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之战下的制裁问题
俄乌打到今天,东西乌还没分裂,中国互联网舆论已经分裂了。大部分人是闲的,还是工作量不饱满,人口红利的潜力还可以深挖。最近真正忙的,不是互联网上的人均国际政治智囊,而是受欧美对俄罗斯制裁影响的许多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服务的国际律师。
拜特朗普执政对我国企业不断升级制裁所赐,我国从官方到企业,对美国长臂管辖都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应当讲,官方非常重视制裁应对,部分受制裁影响的行业和企业也有了初步研究,部分企业有了较为丰富的应对经验。当然,结果不一定特别理想。我们看到,要忽略美国制裁的影响,在当前还远远做不到。技术、贸易和金融实力的全面提升,并非朝夕之功。
制裁是一把双刃剑,频繁使用贸易、技术、金融制裁手段,对全球产业链会造成巨大波动,持续很长时间的全球芯片荒,其实都是特朗普时代对华制裁远期影响的表现。
俄罗斯遭受欧美制裁的时间比中国更早、更长,原因也不同。俄罗斯遭受欧美制裁,主要是因为其对外领土扩张所致,欧美具有一致性。过往对俄罗斯的制裁是局限在个别区域的,主要是克里米亚地区,以及针对有限的企业和自然人。因此,过往在审查涉涉俄交易时,并不会像今天这样复杂。或者说,过往涉俄交易的合规成本,远不如像今天这样高到难以承受。
与俄罗斯遭受欧美制裁源于其不停的领土扩张需求不同,中国此前遭受经济制裁,主要是特朗普执政期内将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希望借由制裁去抑制中国技术发展潜力和未来竞争优势,同时解决中美两国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对中国企业的制裁是以贸易和技术制裁为主要手段,以列入BIS出口管制清单、限制美元或美国实体投资为主要形式,并且主要是针对科技类、军工类企业。针对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的广泛金融制裁和对中资企业的大规模海外资产冻结,这些极端情况,都是没有发生过的。即便如此,欧美对特朗普政府制裁中资企业的措施一直有诸多批评的声音,认为这并不能解决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和其他问题。对中国的制裁也导致了全球产业链的加速重构。
但无论如何,由于稳定的国内环境和疫情处置表现,庞大的产能与国内市场,都使其他国家和跨国企业尽管不得不面对中美两个大国的斗争,却又难以实质性站队,不敢失去任何一方。更进一步,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基本都未参与特普朗时代对中资企业的制裁,甚至在许多时候站在偏向中国一方(当然因为这是符合其利益的)。
制裁的原因不同,力度不同,方式不同,评价不同,结果不同,影响不同,这些都表明俄罗斯和中国并非被认知为“同一类”。俄罗斯的威胁是针对欧洲大陆的,关涉主权领土完整和集体安全问题,这是眼前的、共性的威胁;中国的威胁是针对美国的,关涉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主导地位问题,这是长远、个别的威胁。站在欧亚国家的视角,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挑战并非一件坏事,甚至在中美经济对峙时,欧亚国家可以从中渔利。但俄罗斯的对外领土扩张及由此导致的安全问题,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
尽管今天有非常多关于俄罗斯为何要进攻乌克兰的分析文章,这些分析文章有许多还是过往欧美政客自身的反思与预见。但光了解历史并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此时此刻,欧洲精英们真正担忧的问题并非乌克兰是否会被俄罗斯占领,而是一旦俄罗斯取胜,那么它的下一次西进就直接进入北约集体防御范围内。而一旦进入北约集体防御范围,就意味着北约机制必须发挥作用,也就是整个欧美联盟与俄罗斯可能产生直接军事对抗。这个问题的棘手程度,远超今天的乌克兰问题。
