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风马牛

其他

「未富先老」,我们该如何面对养老问题?

|《我爱你!》剧照文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选择做哪种创业者,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西部世界》剧照文
2023年11月1日
其他

段永平:没人希望自己需要富两次

段永平段永平不仅是著名的企业家,以创办「小霸王」「步步高」为人熟知,与OPPO、vivo等知名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还是拼多多的天使投资人,曾带着黄峥与巴菲特共进午餐。同时,段永平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的价值投资者之一,是一个幽默直率的人,一直活跃在互联网上,在雪球上以「大道无形我有型」为网名,经常与网友交流对于企业、投资、商业模式的看法。今天给大家分享段永平关于商业逻辑、投资逻辑的200条思考,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启发。来源:砺石商业评论商业逻辑100条✦++1、关于好公司(1)
2023年10月17日
其他

黄奇帆3年前的判断,竟精准预测了中国房地产的现状...

黄奇帆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经历剧变:「只涨不跌」的财富神话被打破、曾经耀眼的地产巨头深陷泥潭、部分地区的房产销售面临疲软困境……究竟该如何看待我国房地产市场?这些难题背后的「症结」与「解药」到底是什么?早在3年前,黄奇帆(重庆市原市长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稻盛和夫:真正的强者,都有「燃烧的斗魂」!

稻盛和夫若想要成就非凡,就必须通过长期踏实勤奋的努力,不断保持「精进」才能成功。不管在任何领域,凡是能够最终出人头地的人,都不曾在「精进」这一点上有过任何懈怠。分享一篇稻盛和夫的文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作者
2023年8月22日
其他

余华对话罗翔:人生真正的战场,还是在我们的内心

niuniu-fengmaniu以下是一则直播预告直播栏目「风马牛畅谈会」再出发8月10日(周四)19:30冯仑对话施宏俊:投资之外,聊聊人生点击下方「橙色」按钮立即预约本次直播
2023年8月10日
其他

周其仁:民企从来向死而生

周其仁教授今年5月下旬,正和岛「案例探访」走进烟台,参访化工新材料标杆企业万华化学与中国温控设备龙头企业冰轮环境。当晚的「夜话」环节中,随行导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围绕当前形势、制造业痛点及拓展海外市场等话题做了深度分享。现场多位企业家也与周教授讨论、互动。把这场夜话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嘉宾:周其仁(北大教授)访谈:陈为(正和岛总编辑)来源:正和岛1企业家要特别关注客户那才是你自己的「形势」陈为:今晚,想先请周老师谈谈形势,这也是很多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形势大致可以分为国际局势、经济形势和行业趋势。我们讲,做企业不管风吹浪打,都要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再难的时候,也永远有做得很好的企业,这是小气候。但企业家毕竟是在势中做事,坦白讲,这两年的宏观环境让大家心里有些不太安定,很关心大气候。所以也请您和大家聊聊您对当前形势都有哪些看法?周其仁:对于宏观形势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如果我跟你不熟,我会老老实实地说我讲不了。如果我跟你熟,我会好奇为什么关心这个题目?「宏观形势」对我们做企业,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譬如大家今天来这里之前,会特别关心今天的全球平均气温吗?全球平均气温不是非常「宏观」吗?但好像我们都不会特别关心,对不对?大家更关心的是今天烟台这个地方,天气怎么样,下不下雨,有什么特别的异常。当然,烟台的天气与全国、全球乃至宇宙都有关系,都有互相影响,问题是在所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中,有些联系非常弱,有些联系则非常强。人们关心的是跟他们要解决问题有非常强联系的变量,至于「宏观」层面的所有联系,除非轮到你做金融或处理「军国大事」,想关心也关心不过来。大家都是做企业的,你的企业如果在市场中站不住脚,那说什么也没用。宏观形势总有好有差,再差形势下也有好企业,再好形势下也有垮掉的企业,同意吧?所以形势和企业办得怎么样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因此对大多数实体企业来说,不如把精力放在任正非那句话上,就是花大力气以客户为中心,从各个层面去研究客户,研判客户现状,研判有哪些潜在客户,研究创造哪些条件来为客户服务。对企业家来说,市场里的客户才是你的「宏观」。这一点要向华为学习。任正非讲,企业开门都是花钱的,要给员工付工资、给政府交税、给供应商付钱,只有客户是给你钱的,企业动用的所有资源,讲到底都从客户那里来的,企业怎么可以不以客户为中心?这里有一个铁的逻辑:企业动用的资源都从客户那里来的,所以企业必须、也只能以客户为中心。华为最核心的战略就是这一条,就是这么一句话,多少年来任正非都没改口过。信息革命以来,人类获得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带来的新问题是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不够用。现在全世界什么事情,刷刷屏就来了,但我们处理得了还是处理不了爆炸一般的信息,反而成为问题。我的看法,流行焦虑中的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处理不了过多信息带来的焦虑。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世界好像怎么都驾驭不了。要想提高驾驭能力,恐怕要先求信息摄入与处理能力之间的平衡。最笨的办法是我用的办法,供各位参考:大幅度减少处理不了的信息的获得,把时间和精力用来提升自己的理解、思考和分析能力。直截了当地讲,就是少看、最好不看那些根本处理不了的信息。横竖看了也不知道该怎么想、怎么理解,那为什么还要去看呢?有人担心,是不是会错过一些大事?不妨试试,把每天刷屏的时间减掉一大半,看看究竟会错过什么大事?省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对做企业的来说,节约了精力,节约了眼力,可以集中更多时间去研究值得你研究的事,那就是客户、客户、客户!客户的学问非常深,千万别把研究客户的事情假手于人,不是你自己直接通过研究客户得来的判断,不能产生真正高质量的企业决策。关于国际局势,如果说非要看透些什么,我觉得理解一点就够了,那就是竞争无处不在。1890年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他国家无非在二三四五六名之间切换。全球经济体之间,不断在竞争中发生相对地位的变化,其微观基础,就是各国各地的企业,永远不会停地在市场里争来争去。「万类霜天竞自由」,从来如此。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就是竞争,资源有限,需求无穷,永远紧张。人和人争、企业和企业争、地方与地方争、国家和国家争,这是普遍的、无处不在的。希望听一个「形势大好」的报告,自我舒缓一下紧张、减轻一点压力,可以理解。但也可能松懈斗志,得不偿失。很多宏大叙事与你我之间隔着千山万水。新闻头条说美联储又加息了,但这条新闻真的影响你的企业以及你的客户了吗?即便影响,是极强的,还是弱到几乎看不到实际的影响?新闻当然被做得一惊一乍的,但我们要明白这个新闻是给谁看的。好的企业家努力做的就是紧紧围绕客户,研究客户的动向、需要和变化,在竞争中增强自己满足客户的能力,并在新变化中发现新机会。其实,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宏观」,需要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能够关注它。泛泛而论的宏观,对谁都一样的宏观,不但不是决策的要件,而且可能相反。2好产品为人类造中国企业不能不放眼天下陈为:这是很重要的提醒,宏观不等于微观,就像周老师所说,大部分人不用过多去关注宏观,我们首先应该专注地把自己的微观搞好。第二个问题,周老师一直行走企业,而且不只看国内企业,据我所知,前段时间就走访了北非、中东、欧洲和东南亚的很多企业。所以在海外市场这块,我们也想听听周老师的观察,您在海外都看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有着怎样的思考,请和我们分享一下。周其仁:年前,我们在佛山发现,佛山制造类企业不只在海外卖产品,还越来越多地到海外建厂。建厂需要真金白银地投入,尤其之前疫情笼罩,出行不便,企业为什么还要往外派人、还要去海外建厂?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今天,很多人喜欢讲「中国是世界工厂」,我跟着先行出海的企业看了一些案例,觉得有必要问一问,可能不可能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真能够制造全世界所需的产品,真能够就在一个地方造出越来越多的产品,然后不断卖给全世界?这在我看来很大程度应该是一幅想象出来的图景。第一,别人购买这家「世界工厂」供应的产品,购买力从何而来?容易想到的答案,是别人也出口一些产品,也赚到一些钱。问题是,多年来我们卖给别人的东西多,别人卖给我们的东西少,形成巨额贸易顺差,那别人到底有多少购买力不断购入「世界工厂」的产品呢?第二,看看历史,工业革命发生于英国,但为何英国并没有生产出可以卖给全世界的工业品,反倒是现代工业制造技术和能力,从英国走西欧和北美,又进入东亚和其他地区。要是英国当得成永远的世界工厂,那后来的德国、美国、日韩和中国大陆,哪里还会有机会呢?企业做到一定量级的时候,不仅需要把产品卖向海外市场,更需要把制造能力迁移到海外市场。去年访问在土耳其的科达公司,那里一位叫李成才的销售经理让我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在土耳其待了12年,做瓷砖设备。我问他这些年怎么走过来?他说一开始靠推销低价设备打进土耳其市场,销售对象都是普通工厂。后来想把设备卖给好一点的厂,就要提升设备性能。这些好客户要求设备供应商及时维护设备,于是他们就在土耳其建了零部件配件仓库,方便就地维修服务。再后来,他们要与意大利顶级品牌争头部客户,那些最好的客户除了验设备外,还一定要验厂,看你的制造能力的综合水平。你的厂远在中国,对手的厂子近在咫尺,怎么斗得过?于是,科达下决心在土耳其买地建厂、培训驻扎工程师。这其中是一套完整的逻辑。这就是制造业出海的逻辑。最开始卖产品,卖到一定程度,要上售后服务,就得到当地制造,成为本土化公司。宁波的申洲国际,为全球服装大品牌代工,在中国做得顺风顺水;在越南和柬埔寨的成衣工厂,产能在当地市场占据近半。我曾问董事长马建荣,你们为什么要去东南亚建厂?他说客户提了要求,一开始委婉,后来越来越强硬,最后直接表明态度,如果不来当地建厂就减少给申洲的订单。因为在越南设了工厂,疫情期间他可以照常接单,渡过国内工厂停产的险境。后来马建荣反思:当今时代,跨度大的布局才有可能应对一些意外的经营风险,增加企业的生存能力和机会。另外,我这次去越南、柬埔寨和埃及后想通了一个道理,就是:现代工业发展是改变一个地区经济面貌的必然途径。柬埔寨和埃及的大部分地区,类似于国内80年代的中国。大家可以想想,80年代我们的传统农业从业者、小摊小贩、小手工业者收入水平如何?后来又为什么奉行「无工不富」、大办工业?答案就在制造业的特性。什么叫制造业?就是只要工厂开工,工人就能天天上班,天天有收入。这种稳定、持续的收入,和传统农业下农民靠农闲养鸡、编筐有一搭没一搭的收入相比,收入相差达8到10倍。所以,如果能将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变成工人,他们的收入就会大幅增长,就可以大量购买工业产品,市场就变厚了。这也是为什么越南欢迎日本企业、韩国企业以及中国企业来越南办厂,最大的收益,是原来的农民和传统小商贩、手工业者,因为进工厂而大幅度提高了收入,接着他们的市场购买力大幅增加,经济增速就上来了。把这个道理理解透了,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不仅要产品出海,更要制造能力出海。因为你不能说我的产品你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拉倒,还要去研究潜在客户在什么条件下转为现实客户。经验证明,只有工业化才能显著地、快速改变传统经济,让传统农民走出贫困。一旦实现这个转变,这些人就是制造业的市场,就是现实的客户。我是研究农民出身,如果没有当年的那些乡镇工厂,再怎么也找不到能解决几亿过剩劳动力的途径。现在,好多人都说国内市场太卷了,有很多不确定,舆论场上也有不利民营企业家的声音。但世界很大,如果有更大的眼光和格局,就不难看到中国制造业能力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落地的可能性。多少年来一直讲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该出去发展就应该大胆到远方去布局。大家看宜家,瑞典一个村子里诞生的家具公司。它到中国来开店,有什么违和感吗?难道宜家就只有瑞典人喜欢,不会被中国消费者喜欢吗?显然不是。那么很多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自我设限,只能在中国制造产品卖给中国人?在中国卖得好的东西,外国消费者就一定不欣赏吗?试过把东西卖给他们吗?我们的很多产品性价比很有吸引力,只是没有尝试海外制造、海外经营而已。疫情前跟着佛山企业去欧洲访学后,大家说,好产品为人类造。3民企从来向死而生陈为:周老师给过我们一句重要提醒:通过观世界,塑造世界观。我们企业家有祖国,也基本都很爱国,但市场其实是没有边界的,我们还应该放眼天下,逐水草而居,逐市场而行。还有一个话题是,我最近访谈了国企的代表人物宁高宁,他谈淄博烧烤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次他还谈了一个重要观点,觉得民企和国企的争论该终结了。在宁总看来,很多新兴领域已经是民企主导了。但我觉得可能大家未必会完全认同,因为整体上这两年国企的日子过得不错,民企还是比较难过一点,周老师对于民企和国企之间的关系是怎么看的?周其仁:这里我先讲下资本的概念。很多人把能看到的钱和机器设备叫做资本,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过时的概念。举个例子,二战后,德国整个国家几乎都被炸毁了,物质资产都被打烂了,但为什么很快又重新站了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西德留下了一批企业管理人员、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二战没有把这些人消灭掉,加上马歇尔资金援助,这些人和资金结合在一起完成了德国的战后复兴。以前的经济学把人的能力称为劳动,金钱和设备称为资本,后来经济学开始纠正这个概念,资本,包括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只要能够带来未来收入流的资源,都是具有市场价值的资本。很显然,人是能够带来未来收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因此应该把人的能力也看作是一种资本,叫人力资本,它包括健康、文化程度、责任心、创造性和技术能力等等。这种依附在人身上的能力是经济发展当中最重要的力量,没有这股力量,只有物质资本,那无论是国有资本还是私人资本都无法创造出财富。比如把100万块钱放到这张桌子上来,它就会自己增值吗?绝对不会的。不小心看住,它很容易变少。但如果把这笔钱存到银行里,银行就会给利息。为什么会有利息?因为它把钱贷给了企业,企业用这100万创造出了增量,然后拿出了一部分给银行,银行才有了利息。那企业为什么能用100万创造出更多的增量呢?只靠货币和机器设备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做到的吗?做不到,非结合人力资本不可。物质资源或资产,可以国有也可以私人所有,可以中国人所有,也可以外国人所有,但无论属于谁,都得和人力资本结合才能办企业、做产品、生产价值和财富。总之一句话,资产要交给合适的人打理,才真正成为能够增值的资本,国有企业并不例外,离开宁高宁那样的人力资本,国有资产绝不可能自动增值。民企也一样,离开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民企也绝无可能自动创富。所有企业都是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的组合,都要讲组合的质量,哪样因素也离不开。没有资金和设备,那叫无米之炊;但是光把资金和设备堆在那里,它们绝不会自动创造价值。当然,这两种力量的组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有组合得很好的,也有组合得糟糕的,或者还有两败俱伤的、一方把一方祸害不浅的,无论民企、国企都发生过这样的事。因此,最重要的还是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传统苏联式的国企要大改,民企也要在竞争当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制度。不要认为民企因为是私人的,就天然具有生命力。经验说,民企生命力是靠死亡的教训才逐步增强的。向死而生,没有死亡,哪来求生的愿望、能力和业绩?道理很简单,因为对民企而言,政府不会托底,银行不会托底,也没别的什么人给它托底。今天能看到还活着的民企,都是高淘汰率、高死亡率逼出来的结果。一代人的时间里,多少民企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啦。我相信在这点上大家应该比我有更深的体会,你们就看看和你同年创业的公司今天是什么情况?活着的有多少?死掉的又有多少?如何让资产和资源与优秀的人力资本相结合,创造更多的价值增量,这是所有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公司之间的竞争,讲到底就是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竞争。搞得好资本可以不断地积累、增加,搞得不好就烟消云散。这两个方面我们都要看到,直面这个挑战是躲不开的题目。陈为:感谢周老师的分享。我问了几个比较偏向宏观的问题,接下来大家可以从微观和中观角度多提一些问题,下面的时间交给我们的岛亲。4想法是第一位的制造业的关键是「想到了造」提问:周老师好,之前看过您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本金定生死,本事看长久。本金我就不谈了,本事我把它理解为独到性,或者说是企业的绝活和金刚钻。但对多数民营企业来说,可能还是想多赚点钱,对绝活和金刚钻不那么看重。所以我的问题是,无论经济好与不好,也无论自身充满激情还是非常无力,如何把这种独到性植入企业,通过独到性带领企业不断创新发展,让处在低谷的企业继续保持活力。周其仁:这是一个好大的话题。独到性不是我的词,最早提出独到性的是通用汽车的CEO斯隆,他后来担任麻省理工商学院首任院长,有一个很有名的讲话。他说商战里其实就两门学问,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商学院就是学这两种本事。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么比别人做得更便宜,你就有卖出去的机会,要么别人都不会做只有你会做,这是更大的机会。当然更可以结合起来,有了独到性,再加控制成本的本事,那就如虎添翼。今天来看,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追兵非常多,没有什么独到性是可以永远维持住的。现在所谓的独到发明,任何专利制度、信息保密制度、商业秘密制度加到一起,就是让你先走几步而已,追兵总会来,仿造总会来。迄今为止,中国经济靠哪样?主要靠成本优势。在独到性方面,就是睁开眼睛看世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看企业首先看两点,一是产品,二是技术。活着的企业一定在生产产品,产品的背后总有技术。当你问这是什么技术?这个技术只有你有吗?这个技术哪来的?你会发现,我们一些比较有年代的企业最初大多都是引进的。因为早些年很多机器设备中国造不了,造不了怎么办?我们的路线是引进、吸收、消化、改造,尤其是后面几个词,很厉害。比如我们今天在冰轮环境看到的制冷设备,最早的技术就是从苏联引进的,苏联的技术哪来的?从德国过来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美国的。无论是列宁还是斯大林,当年都曾大量引进过外资,曾在苏联风靡一时的「莫斯科人」小汽车,追下去是仿奔驰的一个原型。深究这件事,其实也合逻辑。后发国家并不需要样样东西都靠自己来发明,什么都要自己来发明,这种独到性的代价太高了。当然,一个东西别人没有,只有你有,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你独有的这个产品还受消费者欢迎。别人既喜欢,你又独到,这才会有市场价值。从中国来看,建国前几十年几乎一直在打仗,百废待兴。所以毛主席当年就说,「我们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那怎么办呢?引进,从苏联引进。但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在苏联援华的项目里,为什么东北承接了相当多的一部分?为什么东北能成为我们的老工业基地?因为日本在占领东北期间,把当年东京五大行业中最大的厂都拆了一半放到了东北。为了达到长期占有东北的目的,他们在东北建设了兵工厂、制药厂、造船厂等等,所以东北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技术的东西就像是一层窗户纸,一戳就容易破。在这种技术基础上,东北的工业发展就变得容易了很多,逐渐成为了新中国的工业基地,这就叫后发优势。引进外来技术后,我们抄作业也抄得很快,节省了大量原创性开发,再加上中国人又聪明,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可能比他们原来的还要好,得分更高。老美也别说中国人没有道德,中国人有着千年农业文明道德。所有家长都教孩子不随便拿人家的东西。问题是现在没拿别人的东西,就是看了一眼。看完以后花了钱买了原料、雇工人,最后自己造出来了,为什么还要交钱?传统道德对实物产权有概念,但对知识产权没概念,这是新问题。必须要承认,靠抄作业取得高速增长也不是完全没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我们再也不习惯去想、再不愿意去原创了。多数情况下,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只要别人想到了,我们又看到了,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总会有所突破。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个东西一定能造出来的,别人已经证明过了。比如原子弹,早在1945年美国就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它向世界证明了,原子弹是可以爆炸的。所以后来即使苏联撤走了专家,不给图纸,中国人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因为知道这个东西只要坚持搞,它一定能爆炸。但大家要清楚,最难的其实是能想到造出原子弹来,因为这个时候还没人知道原子弹到底能不能爆炸,完全没有可以参考的经验。制造业也是一样,制造业里最难的是什么?是那些还没有人知道能不能造出来的东西,是那些还没被人想到的想法。这是更值得关注的,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道坎。后发优势的制造业有什么特点?我以为是4个字,叫「看到了造」。比如,车在街上跑,我们看到了,也想造车,那就买一辆回来拆,拆开来也不明白怎么办?那就找技术专家来,找大学,再不行就找院士,直到研究透彻,能造出来为止。但现代工业的特点不是看到了才造的,而是「想到了造」。这里,想象和猜想是最重要的环节。现在AI技术大热,怎么来的?说是1950年图灵就找几个剑桥教授聊,坐下来讨论过一个问题:机器能不能思考?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评价,但我想应该会有人觉得问这个问题干嘛,是不是有点吃饱了撑的?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问题,就开启了人工智能的研究,想着能不能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AI。华为的5G技术,走到世界的前列。但是最初来源,是一位土耳其科学家的论文,论证的是一种新极化码。任正非和华为的研发团队关注到这一成就,请到这位科学家与华为联合开发,把科学原理变成了技术。也就是说,「想法」才是原理和技术的源头。原创原创,就是从想法开始创新。中国制造业转型,就是要从「看到了造」,逐步转向「想到了造」。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必须要承认,现在我们制造业的主流并不是以原创的想法为基础,有想法也大多也是看到了别人的产品才产生出来的联想。如果迟迟不能完成由造到想的转型,从将来的长期竞争和独到性上看,我们的后发优势将转为后发劣势。所以我现在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寻找那些能够把原创想法变成产品,从而创造市场的公司。目前来看,整个产业界里这样的公司还非常少,但也不是没有,譬如远大空调就是一个。远大空调创始人张跃和张剑是两兄弟,刺激他们创业的事情是当时很多锅炉爆炸。早些年总听到锅炉爆炸炸死人的坏消息,就想着能不能做一个不爆炸的锅炉,研制出了安全性更高的无压锅炉,赚了第一桶金。后来又看到空调破坏臭氧层的新闻,就想着能不能造一个更环保的空调,成功研制了不用氟烃类制冷剂的非电空调,对臭氧层没有任何损害。这些年又进军建筑材料,发明制造了「芯板」,就是空心的不锈钢板。他们认定钢筋混凝土将是人类带给地球的负担,想到用不锈钢来替代钢筋混凝土做建筑材料,来造楼,因为不锈钢可以重复利用。他把远大空调的利润全部用来研发新产品,所以远大现在也不算是特别大的企业,包括做不锈钢建筑,现在还没赚钱,也没人知道最后到底能不能成功。但他就是带着几百号人坚持干这件事,远大公司里还真有那么一批人,跟着他一起干。说实话,这种性格的企业家还真不多见。你能感受到,张跃这个人有执念,原创的执念,我觉得蛮有意思。我还想好好研究他,也希望企业家里能够多几位有新想法、愿意为实现新想法去干事的人。话说回来,我们讲的独到性不也正是来自这些最初看起来稀奇古怪的想法吗?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说卷,因为走的就是「看到了造」这条路,你看到了别人就看不到吗?很多人都看到了,都往这一个方向挤,能不卷吗?当然,纵使再卷,企业也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成本领先,靠不断降低成本在很卷的世界里立足。这也是不小的贡献,把产品卖得很便宜,让世界上更多人口享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但从整个中国经济看,除了成本领先,还有必要关心独到性,争取独到性。5教育以考试为中心企业就会习惯「抄作业」周其仁:我们的独到性为什么会缺失?我觉得从教育上就需要反省。就拿考试来说,我们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怎么会鼓励独到性?以考试为中心是有答案的,离答案越近,得分越高。这不就相当于告诉你这个问题是有解的吗?不需要你自己再去假设和猜想。当然,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模式与我们的传统有关。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欢读书,但中国人读书和求知的关系不大,而是为了做官,考试也是为了被选拔,维护大朝廷的天下治理,这方面做得很成功。考试是中国在制度层面的原创,据说法国公务员考试就是从中国学去的。于是,皇上靠血统世袭,百官靠考试选拔,底层人把书读够了然后去考试,乃至出现了能容纳2万多人同时考试的江南贡院,天下取士。对于一个大帝国的治理,这固然很成功,但就培养人才而言,没有贡献,只是在知识体系里不断重组而已。对诗、对对联花费了学生们多少精力?好奇心都被磨没了,我们科学就是这么落后的。回到中国制造业来看,我觉得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看到了也不会造;第二个阶段看到了会造,但造不好;第三个阶段是造得略微好一点,然后就杀价,做「价格杀手」。比如我们看过佛山的热水器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靠做点火枪起家。为什么做点火枪?因为火柴2分钱一盒,但日本点火枪当时能卖到70块人民币。然后就买回来先拆了,研究明白了再自己造,靠成本控制卖得便宜,最后日本点火枪在中国卖不动了。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第四个阶段了,那就是改善品质。比如小米,刚出来的时候主打性价比,同样价格下,质量要好一点,或者同样质量下,价格便宜一点。然后发动品质革命,提升质量,塑造品牌,带来品牌溢价。整体来看,在「看到了造」这条路上,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了,但在光刻机和芯片等超复杂、超精密、超稳定设备上,还有不小距离。很多企业介绍我们这是德国设备、意大利设备、日本设备,我就问中国公司造不了吗?答案是有些的确没有,但也有好多国内企业能生产,中国公司却不愿意买,为什么?好多人的回答是,在稳定度和良品率上还差那么一点点。差一点点,这句话讲得很客气,但这一点点恰恰是最难的。跑过短跑的人都知道,开头提高速度还容易,但最后可能与第一名就差那1-2秒,可到了那个份上,要提高哪怕0.1秒都非常难。如果能把这一点点拿下,那中国制造业在「看到了造」这条路上可以说是真的走到了制高点。接下来的问题是不是该往「想到了造」这条道上走?先有想法,再有产品,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条路是永远都卷不起来的,但前提是你得能踏上这条路。大的层面上来看,如果还是想着抄作业,我们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僵,人家一定会防着你,这也不给,那也不给,然后长期和你打官司,我们的道德声望也多少会受影响。更何况现在国外大学一些敏感的专业都不让中国学生报了,客观上来讲,这也是在逼着我们走原创这条路。所以大家也要多关注一些企业里的新苗头,哪怕还很小,也要踏踏实实地把它做好。陈为:跟智者交流,时间总是过得格外快,虽然意犹未尽,但时间实在不等人,我最后报告一个心得。我在正和岛十年多的时间里,主要和两类人打交道,一是企业家,二是专家学者。这些年里我也有一个明显感受,在经济界,真正厉害的人是什么样的?还是打通了认识和实践的人。企业家从事物质生产,但真正领先的企业家往往重视想法、认知、理念,喜欢阅读,喜欢「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喜欢和有思想的人交流。专家从事思想生产,那最厉害的专家是什么样的?也往往不是关起门来在书房里搞学问的,而是像周老师一样,跟着最优秀的企业家、最先进的企业实践一起跑的人。我们要向这些优秀的人学习,做知行合一的高手。这场夜话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更多往期内容宁高宁:没有全局观,不必谈领导力张维迎:想发展经济,最好忘掉「三驾马车」管清友:大周期下,如何找寻发展机会上财校长:从十大现象看当前宏观经济陈东升:关于商业创新的几点认识主编|王滔
2023年8月9日
其他

