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应用 特色育人 学院巡礼 |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 培养“三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现推出“锚定应用 特色育人 学院巡礼”系列专题,分享各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经验,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篇
学院发展历程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是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设立最早、积淀最深的学院之一。学院起源于1984年成立的化学科、生物科以及生物教育专业。1999年进行学科专业整合形成化学生物系,2001年和2009年先后成立生命科学与化学系和生物与化学工程系,2013年学院设立第一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学专业,2017年正式成立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围绕大健康产业,建立“一二三”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培养“三用”高素质人才。以“全力提升学生能力”为中心,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融合、“知技德”融合为路径,以“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岗位能力,整合培养体系对接岗位需求,强化价值引领对接职业素养”三对接为突破口,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致力于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用、实用、管用”高素质“三用”应用型人才。
学院专业发展历程
目前学院开设有药物分析、药学、应用化学、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中外合作办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师范)七个本科专业,获批重庆市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为重庆市紧缺专业,是当前成渝地区唯一的药物分析本科专业,依托现代大健康产业学院,深度对接行业产业,为大健康产业培养质量控制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药学专业打造药食同源和服务儿童健康的培养特色,建设融入儿童元素的特色课程、选修课程,侧重培养医药营销和中药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化学专业侧重培养化工与制药领域的应用型人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获批重庆市一流专业,与全球QS排名前100的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合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培养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和食品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国际化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高标准培养食品及相关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化学(师范)专业致力于培养从事化学教育、科普宣传、教育管理,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400余人。
人才队伍概况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拥有一支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富于创新、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博士30人,在读博士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为44.4%,硕博士占比达95.8%。为提升应用型办学水平,引入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市食品工业研究所、市医药工业研究院、市中药研究院的近10名行业专家来院任教,聘有行业兼职教授20余位。近年来,学院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建有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科研创新团队2个,重庆英才计划创新创业示范团队3个,重庆市课程思政名师团队3个。1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荣获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1人荣获重庆市“最美教师”称号,1人获得巴渝学者青年学者称号,2人荣获重庆市思政教育先进个人,3人入选重庆市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近20人先后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加州理工大学、釜山大学等海外知名学府学习深造。
教师团队各类占比
学院博士团队合影
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
主要建设成效
学院秉承“教学第一,科研促教”的教学科研思想,紧扣学校“服务0-12岁儿童成长”办学特色,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应用型科学研究。现拥有重庆市功能性食品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功能性食品研究工程技术中心、重庆市功能性食品研发工程实验室、三峡库区药用资源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三峡库区特色道地中药材重庆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基于系统生物学的创新药物研究”和“儿童保健食品机制研究和产业开发”等2个重庆市高校科研创新团队,1个区级科普基地、1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3个专业实验教学中心、3个校级研究所以及2个校企共建实验室、12个共享型实训基地、20余家校企合作单位。
科研平台设置
依托学院的科研平台,科研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近五年,教职工主持参与纵横项目152项,科研总经费超过4000万,其中国家自科基金4项,总经费约500万;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00项,经费总计超过1000万;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各1项;应用型成果横向项目超过20项,总经费超过300万。在国内外知名期刊论文总数达241篇,其中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Hepatology》、《Food Chemistry》、《Analyst》、《Microchemical Journal》等顶级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45篇,市级以上科研奖励14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2项,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性专利68项,转化科研成果17项。在相关领域出版专著(含译著、编著)10余部。自然科学基金和扶贫项目金额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一等奖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
TOP文章、国际发明专利
人才培养主要措施
01
产教协同
提出“一二三”育人体系