在刚开战时,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官方叙事,是绕过并否定苏联时期,直接追溯至近代之前。在这种官方叙事下,欧洲如何能够相信俄罗斯在取得对乌克兰的胜利之后,就能够停下西进的步伐,毕竟,沙俄时期的历史版图要远大于当前。这犹如俄罗斯有理由不相信北约会停下东扩的步伐,在这种叙事下,欧洲也无法相信俄罗斯会停下西进的步伐。所以最终,在乌克兰问题上,双方都无法再退让。
对欧洲而言,不发生北约与俄罗斯的直接军事对峙,是当前的目标,也是未来的目标,这是欧美精英层面考虑的问题。俄乌战时的全民网络直播,泽连斯基与乌克兰军民的一致抵抗,让欧美民众对其本国政客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正如我们此前分析,欧美政客在俄乌战争之初是绥靖的。这种绥靖由于俄罗斯不止步于乌东地区,以及乌克兰的抵抗超出速胜预期,加之这期间的全民战时直播,而最终逆转(《俄罗斯可能已错过最佳收手时机》)。这一逆转的标志就是德国背负沉重代价同意参与欧盟对俄罗斯的一致制裁(《俄乌之战——全球化在欧亚的转折点》)。德国的参与,意味着欧美形成了最广泛的对俄统一战线,这种战线又进一步扩大到日本、韩国、新加坡这几个东亚主要国家。
真正的逆转,是因为欧洲精英和欧美民意达成了一致。美国精英考虑的内容显然有所不同。在欧亚大陆的战争,如能实质性削弱俄国,无论对美国的军工复合体还是对当前人望极低的民主党政府,都是极为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将欧洲长期主导去美化的德国从中俄德经济脉络中抽离出来,又可以实质性的破坏掉欧亚大陆全球化的根基。当这一根基被削弱之后,中国无论支不支持俄罗斯,都会承受足够的负担。
那么这种情况,究竟是谁导致的呢?我们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站在本国利益基础上去看待这场战争,以及正在并且将要发生的种种情况呢?
今天中文世界仍然有很多分析,认为对俄罗斯的制裁会严重受制于欧美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坦率的讲,今天对俄罗斯的制裁,是没有发生过的,极其复杂的情况。目前国际炼油企业开始不愿意购买俄罗斯的石油,由于金融制裁,银行也拒绝为俄罗斯大宗商品的运输提供融资。尽管国际油价仍在上涨,但国际市场对俄罗斯石油的需求却在大幅下降。Urals原油价格比布伦特原油每桶低15美元左右,即便如此也找不到买家。日本和韩国的炼油商也在拒绝俄罗斯Espo原油。瑞典炼油商Preem AB和芬兰炼油商Neste Oyj已经停止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大多以北欧石油替代。
上述情况并非因为各国对俄罗斯石油施以共同的禁运,而是因为对俄罗斯石油企业的制裁和金融制裁极其复杂,导致炼油企业无法判断继续购入俄罗斯石油是否会触发重大的合规风险。这种因担忧制裁影响而自我加压的情况,是在过去几年我们反复看到的。所以,尽管欧美表态对俄罗斯能源在制裁方面要网开一面,但实际执行中,这个责任完全由企业来承担,而企业去判定其中是否有有风险,有多大的风险,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断开一切。这正是当前许多企业共同的选择。
对俄罗斯的极限制裁是多方面的,贸易、技术制裁,发挥作用的时间较长,无论俄乌之战何时结束,这些制裁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持续下去,长期削弱俄罗斯在科技方面的能力,通过抑制其他进出口,削弱其经济能力。俄罗斯确实已经做过准备,也就是所谓的技术方面的去美化,进口贸易方面转向非美盟友国家,并且通过能源出口牵制欧洲。但在欧盟各国与日、韩各国也参与制裁的情况下,就不只是面临去美化的问题,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会被孤立于全球科技和贸易体系之外。众所周知,在遭受美国出口管制制裁之后,中资企业也开始做一些去美化的适配工作,主要方式无非两种:一是国产替代,二是欧洲或日韩替代。但很显然的是,这需要足够的时间,短期是难以有特别好成效的。