宁高宁:没有全局观,不必谈领导力

宁高宁对于企业领导者,如果没有全局观,在面临企业转型困难、业务停滞、选人用人等难题时,就会手足无措,解决一个问题又冒出一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执掌过4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企业家杰出代表,中国中化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对于领导力、选人和组织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来源
2023年8月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顺丰王卫:只有「正道」才是真正的大道

王卫2023年,是顺丰成立的第30年,也是中国民营快递物流行业发展的「而立之年」。1993年,顺丰、申通、宅急送等第一批民营快递企业先后创立,这一年也被视为中国民营快递行业的发展元年。与扎根在杭州的申通、起步于北京的宅急送不同,顺丰诞生于广东。当时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因为靠近香港的地理优势,承接了很多香港的加工企业,形成了采用「内地制造、香港销售」的商业模式。因此,广东和香港两地之间出现了信件、物品的寄送需求。由于广东与香港属于不同的关税区,寄邮件需要报关与审批,一个邮件通常需要等一星期才能完成。即便是最快的加急邮件,在完成报关与审批后,也要三天才能送达。为了尽快送达邮件,人们不得不跑到码头,求人捎带物品,用「人肉」形式过关,当天即可交付。王卫从小在香港长大,后来跟随香港的工厂迁移到广东打工。因为经常往返两地,他扛着旅行箱,帮人做了几次「人肉快递」。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找他帮忙送快递,把各类信函、合同、样品及报关资料等各种邮件塞进他的旅行箱,塞得太满,以至于王卫要费很大力气才勉强拉上箱子拉链。这让王卫意识到,快件运输是个巨大商机。1993年3月26日,22岁的王卫拿出自己攒下的4万元,东拼西凑了10万元,在广东顺德成立了一家叫「顺丰」的快递公司,主做香港与广东两地之间的商务快件业务。当时顺丰只有5个员工,人手远远不够。据传,顺丰的第一单快递是王卫踩着自行车送的。那时候,王卫肯定想不到30年后自己将会是「中国快递之王」。今天,中国的快递物流市场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顺丰也从一家5个人的快递小公司发展为中国第一、全球第四的快递物流综合服务商。创始人王卫被称为中国「快递之王」,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快递行业首富。2022年,顺丰以322亿美元的营收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位列第441名,成为中国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快递企业。王卫本人连续12年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商界领袖」,2023年成为快递物流业唯一入选的企业家。除了快递这一主业之外,顺丰还建构起一个包括快递、快运、冷链、同城、供应链及国际业务的物流帝国。截至目前,顺丰自有的全货机达到80架,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货运航空公司。此外,顺丰是国内唯一拥有自营机场的快递公司,与湖北省政府共建了亚洲第一座、世界第四大的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预计今年6月底投入运营。目前,顺丰集团旗下已经拥有顺丰控股、嘉里物流、顺丰同城、顺丰房托等4家上市公司,其业务范围除了物流仓储主业外,还包括供应链、电子商务、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方面。而且,顺丰的第二曲线业务已经形成增长态势。根据2022年财报,顺丰的供应链及国际业务迅速增长,同比增长124.13%至878.6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也从2021年的18.92%增加至32.85%。30年间,大浪淘沙,中国快递行业历经血雨腥风般的激烈竞争、内卷到极致的价格战、兼并重组、阿里京东极兔等新晋竞争对手的不断入局,不少民营快递企业被风吹雨打去。但只有顺丰一直屹立于行业头部,活成了中国快递行业的标杆企业。自2009年国家邮政局开始公布国内快递服务满意度的排名以来,顺丰连续14年排名第一,创造了新纪录。这也印证了国内流传的一个说法:中国的快递公司分两种,一种是顺丰,另一种是其他快递公司。这一说法既是用户对顺丰的肯定,也是顺丰30年成长的一个写照。为什么是顺丰?思考这一问题,绕不开顺丰创始人王卫。创始人就像是企业的「DNA」。王卫一手创办并领导顺丰至今30年,顺丰与他本人是合二为一的。顺丰的成长过程,亦是王卫从一名送快递的小哥成长为企业家的过程。王卫是如何领导顺丰历经大浪淘沙,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王卫是国内最低调的企业家之一。这30年期间,他公开亮相的次数,没有超过十次,其中两次还是支持自家快递小哥。2017年顺丰上市,他和一位快递小哥一起登台敲钟。2022年12月,北京疫情形势严峻,王卫到北京看望奋战在一线的快递同事,鼓励大家保护好自己,承担社会责任,共克时艰。「砺石商业评论」从王卫为数不多的几次媒体采访,以及他在顺丰内部的讲话等公开资料中,系统梳理了他的100条商业思考。通过他的这些思考,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他能成为「中国快递之王」。1关于创业经验1、如果只有一个忠告的话,我认为是「用良心去经营」。(2020年接受采访,谈及对创业者的建议。)2、一棵大树,露在外面的树干和树冠能否真正经历暴风雪,取决于它深入土壤的根系是否扎实和健康。我相信,只有公司内部先做好了,只要我们内部对顺丰的企业文化形成了一种信仰,那离外部对我们的信仰也就不远了。3、不要排斥可以帮助别人的机会,没准那就是你的机会;很多人都需要的事,就是好生意;别在乎起步时体不体面,你舍不下面子干,一定会有别人干。(王卫分享创业最初的经验。)4、「速运」这两个字在1993年没有任何一家物流快递公司在用,我们希望做一个有格调又另类的快递公司。5、做快递最初的动机就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生存。当生存不是问题的时候,我开始考虑顺丰的发展、定位,因为我要对我的家人、朋友、同事有个交代。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种下一些善因,通过顺丰的发展成就一些功德:一是给六七万员工提供一份好工作,有前途的工作;二是引导大家有一个正面的人生态度,不要通过不正常的行为、便捷地去获利,这不是「正道」。(2010年接受快递行业内媒体采访。)6、我是个不怎么会说话的人。我认为,中国更需要做事的人,而不是需要说太多的人。7、经营会是有周期的,我们是做实业的,底盘不是一天建成的,稳健是我们的经营理念。(2020年接受媒体采访。)8、顺丰成立20年第一次接触资本,成立24年深圳上市,企业过分强调速度有时是一种伤害。浮躁会令人迷失,快速变化的现代中国,更需要创业家的耐心与坚持。(2020年接受媒体采访。)9、质量是「五要素」的起点,质量生品牌,品牌生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生利润,利润支持抗风险,抗风险再保证质量。(2010年接受快递行业内媒体采访,谈及「顺丰管理五要素」。)10、顺丰的「三十而立」,立在「三维」。一是立在直营模式中。通过直营模式指引下的产品差异化,使得顺丰可以在市场中独立。二是立在团队和自己的不断成长中。不断优化的管理模式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渐沉淀,在管理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保持服务质量,强化凝聚力和控制力。科技的加持和管控力量的进步,不断推动管控质量的进步。三是立在企业的精神信仰中。一个企业有一个使命,讲得夸张点,是你在世间有什么价值,不完全追求所谓的赚钱。出现危急情况要勇敢往前冲。节假日正常营业,武汉疫情冲锋在前,封城主动去做保供企业,完全是不计成本,只是「我们能做我们就要去做」。(2023年3月26日,顺丰三十周年之际,王卫接受媒体采访。)11、这个行业给人的感觉就是苦力活,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其实,快递肩负任务很重要,是整个社会物品流通的网络,如果停滞,整个国家血脉神经都会受到影响,它与经济的关联度相当高。(2012年接受媒体采访。)12、我们企业的发展,是按照客户、员工、股东、王卫这样的顺序来排。(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13、如果不是始终把客户利益放在最高的地位,如果没有坚定的价值观,始终是把员工、客户摆在非常高的位置,我和顺丰走不到今天。14、真实的口碑来自好的服务,客户的口口相传是我们最有影响力的销售模式。企业的品牌价值必须靠服务质量做支撑。15、顺丰大的成功都是靠对手来成就的。顺丰在2002年到2003年,有一次全国大补税的行动,我印象中是补了1000万。非常坦率地说,这次补税的起因,是内部有一些人想要得到一些非分利益,以此来敲诈、勒索总部。当时我的想法是,偷税、漏税的行为原本就不是我的意愿,更不是我们主导去这样做的。所以,我绝不会因为想「过关」,就用钱来给自己埋炸弹。我们当时在全面补税之后,依法处理了这些人。就这件事来说,如果不是他们,我不会在短时间内去全面补税,也不会马上有机会去「削藩」。更难得的是,顺丰自身从不断规范化经营中得益,逐步树立起了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纳税的口碑。(2010年,谈及2002年顺丰由加盟模式转型为直营模式的一个原因。)16、无论金融危机多么严重,顺丰决不会因此而裁掉任何一名员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王卫表态不会裁员。)17、用飞机运快件,同时用货运专机来运快件,这个在国际上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我并不认为我做的很超前很牛的。我只是把人家(国际)做到的,在中国按照我自己的一些理想追求把这些东西实现而已。我认知的快,跟我追求的快,跟我今天做到的快还有差距。可能大家认为我快是因为其他人慢,所以才认为我快。但我自己不认为顺丰有多少快。(2017年11月接受央视采访,谈及顺丰24小时快递到家的服务。)18、我认为成功的企业需要实现价值创造。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只有回归到本质的价值创造(即「因」),企业才能获得长期发展、社会认可以及市值提升(即「果」)。如果一味追求「果」,忽略「因」,那就会徒劳。(2020年接受媒体采访。)19、做企业,必须让客户有成就感、员工有成就、投资人有回报。如果大家都没有成功,我们就没有所谓的「成就」。20、如果不热爱这个行业,一是你就很难去和企业、行业「谈恋爱」,如果没有「恋爱」的投入,就只会去追求自身利益;二是你不会发现如何去改良行业,实现企业和行业的良性互动,韧性成长。21、知道能做到才是真本事。最主要的是质量,经营的质量,健康的质量,比市占率、比所谓的收入增长更重要。22、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过了接近亏本的一年,到年底经营才扭亏,略有盈余。2009年的确是脱贫了,但只是回到以前的小康。但是,我们要的利润是健康的利润。我最担心的就是分部、区部只看见今天的利润,为了赚钱忽视其他正常的支出,各方面需要投入的钱没投入,比如业务培训、员工福利、信息化建设、土地厂房的投入等等。如果这样,即使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短期利益,也不是公司想要的。因为我知道,如果你今天不投入、不建设,那么明天永远都不会有希望。所以我们会控制利润,保证不断地投资于未来。(2010年接受快递行业内媒体采访,谈及为什么规定顺丰分部、区部的利润率高于标准要受罚。)23、现在的企业都是边走边看,边看边学,边错边改,这就是迭代。不是说一下子就要你拿出一个完美的方案或产品来,而是要有敏锐的嗅觉和快速纠错的能力。这就是我想你也听得耳朵要起老茧的「互联网思维」。24、当时(2002年)没有考虑得很复杂。第一,深圳离香港近,人和货物通关都便利,也方便我回家。第二,跟其他城市相比,深圳也更有活力,上世纪90年代末期这里还是一个移民为主的城市,来深圳的人,会有种不一样的朝气。第三,这座城市没有「包袱」,年轻人来到这片全新的土地,就是闯,就是干事业。我们当时觉得深圳的整个天空特别蓝,经常从深圳经过,后来就留在深圳。(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谈及为何2002年将顺丰总部设在深圳这座城市。)25、做了20多年的老板,你要把心沉下去,听另外一个人去讲话,有的时候可能还未必听得懂。这是一种决心,是一种敢于否定自己的态度和能力。以前的成功是未来更成功的一个壁垒,如果不打破自己的成功,你不会得到更大的成功。(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谈及如何吸引和管理好科技人才。)26、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顺丰在短期内不可能上市,未来也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为了圈钱而上市。(2011年第一次接受媒体公开采访。)27、成为上市公司后,你的每一笔投入,都要向股民交代,说服他们这笔投入是有利可图的,是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利润的,要有业绩出来,这个我恐怕做不到,我真的没有办法保证对未来的战略性投入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更不能保证我不会失败,这也违背了我做企业的精神。我做企业,是想让企业长期的发展,让一批人得到有尊严的生活。作为企业的老板,一定要知道你为了什么而上市,否则就会陷入佛语说的「背心关法,为法所困」。(2011年第一次接受媒体公开采访。)2关于战略决策28、不是穷则变,而是富要变。29、中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家总能想出办法在最短的时间里赚到钱,战术上不输于人。但是,战术上再赢,只要输掉了战略,企业也可能就完蛋了。因此我认为,战略差距是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致命差距,我们民营企业有个「短板」,就是坚持性不够,很容易走两步就放弃了。因此我会要求自己特别关注战略和投入这部分,对短时间能够达到什么规模、盈利多少等关注相对少些,对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以及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方面关注多些。当然,现在是战略不能输,战术也不能输,产业发展还很脆弱,企业如履薄冰。30、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快递企业?政策的引导方向是什么?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有哪些?(2012年接受媒体采访,谈及如何寻找顺丰的未来发展方向。)31、目前(2011年),物流业处于高速成长而又细分的关键时期,现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将是每个企业都想发展、扩张的方向,也是顺丰将要开拓的方向。(2011年接受媒体采访。)32、由于服务标准和管理水平不同,我们的成本居高,有些事情我们确实做不了。人要破自己的贪心,要专注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我做快递,总是告诫自己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看人家做得好就转向,要一心一意把自己的领域做专。我相信市场不愿意看见、政府也不愿意看见顺丰把中高低端市场一揽子通吃。大家应该是同台吃饭,各自修行,各施其法,各取所需,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提供不同的服务。(2010年谈及顺丰「中高端」的市场定位。)33、我认为,中国目前(2010年)的快递企业还没有人能真正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缺乏在中端的基础上再为客户量身定造个性化服务的能力。最后高端市场只能委屈自己,降低需求变成中端。因此,顺丰下一步要针对不同市场客户的特征,去制定网点布局规划、分配人员投入,区分、细化服务标准。(2010年谈及顺丰「中高端」的市场定位。)34、一个快递公司进入跨行业发展领域之后,就意味着上了一个台阶。我认为,一个快递企业有两个阶段,一个是跨行业发展,一个是跨国家发展。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的话,那就意味着它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公司的门槛。如果这两方面做不好,走出去会有很大的风险。(2010年,顺丰开始涉足电商行业。)35、顺丰能够走到今天,和其他快递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我们所提供的快递服务和自身的市场定位,与其他快递公司是不太一样的,并且我们能够让消费者很清楚地知道,顺丰所提供的服务和其他快递有什么不同。成功定位是一家公司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快递行业,赢得口碑和市场满意度是相当重要的。(2013年在顺丰内部的分享。)36、第一,转变经营定位、选对路。顺丰原来做快递,2017年开始转型,投资科技、做智慧供应链。第二,有了方向和定位不代表有能力,因此在选对路之后,顺丰成功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组织模式、人才能力、企业文化、激励模式等配套机制的调整。第三,在这个过程中,培育了丰巢、顺丰快运、顺丰同城、顺丰地图等一批企业和老板,这些企业现在都受到了市场资本的认可。(2020年接受媒体采访,谈及顺丰成立27年的过程中做出的关键性战略决策。)37、要想可持续发展,行业内的一些稀缺资源最好在自己控制的范围之内。我说四点理由:一是,飞机拿在人家手里,对方没有义务为你的战略发展服务。二是,飞机是快递企业离不了的运输工具,而航空公司的运营计划不可能由快递公司主导,除非公司是你的。三是,我们营运公司的总裁和航空公司总裁一同去拜访某些部门,往往职级低的航空公司总裁更受重视,会谈效果都不一样。四是,现在地方政府一些发展奖励,都是只给航空公司而不给快递公司。(2010年接受快递行业内媒体采访,谈及为何2009年创立顺丰航空公司,开中国民营快递业先河。)38、顺丰现在做电商物流是个死,顺丰现在不做电商物流,将来可能也是个死。(2011年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8月,顺丰正式推出了第一个电商平台——顺丰E商圈。)39、我们要打造科技武装下的数字化快递小哥,因为他们传递的不仅仅是物品,还是数据。40、未来的科技所带来的行业的变化,你抓得住是东风,抓不住是台风。所以,怎么跟互联网,跟高科技联动这是东风,联动不上就是台风。(2017年11月接受央视采访,谈及顺丰24小时快递到家的服务。)41、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进程里面,顺丰不可以偷懒,更不可以掉以轻心,要借助新事物更新理念,借助新工具服务客户,借助新市场让产品更有竞争力。新时代要来了,你对事物的理解判断是不是能够准确地让你借用到它的优势,决定你走到哪个位置。别人用了效率就高,质量就好,你没有用,跑到最后一个自然会被甩掉。(2023年接受媒体采访,谈及ChatGPT。)42、今天的科技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没有办法去抵抗科技,只有不断地借用科技的能力提升我们的竞争力,我们都是被时代大轮不断在考验,你可以选择加快步伐或者被时代的巨轮碾压。突然想起以前听过的故事,跟大家分享。有两个人在森林里面散步,突然出现一头老虎,其中一个人马上蹲在地上系紧鞋带,另外一个人看了说,现在还有时间去整理鞋子还不快跑?你能跑得过老虎吗?那人接话说,我要跑得快过你,不是要跑得快过老虎。我们在这个时代,都是被科技或者创新的老虎分分钟吃掉,而不是被同行干掉的,所以快点系紧鞋带。(2023年3月28日,王卫在线透露,自己前几天发布的顺丰30周年感言是ChatGPT3.5版本写的,用意是想分享科技力量的强大。)43、「我们要更快的」思维是在于,不是说我们所谓的时效件速度怎么快。我认为,第一个是我们响应客户的需求的速度是怎么快。第二,我们跟科技同步的速度是不是能够跟得上步伐。如果没有这两个速度,所谓的时效件速度价值不大。这两个速度做到了,那么时效件速度本就不是问题,或者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快,更容易去实现。(2017年11月接受央视采访,谈及顺丰24小时快递到家的服务。)44、未来快递业真正要面对的竞争,不是来自同行,而是像Google一样的高科技公司。(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45、顺丰发展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物流和科技两种文化的融合。未来跨行业的竞争中,你面对的竞争对手是IT公司。科技的竞争重点是技术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你没有人才的竞争就不可能跟这些科技公司打。传统的物流企业中,基本上只有一个IT部门,这样的结构决定了企业没有和科技公司竞争的可能性。因此,从管理布局上搭建科技环境非常重要,这是我们成立顺丰科技的初衷。2015年,我们又做了另一个动作,将顺丰科技与集团合并,管理顺丰速运,科技成了速运的老板。(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谈及顺丰科技公司。)46、我是一个危机意识很重的人。不能等到穷的时候,再考虑改变。在还有本钱,还可以任性的时候,就要去试错、去尝试。在创新的过程里,10样东西有1样成功了,可能就是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业务。47、以前的成功是未来更成功的一个壁垒,如果你不打破自己的成功,你不会得到更大的成功。而你自己之前越成功,这个「我执」就会越强,打破「我执」就越难。(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谈及为什么让顺丰科技成为顺丰速运的「老板」。)48、高质量是可持续健康成长的高质量,没有透支折扣,没有透支品牌,没有透支体力劳动,如果他们都不可持续,那就没法健康。49、有些企业有很多创新或颠覆,但其实是在损耗和破坏价值。企业领袖需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为颠覆而颠覆,还是为创造价值而颠覆?究竟在为社会和下一代创造价值更多,还是破坏更多?(2020年接受媒体采访。)50、每个环境中,一把手的「一念之间」差别会很大。一念之差可能在短时间大家看不出这个差别,10年以后看到这个差别是非常、非常大。举个例子,11年前,我理解的腾讯就是一个QQ,这东西没有什么。11年后,腾讯的变化为什么那么大?我一路在马化腾身上寻找答案,近期才寻找出来这个答案——一念之差。我这「一念」是在打造自己内部的一个生态环境,专注做自己的产品。马化腾除了打造自己的内部环境外,还打造外部的生态环境,而这种更开放的模式,会赢得更多合作伙伴和更多机会。最终下来,就是两千亿(市值)跟两万亿的区别。念头的开放与保守,会产生很大差别。如果今天我们做老板的还是固步自封,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得,不跟人家合作、交流,未来的时代这个企业肯定会被边缘化。