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它們的故事給香港什麼啟示?

大公文匯 2023-08-19

本文要點

刁發興7年來為野生象群保育工作默默奉獻,運用高科技助力打造亞洲象繁衍樂園。

據新華社報道當前,雲南省野生亞洲象數量已達300多頭,主要棲息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臨滄市。每年7、8月,亞洲象大批量進入普洱,與亞洲象幾乎同作息的亞洲象預警監測隊變得更加忙碌,刁發興是其中一員。

今年48歲的刁發興2016年加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亞洲象預警監測隊伍,7年來為野生象群保育工作默默奉獻,運用高科技助力打造亞洲象繁衍樂園。外國學者評價中國保育成果說:「對於亞洲象來說,沒有比中國更安全的地方了。

中國野象出現「嬰兒潮」,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標誌性成果。圖為野生亞洲象在雲南江城縣稻田覓食。(新華社)

2011年,18頭亞洲象從鄰近的西雙版納州景洪市來到江城縣,隨後定居下來,當地野象最多的時候一度達到70多頭。2016年,江城縣成立了亞洲象監測隊,對野象活動區域24小時不間斷監測,並運用「亞洲象預警」APP地圖精準定位,及時向村民通報野象蹤跡。監測亞洲象還不時伴有危險,這幾年,陸續有隊員離開。當年的「老隊員」,如今只剩下刁發興一個人還在隊裏,擔任隊長一職。

刁發興(中)和隊友在通過手機中的「亞洲象預警」APP查看野象蹤跡。

趕在百姓幹活前找象發預警

7月19日深夜,刁發興駕駛皮卡車熟練地穿行在黑夜中的山間小道上,不一會兒,抵達了曼克老村所在大山的邊緣。他的隊友李江偉和方愛明剛從牛棚裏出來,操作無人機升空。「下午有8頭象在這附近,離村寨太近了,我們要找到牠們。」刁發興小聲說。

無人機升空之後不到一分鐘,遙控器顯示屏上出現了幾個紅色的亮點,幾頭大象在一片農田中「大快朵頤」。「怎麼只有7頭!」李江偉有些着急。「附近找找,應該不會走遠。」刁發興對李江偉說。不一會兒,操作屏幕上出現了一個小小的紅點。「原來躲在這裏!」刁發興把畫面放大,一個大象的圖像出現了,「牠在吃芭蕉,距離我們不到50米。我們今晚要一直觀察牠,看看牠會不會從別的方向繞到村裏來。」這一天晚上,刁發興和隊友一直守到凌晨1點多,直到看着那頭大象移動到離村寨比較遠的河邊玉米地裏,才如釋重負地結束工作。

四個多小時後,刁發興回到深夜裏監測大象的地方,操縱無人機尋找大象。「要趕在老百姓出去幹活之前,把象找到發出預警,讓老百姓知道哪裏能去哪裏不能去。如果象走到公路上,要把路兩頭堵了,不能讓車、人進去。」刁發興說。

雲南西雙版納野象谷大象醫生保明偉,帶着大象進行野化訓練。(新華社)

除了早出晚歸,還伴有危險。有一次下大霧,象的位置無法確定,刁發興騎着摩托車到山上去找,竟然騎到了大象群裏。「差不多從大象肚皮底下騎進去了,牠反應過來追我已來不及了。」「一般人幹不了,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然後還要有責任感。像你要賺錢啊什麼是不可能的,工資就那麼點,所以還要有點奉獻精神。」刁發興說。

2021年,「短鼻家族」15頭野象的北上故事引起全球關注。象群最終在人們護送下,平安返回牠們最初出發之地。對象群踩踏作物、偷吃玉米、破壞房屋等行為,親歷的村民保持極大愛護與寬容,繪就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美好畫卷。「對於亞洲象來說,沒有比中國更安全的地方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西班牙籍科學家阿荷穆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評價說,中國制定了非常好的亞洲象保護政策,成效令人矚目。




話你知|野象家族知多啲
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陳飛介紹,一個家族通常有8到15頭野象,由最年長雌象擔任首領,引導遷移、覓食和休憩。種群數量增長到一定規模,血緣關係較近的姊妹或母女帶着自己子女成立新家族,尋找新棲息區域。亞洲象每天所需食物和飲水多,所以不停地遷徙覓食尋找水源,以及補充鹽分的「硝塘」,如河流轉彎的地方,因轉彎處水流放緩,鹽分有所沉積。過程中,一個家族或會與別的家族合群,然後再分開,分家和合群均為滿足個體及群體更好地生存繁衍。

