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聽說,香港這個書展各種書都有

大公報 大公文匯 2023-08-19

本文要點

有入場書迷表示,香港書展有不同國家、各地文化的書籍,體現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角色。

第33屆香港書展昨日開鑼,一連七日在灣仔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這次是社會全面復常後首次舉辦,場內人頭湧湧,當中有大批內地遊客。
有入場書迷表示,書展有不同國家、各地文化的書籍,體現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角色。有參展商說,推售的中國傳統文化書籍和外國社科書籍,最受書迷歡迎。

書展除一般中文書,亦設有英文書區及兒童書區,方便一家大小的需要。(大公報記者 麥潤田 攝)
由貿易發展局主辦的「香港書展」昨日開鑼,同場還有「香港運動消閒博覽」及「零食世界」,共有來自36個國家及地區近780家參展商,入場人士可以憑一張門票逛三個展覽。在書展場內,有匯聚香港、內地、海外的琳琅滿目書籍,亦有展示嶺南文化的黃飛鴻特別展區和廣東主題館、富有草原風韻的內蒙古主題館。展出近30個國家及地區的文學及文化藝術品的「國際文化×藝術廊」散發獨特魅力,吸引市民駐足,學習幾句有趣的外語,聽一聽用各國語言朗誦的地方詩詞。
「特別感受到香港的多元化」
場內氣氛熱鬧,不少人拖篋入場「掃貨」。來自深圳的王先生說,很多年前來港曾到過書展,昨日特意再來,認為只有這裏的書展能見到各個國家和不同文化的書籍,書展能發揮香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角色。他又說今年書展安排很好,參觀的人很多,但不算擠迫。他喜歡看歷史類書籍和小說,打算花三、四百元購買。
劉女士與家人從內蒙古來香港旅遊,剛好路過會展中心便逛逛書展。她說以前很少有機會參與如此大型的書展,「知道香港在文化交流方面做得很好,這次也特別能感受到香港的多元化、文化的匯聚。現在正考慮買本英文的兒童讀物帶回去給小朋友學習!」
下班才入場的Chloe說,每年都會來書展購書,尤其喜歡人文社科類書籍,在書展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社科類書籍,較曾去過的其他地方的書展,更容易找到心儀的外文書。她認為香港是多文化共存的城市,對讀者及書商都是良好的文化交流平台。

實時直播 讓書迷身臨其境
香港中和出版社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鳴華表示,中國傳統文化書籍、外國社科書籍和小說均很受歡迎。他稱香港不是文化沙漠,而是經濟與文化共進的結合體,市民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類的書籍都有很高的接受度,足見香港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高度包容。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克凌說,外語學習類的書籍、中國傳統名勝畫冊及外語文學書籍均受讀者歡迎,今年書展推薦香港本地作者撰寫的外語學習書籍,及由英國作家書寫的70年代香港少年的成長故事。期望將正面的書籍推薦給讀者,說好香港故事。
中華書局在書展進行實時直播,推薦不少熱門繪本及兒童文學。中華書局副總編輯杜辰稱,「直播營銷是我們自疫情期間就進行的嘗試,如今雖然通關了,但我們還是預期有一些讀者未能來到香港,想通過社交媒體的直播讓書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看看旅遊書「當去過」?
全面復常,港人紛紛出外旅遊,在疫下大受打擊的旅遊書是否可以「起死回生」?在書展場內,有書商以100元7本的特價,將舊版旅遊書清貨;有書商則推出今年最新版的旅遊書。大公報記者在現場觀察,駐足翻看旅遊書的人不在少數,但買書的人不算多。

