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上的遥遥领先,并不等于经济上的遥遥领先
全球化的基础是国际贸易,有国际贸易就有贸易平衡问题。贸易不平衡的背后是不同国家的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的对比。谁都想多挣别人一点,但要多挣,最终是基于别人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生产。没有需求就没有消费,需求不足,生产就会过剩。
技术依赖就是一种需求,我必须依赖你的技术,也就是我对你的技术有难以摆脱的需求,这时候掌握技术一方自然是很舒服的卖方(出口)地位,有定价权。如果大家是在不同的领域各自有自己的技术优势,那就是需求不同,需求差异化可以形成你我相互依赖的局面,你是我的客户,我也是你的客户,这时候关系往往是融洽的。
但很多时候,需求差异化并不明显,我看到你做这个赚钱,我也想做,或者我在某个方面不愿意受制于你,我也要突破,一旦突破,需求依赖下降,如果我的定价极低,不但会让你的出口下降,我还从你的客户,直接变成你的对手,去瓜分你曾经的市场。
自由贸易时代,鼓励自由竞争,理论上,并不担心后来者。
这代中国大陆人,包括中国大陆的许多学者,最近三十年都生活在WTO时代,天生地认为自由贸易、自由竞争是理所当然的事。从关贸总协定(GATT)到世界贸易组织(WTO),整个全球经济的发展似乎就是打破各种贸易壁垒(关税壁垒、技术壁垒、环保壁垒、劳工标准壁垒等等),走向更加自由贸易的时代。
然而,产生这种观念,只是因为,我们曾经要努力加入WTO,并且恰好享受了WTO的时代红利。在二十五年前,中国大陆的国际经济法研究主要就是WTO法研究,打破贸易壁垒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学术倾向。当时的问题在于,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自身设置的壁垒比较多,如何快速打开国门。
到今天,看似奇怪的情况出现了,中国成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主要国家,欧美却不断重新树起贸易壁垒。美国举起了关税和技术标准大旗,欧洲不断地制定环保和劳工标准。正如Dani Rodrik的预判,建立在完全不受约束的自由贸易基础上的超级全球化(以曾经的WTO为载体),正在快速退回到贸易壁垒丛生的时代。
这不是多喊几声支持自由贸易就能改变的,因为,时代变了。
过往的超级全球化时代之所以能够成形,是因为欧美在战后本已具备相当的技术优势,技术输出、资本输出、生产外包对其经济发展有利。但随着后发国家开始追赶,生产外包国(技术、资本的迁入国)并不仅仅满足于低端生产,自身的技术突破开始出现,产能开始提升。曾经的有利逐渐消失,本是上下游的共赢关系,变成直接的竞争关系。
问题在于,先发者的劳动力成本更高,因为其社会福利水平更高。这是因为先行工业化的国家一定先进入老龄化(《老龄化二百年——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问题》),要对抗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养老金不足、鼓励生育),生产的综合成本一定会不断提升、难以下降,生产效率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变革。即便如此,技术对人工的替代也很难让综合成本大幅下降,因为先发国家的人工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选民。即便不是选民,官方也无法无视大规模失业的出现。
因此,假定技术突破会大量节约人工成本,但这将会导致批量失业,受益者是投资者和企业,而受损者是民众。无论是否选民,官方都难以无视批量失业,因此羊毛出在羊身上,曾经由企业向民众发放的薪酬,就要转变为各种福利支出,去继续支持民众的整体生活水平。
在一国内部,通常都是如此,也就是,官方要或主动或被动、或早或晚地去平衡内部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问题主要不在于内部,而在于外部。
国际贸易意味着企业不只可以挣本国的钱,还可以挣外国的钱。当一个国家拥有较低的出口综合成本优势,它生产的产品又恰好是其他国家所需时,那么就拥有了出口优势。如果出口的产品恰好又是技术上遥遥领先的产品,那定价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利润率可能会很高。
看似,似乎,这是最好的情况。
但实际上,却不一定。
纯粹的自由贸易是极其罕见的。正如一个后发国家会担心自己技术过于落后,完全打开大门,自己的产业根本建立不起来,永远只能在低技术水平的领域生产,这将导致长期在经济上成为劣势国家。因此,在一开始限制技术进口,并不罕见,甚至理所当然。