保護區建「食堂」 短鼻家族開枝散葉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世界大象日的設立,旨在呼籲人們關注陷於困境的大象。全球氣候異常、人類活動加劇,特別是盜獵行為嚴重威脅着大象生存。地球上現存的象僅有兩個屬兩個種,分別是亞洲象和非洲象。亞洲象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普洱和臨滄。雲南省在亞洲象分布地區建立總面積約51萬公頃的保護區,並給野象建「食堂」,修復改造亞洲象食源地9000多畝,最大程度避免人象衝突。

2021年,「短鼻家族」15頭野象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出發,開展歷時110多天、1300多公里的長途旅行,最終在人們護送下平安返回老家。此後,「短鼻家族」一直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猛養片區及周邊活動,並於2022年6月分成兩群在不同區域活動。「野象分家」反映出中國野象健康繁衍。「短鼻家族」已擴大到20頭,一線監測員反饋,活動在西雙版納和普洱境內的野生亞洲象群,近年來幾乎每個象群每年都有象寶寶出生。

1976年,雲南野象數量僅剩下不到150頭,到2021年底增長到360頭左右。在全球亞洲象數量減少的大趨勢下,雲南亞洲象種群正進入快速增長期,出現「嬰兒潮」並不斷壯大和分家,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標誌性成果。

大公社評|發揮香港優勢 講好中國故事





兩年前,雲南一群野象走出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一路北上,引發國際關注,圈粉無數,成為世界範圍內呈現出的最精彩中國故事之一。野象平安往返,絕非偶然,背後是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以及巨大投入,也是無數名普通「護象人」的默默付出,這些都生動詮釋了中國發展的動人之處。保護野象的故事,對香港而言具有啟發意義,如何用好優勢,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既是香港特區的使命責任,也是發展的機遇所在。


2021年,「短鼻家族」15頭野象沿途北上,最終在全球注目之下,平安返回牠們最初出發之地。許多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對象群踩踏作物、破壞房屋等行為,親歷的村民保持了極大的愛護與寬容,繪就了一幅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雲南江城,這樣的美好畫卷已經持續了12年,背後是政府的高效統籌協調,以及一個個普通「護象人」的努力。


保護野象的故事每天都在繼續。為掌握象群每年的遷徙實況,有關部門出動了由數百工作人員、數十輛車和多架無人機組成的工作隊;為減少對居民生活區的影響,準備了數噸鳳梨和玉米引導象群改道;為打消民眾顧慮,相關損失全部由地方政府和保險公司賠償。正是在多方的精心呵護之下,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野象群的數目已經增長了一倍。正如有外國科學家接受媒體訪問時所說:「對於亞洲象來說,沒有比中國更安全的國家了。」


野象得到全世界的高度關注,不僅僅因為野生動物本身,還在於背後體現出來的人文關懷,以及中國為保護野象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同時,也與更能打動人心的傳播方式密不可分。由小見大,順其自然地展現了保護生態的宏大議題,這不僅刷新了各國民眾對中國的認知,也塑造了更可親的中國形象。


對於香港各界來說,關注野象遷徙之餘,更應關注背後的傳播模式和積極意義。事實上,令事件得以在全世界廣泛傳播的,就包括了香港媒體在內的推動作用。香港應當吸取經驗,思考如何從機制上作出創新,從文化、藝術、創科等範疇切入,推動中國故事的更有效傳播。


香港作為東西方文化匯聚交流的國際城市,資訊自由流通,熟悉西方的傳播話語體系,本身就具有獨特的傳播優勢。更何況,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對香港的角色作用寄予厚望。其實,傳播的媒介不僅僅在於新聞媒體,同時涵蓋電影、音像、漫畫、文化旅遊以至網絡媒體等不同範疇。特區政府可以考慮設立專門基金,鼓勵各界更好地發揮優勢,為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出力。


野象群遷徙的故事還在延續。「護象人」為保護象群,不惜將生死置之度外,令人感動。其實,中國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動人故事,還有各種各樣的人文敘事。對於香港來說,應當嘗試構建融通中國與世界交流的話語概念與闡釋方式,打通中西方受眾的共鳴點,增強話語傳播親和力;長遠而言,更要助力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改變長期受西方話語體系擠壓而處於的被動狀態。這是「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的重大使命責任,也是香港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內容來源:大公報A1版

報紙編輯:王旭 徐家寶
網絡編輯:津津
審校:京辰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大文快報(2023.07.23)周日


內地中考爆「回流生」造假 家長:無法容忍!


香港颳起「余華旋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