(2017年,王卫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的讲话,这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面对媒体。)51、什么环境,长出什么样的动物和植物。为什么它能够在这个环境中成功?是因为它具备克服这个环境客观条件的能力,但这不代表它在另一个环境中也能成功。在西方成功的企业家不一定能在中国成功,用在中国一样的模式去西方也不一定能成功。因此,如果企业要走全球化,一定要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特点才能做好、做大、做强。(2020年接受媒体采访。)52、企业在变革过程中的「遗憾」,多半是因为一把手能力或性格的不完整造成,进而影响了整个组织。每个人都有长板和短板。另一方面,我并不认为「遗憾」是失败。任何有「遗憾」的地方,如果能够加强和提升,把它变成强项,就会是未来最大的爆发点所在。如果当初不掉进「深渊」,我们就永远没有办法长出这种能力。(2020年接受媒体采访。)53、全球化布局是「0到1」的变化,这需要一个周期。当然,企业也可以通过资本合作加快布局。但我们还是希望比较稳一点,有的时候不要太激进,企业发展步伐要更稳健。(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当时顺丰的国际业务增长快速,但90%的业务收入来自国内市场。)54、顺丰对标的不只是4千亿传统快件配送市场,而是12万亿大物流市场。(2017年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的讲话。)55、我们都希望把各自的数据真正地提炼出来,帮助不同的行业去改造升级,这才是我们成立超级大数据公司的初衷和目的。我们应该把这种理念传递出去,不断打造平台,让更多传统行业和高科技企业互相融通,实现共赢,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2018年,顺丰联手8家全球供应链企业,在东莞成立了超级大数据公司,王卫出任首任董事长。)56、今天是顺丰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顺丰从快递公司正式进入到供应链公司。(2019年,顺丰和德国邮政集团、全球前三的物流企业DPDHL联名发布品牌「顺丰敦豪供应链中国」,王卫在发布会上如此说道。)57、社区团购对整个供应链的整合非常极致,但是它是短的供应链,围绕就近的农地,而不是从产地到全国,未来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目前是在做短链模式。顺丰不会做这方面,不会碰商流。如果公司没有商流,自己做社区电商是做不了的,如果有电商平台一起做,顺丰可以给予供应链支持。(2021年4月,顺丰年度股东大会,王卫回答问题。)58、如果天时地利组合不够的话,顺丰不会轻易去进入一个行业。中国各行各业很多,顺丰现在供应链解决方案还做不过来这么多行业,医药、生鲜、冷运、汽配鞋服,甚至所有制造业都有很多机会。顺丰坚持一个个行业做好,时机或者条件成熟的就先做,如果条件不成熟去凑热闹是拿着投资人的钱去冒险。(2021年4月,顺丰年度股东大会,王卫回答问题。)59、中国快递未来的发展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我们不模仿谁,而是瞄着世界的潮流和趋势去变化。(2020年接受媒体采访。)60、其实国际快递不是一个高端市场,而是寡头垄断市场。成型的国际网络公司寥寥可数,他们垄断了一些资源,使新的竞争对手很难进去打开局面。但是世界市场很大,一旦进去,情况也不一样。我觉得要区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看距离远近、地方经济规模大小和区域文化差异,从这几个维度来判断自己适合先进入哪里。(2010年接受行业内媒体采访,2009年顺丰开始进入东南亚地区。)3关于企业管理61、好的企业是制度管人,卓越的企业是文化管人。(2014年接受采访。)62、只讲不做,不是我的风格。这么多年以来,顺丰没有特意地宣讲价值观,我只是想做给大家看——我王卫有没有讲一套做一套?我有没有追求名利……我敢接受任何挑战,如果你认为我在哪方面是讲一套做一套,指出来,我感激你。如果我个人做不到「阳光」,我没有资格在这里和大家讲「阳光」,如果我没有资格和大家讲「阳光」,这个企业是没有阳光大道的。(2008年顺丰内部讲话。)63、把一切都回归到面临什么、需要什么的本质问题上,就是我的管理方法。64、低调一点对于管理企业也有好处,没有员工认得出你来,你才可以深入到基层去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2011年第一次接受媒体公开采访。)65、在公司管理上,我最关心的就是整个信息系统的「底盘」。人是沙子跟石头,管理信息系统是水泥,文化是钢筋。这三样配合,才可以建起一座大楼。如果沙石越来越多,而水泥和钢筋跟不上,就会变成危楼。所以,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文化要一路跟得上。这是一套人才的生态体系。这套体系越好,人才就越好。这套体系如果不能跟整个公司的人数相匹配地成长,是一种风险。(2015年接受媒体采访。)66、员工的命运并不掌握在他的上级手里,也并不掌握在某一个人手里,而是由整个组织的机制决定的。67、人性需要什么,你就给员工什么。员工需要公平,你给他公平;他需要多劳多得,你要帮他算得清清楚楚。68、员工是因,企业是果,员工们成长了,企业才能够成长,而在员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到让最好的员工最快地成长。(2010年在顺风内刊的分享。)69、很多离职员工所需要的东西并非公司给不了,而是公司并不知道他想要什么,这就很可怕。人留在公司,才可以做企业文化,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来了两三个月就走了,再对一个新来的人讲企业文化,如此恶性循环,是没有用的。(2014年,谈信仰、文化和道德。)70、好比我们培养自己的孩子,当他两三岁的时候你跟他说要爱爸爸妈妈,要好好学习,他才懒得理你,就知道伸手要吃的;然后他进入青春期了,就学会了反叛。我有三个孩子,现在老大十四五岁,开始「造反」,老二看见老大「造反」很痛快,自己也跃跃欲试。这很正常,我们小时候也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有耐心,关心他、包容他,等他到了十七八岁,慢慢成熟了,就会知道家庭的温暖,再等到他结婚有了孩子之后,就更能体会父母的伟大了。任何人的成长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对企业员工也是一样。首先你要让他能在企业呆得下去,然后才能通过企业文化、制度、培训、激励等方式方法,让他真正融入整个团队,找到归属感,获得荣誉感。(2014年,谈信仰、文化和道德。)71、公司努力提高员工的待遇,不断改善员工的作业环境,员工才会真诚地对待客户,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我们的销售价格才有说服力,客户才会更放心地使用我们的产品。按照这样的良性循环,我坚信,利润肯定会回来的。(2014年接受媒体采访,谈及如何留住人才。)72、有问题,该说也要说,直接说。有的时候怕得罪人、怕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好,这并不是我们真正的信仰。我会又真又直接地跟很多同事说出我的意见,不要浪费时间。73、企业的文化是充分尊重底层,追求人跟人之间的平等,我们要打造这个平等环境。如果不愿意去吃亏,或者分享利益给人家,你永远都不会做大。74、我们很多管理层都说在研究市场,我经常跟他们说,不要研究这个(市场),你应该研究的是如何帮助一线、二线员工做好收派工作,了解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什么需求和困难。他们都处在市场竞争的最前沿,对于市场最有发言权。75、作为管理者,我必须了解与客户接触最近的一线收派员和二线呼叫中心的感受,是他们每天代表着企业、率领着企业在前线作战。如果我安排其他人去,他看问题角度可能跟我不一样。在他看来是一般情况,在我看来则可能是一种商机或者说危机。一线人员的真实情况,比你看任何调查报告都来得直接而准确。同时,这并不是我的个人行为,公司规定所有管理者每年都要下去实习一定的时间。(2010年接受快递行业内媒体采访,谈及自己每年以物料管理员的身份到网点实习。)76、进行业务体验的人员,由总部人事统一发文,直接安排。在业务体验的过程中,「实习人员」不能对看到的事情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要对自己的身份保密。体验结束后,「实习人员」要写报告对基层工作进行评述。接待「实习人员」的分部经理,也要对前来体验的人写报告,向总部汇报其表现,防止体验走过场。业务体验的意义不仅仅是让管理层不脱离业务,时刻保持对基层情况的掌握和敏锐度,而且在精神层面上,业务体验也很重要。它让公司的每一名员工都知道:管理层不是高高在上、永远坐办公室的,也要走到前线,不管是总监、总经理,哪怕是总裁,都要做业务——这对于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有很大作用。(2011年接受媒体采访,谈及顺丰「业务体验」这一独特的管理方法。)77、业务体验没有「备胎」,要长期坚持下去。就我个人来讲,每次下去体验都会带来不同的震撼。这种震撼也有很多让人沉重的地方。(2011年接受媒体采访谈及「业务体验」。2010年底,王卫以物料管理员的身份进行业务体验。)78、人才是第一资源,顺丰这些年的发展就是重视快递员、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但是快递进阶版本上,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对接未来战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懂快递的人才,要懂快递、懂科技、懂供给侧,还要有互联网思维,这是最难培养的,没地方找,没地方借,只能寻找半成品去培养。(2020年接受媒体采访。)79、我认为,关键是找对人,并且对他足够信任。真正的尊重和信任不是说「我今天高兴叫你老总,明天我发火就一拍桌子说‘不行’」。哪怕今天错了,你也要相信他,你要给人这种信心,才有可能背对背合作。做了20多年的老板,你要把心沉下去,听另外一个人去讲话,有的时候可能还未必听得懂。但是听不懂你也要说「行,你说这样做就这样做」。这是一种决心,或者也是一种胆量,是一种敢于否定自己的态度和能力。(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谈及如何对待顺丰如何吸引科技人才。2015年,顺丰科技与集团合并,管理顺丰速运,即顺丰科技成了顺丰速运的「老板」。)80、2015年时,顺丰在组织变革中遇到阻力、进入「生死边缘」,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看见问题、不断解救,最终从「深渊」中爬出来,反而造就了新的能力。总结下来,组织变革中千万不要掉进这种误区:不是什么东西都要单独一个事业部,一定要将前台、中台、后台适当组合。(2020年接受媒体采访。)81、(2015年)我们认为新的架构模式更适合某类专业的发展,就很快把主体组织划分成不同的BU/BG,大家以为只要把资源倾斜到我自己的事业部,我的发展就一定比原来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忽略了共享资源的效益,引起成本上升、专业能力下降。后来,我们调整了架构模式,实行战略合、经营分、资源共享。战略合:集团管战略和融资,统一各个BU的战略规划、融资决策。经营分:日常经营,例如投入多少、发展节奏怎么样、用谁、薪酬奖金给多少,都由BU自行判断。资源共享:例如我们的销售是拉通去看,因为不同的BU去销售一个客户,一定会引起客户反感。相反的,我们共享客户资源,为之提供解决方案,这样对单一BU而言,通过双算、引流等利益引导机制,也会有更多获利。另外,我们还积极打通后台资源,例如人才、信息科技、大数据等,这些模块不能分家。(2020年接受媒体采访。)82、(最近几年为了上市)有点信仰迷失掉了,我不接受,我不认可这几年所谓的辉煌。因为我真正要给大家看的,不是多少市占率,多少收入,行业是不是排第一,我要的是大家得到幸福和成就,这才是我真正要的东西。(2017年顺丰年会上的讲话。)83、最大挑战就是自己,以前我不用开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自己回去想一想,战略就定了。但在股份制改制以后,股东大会上会突然有人问「王卫你为什么会这样」。他有权提问,我也有责任回答。这是对自己的否定,就是打破自己。(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谈及2017年顺丰上市后自己面临的挑战。)84、看这个视频时,我觉得是我在挨打。这不是赔钱和道歉的问题,这是尊严的问题。顺丰一贯教育员工从内心尊重每一个人。如果我在这件事上妥协,如何面对所有的顺丰员工,如何配做顺丰总裁?顺丰不容许员工与客户有任何言语或肢体冲突。如果这件事的角色对调,我同样会追究到底。这件事发生后,我认为应该教给员工如何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进行自我保护。(2016年4月,北京一位顺丰快递员在派送过程中与一辆轿车发生轻微碰撞,快递员被车主辱骂并被多次打脸。低调的王卫第一时间就此事做出公开表态。)85、我很感恩一线的投递员,他们真的很辛苦。在外面受气,受冷受热,受工作劳动强度,还有公司很多指标的挑战,感恩他们成就了公司,但我也经常觉得很惭愧。感恩二线。他们是一个后台,英雄默默地在支撑我们前线工作,包括熬夜啊,晚上要做很多工作,支持整个顺丰正常运作。对于三线,我今年感觉也是很强烈。这两三年顺丰的确做了很多创新变革,也折腾了我们三线的很多同事。他们在组织架构的不断变化中,受到了很多折磨,这一点我心里面是很难过的。(2017年顺丰年会演讲。)86、为什么顺丰跟其他的一些公司不一样?顺丰是一个有信仰的企业。赚钱只是一个手段。在赚钱跟信仰当中,我们可能更选择信仰,不选择赚钱,赚钱是排第二的。我们的信仰是什么?第一个,我认为,顺丰有爱。我们真正爱自己的员工,不是出于忽悠的爱。我经常跟我们同事说,我不要用「投递员」去称呼他们,经常用「孩子」。我前两天看到我们在外面的一个孩子,怎么冒着雪在外面吃便当呢?我马上打电话去问为什么,我看了我并不自豪,我并不是认为顺丰人这样的拼劲很好,我更认为是对我们的孩子照顾不周到!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外面是这样子呢?当然后来了解过,是因为新疆的一些特殊问题造成的。对于我们自己员工,如果换是我自己的孩子,你是不是一样这样爱?人家的孩子在外面就是人家的孩子,我们不能这样,是对不起人家的。我们的信仰里面第一个是有爱。第二个,我认为是有真,真诚。我们讲所有的话、做出所有的事都要显示出我们的真诚,我们一定是对任何我们的员工,对外面的客户,对所有的人都是有一种真诚,这也是我王卫的一个信仰。第三个,我认为是直接。有问题,对孩子一样的,该说也要说,直接说直接讲。有的时候怕得罪人、怕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好,这并不是我们顺丰真正的信仰,只是大气候氛围传染进来。我会又真又直接跟很多同事说出我的意见,不要浪费时间。第四个,我认为是平,公平。我们对所有的孩子,我们对所有的员工,是有个交代,必须公平。第五个,是要狠。对一些搞破坏的员工坚决处理,黑白分明。(2017年顺丰年会演讲。)87、看到这么多的同事顶着风险和压力坚守在岗位上,感同身受,所以我必须来到北京,当面感谢大家在这段时间的坚持和付出,为顺丰人用心、努力的行动和担当精神点赞。(2022年12月14日,王卫到北京看望奋战在前线的同事,鼓励大家保护好自己,承担社会责任,共克时艰。)4关于佛教与人生88、我比较享受低调的感觉,喜欢回归本性真实而平淡的存在感。89、我穷过,相当清楚贫穷和被人歧视的滋味。当我25岁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之后,有点目空一切的感觉,恨不得告诉全世界,我王卫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样子了,我也是有钱人了!所幸,这个过程没有持续多久,原因有三:第一,随着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个人的眼界和心胸不一样了。第二,得感谢我的太太,她在我得意忘形的时候,不断泼我冷水,让我保持清醒和冷静。第三,是找到了精神依托,信了佛教。(2014年,谈信仰、文化和道德。)90、我信佛。我认为,人的成就和本事是没有关系的,成就是与福报有关系。所以,有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拥有本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赚到钱只是因缘际会而已。(2011年第一次接受媒体公开采访。)91、佛教让人内心平静,并且读懂了里面的因果关系能够让人醍醐灌顶。人这一辈子的成就、际遇,是跟上辈子积下来的福报有关联的,很多东西你都掌控不了。(2014年,谈信仰、文化和道德。)92、刚踏入社会时,我也给别人打过工,也投诉过当时的老板,觉得他给我的薪水太少。但是,我投诉归投诉,有一个原则我始终坚持,那就是我在岗一天,交足100分,竭尽所能地把工作做好,投诉老板并不影响我做好工作。因为我做好工作,除了为公司创造价值,也是在增加自己的人生经验值,所以当时的每个老板都很喜欢我,说王卫做事很专业,有责任心,各种工作都可以放心交给我,这样一来,我的机会自然就越来越多,如果一个人总喜欢锱铢必较,生怕吃亏,机会肯定会越来越少。93、「正道」就是尊重客观规律、遵循世间法则。只有「正道」才是真正的大道,是稳健、正派、能持久发展的途径。(2010年接受快递行业内媒体采访。)94、人生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东西你都控制不了,只有一个百分点你可以掌控,那就是做事的态度。这个态度都有两面,究竟是采取积极态度还是消极态度,是接受正念还是邪念,由你自己来决定。如果你在这方面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就会把这一个百分点又放大成一百个百分点,弥补很多其他方面的不足。(2014年,谈信仰、文化和道德。)95、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在合适的时间进入合适的行业,而与此同时,自己之前的经历和锻炼培养出来的素质能力又恰好是与这个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举个例子,我很小的时候从内地去香港,之后从事快递行业又从香港回到内地,等我22岁创办顺丰的时候,已经经历了很多事,而且这些人生经历是其他人很难具备的。我是内地出生,会讲普通话,也了解内地的文化,可以和员工很好地沟通,同时,由于我在香港长大,又能够学习了解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小的时候我家里的环境比较艰苦,但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后来我进到一些家族企业工作,看到很多家族人员之间钩心斗角的情况,有时候连我这个无辜的人也被牵连进去,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对那种溜须拍马,拉关系的行为特别痛恨。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在成长道路上种下的良性基因。这些基因,你说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从我40多年的人生经验来看,所谓偶然也是必然的。一直以来,我不觉得自己的哪些地方比别人强,强在判断力?强在聪明才智?强在眼光超前,选中了物流行业?都不是,能够成就今天的事业,只不过在于之前的积累和自己的勤奋。所以态度很重要。(王卫在顺丰内刊上的分享。)96、积极态度+正确的思维=成功。我常常对人说,人的成功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运气,二是态度。运气非常好,但是没有正确的态度,就好像中了彩票以后挥霍无度,很快就把钱花光了,又被打回原形。短期的成功是以运气为主,态度为辅,但长期的成功肯定是以态度为主,运气为辅的,因为最终态度可以左右运气。97、我认为,做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我是想做成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实现我的价值和理想。(2010年接受快递行业内媒体采访。)98、我只是一个财富的支配者,我绝对不是一个财富的拥有者。我真正的财富是来自于我员工的幸福感。员工真正觉得成就感越来越多,孩子越来越长大,真正认识爱、真、直、平、狠,人生达到另外一个境界。那个时候,我认为才是顺丰、才是真正我王卫的成就。(2017年顺丰年会上的讲话。)99、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今天的所谓成功,其实是上辈子积下来的东西,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本事不本事,只是天时地利人和集合到一起的一个福报。我不太相信偶然。为什么会有偶然,因为无知才会相信偶然,突然中了大奖,不知道为什么,就会觉得是偶然,当所有的因果都集中到一起后,你再去比对,你会知道这是必然。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顺丰这个不错的平台,把未来很多不确定的看似偶然的东西变成必然。(2014年,谈信仰、文化和道德。)100、关于个人修养,也即是「德」的问题。今天这个社会,经济大发展了,但人心却更浮躁了,很多人有意无意地都在追求「威」(广东话「威水」的简称,意指炫耀,傲慢)。但是,在什么基础上才可以去「威」,「威」的基础是什么,很多人都没有搞清楚。有人觉得有钱有权就「威」,我认为这个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威」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一个人可以昂首挺胸地走在路上,并且收获的都是尊敬且乐于亲近(而不是羡慕嫉妒恨)的眼神,这才叫「威」。关于尊重,我有一个自己的衡量标准,就是要让为你提供服务的人也因为服务你而感到开心。去饭店吃饭,上至经理下至服务员,我都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服务过我的服务员,也都很享受服务我用餐的工作过程,因为我会很礼貌很平和地去跟他交流,我要让这个服务员因为服务我而感到很开心,这叫尊重。(2014年,谈信仰、文化和道德。)参考资料:1.《王卫:30周年的感想是ChatGPT写的,快点「系紧鞋带」!》,快递杂志,2023年3月28日2.《王卫:坚持与好奇》,快递杂志,2023年2月3.《对话顺丰控股创始人王卫:回归价值创造本心》,BCG波士顿咨询,2020年12月4.《专访丨王卫:找到更炽烈的自己》,快递杂志,2020年5.《顺丰王卫罕见接受专访:快递业未来竞争对手是Google》,南方日报,2018年6.《专访顺丰:快递业的人海战术已近黄昏》,虎嗅网,2022年12月7.《顺丰不只对标4千亿传统市场,还有12万亿大物流市场,其将「买」出新天地?》,物流指闻,2022年2月8.《30年,这位企业家一次次为物流人赢得尊严》,掌链,2023年4月9.《征战十年,频频换帅,顺丰的电商之路还能走多远?》,子弹财经,2019年10.《顺丰王卫:人生有99%你控制不了,除了做事的态度》,笔记侠,2023年2月11.《顺丰王卫历年演讲合集:这个世界没有防守,只有进攻》,聪明投资者,2021年12.《从「不上市」到今日敲钟,王卫这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快递杂志,2017年13.《深度访谈:顺丰王卫20年创业心路首揭秘——从寻求「正道」到为「大家庭」打造未来(热文回放)》,物流指闻,2015年14.《顺丰30年和王卫精神|从「0」到世界500强,80架自有飞机和枢纽机场;从今天起,全球前四开始向前三冲击》,2023年3月15.《快递之王:顺丰掌门人王卫》,李琦晨,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16.《王卫传》,杨越,陈润,2021年,团结出版社17.《顺丰王卫:身家2000亿、马云最佩服的男人,干出了4个IPO》,邱处机,2021年本文作者|田姗姗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张维迎:想发展经济,最好忘掉「三驾马车」