減價清舊書 睇多購買少
市民陳先生表示,雖然100元7本的價格有一定吸引力,但是認為「舊書對實際旅行沒有太多實際的參考價值」,因此不考慮購買。他稱疫情期間沒有出外旅遊許久,現在看旅遊書,有種「看看旅行書過眼癮,就當去過了」的感覺。
大學生張小姐表示,拿起旅遊書翻看是因為「覺得封面很有特點」,感到好奇於是拿上手,但若是自己出外旅遊,不會考慮特地購買旅遊書,認為外出旅行要帶行李已經不夠方便,也「無謂再帶多一件重物」,寧可在出發前上網查看旅遊攻略、記錄在手機內。
書迷:電子書無法取代實體書
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昨天開鑼,今年是通關後首個書展,有大批市民等候入場。大公報記者訪問了11年來排頭位的「頭號書迷」,他今年通宵排隊10小時,逛書展約2小時,買了心儀作者的新作,入書展就是為了搶購作家的簽名書。有書迷說,實體書的書香與保存價值,非電子書可取代。
縱使實體書銷量正在逐年減少,電子書與實體書已並存約20年,但每年的書展場外總是有長長的人龍,當中包括昨日凌晨12時已到達、排在隊伍頭位的杜先生,等了10小時,書展開放時間一到,大門打開,他第一時間奔跑到目標攤位,拿到作家林詠琛的親筆簽名新書。
年逾40歲的杜先生是林詠琛的忠實書迷,自2011年起,每年為了得到她的親筆簽名新書,必定預早一晚到達現場,第一個走到攤位付款購買,成為第一個獲得親筆簽名新書的讀者。
對於實體書會否被電子書淘汰,杜先生說,「我接受不了看電子書,我拿着手機不如用來打機算啦。」他稱多年來到書展搶購簽名書已成習慣,「搶簽名版實體書一刻的興奮和滿足感,是看電子書或網購實體書難以感受到的。」
電子書只是「冷冰冰」的閱讀器
有別於杜先生,書迷朱先生在一個攤位逗留了約10分鐘,慢慢挑選,喜獲三本關於香港歷史的圖書。他告訴記者,「平時喜歡看香港歷史相關的書籍,雖然都會去書店,但書展可以一次過去各書商攤位尋書。」
朱先生也經常看電子書,但對實體書堅持着一份熱忱,「實體書拿在手上『實在啲』,而且有些書可能會絕版,收藏價值很大。」他指着書展內的人潮向記者說,「每年書展都咁多人,實體書絕對不可能走上末路」。
三聯書店出版經理梁偉基稱,隨着電子書興起,近十年實體書的印刷量逐年減少,但每年新出版的實體書仍維持30至40本,他對實體書前景並不悲觀,「我接觸過很多讀者,他們仍然對看書有追求和期望,電子書是『冷冰冰』的閱讀器,但實體書可提供一種物質感和觸感,可以聞到書香,實體書是讀者和作者深入聯繫的載體。」
6位粵劇小演員 聲演詩歌發聲書
今年香港書展的主題是「童來悅讀少年時」,重點推廣「兒童及青少年文學」,童書和青少年書籍廣受關注。小白楊出版社和中華教育聯合推出《詩之教》發聲書系列,以新的拓展方式向少年人傳遞詩歌之美。
《詩之教》發聲書系列一套三冊,分別以「隨大詩人遊名勝古蹟」、「隨大詩人細味人間情」和「隨大詩人欣賞格律美」為主題,精選30首古典詩歌,輔以解析,再由來自聲輝粵劇推廣協會的6位9至16歲的粵劇小演員粵語朗讀,並以他們的粵劇演出形象為版本,由Team Green設計一套立體木拼公仔,隨《詩之教》一起出售,致力打造有聲、有圖、有玩具的文創類書籍。為照顧更多讀者需求,該書亦配有內地小朋友的普通話朗誦。

一眾嘉賓與粵劇小演員合影。(大公報記者 劉毅 攝)
小白楊出版社董事長林光如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出版書籍提升年輕人對中華歷史文化的認識,今次出版的這套書籍,也希望能令更多年輕人了解粵劇之美,喜愛上中國粵劇文化。」提及為何邀請粵劇小演員朗誦詩歌,出版策劃總監蔡嘉亮道:「粵劇小演員感情都很到位,由他們朗誦詩歌,既有節奏感也有感情,最是合適不過。」她希望購買書籍的讀者能夠一邊閱讀、一邊聽書、一邊砌木拼公仔。
參與閱讀的粵劇小演員告訴記者,參與朗誦收穫頗豐,也因此更加熱愛中國的詩文化。利文喆認為誦讀古詩,有助認識更多的詩歌;鍾天睿則認為讀詩能夠溫故知新,重新了解一些詩歌之意境;蔣卓婷則表示,參與之前並非接觸過每一首詩歌,也不知其真實含義,今次的經歷,令她更加了解詩意和朝代故事。
房協教育桌遊 講解屋邨歷史

香港房屋協會今年首次參與書展,推出首創的教育桌遊「宅星鬥士」,將房協出租屋邨的歷史融入棋盤設計,圖文並茂介紹香港房屋發展歷程。參加者在現場免費試玩後,可獲贈一套遊戲帶回家。房協行政總裁陳欽勉稱,希望透過遊戲讓年輕人增進房屋知識,鼓勵長幼一同參與,互相分享昔日房屋故事和生活點滴,促進跨代共融。


房協行政總裁陳欽勉與年輕人一起率先試玩「宅星鬥士」教育桌遊。(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 攝)
房協在書展的攤位,設計以全港首個公共出租屋邨上李屋為藍本,展示晾衫竹、雙層碌架床、舊式電視機等復古裝置,入場人士可以打卡影相,找尋屋邨記憶。
未來工程師賽 培育小科研人才
新鴻基地產新閱會今年繼續與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合辦「新地齊讀好書x未來工程師大賽」,透過一連串活動,鼓勵中、小學生發揮創意,設計改善生活的科技應用。比賽接獲來自122間學校、超過800名學生提交287份作品,數量較去年多逾倍。嗇色園主辦可立小學的「智能魚缸監察系統」奪得小學組「智慧生活」一等獎,系統可自動量度室內氣溫、水溫,裝設定時自動餵食器,數據傳上IOT平台,讓繁忙的香港人遙遠監察魚缸數據。
鳳溪第一中學的「栽·ful」奪得初中組「綠色創科」一等獎,透過自動化水耕系統,自動調節種植環境,讓任何人都能輕鬆進行水耕種植。高中組「藝術科技」一等獎是拔萃女書院的「FLAI(Follow to Learn An Instrument)」,善用AI監察及機器學習技術,為用家提供如何改善演奏姿勢的提示,提高學習和練琴的成效。
優勝作品會在新閱會的書展攤位展出。此外,他們會贊助2000名學生遊書展及買好書。


內容來源:大公報A7版

記者:劉碩源 王亞毛 黃珏強 顏琨 劉毅 易曉彤

報紙編輯:劉仁杰 王彩洋
網絡編輯:津津
審校:京辰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大文快報(2023.07.19)周三


憂!醃菜現毛髮昆蟲


下周又有颱風?料更逼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