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知识分享时代

慕峰 太阳照常升起 2024-04-07

很多事,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更快,比如中国互联网的知识分享。想以知识分享赚钱的平台公司,估计走不长远了,可能连近期也会难过,而以为赶上知识分享钱潮的个体户们,本质上跟三十年前的个体户也没什么区别,甚至远远不如一个包工头,一个包工头在忙碌了几年之后,好歹还能积累些资源,哪怕买股票不幸亏了,还能继续干老本行,东山再起。分享知识的个体户,真是惨痛,因为这个年代的中坚们,哪年上的学,上了几年学,读过哪些书,大家肚里有没有货,有多少货,其实彼此都是心知肚明的。普通人愿意掏钱来买的所谓“知识”,很多只是一些廉价的“咨询”,甚至也就是为了自己的决策“壮壮胆”而已。比如你要买二手房,去打赏199元咨询一个微博大V,肯定是比咨询一位房地产律师要便宜。还有些知识完全就是为了刺激一下,满足瞬间的求知欲,两天之后就没感觉了。平台上大多数这样的个体户,都在过去两年内耗尽了自己前半生的知识储备,可怜啊,能撑两年也不容易了,你不要看他读到博士了,那只是专业方面的,整体认知其实也就是高中文化水平。到了今天,真是编也编不出来了。但不得不说,有些工作室,还是不错的,比如吴晓波、陈文茜,那是因为有几十年的积累,组织一个团队,做一本互联网杂志,做得好了,自然发行量和广告费都上去了。《南方周末》当年为什么厉害,销量是一周600万份,2元一份,还不算广告收入,那时候房价才多少?关键,还是看你有没有足够多的知识,能不能持续的输出,如果你想赚钱的话。

 

本公号没有这方面压力,因为我们一直不以挣钱为目的。后台偶尔会有人问,为什么不更新了?本公号不收费,爱更新就更新,爱不更新就不更新,没什么理由。我们一直赞赏的是纯正的互联网文化,而不是在资本参与后变异的互联网商业文化。不得不说,现在的中国人,被一串微博大V和几十个微信公号,左右了自己的思维,而且不只是普通人,即便是所谓中惨以上,乃至可以划入通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也未能免俗,在互联网世界,这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肉鸡”(还真不是“麻瓜”)。这与其说是求知欲,不如说是焦虑综合症的反应。70、80后们一边担忧50、60后的大爷大妈们陷入保健品的焦虑营销骗局,一边自己却掉进了新式焦虑营销的骗局,可真都是亲生的。

 

知识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本应且本已大放异彩。例如我们经常会提到的wikipedia,或者TED,乃至于全球各大高校的数据库,一直是敞开的。对于海量的知识能够集体予以拒绝的,除了中国中惨以上人群大概也是没谁了。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理由来解释这个问题,估计大概是因为从小被迫读书读恶心了吧,看到“知识”就反胃。当然,还有一层原因,就是近几十年的中式教育,重结果和答案,认为所有问题,都会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所以思维的过程是不重要的,因为思维的目的是求得最终确定而唯一的结果。这种教育的后果,就是大多数人,在成年之后,无法独立思考,所谓“巨婴”,既无法思考与自身紧密相关的现实问题(例如,2015年的A股是否值得投资,2016年的房产是否值得买入,2017年该不该去接手学区房),也无法判断未来可能的趋势,总而言之,无法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而此时,从互联网轻易获得的信息,看似合理,现成的答案,还是专家说的,也就立即吸收,成为自己对所在世界认知的基础。这跟大妈被洗脑后认为保健品是生存必需品,其实没什么本质区别。当然,这也创造了大量的商业机会,这么多待宰的肉鸡,真是丰盛的大餐,从博士学历到小学学历,从年入百万的高净值到年入数万的老百姓,排着队自己挂在肉板上让你选,数以亿计,何其壮观。这里可以谈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贫穷与富裕,是站着赚钱,还是跪着赚钱的问题。从结果来看,今天利用焦虑来赚钱,是中国各阶层商业文化的常态,因为普遍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众心理和攀比文化又相当严重,因此各种机会真是层出不穷,所以当诺贝尔经济学奖为心理学经济理论张目时,身边的人也会频频点头,其实跟你有一毛钱关系吗?你问问那些个诺奖获得者,他当年要真是考虑的中国现实问题,他还能拿诺奖吗?反推之,只要有钱就先赚的心态,占据主流,是跪着还是趴着,其实都无所谓,这跟学历高低毫无关系,跟在双一流高校、985高校毕业还是从野鸡大学毕业,也没太大关系。然而这的确是文明与文明、社会与社会的差距。当我们形成一种商业文化,大量工作机会都在这些行业,这就成为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这可能需要消耗一代人才能去根本改善,前提是下一代已经有相当多人的不需要再去考虑基本的生存问题,这也是未来的趋势。

 

