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港之前,先補上這堂課
來香港求學前,先補上這堂「防騙課」!
去年10月,一名來港讀書的19歲遼寧男生,接到一通假冒公安的電話,指他涉及跨國洗黑錢案,致使他不斷問親友借錢向騙徒繳款,前後共被騙200萬元。最終,這名男生因不堪騙徒壓力而選擇輕生,其父母得悉事件後趕到香港協助調查,悲痛不已。
來自山東的中大校園防騙大使黃瑩瑩分享防騙經驗。
由山東青島來港在中大讀博士的黃瑩瑩,如今已是一名校園防騙大使。她坦言自己也曾接到過詐騙電話,當時騙徒自稱內地出入境人員,指其護照被非法盜用,需配合辦案,她一開始警戒心很重,自己護照並無丟失,她要求對方提供派出所地址及警員編號,對方不但提供正確資料並要求她不要拖延,她半信半疑下被騙徒要求下載一個手機應用程式。她立即向朋友請教,其朋友馬上指出這是詐騙電話及切勿下載程式,她及時掛斷電話才避過了騙局。
黃瑩瑩的朋友亦曾險些墮入騙案,在WhatsApp上收到朋友要求轉賬的信息,他當時感到懷疑於是致電求證,才得知其友人的WhatsApp賬號被騎劫被用於詐騙。
新界南總區一直都是「港漂」的熱門聚居地之一,區內有很多著名學府和工商機構、科研園區等,但涉及「港漂」遭遇電話詐騙的案件亦較多。
有學生指,不少內地來港求學的學生不時遭遇與內地有關的詐騙案,包括訛稱受害者非法入境、干犯洗黑錢,被冒充內地官員的騙徒發送所謂「逮捕證」,以及墮入求職或刷單騙局等。
「一哥」警務處處長蕭澤頤透露,以新界南總區一所大學為例,單在2023年10月至11月,已接獲15宗涉內地學生的騙案,當中11位學生在電話騙案中合共被騙超過840萬元,情況令人憂慮。
「港漂」為何易受騙?
受害的「港漂」由內地來港離鄉背井,不熟悉香港執法部門的運作,亦普遍不認知「公安不會跨境執法」的事實。當騙徒假扮公安或香港警務人員,向他們訛稱其涉嫌洗黑錢或其他違法行為,便容易誤信騙徒,洩露個人戶口資料或向對方轉賬,動用家人提供的數十萬至百萬元生活費甚至借錢繳交騙款。
有些受騙學生不太願意告知或詢問親友以免對方擔心,想自己解決問題。繳付騙款之後,騙徒卻往往變本加厲要求繳付更多金錢,受害者因此承受龐大壓力。有些家長沒特別留意子女如何使用這些生活費,直至子女欠下一大筆巨債才得悉子女受騙,這無疑助長了騙徒。
受害人的銀行戶口在內地開戶因而無法提供銀行文件,再加上部分港漂學生留港讀書的時間不長,甚或因騙案遭受創傷而終止學業;而警方調查需時,警方落案檢控騙徒時,受害人或難以配合警方檢控程序。
「港漂」該如何防騙?
沙田警區重案組高級督察何灝庭指出,大學教職員的關愛、其他同學的提醒、警方及其生活圈子內可接觸的防騙資訊非常重要,他提醒港漂學生遇到困難時要多分享,不要嘗試獨自解決問題。
新界南總區防止罪案辦公室主任陳詠君呼籲「港漂」或市民,遇到懷疑騙案時,謹記「防騙三式」 、「三不」及「三求」。
「三不」即是「不接聽,不輕信,不轉賬」;
「三求」則是「求助,求教,求救」,即尋找身邊的親朋好友分析事件,請教長輩人生經驗或非政府組織建議,以及致電999向警方求救。
警方提醒,警務人員和銀行職員在任何情況下均不會要求市民披露個人資料或銀行認證資料,也不會要求市民轉移款項到任何賬戶。可通過指定聯絡號碼直接與銀行或協調中心聯繫,以核實來電者的身份。
手機下載「防騙視伏App」,可幫助查核IP Address 、網址、電話號碼和戶口號碼,若資料是在「防騙視伏器」資料庫內就會作出一個顯示,包括高危有伏、疑似有伏、提防有伏及未有記錄。如果顯示是高危有伏,即是代表這個戶口曾經涉及騙案,不要再轉錢給這個戶口。
為了保護隻身來港、人生地不熟的港漂群體,新界南總區防止罪案辦公室從去年開始籌辦「護港漂」計劃,積極與6類社區持份者協作,致力透過講座、參觀警署等活動,向「港漂」宣傳防騙訊息。
由於2023年施政報告提及,留學生名額將增加1倍至6,000人,故在今年會固化成效顯著的防騙活動,包括7月舉辦針對國際學校學生的線上答疑會,冀在他們來港前接觸防騙資訊。
警方期望與社會各界合作,透過舉辦不同線上線下活動,向港漂們全方位傳遞防騙資訊,避免受騙。
內容來源:大公文匯網、大公報、香港文匯報
網絡編輯:Fay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