张维迎教授分享一篇张维迎教授的文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作者:张维迎来源:辛庄课堂凯恩斯主义理论本来是用来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而非经济增长,但慢慢演变到最后,居然成了最时髦的解释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模型。今天在讨论和预测经济增长率时,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商界领袖、媒体人,甚至普通人,用的都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简单地说就是总需求理论。相对于新古典增长模式从总供给(生产)方面研究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理论是从需求方面思考经济增长。这一理论建立在「总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个统计恒等式基础上,因而认为经济增长决定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这三个变量。这就是俗称的「三驾马车」增长理论。你一年的收入等于你购买汽车等耐用品和食品等非耐用品的支出(再加上储蓄),难道你多买一辆100万元的汽车你的收入就会增加100万?这一理论的政策含义是什么呢?增长就是总需求的增长,因此政府可以干预、甚至操纵经济增长,其主要办法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中国现在还有一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目标,说过去40年是靠「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现在要从「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转向「消费拉动」、「扩大内需」。很多政府官员特别喜欢这个理论,因为它给政府获取和行使权力提供了正当性;很多经济学家也都喜欢这个理论,因为它为经济学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官方统计年鉴每年都会公布相关数据,显示消费、投资和贸易对经济增长各贡献了多少。但经常难以自圆其说,比如2009年GDP增长率为9.2%,其中来自最终消费的贡献是50%,投资的贡献是87.6%,这两项加起来是137.4%,超过了100%,结论只能是贸易贡献-37.4%。这是什么意思?一年的贸易做下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的?是不是说如果那年把国际贸易关闭了,既不出口也不进口,中国的GDP增长率会提高3.5个百分点,达到12.7%?所以,我对这个理论的评价是「错得离谱」。首先,人类投资是为了什么?为了提高生产率,未来有更多的产出,从而人们可以生活得更好。但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未来,而是为了增加当年的GDP,所以投资是否有效率,并不重要。这样一来,如果钢材过剩了,GDP(总需求)不足,怎么解决呢?那就再新建一个钢厂,通过投资本身增加了总需求,消耗掉一部分原本过剩的钢材,增长率就提高了。但这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搞这么多浪费性的投资?人为创造的总需求,究竟对于国家未来有多少好处?没人在意。第二,消费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人人都知道消费是目的,人类生产的所有东西最终都是为了消费。但是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消费只是增加GDP的一个手段。2009年政府定的目标是GDP增长8%,为了「保8」,就鼓励民众消费,包括采取家电下乡等各种政策,无论是吃饭还是穿衣,都为了实现8%这个目标。真是本末倒置!第三,再看国际贸易。贸易使得国际分工成为可能,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利用专业化形成的比较优势和交换受益。但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只有出口大于进口,贸易对GDP的贡献才是正的;如果进口大于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就是负的。因为一国顺差必有他国逆差,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把贸易从一个正和博弈变成一个零和博弈,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古老的重商主义没什么区别。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有好几年贸易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是负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干脆把进出口贸易全部关掉,经济增长不就更高吗?有些学者还用总需求理论测算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得出的结论是「影响不大」:即使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全部关闭,对中国GDP的影响也就2.4%。他们的结论是这样得出的: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相当于中国GDP的3.6%,中国出口产品的增加值比重只占0.66,3.6%×0.66=2.4%。这种逻辑非常荒唐!就好比一座房子有四根柱子,住着4个人,你问一根柱子塌了还能住几个人?回答是「3个」!凯恩斯主义理论对国家经济政策误导太大,很多国家都是按照这套理论来管理经济,所以问题越来越多。凯恩斯主义理论有点像鸦片,一旦吸上瘾,再很难戒掉。无论新古典增长理论,还是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它们的共同缺陷是忽视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这种作用至关重要。经济增长靠的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的激情,企业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而不是印制大量的货币和人为降低利率。企业家是用新产品创造市场,政策只能刺激需求。企业家创造的市场是真实的,政策刺激出来的需求是虚假的。注:本文摘录自作者《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第9章,该书由理想国/海南出版社2022年出版。这些内容,也值得一看张维迎:改革三十年,三代企业家张维迎:价值观冲突与飞艇事业的毁灭张维迎:任人唯贤与论功行赏的冲突张维迎:好企业与坏企业5%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张维迎:市场经济的最大受益者是芸芸众生DIALOG主编|王滔
2023年7月20日
其他

芒格:慢慢变富,一辈子都乐趣无穷,有滋有味

芒格近照智者说话,不论什么时候听、听几遍,总能让人有所感悟,查理·芒格就是这样的一位智者。自1987年起,芒格几乎每年都会在股东会上讲话,坦率地回答股东们的提问,他的答复总是犀利而充满智慧,引人深思。获中信出版集团授权,今天我们分享一篇文章,其中包括芒格关于成功、财富、幸福、个人成长的观点。无论你此前有没有了解过芒格,这篇文章都值得收藏起来,一读再读。书名:《芒格之道》作者:[美]
2023年7月15日
其他

内地名人频卖香港豪宅?冯仑:没必要过度解读

香港的高楼正文之前,插播一条消息:微信又又又改版了。为避免你看不到我们的文章,请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冯仑风马牛」,进入「冯仑风马牛」公众号主页,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把「冯仑风马牛」设为星标。1问:最近有报道称,一些内地富豪「不约而同」出售香港豪宅套现。比如,孟晚舟将个人名下豪宅卖出,涨幅高达60%,账面收益赚了上千万港币;冯小刚夫妇卖掉香港一处豪宅,赚了6千万港币;恒大前CEO夏海钧也以1.6亿港元的价格出售了于2019年以1.56亿港元购入的复式公寓……香港的物业是不是对内地富豪们失去了吸引力?冯叔怎么看?冯叔:我觉得,香港的豪宅市场很特别,它一向被视为投资风向标,因为能买豪宅的人大部分是企业家、明星、投资者、金融家等知名人士。(出售豪宅)是不是意味着大家对这个地方未来的预期发生了改变,还是说在香港置业的这些人士,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其实,在香港的豪宅基本被当做第二住宅、第三住宅,这些知名人士的第一住宅都在中国大陆其他地方。比如,许家印在大陆的地产公司出了状况,所以他需要卖掉香港的豪宅。这跟香港本地的豪宅市场、投资环境和资本市场关系不大,属于他在大陆的企业出了问题,不得不卖自己在香港的豪宅。这样的事儿,放在20年前、30年前、50年前也会发生,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是,这些人士在大陆本身没出问题,只是说在香港有一个豪宅,当时是作为资产配置,投资的。有两种情况会抛售:一是他觉得现在香港豪宅价格见顶,要及时高位套现,赚到钱了自然要抛售;二是他预感到未来危机或市场风险,就提前卖了跑掉。无非就这么几个可能。所以我觉得,这一波香港豪宅的抛售不能够证明香港的市场环境、金融机制、法治和资本市场出了问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刚才讲的多种原因,有的是赚到钱要走、有的是预见有些麻烦要走、有的是企业出了问题,要卖掉资产折现。不要去过度解读,而可以把这些当成个案去观察。2问:今年多地出现提前还房贷的热潮,目前商业银行的新房首套利率为3.7%-3.9%,而之前房贷的利率平均数约为5.8%。存量房贷利率的下降是否有助于提振新房市场?冯叔:当然是了,如果说你现在有没到期的贷款,银行再往下降点利息,那当然整个利息都降低了。现在大家换房买房启动了「带押过户」模式,其实中间有一个操作细节,就是利息问题,押是带着过了,利息是按旧利息还是新利息还呢?如果能按新利息,那就由5-6%的房贷利率降到3-4%,那当然「带押过户」模式的买房交易速度会加快,所以这是我觉得有效的方法,让大家能够降低买房月供,确实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买房。我们跟国外买房的差别有两个:一是我国独生子女多,当买房超出能力时,全家族都在里边搅和、给钱,这就积累了很多家庭、社会的矛盾,不该买房的时候也买了,因为全家族都在帮忙,在国外没有这样的家族帮忙,所以他们买房的平均年龄在37-40岁,我们30岁以内买房的人占到多数,这种情况带来了所谓的压力很大。另一个是我国房贷利率有点高,有些人的还贷占比都超过家庭收入的50%,剩下的钱还要解决生活、上学、看病等一系列事情,那当然就很紧张,大家还是焦虑。未来从银行和政府政策的角度,第一,让大家买房年龄适度往后,比如30岁之前结婚先租房,租到35岁,各方面都稳定了,再买一套房子;第二,整个还贷比例要控制在1/3,最多别超过1/2,那这个问题基本就解决了。来源:凤凰网财经《封面》直播主编|王滔
2023年7月14日
其他

梁稳根的60条思考:人类因梦想而伟大

梁稳根长沙是一座兼具两种气质的城市,一面是温暖柔和,这里是湘楚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美食之城」「不夜之城」「媒体艺术之都」「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等诸多广为人知的标签;另一面则是刚硬生猛,长沙是全球唯一一座同时拥有5个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的城市,世界最长混凝土泵车、世界最大上回转塔式起重机、世界最大旋挖钻机、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都诞生在这里,长沙因此也被称为「工程机械之都」。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最重要表现,而工程机械制造业又被看作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从这个角度而言,「工程机械之都」这个标签,才是长沙最具竞争力的「内核」。而在成就长沙「内核」竞争力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中,三一重工无疑是群星中最闪亮的那一个。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全球每下线10台混凝土机械,就有5台产自三一重工。世界最长86米臂架泵车、亚洲首台1000吨级全路面起重机、全球最大3600吨级履带起重机、世界第一台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世界第一台无泡沥青砂浆车..........都来自三一重工。三一重工还多次在全球屏气凝神的焦点时刻大放异彩,比如在2010年的智利矿难救援中、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抢险中,三一重工都当仁不让地向全球展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实力。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阿联酋迪拜塔、上海中心、卡塔尔世界杯场馆等国内外大型工程中,更是随处可见三一产品的身影。三一重工在工程机械领域的成就,如今看似自然而然,但时光若是倒流回二十多年前,那时遍布神州大地的建设工地上,国产品牌工程机械几乎难觅踪迹。当时,国内90%的混凝土机械和挖掘机械需要进口,桩工机械则完全依赖国外,民族机械制造企业生存处境十分艰难,像徐工这样的老牌工程机械企业,一度准备向国外资本出售股权求生存。但是在以三一重工为首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努力奋斗之下,如今中国已经站在了全球工程机械制造领域的前列。在2020年财富杂志「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名单中,三一重工排名第二。在福布斯2021年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中,三一重工排名总榜单第468位,是榜单中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工程机械企业,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福布斯》全球500强企业。三一的成就不仅限于工程机械制造,在三一重工发展之时,三一集团还孕育了主营矿山装备和港口物流装备的三一国际、主营风电机组装备的三一重能两家上市公司。优秀企业的背后必有优秀的企业家,三一伟业背后的掌舵者正是被称为「中国民营重工第一人」的梁稳根。1985年,感受到改革春潮涌动的梁稳根放弃国企干部身份,与另外三名同事下海经商,在经历多次挫败之后,1986年他们拿着东拼西凑的6万元,在涟源市茅塘乡的几间破瓦房里成立「涟源特种焊接材料厂」。当时的条件之差,以至于被笑称连小卖部都不如。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梁稳根和伙伴们孕育出了此后几十年中,全球装备制造领域,最迅猛的一支中国力量。如此低的起点,如此快的速度,如此显赫的成就,梁稳根何以有如此魔力?前不久,梁稳根正式宣布辞去三一集团董事长职务,不再负责集团日常运营调度工作,不再坐班,不再参与外事活动。借此机会,本文通过梳理梁稳根的历年讲话和采访,以探寻梁稳根带领三一重工取得巨大成就背后的力量和秘密。一、关于梦想1、现在大家有一个理念,认为创业首先要有创业书,一定要成功。当时我读过《基业长青》这本书就讲这个问题,很多大的企业不是先有产品,先有规划,而是先有梦想。2、任何伟大的成功都不会降临到一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身上。幸运的机会,只会光顾那些敢于梦想、敢于创新的人。「三一」信条的第一条就是:人类因梦想而伟大。3、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人生因梦想而富有意义。我的梦想是种植一块中华民族工业的试验田,铸造中国的世界名牌。4、国外有位富豪,在临终前往保险柜存了100万美元,剩余财富全捐给了社会。这位富翁同时提出一个问题: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如果谁答对,将获得这100万美元。结果,一个年仅13岁的小孩得到了这笔巨款。他的答案只有两个字:梦想!5、当时我的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那时候我是一个副处长。他对我讲,你下海以后面临两个危险:一是你自己白手起家,没有那么容易,创业失败怎么办?二是如果再来一次斗地主、分田地,你怎么办?我当时的回答是这样的:既然中国都没有希望了,那还追求个人的希望干什么?如果中国真有这么一天,我认为中国就没有希望了。但是中国肯定是有希望的,我坚信中国肯定没有这一天,所以我现在不担心了。6、「产业报国」是铭刻在中国几代企业家基因里的强大抱负和梦想,我们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的发展中,不虚度我们的青春年华,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7、如果经商失败了,我就去做两件事:一是写一本书——《此路不通》,以此来告诫像我们一样冲动的年轻人;二是到落后的山村去当先生,教书育人。8、今与袁金华、毛中吾、唐修国志同道合,愿结为兄弟,为中华民族腾飞贡献毕生心血。……1985年10月30日。(2021年梁稳根展示创业前与几位伙伴的血书)9、我们从茅塘到涟源,再到长沙,2011年,集团已经实现销售额750亿元、利税总额160亿元,成为中国机械制造业唯一一家世界500强上市公司。这一切,都源于20多年前涟源给我们的梦想。(2012年讲话)10、我梦想,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由于我们三一人积极地实现我们的梦想,中国人得到世界的认同和尊敬。我梦想,三一成为世界上备受推崇和尊重的公司,成为世界工程机械先进技术的领导者……这些梦想是引领我们奋斗的方向。二、创业艰难1、创业之初,我们有「三苦」:一是没有钱——生活苦;二是工厂环境差——工作苦;三是民企缺少政策扶持——经营苦。这些,我们都挺过来了。(2007年采访)2、1989年10月9日,那是我们永远难以忘记的特殊日子。这一天,我们4个创业者中的1个,从农业银行的一个营业所取回了8000块钱的第一批货款。他拿到这个钱便一路狂奔,跑回公司……然后我们几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唱起了「酒干倘卖无」。为什么这么激动呢?因为当时这8000块钱意味着我们可以生存了。之前贩羊和做其他的事都不顺利,所以虽然我们才研发不到一年,但那时我们已经快无米下锅了。3、我的成功是在坚强的意志力的支撑下取得的,在别人眼中也许我做出的努力会失败,但是我有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虽然有些人嘲笑我努力也会徒劳无功,但我渴望改变现状的意志力提醒我,要想成就未来美好的明天就必须要不断地努力,当努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成功自然就会送上门来。(2007年采访)4、在涟源,凭着一腔热血,我们很快就将焊接材料做到了细分领域全国第一。但这并不足以承载我们产业报国的远大理想。5、努力的过程既漫长又辛苦,但我并没有停下脚步,还是不断地向前冲。即使冲到了终点,我还是会继续前行。或许这就是三一成功的秘诀吧。(2007年采访)6、创业是一件豪迈的事情,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三、技术创新1、我们(混凝土泵)打到160米高的时候怎么也打不上去了,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企业的手里,没有这个核心技术要想打到200米是不可能的。当时我就想到合资,我就跑到日本、欧洲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我跑了十几家公司,跑这十几家公司收获是前所未有的,因为我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辛酸和屈辱。当时我发誓一定要用我的人才发展我们自主的技术,发誓一定要超过那十几家企业的产品。(2005年演讲)2、21世纪我们13亿人口的中国再也不能依赖于日本的照相机、美国的软件、德国的混凝土。创新就是负责任,负责就要创新。(2005年演讲)3、国外的技术严密封锁,我们只有杀开一条血路,瞄准世界一流,掌握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才能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不断追赶世界领先步伐。(2013年采访)4、民族不创新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曾经独领风骚几千年,就在这一百多年当中我们中国人打了一个瞌睡,在这一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创新中我们走慢了半步,结果我们付出了惨痛的教训。在这一百多年当中英国人打过我们,法国人打过我们,俄国人、德国人、美国人都打过我们,就连日本也侵占我们的大好河山达八年之久。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我们创新,以后任何人、任何国家也不会,也不敢再打我们。(2005年演讲)5、我们作为一个民营企业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的二等奖,获得了世界的发明奖,产品到了20多个国家。我们突破了封锁,让我们的混凝土机械成为了世界的品牌。事实证明外国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能够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能够做到。(2005年演讲)6、三一是完全靠科技创新驱动的一个企业,我们的科技创新,第一点是敢想敢干;第二点是面向市场;第三点是加大投入,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5%以上;第四点是自主合作。(2012年采访)7、我们进入这个行业之前,混凝土机械90%需要进口,挖掘机械90%需要进口,桩工机械国内还没有。正是通过我们20多年的努力,我们的混凝土机械成为了世界第一,挖掘机械打破国外垄断成为中国第一。正是我们打破恐惧大胆创新的这个理念,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推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行业。(2012年采访)8、我们到底是相信科学,还是相信外国人,我们可以先试一下。(三一的第一个专利诞生前讲话)9、在三一有两句话不能说:一句是「国外是这么做的,我们也这么做」;另一句是「国外没有这么做过,我们也不能这么做」。10、三一人认为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在于信誉。四、经营之道1、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三一?是人。三一治理企业的秘笈之一就是「治人」:重用高端人才、激励普通员工。2、一流人才就是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高超的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有理想,有抱负,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为社会、企业做出贡献的人。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行业中不可替代的出类拔萃的人才。3、员工工资是家庭美满、公司国际化、社会和谐的基础。当员工过上了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在具备共同使命感的基础上,他们就可以更好地履行对家庭、企业和社会的义务与责任。4、企业发展了,除了更好地回馈社会、贡献国家,还要与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帮助员工成功,因为员工是公司的血液、细胞,是三一赖以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5、我们用股权,并且用品质改变世界的决心和理念引进了大量的人才。6、我们一个团队要创好业首先要有共同的目标,一个企业也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就是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希望的团队是不行的。7、三一的创业团队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利益共同体,而是在「产业报国」伟大使命牵引下的「梦之队」和精神共同体。8、我们三一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品质改变世界」,这个意思就是,希望以自身不断提升的产品品质,改变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认识,让世界分享中国创新的成果——当然,我们的产品也不会卖出「白菜」的价格。(2011年采访)9、如果说三一有很核心的资产,不是公司现在取得的成就,不是厂房设备这些固定资产,而是我们的核心文化。10、「品质改变世界」——三一的最高目标;「一切为了客户」——三一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帮助员工成功」——是二者的基本条件。11、缺乏真正价值而靠营销取胜的产品,第一是违反了基本的商业道德,第二也很难以持续发展。12、没有国际化,三一重工最多就是个大一点的个体户而已。13、跨国并购鲜少有成功案例,主要归结于文化整合难度大、管理水平有差距。14、多年来,三一重工「练好了内功」,用三一的资本、品牌、服务、精益制造等诸多优势资源,去异国他乡整合别人的优秀资源,用国际化的资源提升三一的国际化。15、我们讲高质量发展,就是规模、效益和品牌的关系。公司章程明确规定,规模服从效益、效益服从品牌,这个是我们经营者必须遵循的。(2018年讲话)16、企业所有问题归结为两个: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17、一流企业就是市场占有率第一、企业品牌的影响力第一、企业资本号召力第一、人才拥有量第一,如果企业满足这四个条件,就可以被称为一流企业。18、中国从来不缺大企业,但是需要培育一批真正的世界级企业。19、如果一家公司规模太大、贷款太多,又不赶快进行动能转换,抓不住新技术的浪潮,不能够很好地完成数字化转型,风险就会很大。互联网经济对消费产生巨大影响,尽管对制造业影响还不是很大,但未来影响不可估量。如果谁率先像消费互联网一样抓住了制造业的互联网机会,谁就会长得很大。(2018年采访)20、「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这话我比较欣赏。
2023年7月12日
其他