在去美化的同时还要保有全球影响力,意味着将更加依赖与非美先发国家的合作,尤其是欧洲和东亚国家,方能使自己的技术能力仍然在一个全球标准下去实现提升。俄罗斯目前面临的“技术孤立”,不只是去美化,还是在去欧化和去东亚化,这显然并非一个应对去美化的正常策略。但凡最近几年对国际制裁问题有过较多关注的人,都能够理解,今天这种对俄罗斯施加的欧美亚技术和贸易全面制裁的情况,极有可能是一种意外,而非在俄罗斯预先准备范围之内。
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其他未参与制裁的国家,是否就能对俄罗斯鼎力相助呢?只要对国际制裁稍有认知的人都知道,这其实需要十分具体的分析,也是最近涉俄企业都在做的事。坦率的讲,这个合规成本现在真是高到无以复加了。一方面是俄罗斯受制裁主体范围越来越广;另一方面,是潜在的受制裁主体还可能不断增加。这种高度不确定性,导致与俄罗斯交易的主体,只会变得越来越保守,这还是在完全不考虑卢布汇率风险的前提下。
通常而言,除非搭上自己也遭受制裁的风险,没有任何主体(哪怕是本国其他主体),会与被制裁主体从事被限制的交易。尤其是被列入SDN清单后,还有二级制裁的制约,与被制裁主体的任何接触都变得不可能。我们已经看到,欧美一些跨国企业正在尝试退出对俄罗斯的投资,即便其中一些投资已经超过十年以上(BP甚至结束了其对俄罗斯长达30年的投资),退出的损失堪称十分巨大。
除上述外,欧美此次对俄罗斯的全方位金融制裁,尤其是SWIFT剔除和对俄央行的制裁,都是极为罕见的。尽管一些中文世界的分析师认为目前的金融制裁留有缺口,但实际上必须结合贸易制裁共同来看,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观察到真正的结果。
可以说,今天俄罗斯面临的贸易、技术和金融制裁,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涉及国家之多,是史无前例的。并且,这些制裁手段很可能还会因为俄乌战争的持续而进一步加剧。尤其值得再次提到德国这个因素。由于德国的彻底偏离是基于德国民意,舒尔茨新政府不得不遵从当前的民意。因此,俄罗斯寄希望于以能源约束德国从而约束欧盟,进而使欧美难以形成统一战线的战略意图其实已经失败了。尤其是,在当前跨国企业基于制裁约束而自我加压的情况下,实质上对俄罗斯石油的去依赖进程已经打开,无论是企业层面还是欧洲国家政府层面,都已开始协调后续安排。显然,这将再一次有利于美国。
今天,没有任何人能够知道对俄罗斯如此复杂的联合制裁最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唯一可以明确的是,这一定也超出了俄罗斯的预料能力范围。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会快速抛出核威慑的原因。
此役之后,俄罗斯布局已久的全球媒体,也会完全淡出于先发国家的互联网世界。这也意味着,俄罗斯的舆论影响力将在很短时间范围内,开始只能覆盖到极其有限的国家。这是俄罗斯软实力所遭受的重创。
正如我们此前所分析,俄乌之战是第一场互联网时代的大国之战。截至目前,它的真正看点既不在俄罗斯或者乌克兰的历史,也不在北约和俄罗斯的对峙。它的真正看点在于两方面:
一是互联网时代的全民战争直播让欧美亚先发国家的民众快速掀起了反对俄罗斯的浪潮,进而迫使这些国家的政客做出积极的反应。泽连斯基在这场战争直播中化身为主播,上述国家的民众则直接成为他的粉丝,他的诉求最终变成了粉丝们的诉求,再以最快的速度直接传导给各国议员和政府官员。真正使欧美快速形成统一战线的,固然有乌克兰军民的抵抗作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泽连斯基作为主播的喊话,因为必须有明确的诉求,才会有明确的回应。
二是单个国家利益或者更为长远的利益,让位于全球化的民意。尽管德国参与对俄罗斯的制裁对其经济非常不利,最终这些成本还将由其民众来负担。但在面对全网批判、其他各国都同意、以及柏林10万人反俄示威的浪潮之下,舒尔茨唯一的选择就是对俄罗斯做出强硬回应。
如果俄罗斯止步于乌东,如果叙事不是沙俄时代的版图,如果泽连斯基一早流亡,如果世界没有互联网。然而,人类的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