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這張規劃圖,代表中央的全力支持

大公報 大公文匯 2023-12-25



本文要點

特區中的特區,一把子期待!

為推動河套合作區建設,促進創新要素在大灣區內便捷高效流動,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近日組織編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法定圖則(草案)》(以下簡稱《草案》)。

城鎮單元編號為FT04-10的科創發展區內將預留與香港園區的跨境通道,實現雙方園區科技人員便捷往來。圖為河套深圳園區皇崗口岸片區。新華社

草案指出,位於口岸綜合服務區與居住生活區之間的科創發展區,將攜手香港園區共同打造國際一流科研實驗設施集群,打造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新標桿。該單元內預留與香港園區的跨境通道,實現雙方園區科技人員便捷往來。居住生活區規劃居住人口約5.4萬人,重點打造國際化的高品質生活配套區,建設相應的配套設施。

皇崗口岸規劃效果圖。

《草案》提出,立足深圳園區現有口岸設施分布、土地空間條件、區域建設基礎,主動銜接香港園區空間功能布局、建築形態,構建「一心兩翼」的總體空間格局。

協同創新區 距香港園區不足200米

為滿足國際化、多元化、高標準的城市公共服務需求,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和企業集聚。構建完善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配套建設與居住社區、產業社區、科學社區主導功能相適應的各類社區服務設施,實現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覆蓋率100%。

協同創新區規劃效果圖。 

規劃區將與香港園區協調重點公共服務設施的類型和布局,針對與香港緊密聯繫的保稅區和協同創新區規劃布局深港共享的科技展示、會議展覽等設施,結合跨境交通的安排,促進服務設施共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分析,深港跨境交通的完善,將推動以人才為核心的創新要素在兩地間實現同城化流動,從而將深港打造成為科創共同體。

深圳河岸規劃效果圖 。

《草案》透露,河套深圳園區未來將新增軌道線路。規劃控制福田南路、金花路等軌道交通走廊,為規劃軌道線路預留空間。結合皇崗口岸貨檢功能的遷出,河套深圳園區將整合原口岸貨檢區用地,規劃為「協同創新區」,距離香港園區直線距離不足200米,與香港園區統籌規劃,布局各類實驗室和科學研發功能,建設國際一流的科研實驗設施集群。

同時,未來深圳園區將整合兩大口岸和各類交通設施,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口岸門戶,規劃引入穗莞深城際等,攜手香港園區鏈接香港新田科技城、深圳光明科學城等灣區重大科創平台,促進香港、深圳及灣區科學活動的交流互動。

特首:讀懂河套規劃 把握機遇

未來深圳園區還擁有深港之間密度最高的跨境通道。在現有皇崗口岸、一號通道升級的基礎上,引入香港北環線支線,並在「協同創新區」規劃新增跨境通道,便於深港園區的深度跨界互動,便於深港科研人員的工作和生活。余凌曲表示,深港園區間跨境通道的建設,使得兩地園區具備「同城化」特徵,科研人才跨境工作、生活以及兩地人才交流合作也有了更大便利性和可行性。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27日在香港《文匯報》創刊75周年慶祝儀式致辭時,鼓勵有志於創新、創業的年輕新一代,多加認識《河套規劃》,因為這份規劃正正代表着中央對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的全力支持,更代表着各位創新創業者在大灣區舞台上大展鴻圖的美好未來。

生態保護|規劃濱河綠帶 攜手保育濕地

根據《草案》,為構建深港協同的整體形態,營造鳥類友好型園區,綜合考慮一河兩岸城市風貌、鳥類飛行高度等要求,河套深圳園區將新增建築採用建築高度分區管控,總體形成由深圳河向城市腹地建築高度逐步提高的城市空間形態,攜手保育沿河兩岸濕地。河套深圳園區與深圳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緊緊相鄰,作為全國唯一處於城市腹地的紅樹林保護區,該保護區已成為重要的鳥類棲息地,每年超10萬隻候鳥在此駐留,記錄有鳥類約200種。

《草案》特別提出,將營造鳥類友好型園區、鳥類友好型建築,對規劃區新增建築採用30米至200米不等的建築高度分區管控。並以深圳河為藍綠廊道,建立深港對話的重要景觀聯繫,建設深圳河濱水公共空間,協調深圳河兩岸建築景觀布局,沿深圳河規劃寬度不小於25米的濱河綠帶,實現沿河空間的串聯貫通和兩岸濱水空間的互動。構建「深圳河與深圳灣一體」的綠色生態網絡,串聯中心公園與深圳灣濱海岸線。

生態保護|打造「海綿城市」 拓低碳示範區

《草案》希望將河套深圳園區打造成綠色低碳園區。《草案》提出,加強「海綿城市」建設,雨水宜以入滲調蓄為主,並適度收集利用,生態用地等非城市建設區宜以雨洪收集利用為主,強化徑流管理。河套深圳園區將廣泛採用國際先進的綠色城市建設理念,彙集資源管理、新能源利用、廢棄物管理、信息與通信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規劃區單位建築面積平均能耗符合國家《公共建築節能設計標準》節能設計要求,碳排放早日達峰並滿足減排要求,建設成為低碳生態示範區。

河套深圳園區的連片整體開發區域,將結合建築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天然氣冷熱電聯供冰蓄冷及水源熱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集中供冷設施,實現能源綜合利用;鼓勵使用新型能源和建築節能技術,新建、改建建築綠色建築技術應用率達到100%,公共建築能耗監測覆蓋率達到100%。規劃區還採用分質供水策略:在提高飲用水質量的基礎上,提升再生水利用率和節水效能,達到節省高品質自來水,水資源高效利用的目標。


內容來源:大公報A1

記者:毛麗娟
報紙編輯:王 旭、馮自培
網絡編輯:蘇萊
審校:京辰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國家重磅落子!


不想八卦……但這確實太好嗑了!


經此一役,它再沒有對手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