高瓴张磊:选择比努力重要,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

张磊高瓴资本是亚洲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得益于高瓴的巨大成功,高瓴创始人张磊被很多人称为「中国巴菲特」「投资教父」「PE一哥」,许多人盛赞他的「价值投资」和「长期主义」。如今,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导致我们似乎失去了某种确定性。很多企业、很多人都感到焦虑、迷茫。今天该怎么做,明天该怎么办?对这些问题,张磊的不少观点都很有启发性。「笔记侠」从张磊的书籍以及相关公开资料中,整理出张磊在个人成长、经营管理、企业文化、价值投资、AI等11个方面的理念。把「笔记侠」整理的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1选择比努力重要1、高瓴的投资哲学在很多方面同样适用于教育和人生选择。第一是「守正用奇」,在坚守「正道」的基础上激发创新。第二是「弱水三千,但取一瓢」,一个人要在有限的天赋里,做好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部分。第三则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要好好做自己的事,成功自会找上门来。2、选择比努力重要,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最本质的价值还是长期主义。你如果看得短,什么事都很难办。你如果一拉长,很多事就看明白了。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3、我希望大家选择做时间的朋友。在多数人都醉心于「即时满足」的世界里,懂得「滞后满足」道理的人,早已先胜一筹。我把这称为选择延期享受成功。4、很多时候,成功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没有做什么。把时间分配给能够带来价值的事情,复利才会发生作用。5、选择与价值观正确的长期主义者同行,往往能让你躲避许多重大风险,并获得超预期的回报。2属于自身的「三把火」1、凡是能被火烧掉的东西都不重要,比如金钱、房子或者其他物质财富,而无法烧掉的东西才重要。总结起来有三样,那就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这也是深藏于内心并真正属于自己的「三把火」。2、坚持第一性原理指,不是用类比或者借鉴的思维来猜测问题,而是从「本来是什么」和「应该怎么样」出发来看问题,相信凡事背后皆有原理,先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3、不要问学校给你什么价值,而要问你自己能多创造出来什么价值。这里的创造价值,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动态打造自己的过程。4、真正的诚实,是从来不要去骗别人,也不要骗自己。虽然有时候,也许有人不靠诚实也能成功,但这种成功第一是不持久,第二是最后会搬起砖头砸到自己的脚。5、能不能有独立的思辨能力,实际上是你能够坚持走多远的一个基石。6、一个人同时拥有好奇心、思考的独立性、诚实与同理心,并且有长期奋斗的心态,剩下的只是运气和大数法则的问题。一遍一遍做你有激情的事,并且喜欢一遍一遍的做,成功只是时间问题。7、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是一个人能力的「护城河」。要学会坚定自己的理想,珍惜自己短期内没有被看懂的窗口机会,把「护城河」做好。8、「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让每个人能走得更远的,归根结底还是自我驱动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是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是持续解决社会痛点的使命感。3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1、在奋斗的过程中,难以预料前路如何,选择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2、能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的创业者,往往是能够多学科思考的鬼才和拥有多维视野的怪才。3、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家,要立刻做到惊天地泣鬼神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是抓住机会锻炼自己。我个人建议,再小的事情也要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大环境改变不了,争取营造小环境;小环境改变多了,就会改变大环境。4、我常常给创业者建议,要学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这个战略在创业中有效,也同样适用于你我的生活。坚持自己内心的选择,不骄不躁,好故事都是来自于有挑战的生活;持之以恒,时间终将会成为你的朋友。5、困难是一面镜子,最好的反省往往都来源于此。每次危机出现,都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压力测试和投资复盘的机会,而最终是价值观决定了你将如何应对和自处。6、我们相信,每一次重大危机都是一次难得的际遇和机会,尤其需要珍惜。危机既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压力测试,让我们看清到底谁在「裸泳」;又是一面镜子,足以「正衣冠,端品行」。4生意要与所处环境相匹配1、时间是好生意与好创业者的朋友。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加深护城河的,才是「资产」,时间越久对生意越不利的,则是「费用」。2、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以用户和消费者为中心,理解变化的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用最高效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持续创新和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3、商业竞争本质上要看格局,要看价值,要升维思考,从更大的框架、更广阔的视角去看给消费者创造怎样的价值。4、在未来的商业逻辑中,企业从求赢变成不断追求新的生长空间,从线性思考变成立体思维,从静态博弈变成动态共生。企业的护城河也不再用宽窄或者深浅来描述,而是用动态的视角,从趋势这个角度加以评定。5、在商业系统中,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范式,不同的企业凭借独门招式赢得生存及发展空间,有的靠品牌,有的靠产品,有的靠管理,有的甚至靠时运。但无论凭借什么,让生意和所处的环境相匹配,往往是优秀企业的重要特征。6、一个商业机会,真正值得关注的核心是,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有没有给社会、消费者提升效率、创造价值。只要是为社会疯狂创造价值的企业,它的收入、利润早晚会兑现,社会最终会给予它长远的奖励。7、对于数据,我有这样几个理解。第一,数据不等同于真相,真相往往比数据更加复杂,研究人员需要看到的是具象化的真相,而不是抽象的数据。第二,数据本身没有观点,研究人员不能预设观点、只喜欢那些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数据。第三,数据不一定永远有用,不同情况下,一些曾经有用的数据可能不再有用,需要找到新的指标。精确的数据无法代替大方向上的判断,战术上的勤奋不能弥补战略上的懒惰。5价值投资1、「价值投资」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现价值,第二阶段是创造价值。同样,教育也是,发现自身的天赋和价值,构建并利用自己的独特去创造新的价值,在「价值投资」的过程中造就自身的成功。2、真正的投资,有且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是否在创造真正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否有益于社会的整体繁荣。坚持了这个标准,时间和社会一定会给予奖励,而且往往是持续、巨大的奖励。3、投资人一旦懒惰,一旦失去追求真理的精神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就可能失去了某种正向生长的本能。那些赚快钱的人会发现,路越走越窄。4、对于一名投资人而言,理解潜藏在巨大势能中的关键行业和企业,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真正穿越周期的投资机构,往往做到了既看到眼下,时刻做好打算,又目光长远,不为一时一地而自乱阵脚。5、解决方案的提出,不是看价值投资机构有什么,而是看产业变革规律以及公司创业过程中需要什么。6超级CEO1、与传统的CEO相比,超级CEO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超级CEO至少有两项核心能力:第一,保持自由思考;第二,真正理解并实践价值管理。2、超级CEO应该扮演最先感知外界变化、最有动力带领企业迎接挑战的角色。即使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期,保持自由思考、不断塑造新的企业形态,仍然是超级CEO的主要工作。3、如果说传统的CEO像是在设计和发射火箭,那么超级CEO则更像驾驭一艘宇宙飞船。超级CEO们在驾驭宇宙飞船时,需要随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借助最新的科技工具和管理策略,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4、埃隆·马斯克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两点。第一,他拥有真正跨行业、跨领域、跨专业的自由思考能力。第二,他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永远围绕着创造价值,不去管传统的商业模式或财务指标,不断打破常规去构建新的载体。5、超级CEO的使命就是保持自由思考,一方面主动适应变化,另一方面主动为企业带来新的变化。6、精细化运营不是一味地降低成本、精简流程,因为单纯的运营效率提升存在不可持续性;与此相对应的是站在顾客视角来确定产品、服务和流程的价值结构,因为只有顾客需要的才具备价值,再在此基础上梳理完整的价值链来提升整体效率。7、除了精细化运营,资本再配置也是实践价值管理的重要维度。资本再投资能力的关键在于清楚认识到公司的核心动能,做自己最擅长、与环境生态最匹配的事情。7企业与文化的相得益彰1、能够持续疯狂地创造价值的企业,应该从所处的阶段、所在的行业、所服务的客户、所构建的产品、所搭建的团队中,提炼出相得益彰的文化。2、创业公司的文化,应该是和自身的业务模式相匹配的。但是,坚持追求真理,坚持将问题研究清楚,坚持按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则适用于许多创业公司。3、坚持追求真理,往往能够鼓励每一名员工主动思考,用第一性原理去想事情的本质,以及应该怎样开展工作、有没有更有效率的方式。4、相对于学院派风格,我觉得运动队文化可能适用于更多的创业公司。拥有运动队文化的公司具有以下四种特质。第一,有运动员的运动精神和拼搏态度,敢拼想赢不怕输。第二,有运动队的协作精神,有同理心,相信团队是取胜的基石。第三,可以做陪练,又不甘于一直做陪练。第四,用成绩说话。5、「有话直说」,不要因为委婉的表达而浪费大家的时间。委婉的害处是你以为我懂了,我也以为你懂了,但实际双方没有真正理解对方表达的要点。6、透明的沟通文化和高效的反馈机制,是节省大家时间、提高效率的最佳选择。7、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最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就是:第一,眼睛紧盯着矛盾,而不是在更大的格局上思考问题;第二,高压文化,团队成员不协作;第三,不仅不协作,内部还互相拆台,导致组织涣散,没有凝聚力。8寻找靠谱人才1、对于初创企业而言,选择和培养价值观契合的人才,赋予他们挑战和成就感,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础能力。2、当创业公司初期还无法吸引有经验的人才时,吸引靠谱的新人就成为关键。最佳的方式莫过于靠伟大的事业来吸引和激励,而不是单纯靠薪酬和福利。3、如果一位员工,因为公司的工位太拥挤、福利不好,甚至水果沙拉不好吃而前往另一家公司工作,那就欢送他吧。工作带来的最大的幸福感,应该是和靠谱的人做有意思的事,把同事当成你的事业合伙人。4、那如何定义「靠谱的人才」呢?有这样几个角度。第一,自驱型的人。他们天然具有企业家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能挖掘自身的潜能,认识并突破自己的能力圈,以最精干的方式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第二,时间敏感型的人。我经常说「浪费时间」(kill
2023年7月4日
其他

冯仑:房地产的7个赚钱新风口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读者朋友在后台留言,探讨地产行业的现状及未来。有人认为「房地产行业现在很不景气」,也有人说「地产将有新的发展」,还有人希望冯叔就此话题谈一谈。其实,早在2021年4月15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一届品器·不动产大会上,冯叔就曾对这个话题做过一次专题演讲。2年多时间过去,冯叔说,「我现在的看法,和2年前的判断,没有变化」。在那次演讲中,冯叔认为,「房地产的开发时代过去了,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未来,那就是后开发时代。在开发时代,地产行业的竞争主要在住宅领域,企业比拼的是规模、成本、速度,拿块地,快速地把房子建起来,然后赶紧卖,回收成本,就完了。进入后开发时代,房地产开发已经变成了一门手艺。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后,住宅市场的发展速度将会放缓,这是一个全世界普遍的趋势。因此,对于地产企业而言,竞争的关键已经不再是住宅市场的成本、规模和速度,而是要转向其他房地产领域,如办公、商业、酒店度假、教育研发、物流仓储、医疗健康、公共物业等。」再次把冯叔的这篇演讲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演讲
2023年7月3日
其他

上财校长:从十大现象看当前宏观经济

当前经济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大家对经济复苏的感知并不一致?我们该如何看待眼下的各类经济数据,又该如何判断未来经济状况?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和每个人的钱袋子密切相关的文章,读完之后,对你全面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将大有助益。作者:刘元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微信公众号近期是社会各界关注中国经济最为密集的时刻,政治局会议对于当前形势进行了很好的研判,但国际社会以及国内市场对于目前各类数据矛盾的现象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很迷茫,如何应对这些新现象?我们要把握以下几点。三大元素第一点,目前的复苏是在三年疫情之后的复苏,与我们传统的周期性复苏不同。三年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不仅仅是诅咒效应。它所产生的疤痕效应对资产负债表、对主体的心理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第二点,这一轮复苏不仅仅是疫情之后的复苏,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一轮、最为深层的一次房地产调整的复苏。长周期、经营模式再叠加政策因素所带来的房地产调整,这种模式比传统周期要更长、更深、路径更复杂。第三点,这一轮复苏是在全球外部环境超级复杂化的背景下所展开的一轮复苏。所谓复杂化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是地缘政治如火如荼。这三种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是简单的受到的冲击和动荡,因为加速演变的产生是中华民族加速崛起的产物。在这轮复苏里,大量悲观预期被打脸,因为他们没有看准这一轮加速演变的主导力量是什么。卡脖子问题不是我们受打压、落后的象征,恰恰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呈现出弯道超车时所带来的产物,同时也是实现全面超越必须要经历的一道坎。外部环境的复杂化,给内部复苏带来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危机,而是危中有机,有大量的契机。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模式、按照教科书的思维定式去认识这一轮复苏的进程,要想把握住新一轮复苏的新规律,一定要把握这三方面的要点,认识到新的机制,新的现象,新的治理模式和应对方法。以下是目前让大家觉得比较困扰的十大新现象,它的产生最根本的就是这三大核心力量所带来的新现象。十大现象新现象一:三大需求持续上扬,为何物价水平持续回落?一季度数据显示,需求端消费同比上涨10.6%,投资上涨5.1%,出口上涨14.8%。4月份数据显示经济步入超预期的复苏阶段,但部分市场人士和价格参数的解答是我们目前面临更为严峻的问题。事实上,这不是萧条,而是需求复苏速度相对较慢。需求复苏与供给复苏在时间上和速度上的错位——需求复苏迟滞、速度相对较慢,动态中需求不足更加严重。疫情实施「乙类乙管」之后,在党中央的要求下所有经济主体全面复工复产,直接的影响是供给恢复速度加快,但消费、投资的恢复进程还没有达到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上涨了18.4%,但是销售收入同比只达到了2019年的95%左右,消费支出模式变异,消费的修复和扩张速度未达预期。货币供应链再创新高,但是投资需求没有跟上来,物价水平也在持续回落。出现这种矛盾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在进行收缩性的调整,比如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大量的居民没有按常规购买房地产,房价下降的压力还很大。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大量的资金的确流向了企业和居民,转换成了存款以及为避险而采取的资产转换,而没有转换成资产消费。新现象二:货币供应创新高,但为何投资需求,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增速却持续下滑,物价水平持续回落呢?货币:M2增速12.7%,新增信贷10.6万亿,同比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5.1%,环比-0.25%,民间投资从0.9%下降到0.6%;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较分别从9%和10%下降到3月底的7%和8.8%。固定资产的其他类别增长了10.9%。钱到哪里去了?新增贷款为什么没有转化为投资?货币数量论并没有出问题,而是货币功能出现重大结构性调整。一季度10.6万亿的贷款没有转化成存款,这种现象在欧美也曾广泛出现,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发行了大量的货币,物价水平却基本不动,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飞利浦式扁平现象」。资金除了可以进行交易,还可以进行资产配置。过去3年美国采取「直升机撒钞票」、财政赤字货币化等方式,使纳斯达克道琼指数上扬40%,房地产价格上涨30%,但物价水平却基本没有改变。去年美国物价水平突然飙升,直接引起金融大动荡、劳动力市场变异、美元地位受到全面冲击。如果传统资产端没有良好的蓄水池,就会产生货币出笼现象,只是缺乏一个触发机制,因此不能简单研究当前的通缩问题,而是展望下半年和明年可能出现的一些价格变异问题。目前价格水平回落有两个典型因素:第一个是猪周期。猪周期的典型现象是跌得越低,弹得越高,值得关注的是三季度、四季度的转换点。第二个是大宗商品价格。石油价格从去年90多美元下跌到目前的70美元左右,年底估计还能跌到60多美元,这对中国是利好消息。与此同时,铜、铝、铁矿石的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度调整。事实上大宗商品价格在目前金融动荡的状况下出现回调。一旦金融市场稳定,大宗商品的货币金融化、资产化又会使其反弹。俄乌冲突对大宗商品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根本性冲击。大宗商品也存在超级变异的可能。新增贷款在金融体系打转,并存在强烈的信贷资金的错配。头部国有企业贷款利率跌破1.8%,但是3.65%政策利率没有变。民间借贷利率一路上扬,而对于普通小微企业的贷款依然维持在8%-9%。平台公司的贷款维持融资成本在10%左右,利率错位的直接后果就是套利行为会大行其道。新现象三: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市场预期和先行参数持续低迷,但出口与外资数据逆势上扬。全球PMI下滑、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全球贸易增速下滑,全球金融大动荡,全球投资收缩。中国的出口、外贸何以保持持续上涨?国内对出口的预测一般通过出口交货值、出口新订单,以及集装箱指数来判断,很多人预测出口会两位数负增长。但事实是3月份的出口参数是14.8%,4月份是16.5%,外商直接投资参数4%左右,均已达到超预期的发展水平。支撑今年中国经济出口增长的是新三件和传统机电。新电池、新能源、新设备全面飚升60%多,机电产品占出口的比重也在正增长。第二能源地缘政治的变化和经济地缘关系的变化,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新能源的需求,中国成为引领性力量。产生这样的效应说明中国亚洲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获得的成功,中美贸易同比下降15%,但是中国的贸易顺差却在持续增长,创新驱动战略、以内促外的战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四是全球滞胀以及大宗商品调整所带来的契机。新现象四:政府的换届效应很明显,全力拼经济动力很足,但地方财政广义支出并没有上扬,招商引资和跑步前进不明显。地方政府全力拼经济动力很足,但短期效果并不理想。第一个原因是债务约束,在房地产和经济低迷的压力下,地方政府有心无力。第二个原因是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缺乏微观落地的条件。新现象五:国有企业利润持续上扬,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利润下滑,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状况在持续恶化。国有企业1季度利润总额11247.1亿元,同比增长12.4%。然而,民营企业利润下滑明显,小微企业的指数以及几大参数回落。小微企业在2月份达到最高点并没有得到持续改善。在这里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是:第一,这种分化是否正常?第二,国有企业能否在扩张中产生足够的拉动效应?第三,大量政策承载的国有企业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目前的很多政策是互补型的扩张还是挤出型的扩张,等等。新现象六: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大幅度上升,但企业销售收入却出现下滑,价格战频频出现。价格战导致新能源汽车销售中,比亚迪正增长,其他品牌均负增长。各种车型4月份的参数都是负增长。首先我们在新能源战略上非常成功,但是如果经过这一场价格战让很多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出现急剧亏损,那么下一步的可持续性问题就会受到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深度思考消费刺激政策的有效性:第一,消费的确需要修复和扩张,但是消费刺激的有效手段是什么?是汽车消费的持续刺激,还是应该在住房装修新一轮的周期上面对装修等等这些进行补贴。第二,是跨期替代效应与动态启动效应如何进行权衡?第三,我们能够模仿美国吗?美国进行财政赤字货币化,为每一个家庭提供1000美金到4000美金的补贴。然而美国经济在这样的政策促使下,虽然前期经济表现良好,但随着时间推移,美国现在通货膨胀严重,加息导致了金融大动荡。对居民的超级补贴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变异。而中国对消费最为敏感的参数是失业。因此救消费、促消费,是通过保就业来保消费。通过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来持续维护消费的提升,还是通过一锤子买卖把中国消费鼓动起来,用猛药一定要考虑猛药的后遗症。新现象七:房地产一方面极度宽松,但另一方面还在持续限购限贷跟限价,为什么要卡着脖子输氧气?这种现象出现反映了我们目前陷入了涨价与降价同样的困局,陷入了短期和中长期的矛盾,也陷入了长效机制和新开发模式如何破题的一些难题。虽然目前房地产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但是有专家认为还没有走出ICU。第一,「保交楼」的任务没有完成;第二,头部企业的新方案没有全面落地;第三,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流入是负增长,随时可能面临资产负债表恶化的状况。目前,房地产市场信心有所回升,但还很脆弱。因此新一轮房地产的调整路径会很复杂。房地产的宏观稳定政策需要新思路,不能简单短期地按照市场端进行刺激,必须在政府保障住房的基础上适度发力,从而产生良好的市场与政府保障的平衡。单纯的市场刺激,很难复苏,还可能产生严重的后遗症。新现象八:一季度数据反弹,但是4月份出现回落,倒春寒是小阳春的必然产物?的确,PMI高频指数在下降,同时PMI指数跌破库容线,房地产交易数据4月份出现断崖式回落,中小企业指数连续3个月回落。一季度超预期上扬,大部分是补偿性的,小部分是报复性的。社会修复、交易修复一马当先,但是稍后就会常态化回落,尤其是报复性的社交、商务活动、会议等恢复常态后,4月、5月出现回调。房地产指数在2月、3月表现良好,第一是因为保交楼,第二个原因是疫情三年的刚需在这段时间释放,4月、5月出现回调。但是,这些回调只是暂时性的,我们的基本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更重要的是财政政策全面到位后会起到强烈的支撑效应。新现象九:各类交易参数大复苏,但利润参数和资产负债表却没有明显改善。大疫之后的经济复苏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社会修复和交易修复;第二个阶段是在交易修复的基础上,利润修复和资产负债表的修复;第三个阶段是资产负债表基础上的扩张。我们目前处于第一阶段提前结束,第二阶段尚未开启,因此出现了有交易没利润的现象。新现象十: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低于GDP增速,减薪和价格回落现象开始出现。一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5.1%,名义GDP增速5.6%。出现了国民收入收缩性的分配,而不是超分配,带来的是持续的收入下降,消费下降,支出下降,同时也会带来物价的进一步下降,进而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宏观上要高度关注减薪潮,防止恶性循环。十大现象说明了什么第一,中国经济在疫情结束之后重启效应十分明显,社会修复十分完满,经济修复快速开启。第二,各类新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疫情修复进程刚刚完成第一阶段——社会修复和交往修复。第二阶段——利润修复和资产负债表修复还没有完全开始,有交易没利润,有修复和补偿没有内生扩张等现象较为正常。第三,4-5月部分参数由于补偿性反弹消失、阶段性政策效应递减以及利润分化等因素出现回调和波动属于正常现象,房地产交易和投资、外贸进出口环比回调在短期内是大概率事件,但是并不意味着经济修复的停止。二季度同比很高,环比可能是低落的阶段,但是三季度、四季度环比和同比可能会回归。在政策层面要高度重视经济复苏,尤其是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化的政策节奏和力度。第四,经济修复要向第二阶段迈进,必须实施更大规模内需扩张,财政政策必须全面回归积极的定位,货币政策必须降低传递机制的扭曲,消费政策必须寻找到短期扩张和启动的有效载体。房地产政策必须在防止债务重组风险的前提下理顺各种工具的冲突。第五,高度重视宏观政策传递以微观主体实施能力的提升,地方政府财政和债务的双重要求下要求中央政府要更加积极,财政直达体系需要强化,货币政策不仅要防止过度结构化带来的扭曲,更要重视流动偏好陷阱和所有制陷阱,要减缓利率扭曲带来的负面效应,不仅需要减少过度偏向化的结构性政策,同时也需要缩小LPR政策利率和实际融资利率之间的缺口。第六,高度重视物价水平同比和环比增速的回落。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可怕,要防止「物价-工资」反向循环的形成,价格下滑-利润下降-工资下降-收入下降-支出下降-价格下降将会引发整体性的资产负债表紧缩,一方面需要快速扩大需求,防止需求相对不足的价格下滑,另一方面也必须通过收入政策的调整防止减薪潮的形成,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依然十分重要。第七,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持续低迷,不能简单依赖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扩张带来的涓滴效应,必须强化对小微企业在进一步分类基础上的救助和刺激。第八,对于不同市场主体进行分类调整预期,对中小企业的预期和信心的调整不仅要建立在产权保护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上,同时盈利局面的扭转是更为关键的因素,中小企业家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资本躺平。企业家们一定要关注近期国家对于宏观经济的再落实和再定位,一定要对于目前经济数据所出现的一些波动有正确的认识,对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充满信心。编辑
2023年6月27日
其他

