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应对非冠疫情返工潮的几点建议

慕峰 太阳照常升起 2024-04-07

根据《财经》报道,2月5日上午,武汉市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已要求,在2月7日前,完成武汉市所有疑似病例的核酸检测,还提出争取在2月5日24时前,收治所有确诊病人。为完成这个任务,武汉在建设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之外,还立即建立了多所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同时利用酒店进行初步隔离,减少潜在病员的家庭聚集感染。


我们认为,武汉疫情从开始到现在的每一步,都值得其他正在迎来返工潮的城市认真思考。由于春节假期,武汉和湖北人口流出使病毒扩散至全国,但在各省启动疾控一级响应后,从省至村的自我隔离已经有效展开,最大程度在春节假期抑制了疫情进一步蔓延。但由于春节假期的结束,大规模人口流动再次开始,大中型城市,尤其是几个中心城市的人口聚集将自然形成,返工潮所造成的影响可能才刚刚开始。


截至目前,各地都对返工潮制定了相应预案,并且都在严格执行。各地预案的相似之处包括:1、要求在2月9日前除部分必需行业外,暂不复工,或者建议暂不安排现场办公,而采用远程、错时或者弹性工作;2、将返工人员纳入网格化管理,由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分别负责部分疫情防护工作,包括登记春节期间外出情况、体温检测、紧急情况处置和上报等。


2月9日前暂不复工或者暂不建议现场办公,是考虑了自春节假期开始至2月9日,已经超过14天,大致能够看到疫情对当地的影响。尽管地方政府并没有明确也没有建议2月9日之后企业一定要恢复现场办公,但事实上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将2月10日全面复工作为一个统一的时间点,这是面对每天固定成本支出必然会做出的选择。以2月10日作为全面复工的时间点有一个好处,即企业会提前通知工作人员复工时间,我们可以推论,在2月10日之前,大部分企业的返工人员已经返回了工作所在地。当返回之后,复工人员进入了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网格化管理范围,也就是进行了登记,开始进行体温检测。


但这并不意味着返工人员中就不存在病毒感染者。今天我们仍然每天都能看到各地疑似和确诊人数的增长,尽管湖北之外许多地区的增长幅度已经开始下降,但每天仍在增长。我们目前甚至也可以推论,到2月10日,各大城市仍然会出现新增疑似、确诊病例。这意味着,在目前返工潮期间,即使各地限制湖北特定地区人员返工或复工,仅来自其他地区的返工人员,也极有可能包含尚未发现的被感染者。我们要理解大城市返工的数量级不是数万或者数十万,而是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北京返工总人数是1500万,上海是1400万。这还不包括,春节期间并未流出的当地人口。大城市在春节期间并未流出的当地人口,疑似和确诊也没有停止出现,在可预期的2月10日,应当还会继续出现。


也就是说,在2月10日这个关键时点,各大城市无论因为春节期间未流出人口,还是因为返工人员的大量涌入,新的疑似和确诊病例还会继续增加


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返工人群回到工作所在地,而是复工必然导致人群产生新的聚集。返工流动是一个聚集过程,主要出现在返工途中。全面复工后,有三个聚集场合,一是工作单位,二是居住地(含必须前往的超市、商场),三是通勤交通工具返工路途聚集是一时的,但复工后的三个聚集场合则是持续的。


防疫专家的建议是,在公共场合应当配戴口罩,至少是一次性医用口罩;而在较为封闭的场所,应当尽量配戴KN95级别以上的口罩。但今天的现实情况是,基本没有人能够买到KN95级别之上的口罩,哪怕是从境外购买。能够勉强购买少量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但无法按照使用说明保证每人每天的使用。很多人其实已经将一次性医用口罩作多次、多日使用,甚至在封闭场所(例如高铁、地铁、航班),有很多人也只能配戴已经反复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用口罩。而按照防疫专家的介绍,在人流量大的封闭场所配戴这种级别的口罩,其实没有办法起到有效阻隔病毒的效果。


还有一些人员,其实至今连购买一次性医用口罩的途径都没有。由于目前许多城市的交通工具都要求以配戴口罩为前提,为了满足这个要求,我们也能看到有些乘客其实只是配戴了没有任何防护效果的棉布口罩或者装饰口罩。


除此之外,我们较为详细的了解了全国不同地区、各类型单位对员工口罩的保障情况,可以说非常不乐观。从对部分中央单位、地方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了解的情况来看,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单位能够为全面复工提供足够的工作口罩保障少数单位能够为必须在岗的人员(且仅仅是正式员工)每日提供一个口罩,许多单位(包括部分城市政府机关)甚至只能要求工作人员自行解决口罩需求。对此情况大多数人能够表示理解,因为即便在医院前线,医生的口罩保障都仍然不充足。但理解不代表不担心。