然而改善并不会自发的发生,质疑会兴起,求知欲会再度袭来。知识分享平台不能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并非知识需求本身的减弱,正相反,是因为平台商业化的知识供给完全无法满足知识的需求。知识需求比任何时代都要旺盛和强烈,快餐文化毕竟只是快餐,只会让人更加营养不良。知识供给的速度取决于两方面,一是自身文明挖掘的速度,二是外来文明引入的速度。前者取决于对本土历史的回顾和解释,后者则直接取决于外来优秀作品的译介。解释世界说到底是人文学科去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理工学科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正如数据的处理数量和运算的速度可以协助提高思维的处理能力,但永远无法替代思维本身。所以无论我们的技术多么先进(例如冠绝全球的高铁和移动支付),我们的心态还是一个弱者,哪怕开始看起来富强,内心也无法解释原因,更无法解释能否持续,这就是许多焦虑的根源。自身解释能力的缺失加之客观上的成就,在外来文明表示异议时,又演化为民粹式的反驳,这就是目前的状态。技术的演进是快速的,因为科技知识的分享从来都是无国界的,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编码开源性,配合巨大的市场和人口,就可以培育出成功的商业,但要解释这种世界的形成(体制因素、人口因素、货币因素、其他历史因素)和发展趋势却仍然没有合适的答案,因为人文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并不在商业文化的考虑范围之内,在穷了几代人的环境下要重新有人基于兴趣去探求我们世界的缘起和文明的异同,乃至于能对我们所处的本土环境做出适当的解释,这需要时间,这很可能还需要两代人以上的时间。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们现在就无所作为。

 

探求上述根源性问题的答案,并非对每个人都是一件乐事,但思维方式的转变,却既关系宏观也关系个体。正如本公号向来所追求的,总是希望将宏观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考虑,所以在知识分享这个命题下,我们也希望分享一下最近的“成果”。

 

首先,在8月29日写下《是时候,跟互联网的一部分说再见了》之后,我卸载了微博,同时将微信内容公号控制在20个左右,大多数是新闻类。对于许多内容类文章,我认为已经不需要看了(你心里其实也是这么认为的,只是你还没清理罢了)。其次,利用节约出的大把时间,重新开启了阅读时代。最近在读的书籍,有如下一些:

 

  1、日本经济和历史的著作


高柏著《经济意识形态与日本产业政策:1931-1965年的发展主义》,《日本经济的悖论——繁荣与停滞的制度性根源》,野口悠纪雄、竹中平藏、榊原英资著《日本经济的真相》,平泉澄著《物语日本史》。

 

选择理由:中国人对日本有着极其复杂的情感,但如果坐下来冷静观察和思考,会发现日本学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在整体上可能要超过当下的中国学者(鬼知道那些在大学里拿钱又分房的人在干什么)。在中国难以找到一本由日本人书写的日本史(但日本人却写了大量的中国史),平泉澄的著作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客观史作,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遗憾。而高柏作为美籍华裔学者,在欧美经济学界普遍对日本经济体制失语和妄加批判之时,能够客观的分析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由来和发展,尤其是日本战时制度与战后经济体制的关系,不但对理解日本经济,而且对理解整个东亚经济体制都是极其难得的佳作,高柏也在探索一个问题,即盎格鲁—萨克逊的自由经济体制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历史文化乃至意识形态,在这些经济体制形成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观念上去欧洲中心主义的态度,实际上也是二战以后欧洲历史学派一直在做的反思,这种研究,其实也以关注以关注中国本土问题为出发点的。而日本三位前经济高官,同时也是知名学者所著《日本经济的真相》,则将视野拉到当下,让我们了解日本人自己所认识到的日本经济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

 

2、中国史著作


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一套十部),何柄棣著作集(《明清社会史论》、《何柄棣思想制度史论》、《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中国会馆史论》)。

 

选择理由: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是我读过已出版的最好的中国通史著作。非常遗憾,甚至令人难受,这样通俗而深具功力的中国通史著作竟然不是中国人写出来的。没有更多的评价,读一次就会明白,我们的社会科学正在面临重建的问题。对中华文明认知的缺失,直接导致我们在两种心态间摇摆,要么站在西方文明的立场来批判,要么站在民粹主义的立场来反驳。读日本史,能够看到一个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发达国家,是如何结合东西方两种体制来实现发展,以及这种融合所出现的问题又是什么,这正是Carrol Quigley文明碎片论所关心的问题。这些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深刻思考的命题是中日韩的关系,以及整个东方文明的未来,这种胸襟和气度,不能不值得我们的钦佩。何柄棣的著作能在大陆出版,实乃幸事,每一部都做的是第一等的学问,斯人已逝,百年难得的大家。我们总是以为学术研究离个体遥远,很多时候,只是这几十年伪学术当道的后果。所有讨论“阶层固化”的人,都应该首先读一读何柄棣的《明清社会史论》,该书原为英文,题目为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Mobility1368-1911

 

3、世界史著作


杜兰特夫妇《世界文明史》,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丘吉尔《一战回忆录》、《二战回忆录》。

 

选择理由:《世界文明史》由杜兰特夫妇写了四十年,这是迄今最好的文明史著作。奥斯特哈默是德语世界的巨匠,不同的语言意味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有时候看着中惨阶级拼了命的让小朋友读英语也真是捉急,其实也就是为了扫盲之后能找份跪着挣钱的工作而已。丘吉尔的书配合着读吧。我的习惯是,会同时读多部相关著作。

 

4、小说


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你要实在不想看历史书,读这三部小说,基本也能了解一战二战的历史。


我自己的观感而言,在微博、微信公号大行其道的同时,这几年出版界也悄然迎来盛世,尤其是当看到许多近二十年的经典书籍(尤其是非英文类外文书籍)大量的由独立译者翻译出版时,感到莫大欣慰,因为当一群猥琐的大V像保健品专家们一样向中惨阶级有偿分享所谓“知识”时,新的一代正将世界重新介绍给中国的普罗大众,而这些独立译者,正构成新的知识供给群体,他们才是真正值得被称道的。我们或可将目前称为——后知识分享时代的到来。

 

(正如我十分鄙视中国主要的电商平台为了自身利益而对假货、仿冒制品进行宽容来跪着赚钱,因为这使很多本土品牌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如果你有意愿读以上书籍,都是已出版著作,如果不希望下一代还在跪着赚钱,先从自己做起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