冯仑:香港中环外资撤离背后,不容忽视的两点变化

香港夜景正文之前,插播一条消息:微信又又又改版了。为避免你看不到我们的文章,请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冯仑风马牛」,进入「冯仑风马牛」公众号主页,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把「冯仑风马牛」设为星标。1问:近期,中国内地企业,如字节跳动、中石油等,陆续入驻香港中环商业区的高档办公区——疫情后外企集团撤离而腾出的黄金地段。此前,宝盛银行、巴黎银行等公司将从中环迁往香港其他地区;联邦快递的总部职能正从香港迁至新加坡,香港保留一个办事处。冯叔对香港中环写字楼的租赁变化,有什么看法?冯叔:香港中环这个地方,物业非常集中,写字楼其实已经发展五六十年了,租金一直都很坚挺。主要的原因就是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带来了国际资本,跨国公司在亚洲的总部集中在香港,集中在中环。最近几年,全世界的竞争格局有很大的变化,供应链、消费趋势、市场、国际关系都有很大变化。在这种变化下,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外资,总部会从香港转到新加坡。还有一些外资甚至撤离亚洲市场,有一部分原来跟中国做生意,也有一些另外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加上新加坡本身就很有竞争力,最近几年又不断地上升,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贸易,以及金融等方面的一系列的便利,于是发生这样的一个位移。这是当下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情况。出现这样情况之后,有走的就有进的,所以在最近,央企,以及国内大型的科技企业、字节等民企进驻中环。一去一来,实际上表明了两个事儿:一个是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不是还能够保持?这是一个挑战。通过中环的租金市场和客户变化可以看出这个。第二,香港的国际性,它的国际化的影响力是不是还能保持?如果中环全都是内资,中资或者是民营的内资,那么香港跟其他省的区别就会缩小。所以我觉得这个事不单纯是个租金问题。这些物业,主要的还在香港置地、新鸿基、恒基等等企业手里,有中资,有传统的英资,但是客户的改变,实际上就意味着香港的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国际化城市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这一点我们必须要非常明确地看到。2问:2023年,地产股进入了集体式退市潮,包括蓝光、中天、嘉凯城、泛海、新华联等等,地产行业开始褪去金融属性,不受资本市场的追捧。冯叔能猜测下,接下来承接大众投资标的的会是什么呢?冯叔:资本市场具有两个很明显的属性。一个是预见性,资本市场鼻子很长,它可以闻到很多未来的东西,所以不断地在变换资金的投向、热点以及追捧的方向,这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早先讲过很多次,地产已经进入到后开发时代,住宅领域就要减价、减量、减速。在这个情况下,一些公司自然会被退出这个资本市场,这是必然发生的。现在这个量其实还不够。按我的预判,整个住宅行业,过去七八万家公司,最后能剩
2023年6月23日
其他

沈南鹏:专注最重要的事,是成事的秘诀

沈南鹏5月4日晚,2023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发布。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再次登上榜首。时隔两年,沈南鹏再次坐上全球创投一哥的宝座,堪称「王者归来」。第12次上榜,第4次问鼎。作为「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红杉中国从2005年创立至今,已经投资了500余家企业,包括京东商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今日头条,摩拜单车,饿了么,滴滴出行,爱奇艺,蔚来汽车,新浪,360,唯品会,拼多多,快手等众多互联网巨头和独角兽。有财经媒体曾统计,如果按照上市公司市值计算,红杉中国投资的上市公司市值超过6200亿美元。360创始人周鸿祎曾说:「沈南鹏就是一条鲨鱼,只要闻到血腥味,就会不顾一切地冲过去。」除了勤奋和敏锐,沈南鹏更具备一种罕见的精确判断。这离不开沈南鹏对创业者、团队、行业和趋势的深度洞察力。经历过数次经济周期的洗礼,研究过上万家前沿的商业案例,他认为的优秀创业者和企业有哪些特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团队能够创业成功?伟大的企业,有哪些穿越经济周期的秘密?对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他又有着怎样的理解?「笔记侠」梳理了沈南鹏过往发言,也许,答案就在其中。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1关于创业伟大的公司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创业者伟大的公司背后,一定有一个鲜活的优秀创业者。比如,王兴、黄峥和张一鸣。他们往往具备着很多共通性,我将这些特质总结为四点:1.极度聚焦产品;2.坚持长期主义;3.尊重商业规则至上;4.有国际视野。1、极度聚焦产品首先,他们都极其专注、市场化驱动,从聚焦某一个产品,到发展到相当规模后延展边界。但首先会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2、坚持长期主义他们都是长期主义的实践者,非常有进取心、企图心,这点是很重要的。你有多大的抱负,决定了你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只有企业家是长期主义,投资人才有实践长期主义的可能。3、尊重商业规则至上他们将尊重商业规则放至首位,同时,从某种程度上又改写或者说重塑了很多行业的商业规则。这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但只有极少公司能打破游戏规则,大部分公司是在游戏规则下面成功的,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他们比别人更能用好这个游戏规则。4、具备国际视野非常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国际视野。尽管有些公司今天还没有走出国门,生意还是在国内的市场范围内,但国际视野会在很多商业决策里,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并帮助做出最后的判断。就是说用全球的规则、全球的趋势来思考当下的生意。所以,如何判断一个项目是不是好项目?主要也有三点:首先是对创业者的判断。如开头所述,成功的、伟大的公司背后,一定有一个鲜活的优秀创业者的面孔。当一家公司已经成为行业巨头的时候,给出判断容易。但如何能够在早期,比如说在种子期和A轮,就判断出他是下一位王兴或者张一鸣,这永远是一门艺术,很难拿数字去量化。第二是行业的规模有多大。成功的企业都非常有「企图心」,但关键是它得在一个「好」的行业里,只有天空才是它的限制。所以,创业者应该去关注,那些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行业。十几年以前,我们开始研究中国的电商,那时候就意识到这会是一个超大行业,但有些行业可能我们在早期未必有这个直觉。比如,七八年以前如果你问我外卖在中国是一个多大的行业,是每天一亿单还是五千万单?还真说不出来。有些行业是在快速演变中,所以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超前思维。第三还是商业模式。有些商业模式天然地容易形成竞争壁垒,很快就把一些后来者挡在外面,从而成功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有些则容易同质化,比如传统的制造业,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技术壁垒比较低,你能起量我也能起量,最后就变成价格的竞争。基于这些投资逻辑,以及对创业者、企业的长期观察跟踪。过去,红杉中国确实抓住了一些最重要的领域,但我们也经常犯一些错误。这里面有两个维度:第一,抱着在最早的阶段跟创业者建立合作的心态;第二,投资总会犯错,总会丢失一些早期机会,那也不要紧,重要的是抱着开放和追踪的心态。一个伟大的企业如果想做百年老店,在这一百年当中你有很多的机会去跟它成为伙伴。如果A轮丢失了,那就从B轮、C轮开始;如果B轮、C轮丢失了,IPO也可以是你第一次跟它建立合作关系的机会。像字节跳动的投资就是这样。我认识张一鸣的时候,我心里也是打了个盹。因为他要做的事情具有巨大的风险。因为没有人,包括在美国都没人做过。他想通过互联网把新闻、故事、图片聚集在一起,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喜好推给你。这样的做法在美国都没有尝试过。但是他认为这样的产品有它的空间。而我却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我在他第一次融资的时候,我没投。为什么呢?对字节跳动的独特优势理解不够。我做了很多审慎调查的工作。作为投资人很理性,我们去拜访了很多他的竞争对手。所有的大公司都要做这个产品。新浪要做,搜狐要做,小米要做,腾讯要做,所以我们合伙人讨论以后,感觉这个市场竞争太激烈了,你一家小公司,没有机会。我们作为投资人有的时候太聪明了,有点让理性的东西在我们思考当中占太多了。比较幸运的是,在以后的几个月里,我们一直跟踪这家公司,九个月以后我主动给一鸣打电话:「我们能不能再聊聊。」我感觉好奇心是(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因子。所以,保持对一个行业的深度研究和观察,非常重要,同时保持对这些企业家的长期关注。另外一点比较重要的就是要有开放的思维。你在一年以前看了一个企业,觉得这个企业的商业模式有这样那样的挑战和问题;一年以后你发现企业有很多变化,那可能是创业者不断学习、成长的结果。所以,企业要想向前,就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我们跟很多这样的「传统」企业聊过,如果想要做这样的变革,有没有一批新的团队成员?这很重要。我不是说传统的CEO不行,但是确实要有新的团队来帮你更快地在市场上完成学习曲线。信息科技行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市场瞬息万变。我相信这些企业家都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但是有的时候学习成本太高了,能不能引进人才尽快补短板?稳健医疗的李建全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可能属于我们说的「上一代」的企业家,企业也已经经营了近30年,主要专注医用敷料领域。但他想到了把医疗技术用在新的消费产品里,推出「全棉时代」产品,主要通过互联网营销,在行业当中打开一块新的天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断学习,也非常有耐心,还能把最优秀的年轻人吸引到他的团队里。所以,企业想要革新,有决心,还必须要有配置。思考要深远,梦想要宏大,行动要果断,这才是应对商业周期的方法。2关于管理作为领导者,如何带出打胜仗的队伍?我一直信奉合伙人文化,而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拿什么来比喻我们整个团队的协同模式呢?我感觉就像是一个交响乐团,需要各个乐器演奏者的完美配合。能够让团队协同起来真正成为One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陈东升:关于商业创新的几点认识

2023年亚布力论坛第九届创新年会于6月17日-18日在山西太原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开放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冯仑:第四代写字楼

封面图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张维迎:改革三十年,三代企业家

张维迎正文之前,插播一条消息:微信又又又改版了。为避免你看不到我们的文章,请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冯仑风马牛」,进入「冯仑风马牛」公众号主页,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把「冯仑风马牛」设为星标。分享一篇张维迎教授的文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作者:张维迎来源:辛庄课堂企业家在过去三十年里的兴起是中国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我将确认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三类企业家。由于这三类企业家大致随着改革的推进而依次兴起,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三代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家。第一代被称为农民出身的企业家,产生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第二代是政府官员出身的企业家。这类企业家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受到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的推动。第三代是海外归国人员和工程师出身的企业家,主要崛起于21世纪之始。这三代中国企业家的教育背景、起初从事的行业、公司所有权与管理、融资方式,特别是其与政府的联系,也都各异。然而,他们现在正融汇成一支联合增长力量。观察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会发现,领头的起驱动作用的部门每隔十年就会有所不同。大致说来,头十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商业和制造业推动;第二个十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金融、地产和其它服务部门推动;第三个十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高科技产业推动。三类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家依次在不同时间主导不同的领头产业。1农民企业家在第一个十年中的兴起在中国于1978年开始其经济转型之前,企业家人才禀赋被配置在两个部门:农村和政府。考虑到在计划经济下政府是有才能者最佳的职业选择,为什么一些企业家人才会聚集在农村呢?答案是,中国自50年代末以来实行了严格的城市居民身份制度(「户口制度」),在这一体制下,政府和国有部门将农村人拒之门外。那些出生在农村的人不论他们的才能如何,都被认定为农村居民,不得不终生留在农村当公社农民(「社员」)。鉴于去工商业和政府/国有部门的选择都不存在,农村有才能的人最好也不过成为自己村里的领导,比其他农民略强些。那些没有这样机会的人或许在黑市或灰市上做些「投机倒把」生意。这些人面临因这些非法交易活动而受罚的风险。他们中一些人事实上曾经入狱。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农村市场的逐渐放开,一方面,农民获得了一些做生意的自由,另一方面,村干部失去了对村民的传统控制权。结果,许多有企业家才能的村领导选择开办所谓的「乡镇企业」。与此同时,那些一度因从事非法工商业而受打压或甚至入狱的企业家人才重新开始了他们的企业家活动,要么做私人工商业者,要么受命经营乡镇企业。考虑到农村人口是如此庞大,企业家人才的供给也必定十分庞大。乡镇企业和农村私营企业如此迅速而广泛地繁荣也是自然的。到1985年,乡镇企业的总数已达12225000,自1978年以来上升了700%。到1990年,乡镇企业的总数达到17502000,是1984年的10倍以上;乡镇企业的总雇员已超过8千8百万。乡镇企业和农村私有企业主要从事制造业、运输和商业,是8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整个经济的市场化,因为乡镇企业当时处于计划体制之外。应当指出,在整个80年代,企业家身份的社会与政治地位排名依然很低,政府官员对所有中国人来说依旧是最具吸引力的职业。此外,从事私人工商业是有政治风险的。浙江省以其率先发展私有企业而闻名。然而,即便在这个省份,私有企业在1980年代也常常面临打压。例如,1981年底,浙江省调查了温州市八个最著名的私营企业,即因其在各自部门的领头作用而得名所谓「八大王」。1982年4月,「八大王」作为犯罪被起诉,七个企业家被逮入狱,一个脱逃。[注释i]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张维迎:任人唯贤与论功行赏的冲突