在此我们想继续强调的是,按照防疫专家的建议,在封闭性场所,一次医疗口罩的防护效果是不足的,至少需要KN95级别以上的口罩。这就意味着,如果2月10日全面复工,那么各大城市,至少要在一段时间内,保障依靠公共交通工具通勤的人员每日配戴KN95级别以上的口罩上下班,才能起到有效的防护效果。那这个数量级是多少呢?根据北京地铁披露的数据,在2019年7月时,北京地铁的日均客流量就已超过1375万人次。而地铁作为通勤人数最多、封闭性最强的交通工具,恰恰是需要高级别防护口罩的,但这个级别的口罩供应,在半个月之内,显然是不可能有所保障的。且不要说,这会进一步造成对医院本已十分紧缺的口罩资源的抢夺。


这是所有大中型城市在返工潮之后已经开始面临,并且是最难以克服的困难。


随着返工潮和全面复工的来临,这场防疫战的重心将逐渐从武汉转移到其他中心城市,以及返工人数集中的长珠三角地区。如果这些城市和地区处理不慎,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应对,极有可能会加剧当地疫情。在全国医疗资源集中支援武汉之后,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够再承受一次大的疫情。


令我们稍感欣慰的是,就在本文写作的同时,杭州市“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了《致全体新杭州人的一封信》,明确提出:“市域内各类企业不早于2月9日(正月十六)24时前开(复)工,今后是否延迟,视疫情防控情况再做决策后通知”,在标题上更是直接注明“暂停返杭,战胜疫情后再聚杭州”。我们认为这个判断是准确的,是负责的。


从最稳妥的角度,是对返工人员再采取14天观察期,这将最大程度识别出返工人员中的被感染者。14天观察期可以有效的将全国口罩使用量降至最低,从而更有利于对前线医疗机构提供保障。尤其要关注那些没有任何渠道购买到哪怕最普通一次性医用口罩的人群,这其中包括不少最基层的员工,任何让他们自行解决口罩需求的要求都是不现实的,这会蕴藏巨大的风险。


要下决心对返工潮再设定14天观察期是非常难的。一方面,地方政府有保经济的实际需要,有一些特定项目还有时限要求;另方面,无数中小企业每天在消耗大量固定成本,晚一天复工,损失就会加剧一天,更直接的讲,离关门就更近一天。但越是如此,从中央到地方应当更加迅速的下定决心,因为疫情的防控不是没有时间期限的,如果我们能够尽快明确返工潮后14天观察期,那么疫情最艰难的时期就会越快度过。


这个决策无论是中央统一决定还是地方视实际情况决定,都需要所有当地企业的配合。应当更快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的救助措施并且以最快速度落实到位,使其能够形成明确预期,共渡时艰。中小企业成本,无非税费、房租和人工,目前已经提出一些信贷支持措施,政府应当尽快明确税费减免措施(已有部分地方出台措施,但力度差异较大),房东(包括互联网平台企业)应当及时减免房租(分成),而员工也应承受特殊时期短暂的降薪或迟延薪酬发放。相应的,银行对受影响的员工个人信贷也应采取减免或者延期。媒体应当帮助尽快形成共渡时艰的舆论预期,最大程度帮助中小企业,甚至包括某些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尽力度过困难期。


为尽快恢复生产,复工可以分批次进行。一是从行业急需来看,对于保障性行业和目前急需行业,优先复工,地方政府基本已有安排。这里尤其想强调,物流行业应当纳入优先复工行列中国的电商是随着非典发展起来的,让物流行业优先复工,有助于减少观察期人们的外出行动。二是网格化管理应当建立返工人员的观察期时间表,对于观察期满的员工,可以分批次复工,这样可以使企业逐渐恢复生产。对于优先复工的企业和人群,应当集中做好防疫保障。观察期节省出的大量物资,除优先用于医疗前线外,应当次优用于优先复工人员,再提供给其他主体。三是能够远程办公的行业和企业,应当尽量再坚持远程办公一段时间,尽可能避免人员因为在通勤和办公场所聚集而产生新的风险。


最后,希望此前所有的教训,不再重演。


以上。


(特别提一句,前一篇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医疗捐赠必须经过红十字会——对当前医疗物资捐赠工作的几点建议发表后,有读者将其转给了武汉防疫指挥部,我们后来看到医疗物流企业负责了捐赠物资收发工作,大幅提高了效率;我们也了解到,在该文发表前一日,直接向医院捐赠的渠道也已打通,目前对武汉医院的捐赠不需要再必须过红十字会。2月5日中央层面强调疫情防控的法治依据和法治改善,正是武汉疫情以来本公号数篇文章想强调的,值得欣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