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5岁零起点科研小白如何在5年内拿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莫俊 老踏科研联盟 2024-07-01


作者:灵吾玄志

图文编辑:西十二




老踏编者按

前几天,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评审结果公示了,群内捷报频传,也有人通过私信向我报喜,我很欣慰。有图有真相。

 



然后,让我更加欣慰的事情发生了——灵吾玄志老师把自己中标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经验体会写成了文字,和我们公号的广大用户分享。我在想,我的那些经验体会能够让大家得到启发、从中受益,这终究是件快乐的事儿;而和我有着共同价值观的人能够不断加入进来,也把自己的科研经验体会开诚布公地分享给他人,这才是最最让我快乐的事情!

 

我坚信分享成就未来,那是我们共同的未来。感谢灵吾玄志老师。

 

文 | 灵吾玄志



今年第一次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举中标,有老师来向我讨教经验。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说一句话:

 

“如果你愿意花两年写一份8000字的申报书,应该就可以。”

 

(全文结束)

 

 

额,好吧,写申报书其实真的没这么简单。在我看来,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001慎思而慎行。


一份申报书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体现,没有任何取巧的可能,所以——

 

首先要做到消灭一切低级错误,包括但不限于:错别字、标点符号误用、段首空格、字体字号、行间距字间距、引文规范、等等等等。看到一份整洁干净、毫无瑕疵的申报书,就好比看到一个体面的人。反观之,透过那些低级错误可以洞悉到申报者匆忙、敷衍的学术灵魂。在这个方面,强烈建议每一位申报者在递交申报书之前,找至少两位处女座的同仁给你把好关。

 

其次要有一个好的选题。选题太关键了,直接决定了申报的成败。这个话题如果全面展开,可以另做一次讲座。事实上,今年我这个农民工教育的课题,就是蹭的政策热点,也不算是个新的话题。在我国,对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始于80年代,所以你看,很多老师的困惑就在于:好像没有什么没被研究过的问题了呀!其实不然,旧瓶装新酒,推陈出新意,新的时代背景会给老话题带来崭新的内涵。

 

就好比大家都知道一带一路,如果你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农民工的跨国劳动力转移,也未尝不可啊。现在一带一路这块蛋糕已经被消费得差不多了,但是去年十九大报告马上又有新的热点出来了,那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有的学者很敏感,一发现就报,大家都是零起点,马上就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或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立项。我现在写了一篇乡村振兴的论文在投,本来是打算今年没中的话,明年申报时做研究基础成果用的,现在看也是可发可不发的状态。

 

002博观而约取


很多人写申报书很头痛,不知道从何下笔。在我看来,人脑和电脑有一点是共通的,没有输入哪有输出嘛,所以必须博览群书。

 

写研究背景,就要去看十九大报告、各级政府的报告、纲要和会议精神,不然你不知道国家在规划什么,各省各市的地方特色是倡导什么。

 

写研究现状综述,就要先知道如何搜集高质量的文献,然后分门别类地消化整合,再寻找到现有研究的薄弱点,然后思考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也就是自己的研究内容怎么构思。

 

写研究设计,就要琢磨研究方法(这一块很关键,稍后详述)。

 

写重点难点,就要掌握好分寸,既不能写得让评审专家觉得太简单没啥含金量,也不能让人一看太难了感觉你做不好、做不出成果来,不给你资助。

 

总之,既要高屋建瓴(顶天),又要接地气(立地)。在此推荐大家看看黄忠廉的《人文社科项目申报300问》,会很有收获的。


 


 

接下来重点谈研究方法的设计。好的选题,好的研究切入点,离开了好的研究设计就等于零。这就好比评审专家知道你想干啥了,那怎么干?能干出啥来?一定要回答好第二个问题。在研究方法上,现在国内外公认,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派系,双方就好似华山派的剑宗和气宗,各有所长,相爱相杀。

 

我读硕士的大学,很多学者都是坚定的定性派,包括网上比较敏感的那篇博士论文《中县干部》,也是这个流派的代表。如果你要学定性研究方法,那就要钻研扎根理论,琢磨Nvivo这些软件。现在读博士的大学,多数学者是定量派,强调计量统计、结构方程模型,辅以SPSS、Amos、Stata等统计软件的使用。双方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先进的技术手段,每个研究方法都需要长期的钻研才能熟练掌握。但是发展到现在,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中间派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近几年《管理世界》载文集中探讨和应用的方法是定性比较分析,大家可以寻找相关的专著去学习,也可以看看这些主流期刊的载文是如何运用这个方法去做研究的。