张维迎正文之前,插播一条消息:微信又又又改版了。为避免你看不到我们的文章,请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冯仑风马牛」,进入「冯仑风马牛」公众号主页,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把「冯仑风马牛」设为星标。分享一篇张维迎教授的文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作者:张维迎来源:辛庄课堂1晋升制度的选拔功能与激励功能组织内部的内部晋升有两个基本功能——选拔功能和激励功能。不幸的是,在许多场合,这两个功能是有冲突的。选拔功能意味着企业应该任人唯贤,也就是根据能力量才录用;激励功能意味着企业应该论功行赏,也就是提拔表现最好的员工。但是,不同的岗位对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适合在较高职位工作的人并不一定是在现在工作岗位表现最好的人;反过来,在现在工作岗位上表现最好的人未必拥有较高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比如说,一个好教授未必有当院长、校长的领导才能;一个优秀销售员未必是一个好的销售经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庄则栋是一个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但不一定适合当体委主任。所以,在任何一个组织,如何处理好选拔功能与激励功能的冲突,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或者是各级岗位充斥力不从心的人;或者,大量的人为升迁投机取巧表现自己,而不认真做好现在的本职工作。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是把选拔与激励分开:在选拔人才上任人唯贤,量才录用,在激励上论功行赏――比如说,给现职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予物质(如奖金、休假)或精神奖励(如劳模称号),但并不提拔他,如果他不具有较高职位所需要的才能的话。中国古代有「品位」和「职位」之分,对战争期间功勋卓著的将领或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士给予他们「品位」(与待遇相联系),但并不用政府的职位奖励他们,就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但麻烦在于,这样的分离有时是不可能的。比如说,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如果业绩本身难以观察,或者难以被第三方证实,使用业绩奖励是不可行的。有时,制度环境的限制也使得分离没有可能。比如说,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个人的货币收入(工资和奖金)有严格的控制,提拔就成了唯一的激励办法:如果不让劳模、体育明星、电影明星当官或当人大代表,就没有办法调动人们努力工作的积极性。结果是政府机构充斥了陈永贵、庄则栋式的人物。即使现在,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经理的工资有上限规定,将优秀的厂长经理提拔到政府部门任处长、局长、部长,就成为激励厂长经理的最有效手段,尽管许多优秀的厂长经理并不一定是优秀的政府官员。当然,体育明星、电影明星现在可以赚大钱,提拔他们进入政府的必要性要小多了,尽管当人大代表或人大委员的仍然不少。随着人大立法功能的增强,这样的人员结构的弊病也日益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让能赚钱的人去赚钱,多一个激励机制,对提高政府官员的素质是很有好处的。2多元化等级制度有利于缓解冲突解决问题的另一个办法是建立平行但不同的多个职位序列,其中每个序列内不同职位有着类似的工作性质,而不同序列的工作性质很不相同。比如说,在大学里,有教研序列和行政序列,教研序列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行政序列包括科员、科长、处长等。这样,每一类人员都有自己的升迁阶梯:激励教员的办法是评职称,激励行政人员的办法是提职务,没有必要把优秀的教员提拔为处长,也没有必要把优秀的行政人员提拔为教授。类似地,大部分大的企业都有并行的管理阶层序列和科研阶层序列。像IBM公司,最高级别的科学家相当于公司副总裁的位置,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公司度过一生,职位不断升迁,但并不需要进入经理阶层,从而使得内部晋升制度的激励功能和选拔功能并行不悖。中国的官本位制度将所有的评价体系一元化,将所有人纳入一个官位等级序列,恶化了选拔功能与激励功能的矛盾。尽管专业等级序列现在开始受到重视,但不幸的是,许多政府官员除了官位之外,又寻求专业技术职称头衔,事实上矮化了专业技术序列的地位。当内部晋升的选拔功能和激励功能的冲突难以通过上述办法有效解决时,企业必须在二者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在一个极端,如果较高职位的产出对个人能力的大小并不很敏感,激励功能应该优先于选拔功能,论功行赏的提拔制度可能是最优的;在另一个极端,如果较高职位的产出主要取决于个人能力的大小,选拔功能应该优先于激励功能,任人唯贤的提拔制度可能是最优的。当然,更多的情况介于两个极端之间。此时,在作出提拔决策时,企业必须综合考虑业绩指标和能力指标。麻烦在于当业绩指标难以度量时,雇员可能通过操纵信息来影响企业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为了说明这一点,设想企业要从两个员工中提拔一个当经理。两个候选人现在作为团队成员干同样的工作,团队产出与能力无关,只取决于两个人的努力水平;并且,企业只能观察到团队产出,而不能观察到每个人的贡献。两个人当经理的能力不同;企业希望提拔能力较高的候选人当经理,但事前不知道哪个人的能力更高,所以需要观察有关个人能力的指标。假定每个人都有两种方式花费自己的时间:可以将时间用于现在的工作,提高团队产出;也可以将时间用于展示才能的活动(如与决定升迁的主管套近乎),从而提高自己升迁的机会。一个人花在展示自己才能的活动上的时间越多,可用在现在工作上的时间就越少。如果企业能观察到每个人的时间分配,将报酬与花在现工作上的时间相联系,就可以诱使每个人正确地分配时间;然后,提拔表现出较高能力的一个当经理。但是,如果企业不能观察到个人的时间分配,根据表现出的才能提拔将诱使每个人浪费太多的时间于展示自己能力的活动,而忽视现在的工作。对企业来说,这是一种成本。3「论资排辈」也有它的好处企业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呢?答案仍然依赖于企业如何评价能力和现职工作的相对重要性。如果现职工作非常重要,企业希望员工充分重视现职工作,而不是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活动,企业必须弱化能力指标在提拔中的重要性。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论资排辈」,也就是根据员工的资历来决定提拔。因为资历是外生的,不受个人行为的操纵,论资排辈可以使员工专心于干好现职工作,而不是将时间和精力浪费于争取提拔的竞争活动中。特别地,如何在较高岗位上的工作能力更多地依赖于过去工作经验的积累而不是先天的素质,资历本身就是能力的信号,论资排辈就更为可取。论资排辈的另一个好处是减少内部晋升可能导致的不合作行为和相互倾轧。无论提拔是基于员工的业绩表现还是基于表现出来的个人才能,内部晋升事实上将员工置于相互竞争的环境中。在竞争中,一个人战胜竞争对手的方式有二:一是提高自己的业绩(或表现出来的能力),二是降低对手的业绩(或表现出来的能力)。因此,内部晋升的竞争效应是双重的:一方面,竞争可以激励员工更努力地工作,以更好的工作业绩表现战胜对手,赢得提拔;另一方面,竞争也使员工之间更不愿意互相帮助。特别地,当员工预期到他们在争夺同一个位子的时候,将有更大的积极性用「使坏」的办法击败竞争对手。在现实中,由竞争导致的使坏行为可以说比比皆是。比如说,一个电器商场销售多个不同品牌的电视机,每个销售员负责一个品牌,当顾客来到商场时,每个销售员都竞相向顾客介绍自己销售的品牌多么多么好,同时又想方设法诋毁其他品牌。认识到这一点,商场经理可能会取消销售员之间的分工。当然,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每个销售员的积极性都降低了。因此,企业的内部晋升政策必须同时考虑竞争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如果企业的业绩高度依赖于员工之间的合作,如果没有办法控制员工的相互使坏行为,内部竞争将会导致严重的效率损失。如果这种效率损失超过竞争的激励效应,就需要弱化竞争。弱化内部竞争的一个办法就是实行论资排辈的内部晋升制度。因为没有人能通过使坏的办法改变对手的资历,也就没有人会在这方面打主意。弱化内部竞争的另一个办法是缩小工资差别。当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员工工资差别不大时,员工之间相互使坏的积极性就会降低,相互帮助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当然,无论论资排辈还是缩小工资差距都会降低员工提高自己业绩的积极性。4把「鹰」和「鸽」分开避免内部竞争的负效应的更为复杂但较少消极作用的办法,是将升迁制度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的特征联系起来。如合作程度要求高或相互间倾轧更容易发生的部门(如公司职能部门)论资排辈,合作程度要求低或相互倾轧不易发生的部门(如产品部门)论功行赏。比如说,在1984年解散之前,美国AT&T公司总裁一般是从地区分公司总经理中提拔,而不是从总公司的副总裁中提拔,这样,一个地区的总经理比总部的副总裁更有希望成为公司总裁。AT&T这样做的理由是避免副总裁之间的竞争。副总裁之间的竞争对企业的业绩是非常有害的事情,而他们之间的合作则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尽管不同地区分公司之间的合作也是企业所希望的,但分公司之间合作的重要性比总部副总裁之间合作的重要性要低得多。这样,让业务相互联系较少的分公司经理之间竞争比让总部副总裁之间竞争更可取。类似地,美国陶氏化学公司(Dow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宁高宁:自律是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宁高宁正文之前,插播一条消息:微信又又又改版了。为防止你看不到我们的文章,请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冯仑风马牛」,进入「冯仑风马牛」公众号主页,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把「冯仑风马牛」设为星标。近日,中国中化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在辛庄课堂上分享了自己在华润、中粮、中化等集团做企业的体验。演讲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张维迎:价值观冲突与飞艇事业的毁灭

张维迎今天分享一篇张维迎教授的文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作者:张维迎来源:辛庄课堂01企业家是一种和平的力量企业家是做什么的?企业家是做贸易的。企业家是市场逻辑的践行者,过去500年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精神作用的结果,每一条国际贸易之路,都是企业家开凿的。企业家不仅想赚钱,也想征服世界,有建立商业帝国的梦想。但他们不是用暴力征服,而是用更好的服务,更廉价、更高质量的产品征服消费者。征服消费者就是让消费者生活得更幸福,而不是用暴力让消费者感到恐惧。这是商业帝国与传统帝国的不同。马克思就曾讲过,资本家没有祖国。哪里能赚钱,哪里就是他们的家。换言之,企业家的利益是超越国界、超越宗教、超越民族的。当然,马克思也讲过,工人阶级没有祖国。但这句话的真实性没有被证实。正因为如此,企业家是一种和平的力量。当两个国家发生冲突的时候,商人群体往往都是缓冲剂,他们的实用主义哲学可以化解好多冲突。我们知道,中国2001年加入WTO之前,美国国会每年都要对是否继续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进行审查,每次审查之前,许多美国大企业为中国游说,而美国的工会组织总是持反对态度。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国人抵制外国银行,发生挤兑,但一些中国的银行和钱庄暗中接济英、日资银行,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类似地,1989年夏天,香港一些居民挤兑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但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外国银行提供资金给中国银行,保证中国银行不被挤兑垮。当然,现实中的企业家是有祖国的。不论他们的商业利益如何超越国界,也不论他们在血缘上、文化上、法律上属于哪个国家,甚至不论他们自己是否认同所属国家的意识形态、法律和政策,他们总会被身份化为某个特定国家的企业家,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如果两个国家之间的价值观不同,特别是处于敌对状态时,企业家可能陷入「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境地,即便他们只做「在商言商」的事情。如果大部分人相信强盗逻辑,市场逻辑就很难成功。在民族国家时代,民族主义信仰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从而影响企业家的选择。民族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强盗逻辑。此外,大部分企业家也是有信仰的。不同的企业家有不一样的信仰。如果你的信仰与主权国家的信仰发生冲突,你的经营活动不可能不受到负面影响。价值观的冲突可能毁掉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对此,企业家往往无能为力。让我用飞艇的故事说明这一点。02价值观冲突与飞艇事业的毁灭《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第10章中,我们曾详细讨论了飞艇的发展史。德国企业家费迪南·齐柏林伯爵(Ferdinand
2023年2月16日
其他

稻盛和夫:我人生巨大的财富,就一句话

稻盛和夫正文之前,插播一条消息:微信又又又改版了。为防止你看不到「冯仑风马牛」的文章,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把「冯仑风马牛」设为星标。今天分享一篇稻盛和夫的文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作者:稻盛和夫来源:正和岛01如果我的人生一帆风顺恐怕会成为一个不懂体谅的人从降生人世,到生命终结,无论对谁而言,人生旅程都是一出波澜万丈的戏剧。其中既有充满荣光、极尽欢喜的时光,也有遭遇苦难、咬牙忍受的日子。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样的一生呢?这其实是一个极为单纯的问题。人生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全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心灵吸引过来、塑造出来的。正因如此,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抱什么想法、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将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创建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先生,由于幼年时父亲投机米市失败并破产,不得不在上小学时就辍学当了学徒,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吃尽了苦头。在这样的命运面前,他毫不气馁,一心一意,拼命工作。松下先生这种忠诚老实、乐观开朗的心灵,就是构筑日后松下繁荣事业的基础。和松下先生一样当学徒的孩子,当时恐怕有很多吧。其中可能有很多孩子会埋怨自己的境遇,嫉妒别人,憎恨社会。这种孩子不可能取得松下先生那样卓越的成就。我自己从少年时期到步入社会,饱尝了种种不幸与挫折。在我对自己的境遇充满牢骚、抱怨的时候,没有一件事情的进展是顺利的。但是,从我开始坦然接受命运,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那一瞬间,人生就从逆风变成了顺风。后来回忆起来我才意识到,我少年时代的人生看上去似乎沾染了不幸的色彩,但实际上,这只是上天赐予我的精彩人生的前奏而已。如果我的人生一帆风顺,完全没有经历挫折和艰辛,我就不会努力磨炼自己的心灵,我恐怕会成为一个不懂得体谅和同情他人的人。02不管遇上好事或坏事,都要感谢不管眼前的状况多么严酷,既不能怨恨,也不能屈服,重要的是一以贯之地积极应对,以「感谢之心」去面对。遭遇灾难、陷入困境、结果不如人意,如果人格没有得到相当程度的磨炼,我们往往会口出怨言:「为什么偏偏让我遭此不幸?」另一方面,好运连连,什么事都称心如意,这时候应该能说感谢了吧?但这也往往做不到。撞好运、遇好事,那是我应得的,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有的人还不满意,认为「还不够,还要更多」。贪得无厌,这就是一些人的本性。就是说,不管遇到好事还是坏事,要抱感谢之心同样都很困难。其实,在直面灾难、苦难、不幸状况的时候,正是表达感谢的绝好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严酷的环境、局面,能够锻炼我们的心志,磨炼我们的灵魂。经过长期宗教或精神修行的人,或许自然而然就养成了感谢一切的习惯。但是,我们这些未经修行的人,必须强迫自己心怀感谢,做到这种程度。这虽然是一个很单纯的人生秘诀,但没有任何人来教我们。学校不会传授给学生,父母恐怕也教不了孩子。因为头脑里知道这种生活态度的重要性、能在人生中真正加以贯彻的人,确实凤毛麟角。03度过严酷人生的秘诀:「愉快」地接受灾难佛教讲:「思念造业。」就是说,心中所思,会成为「业」,即成为原因,原因制造出现实这个「结果」。当灾难到来时,如果我们的心态不对,就可能唤来更大的灾难。避免这一点的方法就是「愉快」地接受灾难。如果受了伤,就要想:「啊,还好,只受了这么点伤就完事了,没有惨到身体都动弹不了。」如果生了病,要感到高兴:「就这点病,动个手术就能治好,真幸运。」灾难发生,意味着消业。大的灾难能够消业自不必说,即使是很小的灾难,也能消业,所以应该高兴,即使心里不这么想,也要使用理性让自己高兴起来。这很重要。给予我这个珍贵教诲的,是我的人生导师——原临济宗妙心寺派管长西片担雪法师。我在许多事情上,都曾向他请教。以前,京瓷在没有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制造和提供了医疗用的人工膝关节。这件事,媒体曾广泛报道,并对京瓷展开了激烈的批评。尽管这个事情有特殊背景,但我对此不做任何辩解,只是反复道歉谢罪。京瓷总部门前,接连几天布满成排的摄像机,电视上多次播放我低头谢罪的镜头。我身心俱疲,于是前往法师处请求指点。法师像往常一样沏好了茶,仔细聆听我的倾诉,然后对我说:「很好啊,灾难降临之际,也就是过去造的业消失之时。遭受这么一点批评就能消业,必须庆祝一番啊。」一心想着法师肯定会安慰我,没想到法师竟然这样说,我觉得他这话未免冷漠无情。但是,仔细咀嚼了这段话,我的心灵被治愈了,深感慰藉。活着从来不遭遇灾难的人不存在,灾难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以意想不到的形式袭来。这种时候,不能意气消沉,不能堕入绝望的深渊。要为此高兴,并予以感谢,然后跨出新的一步。04这句话是我人生的巨大财富在我迄今为止的人生旅途中,每逢应该表达感谢的场合,我不由自主、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南曼,南曼,谢谢」。「南曼」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方言发音。在遥远的幼年时期,父亲曾带我前往一个念佛的地方。这句话是我在那里学会的。当时,父亲牵着我的手,走在日落后阴暗的山路上。好不容易才到达山林深处的一处简陋小屋,小屋里传出僧人诵经的声音。我们坐了下来。僧人督促参加者一个个地到佛坛前叩拜,我学着父亲的样子,双手合十祈愿。那僧人用安慰的口吻对我说:「今天大老远从鹿儿岛市内过来,不容易吧。」然后他继续说道:「孩子,你今天来参拜,已得到佛的认可,今后就不用再来了。但是从今往后,每一天你都必须念诵‘南曼,南曼,谢谢’这句话,向佛表达感谢之意。」从那以后,这句话就埋入了我的心田,成为我人生的巨大财富。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年轻时还饱受挫折。像我这样的人,居然在企业经营领域有了一定成就,可能就是因为我理解了这句话,并时时将感谢之意挂在嘴边。05让人生误入歧途的元凶往往是成功和赞美如果缺乏谦卑,感谢之心是无法萌生的。事情进展稍微顺利,加上周围人的吹捧,内心就会动摇,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到处乱飞,这就是一些人的本性。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变得傲慢,对别人也会采取蛮横无礼的态度。让人生误入歧途的元凶,并不一定是失败和挫折,而往往是成功和赞美。创办京瓷,经营上了轨道,有了相当的利润。当时我想过:「公司有了这么高的收益,但我的年薪却这么低,不是太亏了吗?」靠我的才能创建了公司,创造利润也是凭了我的才干,因此就是拿现在几倍的年薪也无可厚非吧。我心中冒出这样的念头。但是,我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正在变得傲慢的那颗心。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诫勉。自己拥有的才能,绝不是自己的私有物,那不过是偶然被赐予的。这种才能,如果不为我所有,也很正常。我所扮演的角色,由其他人来承担,也丝毫没有不可思议之处。因此,这种才能不可以只为自己所用,而应该为世人、为社会所用。我开始这样思考。为什么说能力、才华不能只归自己所有呢?不限于人类,假设拿走一切生物之所以成为生物的属性——肉体、精神、意识、知觉等,剩下的只有「被称为‘存在’的东西」。以这个「存在」为核心,形成了所有的生命。它有时呈现为花的形式,有时扮演人的角色。就是说,「存在之核」以外的东西,比如肉体和心灵、思考和感情,或是金钱、地位和名誉,乃至才能等,所有这一切不过是借来之物,都是被赐予的附属品。这么思考的话,「这是我的东西」「那个成功是我的功劳」这类想法,就变得毫无根据,那些我们认定是自己的东西,不过是现世一时寄存在我们这里的东西,其真实的所有者,我们根本不得而知。当这一世的生命终点来临时,我们应该毫不留恋地将这些寄存之物归还给上天。在生活和工作中抱这样的想法,骄傲自大就会在心中消失,内心就会充满感谢和谦虚。06当下极度认真、专注就是最好的精神修行始终心怀感谢,谦虚律己,同时不忘对他人施以关爱和善意。这样的心态就是吸引美好现实的原因。英国思想家詹姆斯·埃伦在其著作《原因与结果法则》一书中,做了以下论述:「有一种倾向,(中略)不管是眼前的目标,还是人生的目的,心灵纯洁的人总是远比心灵肮脏的人更容易达成。」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虽然头脑并不聪明,也说不上有多能干,但是,他们以纯粹的动机发起挑战,不懈努力,最终完成了大家都认为难以完成的工作。另一方面,才华出众的人制定了缜密的计划,却不能顺利推进。因为不管多好的计划,如果其动机源于邪念,那么即使获得一时的成功,这种成功也无法持续。那么,净化心灵、美化心灵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全神贯注地投身于眼前应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时,怨恨他人、憎恶他人的杂念就不会浮现。犹如禅僧坐禅一般,当下的心灵会变得纯洁、美好。为了磨炼心灵,我们没有必要特地去坐禅,没有必要居深山。只要将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当下这个瞬间极度认真、极度专注,就是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精神修行。埋头工作获得的收获不止于此。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心灵就能得到净化。而当心灵处于纯粹状态时,人就能触及所谓的「宇宙真理」,也就是触及事物的本质。可以说,这是度过人生这一严酷旅程的「秘诀中的秘诀」。注:本文摘编自稻盛和夫收官之作《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翻译:曹寓刚、曹岫云)。主编|王滔
2023年2月7日
其他

冯仑:手里有闲钱,还能不能买房?

129元(原价199元)点击下图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张维迎:好企业与坏企业5%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张维迎教授12月1日,由总裁读书会、人民邮电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读书分享会上,张维迎教授就企业家决策和企业家精神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把张教授的部分演讲内容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演讲
2022年12月24日
其他

冯仑:诚实是需要用一生来兑现的

封面图|《冈仁波齐》剧照01问:冯叔,您认为老实人在职场、生意场上,容易得到帮助和提拔吗?冯叔:在我们的文化,或者说,在我们话语体系中,老实人有两个极端的理解。一种理解是带一点揶揄和讽刺的,所谓的「老实人」就是无能的人。如果是这一种人,在职场中得到的提拔机会恐怕不会多,做生意也很难。另一种理解是积极的,就是指特别诚实的人。如果是这一种人,我认为,在职场上得到提拔,在生意场上获得帮助的机会是比较多的。当然,提拔这个事,有一个时间概念。不能说,你在这一段时间里,每一次都没有得到提拔,没有得到帮助,你就否认诚实,否认做老实人的意义。如果拉长时间来看,诚实的人,获得帮助的机会一定是特别多的。比如说,你没钱了,你要借钱,因为你诚实,遵守承诺,有钱之后立即还钱,那么下次你再想借钱,别人就还愿意借给你。但是,你没钱,找人借到钱之后,也不努力,花光了之后还不诚实,又去编故事借钱,甚至去骗钱,也许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依旧能得逞。但最多也就那么三两次,等大家都知道了实情之后,就不会再愿意搭理你,帮助你,你的人生和事业估计再没什么发展可言了。02问:您这么一说,好像是这么一回事,您能具体讲点这样的例子吗?冯叔:那就讲讲我们自己的例子。十几年前,我们有一个项目,打算跟国外一家很著名的企业合作。一开始,洽谈了一段时间以后,对方始终不跟我们签任何东西。我觉得很纳闷,分明都谈得很愉快,为什么不签?继续沟通,最后对方的一个人告诉我,「我们要权衡你们公司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交易对手。」我问,「什么叫合格交易对手?」他告诉,他们还要考察我。考察什么呢?第一,考察我做这个项目的动机是不是纯正的,有没有别的东西?比如说,做房地产,很多人说是为了盖房子,实际上是为了炒地,这叫动机不纯。他们要看我的动机有没有问题。第二,他们要考察我们公司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跟他们合作的实力。第三,考察完能力之后,他们还要看我过去有没有不良记录,甚至把我个人的信用卡都查了个遍。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过去不诚实守信,有不良的信用记录,那么未来也有可能不履约,给别人造成损失。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为了考察我,还给我出了很多奇怪的题目。比如,他们来中国时,突然让我约很多人,包括一些很著名的企业家。只给我几天时间,一定要约到,然后见面吃饭。他们认为,「如果你做不到,那就说明你之前在吹牛,你的公司实力不够」。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确定我是不是他们的「合格交易对手」。由于一直以来我们都坚持「做好人,做好公司」的价值观,所以很顺利地通过了他们的「考察」,包括临时约企业家们的时候,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这之后,我们的合作也很愉快。03问:那么,一堆老实人里,如果来一个不老实、不诚实的,岂不是很容易占便宜?冯叔:也许一次两次可以,但从长时间来看,往往是占了小便宜,最终吃大亏。古人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我们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做了一件事:学先进。为了学先进,当时我们主动去找,认识了好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就知道了应该向谁学习,谁可以成为朋友。比如王石。我们找到他那儿,聊天,喝的是白水,谈了一下午。他不停地告诉我们要学好,公司应该怎么做,应该如何杜绝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他还说到了我们公司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过了一些时间,我发现他说的都很对,我又找他聊天,之后我就经常请教他,成了很好的朋友。在学先进的过程中,我们见过一个老板。我们想见他向他请教。可是他认为我们都是小孩,始终不愿意见。后来终于见到了。他的办公室很大,他坐在靠墙的大班台后,让我们几个人挤在一个小沙发上。他离老远跟我们说话。我们去找他,是想学好,讨论企业管理,但是他跟我们讲怎么折腾人,说做生意的「互害模式」。他拿打牌的「锄大地」举例子,说「锄大地」就两件事:落井下石和以邻为壑。他教我们这个,意思是说我们还太嫩,没有经验,要好好打这个牌。这样的人,显然不是我们想长期交往和学习的人。之后听说,他的员工把这套全学会了,后来他出事儿了,底下的人都举报他,「落井下石」。所以说,现实中,往往是好人和好人扎堆,坏人和坏人聚到一起。一个不诚实守信的人和一群诚实守信的人交往,很快就会格格不入,难以融入大家的圈子里。况且,虚伪狡诈就能生存?没有这样的。世界上的事,人生面对的事,诚实、守信、善良是根本,这是我们一生要做的。哪怕不能在每一件事情中都百分之百地贯彻,也不应该放弃这个追求。在生活中,有一些违背诚实的事情绝对不能做。有一些是介于「今天诚实」和「明天诚实」之间的——你发现一个东西,你认为是诚实的,很多人没有发现,这个时候你需要的是坚持,可能这种诚实是很久以后才能被证明的。或者在某些情况之下,你要改变沟通方式,做到既没有欺骗别人、没有伤害别人,又解决了问题。还有些人会做善意的隐瞒,但不是撒谎。你可以不表达,你可以表达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接近最终的诚实,这是一个过程。好人和坏人的回报,从经济学上讲,福利曲线很不一样。坏人的回报很快,比如说偷东西、打劫,一下子钱就到口袋了,但做坏事很难重复。小偷偷完了,就提心吊胆,过几天再偷,没准就被抓了。打工赚钱很慢,创业也是,赚钱链条很长,钱到自己口袋要经过很多环节。但是,因为诚实守信,可以重复可以持续,加起来肯定赚得多,而且还被人尊敬。我们创业之初,有些人做坏事,赖帐,想办法用交易手段切帐,然后买奔驰住豪宅,我们还老老实实还债,死扛。后来这些人干完些事,再没有银行给他们贷款,生意很快就做不下去了,有的还因为违法乱纪坐牢了。我们就坚持原则,哪怕睡地铺,发不出工资,我们也还。很快,公司进入到一个良好的状态,我们也很好地跟大家交流,合作方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这一晃,企业就三十多年了。所以,诚实是要用一生来兑现的。创业、做企业,当一个领导者,管一个团队,管一个公司,也许每天都面临着究竟选择诚实守信,追求长远利益,还是选择狡诈虚伪,获得眼前的利益?这是一种博弈。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就想清楚,否则你一生都苦恼。主编|王滔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张维迎:市场经济的最大受益者是芸芸众生

