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书院45】《教育是美好的修行》读后感@张侠
个人介绍
教育感言
把孩子当作孩子看待,不要把孩子当成“小大人”,一步一步把应该发展的认知能力培养好,这比提前学一些所谓的知识点重要得多。
《教育是美好的修行》
本书是汤勇老师2021年的全新力作,从教育心语、教育常识、教育随想、教育直言、教育视界等八个方面,展示了他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以来对教育的践行与思考。每一篇文章,作者都结合了当下真实的案例作为切入点,没有空谈教育理论,而是从突出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热点出发来阐释他对教育的思考,并在书的后两章展示了他眼里的当代教育人物和富有办学特色的乡村学校。
《教育是美好的修行》
读后感
汤勇老师说:他魂牵梦萦的是教育,日夜思考的是教育,荡气回肠的是教育。对教育的冷静思考,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反思,让他对教育有了理性的认识,让他对教育的情愫,犹如陈年老酒一样,历久弥香,让他对于每一片时光,都因教育而留芳,对每一个“嘀嗒”,都因教育而充满希望。
今年寒假,有幸读到汤勇老师的《教育是美好的修行》,下面分享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修行”这个词听起来高大上,但我的理解却很简单,它就是去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其不断完善,让人生越来越好。很显然,教育者一定要修行,并且时时刻刻都要修行,不能停止。
那么我们该修行什么呢?为什么教育又是美好的修行呢?
关于修行修什么,《大学》已经说得很到位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为本,如何修身用引言部分的四个词就能概括: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什么是格物?
学物理,是了解物质运动背后的规律及物质内的总结构;学化学,是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学数学是了解数理的规律;学经济是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教育是了解并探索自己和孩子们不断成长成才的规律……
格物就是了解掌握各种各样的规律。
为什么要格物呢?
这样说吧,如果你再回到20年前,你会考取985高校么?你会更珍惜时光,创造更丰富美满的人生么?答案是肯定的,不说别的,你积累的教育和学习经验会让你更好的应对高中的知识。
格物就是掌握人事物发展背后的“道”,道是包容一切的整体本身,是那种推动整体运转的力量,也是事物运转的规律。人生唯有顺道而行,才能少些坎坷,尽快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教育更要顺道而行,和孩子们互动的过程就是格物的过程,和孩子们一起成长,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修行过程。
致知是指,我们要尽可能知道得更全面、完整。
但怎样才是全面完整的呢?我们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致知就是避免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
用西方心理学来解释就更易懂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说:"要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上乘,就看他的大脑是否能够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观点,而不妨碍其行事处世。"
这句话的中国式表达就是心中有太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生。能做到阴阳合一的人,就是致知。
比如,我是自私的,但我也是充满爱的。很多人会觉得,自私的人怎么会有爱。致知就是,能看到一个人有自私的一面,也有无私的一面。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比如我们平时常听到:“我孩子从来不爱学习”“他一定无可救药了”,这些认知都是极端化、绝对化、片面的,是“致知”的反面。教育,就是要在修行中不断的致知。
诚意,就是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要符合整体平衡,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符合广大师生和社会的利益。任何伤害学生利益的行为必然会遭到学生的反抗,只有符合整体平衡的事情才能够长远。
心是什么?
回想一下你曾经心痛的教育经验,请问心痛的时候哪里痛?你可能被我这个问题问倒了,因为,心痛的时候哪里都不痛,但又好像哪里都痛。
心,当然不是指心脏这个器官,而是另有所指。心,是无形无相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内在世界的“储物间”。
心,它装载着我们对经历过所有事情的认知、情绪。正心,就是保持自己心里装的东西是中正的,不会把一些“垃圾”放到里面,让心保持干净。
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也许这一路免不了风雪雨霜,免不了坎坎坷坷,也许用尽一生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但只要我们心若在,梦若在,并顽强的坚持,我们就可以离理想的教育很近,很近!
END
●【行知书院44】读《教育是美好的修行》有感@张雪●【行知书院42】当一道光,向前照耀@涂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