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家门店被关后,这个温州老板彻夜难眠,在朋友圈卖鞋「救命」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1
红蜻蜓,中国鞋业「科技+时尚」的领军品牌之一,曾被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真皮鞋王」称号,营销网络遍布全国。
过去,红蜻蜓这类的传统企业主要靠线下门店获利。自 1 月份疫情爆发后,红蜻蜓在全国的 4000 多家门店,如同灯火,一个个熄灭。关店后,红蜻蜓不仅没有了收入来源,每个月还要支付上亿元的开销(工厂开支、门店租金等成本)。公司创始人钱金波不禁感叹:我近期常常彻夜难眠。
被逼无奈后,钱金波决定在疫情中奋起,寻求更强大的动力破解危机。2 月 8 日,在安抚员工和加盟商的同时,钱金波提出了解决方案:把线下门店搬到线上来、搬到社群中去,让红蜻蜓长出翅膀来、让导购员在家也能开工。这场「战役」,在红蜻蜓内部的代号为「蜻蜓大作战」,可谓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既要快、又得灵活。
钱金波立马建立了红蜻蜓「战疫」指挥部,由他的儿子钱帆任指挥官,运用新零售思维,积极推进线上销售与实体门店的离店销售。作为老板,钱金波带头响应,在朋友圈吆喝卖鞋。紧接着,全公司上下 8000 多名员工全部参与进来,上线当「微商」,为公司卖货。这样的举动在红蜻蜓创办 25 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通过全员卖货,红蜻蜓 2 月 14 日当天的离店销售额首次突破 100 万元,这对传统企业来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钱帆表示:太忙了,从 2 月 8 日到 2 月 15 日,「战疫指挥部」光和代理商、加盟商就开了 434 场钉钉视频会议。非常时期,员工技能培训仍然是红蜻蜓的重要投入项目。
与平常相比,红蜻蜓此时的业绩并不显眼,但却让钱金波父子看到了一丝希望,因为这是极短的时间内锻造出来的新能力。只要能把货卖出去就有现金流,有现金流,或许就能救命。
过去,钱金波曾说:企业家真不是人做的。我看到有人把几年来企业家的意外死亡列了个表,有自杀的、有被杀的、有入狱的、有精神出问题的……我只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就好像喝酒,明明不能喝,可是朋友一劝,还是忍不住喝了。企业家的责任很大,当你忽然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收不住了,无法交代了,真正的恐惧就来了。
2
创业初期的红蜻蜓
当人们提到我的名字「钱金波」的时候,公众给我的称谓是「儒雅商人」,或是「浪漫的理想者」,但其实我更喜欢做一个纯粹的鞋者。——钱金波
钱金波出生在温州永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家境非常清贫。由于从小喜欢唱鼓词,初中辍学后,钱金波想去学「弹唱」,但母亲坚决反对,认为一个大男子汉怎么能够去唱唱敲敲的。在母亲眼中,孩子要想有出息,就得去学一门正规的手艺。于是,钱金波就去学漆画。但画漆画时间不长,钱金波又决定跟自己的一个姐夫学做木匠。在钱金波看来,那个年代做木匠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
18 岁那年,钱金波第一次离开温州经上海到了武汉学做木匠。他在寄给母亲的信中写道:离开家乡,漂洋过海;双重海水,催送轻舟;飞越千山,一路平安……
初始做木匠,钱金波吃尽了苦头。有一次屁股压着木头,手不稳,一锤子下去,凿子一偏,正好戳到大腿上,尽管钱金波用手紧紧捂住伤口,鲜血仍然从手指缝中溢出。
做了几年木匠后,钱金波听说经商能赚很多钱,一次出差费就要带五千块钱,而他一年却只能赚两三千块钱,于是钱金波又加入了推销皮鞋的行列。但是当时温州皮鞋质量很差,消费者反响十分大,特别是他在武汉听说杭州武林广场火烧温州鞋的时候,感到非常痛心。钱金波认为,它烧的不仅是皮鞋,还是温州人的自尊。所以后来他觉得推销倒来倒去也没意思,于是就下定决心自己办厂做皮鞋,振兴温州鞋业,找回温州人的自尊与自信。
红蜻蜓门店
1995 年,钱金波在温州老家创办了红蜻蜓鞋业有限公司,他将公司的理念定为八个字「从距离中寻求接近」。
