影樓、教育、藥材、傢俬、百貨、黃金錶飾、診所和街市等應有盡有,吸引了港深兩地遠近的鄉村、島嶼村民來趁墟。

如今的新樓街變得落魄凋零、十舖九空,只有騎樓下的「春蕾」手錶廣告招牌在風中搖曳着,無聲訴說着80年代國家改革開放初期中英街的故事。

沙頭角獨一無二 村民盼開放旅遊

沙頭角曾是新界北的繁盛墟鎮,因為喜歡這裏的農村風情,有市民在2012年由市區舉家遷入沙頭角,並在2017年在新樓街租下二樓單位,開辦「沙頭角故事館」,惟沙頭角禁區多年來一直未開放,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新樓街,已是十舖九空。

在接近零遊客下,「沙頭角故事館」無奈只能接受預約參觀,默默等了六年,靜待明年進一步開放,向遊客說好沙頭角故事。

「沙頭角故事館」的展品中最特別的是一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春蕾」牌手錶。在八十年代國家改革開放初期,內地人對黃金和手錶十分渴求,他們來到中英街都喜歡買金飾和手錶。春蕾手錶是當年產自上海的名錶,在內地信譽極高,在中英街非常熱賣。

歷史遺跡|碉堡戰壕 見證抗日血淚史    

日軍侵華期間,曾強迫村民在沙頭角山咀村修建碉堡。

除了中英街的獨特歷史和人文景觀,沙頭角還有東江縱隊和村民豐富的英勇抗日事跡。

昔日日軍佔領香港期間,強迫沙頭角村民修建的碉堡群和戰壕,戰壕連接水井,是日軍冷卻機槍和生活用水來源。碉堡全面封鎖了由鹿頸至沙頭角,以及由深圳方向至香港的重要出入通道和區域,嚴防抗日游擊隊。碉堡至今仍保存完好,這些都是日軍侵華的歷史證據。

學者建言|港深密切合作規劃 讓中英街重煥光彩

沙頭角去年開始推出試驗計劃,容許旅行團在周六、日及假期進入指定範圍觀光。

「現在正是全面開放沙頭角和中英街的最好時機。」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博士表示,深圳正全力推進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中英街本身就是一個好特別的出入境區域,鹽田區政府好希望中英街通過活化、重建等措施,打造成一個較特殊的跨境合作區。」港深雙方都在推進沙頭角發展的藍圖,雙方共同規劃沙頭角口岸重建,中英街在開放規劃上,香港可以同深圳密切合作,通過系列措施令中英街重新煥發光彩。

沙頭角擁豐富文旅資源      

「支持全面開放沙頭角!」身兼北部都會區發展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的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表示,自2008年開放以來,沙頭角已開放超過2000公頃土地,現只有沙頭角墟及近邊境地區為禁區,他認為有進一步開放的必要。劉國勳指出,沙頭角適合作為生態、文化的旅遊發展,上址蘊藏豐富的客家文化外,還有不少文創活動,沙頭角更為早年日軍侵華時期,抗日東江縱隊的活躍地,可設置愛國文物徑,增強港人愛國意識。他又說,上址再配合發展國際消費中心,加上整體的基建配套,便能打造旅遊、文創及消費的區域,因此應盡快透過政策,讓沙頭角活起來。

大公報社評:
推進沙頭角發展 開放禁區正此時






 

「邊境禁區」是歷史產物,必然隨着時代的前進而消失。現在,隨着特區政府釋放加快開發沙頭角的訊息,沙頭角終於迎來華麗變身的契機,這是北部都會區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必然要求,更是當地居民的強烈呼聲。


「日出沙頭,月懸海角」。沙頭角因美景而得名,這裏曾為海港和產鹽地,商旅雲集,更曾通過火車。但自從被港英政府列為禁區,沙頭角發展長期處於冰封狀態。上世紀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初期,沙頭角中英街成為眾多內地居民一窺香港繁華的窗口,一度重新熱鬧起來。但香港回歸後,多個口岸開放,沙頭角再度沉寂。在各方強烈呼籲下,自2012年起,特區政府分三階段開放「邊境禁區」。沙頭角已釋放超過2000公頃的土地,現時禁區只剩下沙頭角墟及邊境地帶,但總體來說,沙頭角發展極其緩慢。


令人欣慰的是,沙頭角開發近來已提上日程。去年開始,沙頭角實行第一階段開放,周六、周日和公眾假期接待旅遊團,但只能在指定地點停留半小時至一小時。今年初開始,旅遊團人數增至每日700人,個人遊增至每日300人,且每日開放。到明年初,每日接待遊客數字將增至1000人。不能大幅開放的原因,是各方面設施未能配合,接待能力嚴重不足,也有人擔心突然有太多遊客湧至會打亂日常生活的節奏。


推動沙頭角發展已是社會共識。發展要有緊迫感,速度太慢,跟不上時代變化,追不上大灣區建設的步伐,不符港人期望。首先,特區政府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沙頭角是其中一塊重要拼圖,不能「獨缺」;其次,深圳市為發展沙頭角一帶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經有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和路線圖。當然,全力推進沙頭角發展不能只靠深圳,香港這一邊必須全力動起來,乘熱打鐵,共同努力將沙頭角建設成大灣區的一個重要示範區。


沙頭角擁有豐富的文旅資源,這裏山水俱佳,風光旖旎,生態環境一流;這裏蘊藏豐富的客家文化,有不少文創活動地區;沙頭角更是當年東江縱隊的活躍地區,可發展愛國文物徑。而作為沙頭角核心的中英街,堪稱「禁區中的禁區」,是香港與國家一度分開但血脈相連的歷史見證,也是內地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發展成為地區性乃至國際性旅遊消費區,極具潛力。


發展沙頭角近日再添動力。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近日談到重建後的皇崗口岸將實施「一地兩檢」方案時,表示特區政府積極研究創新通關模式,重建後的沙頭角口岸將率先實施「兩地一檢」方案,釋放出加快推進沙頭角建設的重要訊息,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昔日禁區將成為未來發展的熱點和跨境合作的前沿陣地,令人充滿期待。



內容來源:整合大公報A1、A2、A3版

記者:盛德文、黃山

報紙編輯:呂俊明、徐家寶

網絡編輯:林犀

審校:京辰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這次,變了!


這是脫口秀歷史上最經典的名場面


大勢所趨!通關最快20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