 

所以在研究方法上,还是需要多啃几本书,比如威廉·维尔斯曼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徐淑英的《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风笑天的《社会研究方法》,还有最新的《QCA设计原理与应用》(伯努瓦·里豪克斯)等,这些也都是我的案头常备书。

 

003厚积而薄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很多人对科研敬谢不敏,那是没发现科研的乐趣所在。我所在的高职院校教书本就难有成就,一成不变的生活使得很多老师产生强烈的职业倦怠。那就做科研吧!有句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科研本就该相辅相成。马克思说,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科研的资本积累没这么惊悚,但也会流淌着汗水,还是要脚踏实地从头做起。

 

话说我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是13年指导的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这个鸡(积)肋(累)项目好多人都不屑一顾,在申报职称的时候都不算数的啊!但一切皆在人为,认真做好每一个项目就是积累。14年我在这个大创项目的基础上搞定了一个市里的哲社课题,15年又获得了一个省高校哲社课题,从此在科研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说到现在中标的这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则是起源于2016年,当时我有幸去某985高校做访问学者,导师在06年前后致力于农民工教育问题的研究,并在2011年完成了一本专著。看了导师的书,正好当年3月份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大力提倡农民工职业教育,就试着写了份课题申报书,一下子中了省社科应用研究课题,给了我很多信心。

 

接下来,整个2017年就是在做课题、写申报书中度过的。17年3月份结完省社科课题,接着发了两篇论文,9月份又在这个基础上中了省社会教育课题,而且是有资助,看来这个话题真是潜力股!至此,算是把省、市一级能申请到的哲社人文类课题都做了一遍,也对各类课题的风格与癖好有了一个全面了解,该冲刺更高级别的项目了!

 

在申报书的写作过程中,我首先是深挖了15-17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基金的立项情况,对三类重大项目中涉及农民工的立项情况做了系统的整理,还重点阅读了与农民工教育相关的上述课题主持人最新发表的论文,这样就做到了对近期的研究进展了如指掌,申报起来也更加指向明确。于是,以16-17年的研究为前期基础,综合了求学圆梦政策、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教育(乡村振兴还没反应过来)等时代热点,最终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书的打磨。

 

004教科研相长。


很多老师觉得自己忙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又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改变现状,于是更加容易深陷职业倦怠。个人建议,越是如此,越要想办法走出怪圈,可以从尝试教一些新课程入手。教一门新课尽管很累,但也是让自己不断补短板的过程,能逼着自己去学点新东西。

 

像我,觉得查阅文献不是很在行,就教教《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一个学期下来也就会了。研究方法不通透,就教几门《社会工作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之类的课,这样书也教了,自己也学了新东西,做科研也有了一定的方法论基础。以前还教过《军事理论》,虽然看起来无关痛痒,但也对培养自己的科研敏感度有点帮助吧!所以千万不要固步自封,也一定不要把教学和科研割裂开来。

 

俗话说得好,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在研究型高校,北派(京派)的特点是大气,南派(海派)的特点是洋气。咱高职院校可能显得土气,但做的研究可以更接地气。眺望窗外,阳光温热,科研静好。

 

作者简介:


灵吾玄志,某高职院校副教授,211高校工商管理在读博士生。联系方式:48587728@qq.com









《中文社科学术论文写作全景解读》试听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6938gdjo9&width=500&height=375&auto=0
7月3日20:00之前订阅享受特惠价格

129


(原价: 199元 )

 

7月3日20:00之后订阅

恢复原价


 ↓长按下图二维码↓

一键订阅




一次订阅★永久回放


——END——


号主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分答认证答主。个人微信号laota0707。

加入社群 | 科研辅导 | 写作打卡 | 科研精进 |成长日记

国家社科 | 投稿攻略 | 国社后期 | 期刊科普 | 论文写作

 论文精选 | 成长书籍 | 求职简历 | 文献专著 | 老踏干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