市场换技术,是一个典型的方案,中国大陆曾经非常擅长。但这并非某个国家的专利。在日本制造业崛起的时候,欧美学会了市场换产能。因为技术上,日本当时有领先但差距还不大,欧美忌惮的是日本的产能,背后是日本制造业产能输出导致的欧美批量失业。
当Made in Japan风靡全球,占据美国市场的时候,美国的制造业也陷入困境。技术上领先,价格又低廉,政治上是盟国,经济上还支持自由贸易,为什么还会出现激烈的贸易战呢?因为美国的产业受到冲击,批量失业出现。为了挽回这个局面,日本车企开始到欧美建厂,用自己的技术,解决别人的就业。
国际贸易的背后不只是消费,更重要的是产业竞争及背后的就业。如果你的技术和产能在今天或者未来要依赖对方的市场,那对方就是你的客户或者潜在客户,你就应当在了解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之外,还要了解客户的担忧是什么。一个全球化的企业,从来不止要考虑出口的问题,还要考虑自己的技术和产能对当地产业和就业会造成怎样的冲击。
如果你的目标是在各个产业击败对方,对方又是你产能对应的客户,那必然发生的事情就是,对方不愿意再依赖你,你的产能过剩是早晚会出现的。
不依赖的方法很多。贸易壁垒的历史远远超过自由贸易的历史。你也可以讲,他们在耍无赖。比如,明明他们已经宣布了未来两年燃油车退出市场,新能源车替代,你的电动车发展规划、投资和产能布局是根据他们的宣布来做的,怎么事到临头,他们就不认了呢,就宣布各种推迟了呢?
原因很多。他们的宣布并非对你的承诺,他们要考虑环保问题,但不等于,他们不考虑自己的产业转型问题,最重要的是,他们产业转型背后的就业问题。相比环保,可能就业问题更严重,这是选票的关键。他们承认你技术上领先,但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你暂时封闭自己的市场,来为转型争取时间,甚至,在适当的时候,他们还会用自己的市场换你的技术。当年,他们技术领先的时候,你不一样是这么做的么?“二桃杀三士”,不是你的自媒体最津津乐道的么?
关键问题在于,他们这块市场,你到底要不要。你完全可以选择不要这块市场,比如,把出口目标指向更穷的国家,或者只有极少数富裕人口的国家。为什么你这么愿意争取普遍富裕的国家作为目标市场呢?
当然还有一种方案,你自己就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什么不加速让自己的民众变得更有钱一些,进而消化掉自己的产能呢?你的理由是,如果他们不开放自己的市场,你的东西卖不出去,你的老百姓就富裕不起来。那奇怪的是,为什么一个贸易逆差国、逆差那么大,它的老百姓,要比一个贸易顺差国富裕那么多呢?他们难道不是因为进口的东西远远多于出口的东西才成为逆差国的吗?那既然他们出口远远不如你,他们的老百姓怎么可能还比你的老百姓更有钱呢?
通常,讨论到这里,一种观点就会跳出来:因为他们发展得早,因为他们现代化的过程中打劫了全世界。这似乎是在讲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没有从航海时代直接过渡到工业革命的国家吧。于是,崇尚技术和廉价出口的技术人员们,又纷纷回到了继续内卷的道路上,似乎只要技术上遥遥领先,拥有规模化的低价优势,就一定能赢。进而,你一定还会支持继续发债去大搞基建,因为按照你的思路,只要生产出来、卖得出去,就能卷死他们,就能赢。
如果你的观念一直是,我要通过技术领先和低价快速占领所有市场,却没有任何关于贸易平衡、贸易壁垒及其背后合理性的思考,你不但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对方“宁愿选择落后”都要关上大门,当然也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你自己在过去也是这样做的并获得了发展。你更难理解的是,离开你的市场以后,他们的全球营收和利润竟然大幅回升了。
当然,你可以选择支持那些只会文字批判的媒体,尽管这些中文的批判外面一点不关心,当然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你也可以选择适当了解一点现代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基本常识。比如同样是限制中国电动车的报道,你可以选择阅读痛斥欧美、西方必败的檄文,也可以选择读一读《美国对内嵌中国信息通信技术或服务的智能网联汽车启动国家安全审查》这样更加专业的文章,这个公众号的作者常驻欧洲,在国际贸易政策领域有自己位于一线的持续观察和深入的专业思考。
如果你想了解真实的世界,就应当去认真地看懂真实的世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