那时候,温州己经有几千家鞋厂了,而且可以说是强手如林。但温州鞋业界最大的软肋就是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也就没有了品牌的根基。胆大的钱金波从中看到了商机,在创业起初,他将战略重点聚焦在「品牌开路、文化兴企」这件事情上,没有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到生产及温州人的「门面工程」——厂房规模扩大上。直到 1999 年,红蜻蜓的生产基地才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厂房。
钱金波说:跟别人走一样的路等于没有出路。当时,他首创「无工厂」虚拟经营模式。非常有趣的是,钱金波的这个模式灵感也来自他钟爱的红蜻蜓:红蜻蜓有一个大脑袋、两只眼睛、四个翅膀和一条尾巴。根据仿生学的原理,一个大脑袋可以理解成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两只眼睛就是研发和渠道;四个翅膀是企业的四大工程:人才工程、品牌工程、创新工程和规模工程;一条尾巴就是以品牌为核心带动生产。
钱金波是个营销天才,公司成立当年,红蜻蜓就和温州电视台合办了《红蜻蜓之旅》栏目,他在电视上畅谈品牌梦想。在包装上,别人的鞋盒成本不过六毛,他敢于用两块钱的盒子。在产品上,钱金波提倡工匠精神,要求品质第一,利润第二;竞争力第一,利润第二;服务第一,利润第二。把蜻蜓身上的特色通过工艺的设计放在产品上,赋予它强烈的品牌属性。
1997 年,红蜻蜓开始在各大电视台投放广告。由于红蜻蜓比较早就开始了品牌投入,九十年代末,它已经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国内一线鞋类品牌了。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为了让品牌内涵更丰满,从 1999 年开始,钱金波陆续设立了中国第一家鞋文化研究机构,创建了中国第一家鞋文化博物馆,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鞋履文化辞典,推出了中国第一套鞋履文化个性化邮票,编制了中国鞋业第一本企业文化手册……钱金波也因此被业界誉为「中国鞋文化第一人」。钱金波表示:如果办企业只是为了赚钱,我早去挖煤挖矿了。有时候,文化就像美人脸上的一颗痣,让人一眼就记在心里。所以红蜻蜓除了赚钱之外,还做文化,其他与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但正因为有着文化这颗「美人痣」,才使红蜻蜓显得有那么一点点与众不同。就像人一样,光有块头还不够,还得有气质和风度,而企业的气质就来源于企业的文化。因此,文化不仅是生产力,而且经营文化,魅力无穷。
3
钱金波
从温州永嘉乡下微不足道的一家小鞋厂,成长到今天的规模与影响——服务 2 亿国人,产品可以绕地球 3 圈。回头看红蜻蜓的 25 年,让钱金波倍感骄傲的有三件事:一是 20 多年前别人卖鞋子的时候,红蜻蜓就已开始为品牌贴文化标签。二是红蜻蜓能拒绝很多诱惑,始终专注于主业。三是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但对钱金波而言,奋斗依然是最大的快乐。
在接受采访时,钱金波曾总结说:我原本是一个贫困的农家子弟,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才积累了一点事业的基础。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我不断地反思,重新认识自我,不断地归零然后跨越,这才成就今天的一番事业。记得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时候,我有很多行李,那时下着雨,我和妈妈走在泥泞的小道上,然后到了一个庙宇,妈妈就不送我了,她去祈福保佑我一路平安。她走的时候特意告诫我,在外面学手艺、做生意,这些都可以慢慢学,但是一定要先学会做人。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心里,指引着我的人生方向。生意做得大不是最重要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才是最应该看重的。这个朴实的道理一直是我坚持的价值观。在很多年后,当人们提起红蜻蜓,不一定说我们是一家伟大的公司,而是「我穿过他们的鞋子,很舒服」。
眼下,疫情仍在蔓延,钱金波正在全力改革,挽救企业,愿这一次能像他过去说的一样:越改变,越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