提出了全链条推进产教融合理念,创新性实施了“一二三”产教融合育人体系以及打造基于产教融合的育人体系的新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学生有用、实用、管用的“三用”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将产教融合理念全程植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大纲、教学实践、生产实习、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以及价值引领等环节。以“全力提升学生能力”为中心,通过打造“多彩课堂”、“实践讲堂”、“企业课堂”、“博雅论坛”等举措,让学校和企业走动多起来,让学生忙起来,让两融合“活”起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打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接障碍。在课程体系方面,基于“基本任务一综合任务一复杂任务”三级岗位任务构建了以综合能力为核心,由基础共性课程、产业学院特色课程、行业(领域)应用课程构成的“递进式拓展化”课程体系。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需求人才标准的契合度,增强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与产业需求的能力适应度,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
“一二三”育人体系
创造性推进“全链条”产教融合育人理念
基于产教融合的育人体系的课程体系
学院构建的“一二三”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受到市内外多所兄弟院校的观摩与学习。同时,光明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华龙网、重庆科技报、重庆卫视等媒体以及政府平台纷纷报道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事迹。如重庆市华龙网近日以“如何培育应用型人才?重庆这所高校‘以赛促教’取得多项成果”为主题进行了深度报道;重庆市教委以“四个坚持”为主题,报道了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实践。全国优秀教师、重庆最美教师李宏的育人理念在重庆卫视播出,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新华网以“体验化学魅力 弘扬科学精神”为主题对学校依托化学学科,赋能乡村振兴的事迹进行深度报道。
02
聚才集智
打造校企双育师资共同体
依托学校良好发展态势,学院积极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到院任教,派遣优秀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通过“双聘”、“双师”等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聘用企业高级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为专业导师,共同设置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加强学生管理、共同实施双向考评的“六共”人才培养机制,有效避免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素质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奖惩激励和经费保障机制,校内教师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企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提升和工资待遇实行双向确保,提高其投身教育事业的成就感。依托现代大健康产业学院,学院校企“人才融通”已初见成效。
基于“导师陪伴制”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依托现代大健康产业学院,学院开发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3门,实训课程3门,数字课程3门;共同开发教材8部;开发教学工程案例库3个;应用型实验实训自编教材15套;制定中药材标准10项;发表教改论文60篇,其中核心期刊收录30篇,同行下载量超过6000次;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重庆化工学会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2023年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撰写食品、药品政策咨询报告多份,为食药领域未来发展建言献策。此外,共同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制定中药材质量标准10项。
校企师资共建成果
03
打造平台
厚培“三用”人才增技“沃土”
学院整合资源,构建了以“基础+专业+学科+校外”为主线的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打造项目化教学新模式以及以解决业界的真实需求或来自企业生产技术路线改造的创新创业训练,筑牢学生基本功,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意识,有力解决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需求脱节问题。
“三类别、四层次” 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04
推动改革
修筑“三用”人才提能“新渠”
学院积极推动教学改革,通过创新教学理念,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编写产教融合教材等措施全力推进“三用”人才培养。具体工作包括:推动“建、管、用、育”四位一体,进一步讲好“理”、塑好“技”、凝好“魂”。学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打造以质量控制、评价为基础的校企合作金课,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操作过程标准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四化”教学改革理念,对标对表“企业所需,学生所能”,狠抓落实“会查阅、会设计、会操作、会写作、会担当”的“五会”的应用型能力,切实保证学生进入企业“沉得下,融得进,干得好”。
学生实习情况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以及打造个性化教学方法、校企共建课程等方面获批《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有效模式和路径研究》《现代大健康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研究及实践》等市级教改教研项目20项,发表教改论文30篇,开发、改进教学设备获得新型实用专利30余项。
05
铸魂育人
深耕“三用”人才塑德“良田”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工匠精神,强化思想价值引领,着力提升职业素养,学院精心打造“企业面对面讲堂”、“工匠课堂”,邀请企业高层技术人员、组织技术工人上讲堂,优秀毕业生讲述自身参与和见证企业发展进校园等系列讲座,用生动故事讲好“专业与人生”,用特色课堂讲透“职业与未来”,用鲜活例子讲深“选择与价值”。学院鼓励学生结合祖国需要、企业所需、自身兴趣以及教师科研,把研究做在边疆、做在车间、做在田地,充分激发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人才培养具体成效
近年来,学院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维持在90%左右。主要就业于食品、医药企业、第三方检测、技术服务业等领域的地方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5年,已有400余名学子被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大学等国内高校和西班牙巴萨罗那自治大学等海外高校录取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院近年考研升学情况
锲而不舍 止于至善
奋楫笃行 逐梦新程
欢迎报考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2024,我在香樟学府、云梦南山等你!
更多招生信息请点击图片查看
新功能上线🥳普通本科招生小程序你值得拥有
【大家都在看】
出品 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
制作 大学生记者团
资料来源 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编辑排版 李丹丹
校对 雷涔 舒佳
责任编辑 霍颖
审核 陈钢、陈祖平
欢迎大家投稿原创文章或自己的看法观点
投稿邮箱:xcb@cqu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