张维迎教授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张维迎教授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作者:张维迎来源:辛庄课堂01市场经济中的富人是消费者用货币投票选出来的什么是市场?市场就是好坏由别人说了算、不由你自己说了算的制度。什么东西有价值,什么东西没有价值,要在市场上评估,买的人说了算。所以,吹牛是不管用的。任何人如果不为别人创造价值,就不可能获得收入。当两个企业竞争,我们说某一个企业更有优势的时候,意味着这个企业能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即价值与价格之差)。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为消费者创造剩余价值的竞争。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企业家赚的是消费者的钱,似乎消费者被企业家剥削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竞争的市场上,如果没有特权,利润只能来自企业家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消费者不会愿意为价值10元的东西支付10.01元的价格。事实上,企业家赚的钱只是他创造的财富的一小部分,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变成了消费者剩余。比尔·盖茨的财富再多,与微软公司为人类创造的价值相比,可以说是九牛一毛!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家赚的钱与他(她)服务的客户数量成比例。一个只为少数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家是不可能赚大钱的,只有服务于大众市场的企业家,才可能赚大钱。因此,市场经济中的富人(企业家)是消费者用货币投票选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如果我们嫉妒某个企业家赚钱太多,那只能怪我们自己买了他(她)的产品。如果大部分消费者不再使用腾讯公司提供的产品,不再使用微信、QQ、网游,马化腾马上就会变成穷光蛋。而我们之所以不愿放弃使用腾讯公司的产品,不是因为我们愚蠢,而是因为它们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好处,我们认为物有所值。一方面心甘情愿地买他的产品,另一方面又对他赚钱愤愤不平,这是自相矛盾的!市场经济中,任何人都有选择做企业家或当雇员的自由,没有任何歧视性规定张三可以做企业家,李四只能当雇员。但竞争的结果是,只有企业家能力足够高的人才会成为企业家。企业家能力,本质上就是为他人承担责任的能力。平均而言,利润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家能力的高低。但由于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再高能力的企业家,也可能亏损!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背后,通常有多个失败的企业家。我们不能只看见那些赚了大钱的企业家,而看不见那些赔光了的企业家。任何人如果眼红企业家赚钱,那他完全可以自己选择做企业家!他必须记住的一点是,如果没有两刷子,一定会赔得精光!02市场经济的最大受益者是普通人市场经济使什么人受益最大?是富人吗?不是!市场经济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人。举个简单的例子,爱迪生发明了灯泡,给每个人都带来便利。但灯泡的价值对富人来讲要比穷人小得多,因为富人有钱,即使没有灯泡,他可以点很多蜡烛,而穷人一根都买不起。再比如现在有了电视,每个人都可以看明星唱的歌、演的戏,而过去只有少数富有的人、王公贵族才能享受现场直播式的演出。汽车也是这样,过去富人可以坐轿子,现在普通人都可以有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坐奥迪车与开夏利车之间的差距,远远小于坐轿子与步行之间的差距。所有新产品、新技术都是这样。外卖给普通人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微信公号让普通人可以变成自媒体人。没错,有些新成品一开始只有富人消费,被认为是奢侈品,但随着成本的下降,很快就变成了大部分人的必需品——这其实就是企业家创造这种产品的目的,富人不过是为普通人支付了新产品的研发费用而已。所以说,市场经济最大的受益者是芸芸众生,不是特权阶层。至少从消费的角度看,市场经济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平等了。消费者为什么能买得起企业家生产的产品?因为企业家在产品市场上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同时,在要素市场上为消费者创造了挣取收入的机会。在市场经济中,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工资。工资来自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资。工作是谁创造的?企业家!一个社会的工作机会不是给定的,而是企业家创造出来的。没有企业家,大部分人就没有了工作机会,也就没有了收入。进一步讲,工人能赚多少工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能力,因为工人生产率的高低与企业家的能力有关。同样一个人,在能力高的企业家手下创造的价值比在能力低的企业家手下大。所以,一个社会的企业家人数越多、能力越高,工人的工资收入就越高。这是发达国家普通工薪阶层的生活水平甚至高于发展中国家一些精英阶层的原因,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愿意移民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我这样说当然不意味着工人是企业家养活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养活自己。但从发生学的角度讲,工人的工作机会确实是企业家创造出来的。这一点,中国的经验就很能说明问题。计划经济体制年代,中国的城市人口不到总人口的20%,城市出生的人在城市仍然找不到就业机会,政府不得不把两千万「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改革开放后,数以亿计的农村人被吸引到城市工作,有些企业还不时遇到招工难的问题。跨地区数据表明,企业家越多的地区,就业人数越多,工人的平均工资也越高。因此,提高工薪阶层收入的最好办法是让企业家活动更自由,市场竞争更激烈,而不是相反!消灭了企业家,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回到赤贫状态。03市场让收入分配更公平对于社会中的贫困和收入分配不平衡现象,很多人都担忧,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人把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市场化改革,甚至有人认为,市场经济的结果一定是贫富差距扩大。这是一种误解。在市场经济之前的社会,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绝大部分人都挣扎在生存线以下,因饥荒饿死人是经常发生的事。市场经济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经济活动越自由,贫困人口越少。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2005年,同样是发展中国家,那些有市场导向国家的极端贫困率只有2.7%,而那些没有自由市场的国家的极端贫困率是41.5%。中国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证。按照世界银行的新标准,中国全部人口中贫困人口的比例1981年是52.8%,2001年降到7.8%。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社会的绝对贫困问题应该说基本解决了。市场经济之所以能更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是因为它为普通人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会。而在非市场经济中,这样的机会只有少数特权阶层才有。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城市个体户,都来自社会底层群体。有特权的人可以去当兵,去政府、国有企业工作,而没有特权、没有关系的人怎么办?只好自己创业!他们捡破烂,摆地摊,卖点瓜籽、茶水、衣服,结果反倒富裕起来。这在计划经济下是不可能的。顺便说一下,中国的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捡破烂的人居功至伟!政府和慈善组织在解决贫困问题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我们必须明白,扶贫的钱形式上是政府或慈善机构给的,本质上是企业家创造出来。政府和慈善机构能做的只是把财富从一部分人手里转到另一部分人手里,不可能无中生有。正是企业家创造了财富,政府和慈善机构才有了可用于扶贫的钱。所以毫不奇怪,国际援助资金总是从市场经济国家流向非市场经济国家,而不是相反;同样,中国国内的扶贫资金也是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流向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如果企业家没有积极性创造财富了,政府也就没有钱转移支付了,慈善事业也就成了无源之水。这点我们必须牢记于心。人们在讨论收入分配差距时,经常忽略贫富之间的垂直流动,似乎收入差距的扩大就是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事实上,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贫富人群是流变不定的。如熊彼特所说,市场经济下,富人俱乐部就像一个豪华酒店,总是住满了人,但客人的名字总在不断变化。同样,所谓的「低收入阶层」,像一个地下旅馆,总是人满为患,但不时有人搬走,又有新人入住,而且新的入住者可能曾经是豪华酒店的贵客。按照胡润中国富豪榜,2010年最富有的100人,10年后只有30人仍然在百人名单中,其中2010年的前20名,10年后只有3人仍然在前20名榜单上,6人甚至在百人榜上也不见踪影。斯坦佛大学Pencavel教授的研究发现,中国1990年处于最低收入的1/5的人群,到1995年50.4%的人已经跳出最低收入阶层,其中2.1%的人进入最高收入人群,而1990年最高收入的1/5人群,在1995年只有43.9%仍然属于最高收入的人群,有近5%落入最低收入人群。这说明,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的垂直流动性大大提高了。现在进入富豪榜的中国企业家,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都是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也可以预计,只要中国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用不了几年,他们中许多人不会再榜上有名。「富不过三代」是市场经济的铁律!因为企业家精神是很不容易传承的。即使不考虑垂直流动性,仅以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差距,我做过一个统计分析,以2001年为例,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当中,平均而言,市场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国有经济部门最少的地区、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最低的地区,是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这说明什么?如果政府参与经济活动少,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自由就大,竞争就激烈,商业活动的利润就低;如果一个地区只有少数有特权、有关系的人能做生意,或只有最胆大的人敢做生意,做了之后盈利就很高。举例来说,浙江一带的人做生意的比较多,富人也多,但利润都很薄。但像东北这样的地方,大部分人都不做生意,但少数做生意的人一定赚大钱,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市场环境不好。所以我们看到,市场越开放、政府干预越少的地方,收入差距越小。另外,平等不仅仅体现在货币收入上,还包括其他的方面,如自由、权利、选择等。过去老百姓有什么自由?我在农村的时候,农民自留地里生产的西瓜、苹果,到集市上卖,被发现,算作投机倒把,要批斗,甚至关起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那时候农民一年四季吃不上肉,也买不起面,但只要公社的干部来村里,大家都抢着请客,有点白面、有点肉都留给干部吃。为什么?只有跟他们拉上关系,孩子才有希望去当兵、被招工。所以,我不认为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变得不平等,而是更平等、更公平。注:本文由公众号「辛庄课堂」于2022年9月从作者之前的文章摘录。主编|王滔
2022年10月6日
其他

冯仑:想明白这三件事,就理解那些城市建设大师了

封面图|《天空之城》剧照前一阵,冯叔接受「亚布力内参」章伟升老师的专访,围绕「企业家在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这一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把专访内容分享给大家。01张謇、卢作孚、荣氏兄弟的启示问:你1990年代就下海创业了,之后这些年对中国企业家有很多观察,改革开放这四十多年里,企业家在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冯叔:有两类企业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比较明显。一类是在某座城市建立起优势产业的企业家,最终改变了城市经济结构、就业结构、消费形态和精神气质。最典型的是马云让杭州成为电商之都,阿里巴巴每年会新进一部分人,也会出走一部分人,但出走的人,也都围绕在电商这个点创业。因此周边出现了一大堆电商创业公司,逐渐又丰富了阿里巴巴生态。企业与城市相伴相生,大企业塑造一座城市的故事有很多,国外也一样。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边上,有一家特别有名的医院叫梅奥,当地70%以上的人在这家医院工作,20%的人在IBM。一个当地人跟我说,如果这两家企业不在,这座城市就死了。问:还有一类企业家是什么?冯叔:还有一类叫做城市的化妆师、美容师,或是天际线描绘者,是指我们房地产商。城市的物理空间、地标性建筑、基础设施配套等,往往都和我们有关。从中国过去四十多年发展看,这两类企业家如果完美地在一个城市出现,这个城市就好了,比如深圳既有很多大企业,又有全球最大的住宅公司万科,当然招商局集团、华润置地也不错。未来城市要发展,需要这两类企业和企业家。问:有没有一些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故事?比如张謇当年以南通为「理想国」,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推动了文艺复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这类故事吗?冯叔:没有,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家相对比较弱小,这种故事不太容易出现。问:张謇那一代呢?冯叔:张謇那一代在「东南互保」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地方力量,其实很强大。张謇与上海官绅走动频繁,和洋人也有生意往来。同时,张謇和满清朝廷又有特殊关系——他的老师翁同龢当过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张謇身份的特殊性加上正好遇上清末「睁眼看世界」——近代中国第一次「改革开放」,南通离当时「改革开放」最前沿上海很近,他有机会吸收西方思想,一方面在中国倡导新学,另一方面做城市公益项目,规划南通新城。张謇铜像卢作孚也在重庆北碚建设新城,也是请西方人主持设计,因为现代城市是西方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而中国传统上只有「城」(护城河、城墙),没有「市」(现代商业和经济)。北碚新城建得比南通新城晚,因此规划得更好,但不管怎么样,这些企业家都有很强的社会抱负。问:为什么张謇那一代建设的新城能成为历史典范?冯叔:首先,企业家得有规划自主权。卢作孚在北碚新城规划、项目审批上有很强的影响力和话事权,张謇当时能拿这么大面积的土地自主规划,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其次,必须有灵活开放的商业经济机构,否则光有规划也无法支撑起一座城市的活力。从全球看,建立超前的新城无非两种模式:政府主导、民间主导。目前看,民间主导的新城做得最好,比如日本柏叶新城,是三井不动产规划的,现在有一平方多公里,还设计了新的能源系统,但你别忘了,他的土地是自有的,贷款年利息不到1%,没有人催他,可以慢慢建。丰田也在富士山脚下建汽车新城,大约有一千多亩土地,也是企业和市场主导,政府不会天天催。问:当年荣氏兄弟有一份对无锡发展规划的设想,今天来看仍然很有价值。民国那代企业家对公共空间建设、城市发展的精神遗产,对今天有什么启发?冯叔:所有城市规划要遵从科学规律,要考虑到未来的增长因素。无论在民国还是现在,在中国还是外国,这都是一套科学,不能乱来。现在中国城市里,做错了的建筑远远比做对的建筑多,赔钱的空间远远比赚钱的空间多。问:原因是什么?冯叔:就是不按规律来。举一个小例子,机场航站楼多大合适?首都机场T3我认为就不合适,为什么?大屋顶、大空间,四处漏风,夏天要制冷,冬天得供暖,能耗太高。国外大建筑都是「大盒子」里套「小盒子」。「大盒子」只是一个外壳,套在外面美观,内部结构由很多「小盒子」组成,能源系统可以单独控制,而且小空间使得人与人之间有亲近感。首都机场T3有啥亲近感?那么大,一进去要走半天,远不如小小的T1亲切。这些空间规划如果让企业家参与,我们一定会告诉他们,空间如何规划是合理的。02在中国能做好这件事的,不超过200人问:如何辨别空间是否合理?冯叔:第一是安全。人类直立行走以后,为了散热,身上的毛慢慢就退了,但裸露的皮肤在野外容易受伤,所以要盖房子,从自然空间转到人造空间,相当于用一个壳保护自己。第二是便利和舒适。如果生活在屋子里反而不如野外方便和舒适,那为什么要在屋子里呢?第三要考虑成本与收益,太贵了不行。现在做错的建筑,最主要原因是这三条标准总有一条没做到。问: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家没有更大程度参与到城市规划中,原因在哪?冯叔:前几十年,政府不懂,我们也不懂,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最近十年、二十年,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但管制比以前复杂。另外还有一些法律和土地制度问题没有解决。问:那现在城市建设新城之后,如何解决后续经济活力的问题?冯叔:最常见的方法是建一大片产业园,然后招商引资。但你知道招商引资有多难吗?一个万平米产业园,一年能招满就算了不起,这还不算中途退租的。我们自己有小面积的产业园在招商,远比想象的困难。政府建那么大的产业园,可不就更困难吗?问:你的产业园,是指大健康不动产运营?冯叔:我们现在围绕医疗健康领域拿困境资产或垃圾资产,对那些盖错的、空着的房子,重新改造、招商和运营,相当于是一个好厨师,能将一堆配错的食材做出一道好菜。反之,没有一个好厨师,哪怕食材再好,也做不出好菜。问:所以你现在做的事,是让那些做错了的、赔钱的建筑如何回到正轨、重新赚钱?冯叔:对。这个工作难度摆在那儿,我老说在中国真正有能力做好的也就2000人。问:怎么说?冯叔:你知道一个城市综合体有多少种功能吗?1895年,世界第一座百米高楼诞生在芝加哥,当时只有一个功能——写字楼。现在,一个综合体最多有30多个功能和业态,这么复杂的项目需要靠时间沉淀经验,没有从业15年、20年以上,手艺是不够的,更没有办法管理好困境资产或垃圾资产,好比一个只会炸油条的厨子做不了满汉全席。问:2000人是怎么算出来的?冯叔:只有主业是房地产的上市企业高管才能做好,一个企业算5个人,中国差不多就是2000人。国内和国外的困境资产、垃圾资产,甚至超高建筑都能管理好的,不超过200人。问:在中国,还是在全球?冯叔:在中国。比如给你一栋500米以上的楼,你会管理吗?多数人不会,因为没做过,纽约新世贸中心的高楼我们参与过,我对超高建筑研究了很长时间,知道怎么赚钱。我最近看到几个中国城市的超高建筑,老有冲动去折腾,但又有点犹豫。03想明白这三件事,就理解那些城市建设大师了问:犹豫什么?冯叔:可能跟年纪有关,这个事一沾手十年内脱不了,如果我现在40岁肯定就干了,可我现在60多岁了。而且,一座超高建筑都五六十万平米,需要多种经营方式,有时候政策也不支持。问:能举个例子吗?冯叔:在迪拜,建筑在800米以上的空间就是住宅产权,可以散售,而且永久产权,整体建筑的财务营收可以平衡。但是中国目前还不行,超高建筑要么全是写字楼,要么全是公寓,如果要让它们重新赚钱,我首先得跟政府谈规划,一栋建筑能审批三种房产证——住宅和公寓、酒店、写字楼。为什么横向的建筑可以发,竖起来就不行呢?50年产权的公寓和70年的住宅,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如果政府能放开规划,我就开工了。问:如果发不了这三种证呢?冯叔:那我坚决不碰这种项目,因为谁做都挣不了钱。我去过60多次纽约,有三件事觉得很奇怪,刚开始还想不通,一旦想通,就理解那些城市建设的大师了。问:哪三件事?冯叔:第一,纽约房地产商从来不操心「没地」。后来我明白了,在他们的理解里,土地是无限的。问:土地为什么是无限的?冯叔:很简单,房地产商要地不是为了耕种,而是制造空间。空间哪来呢?往高处发展。只要能无限往高处发展,不就等于地是无限的吗?当然,这需要建筑技术、结构、材料、运营进步。在泰坦尼克号时期,纽约最高楼不过二三层。到卡耐基时代,出现了钢结构建筑,从此城市进入摩天大楼时代,纽约最高的住宅现在都接近500米了,曼哈顿岛就这么大,面积没变,但人口增加了多少倍?是不是等于地变多了?因此,纽约地产商从来不操心「地」,只关心怎么能把空间往高里盖。问:这对国内的房地产企业有很大启发。冯叔:所以我不着急,公司到现在还活着。我不听人忽悠,不用高杠杆买地,因为我觉得地是无限的。中国人均GDP前年才达到1万美元,美国和曼哈顿岛人均GDP分别是6万美元、12万美元,人家都不着急。中国房地产商着急拿地,是因为还太幼稚。在大人眼里,糖果是无限的,而小朋友一看糖果没了就着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问:第二件没想明白的事呢?冯叔:纽约的建筑规划都是方方正正,建好之后相当长时间不拆迁。后来我发现真是太聪明了,方方正正就可以无限调整功能,外面那个「壳」不用拆,里面可以不断改,今天是写字楼,明天是酒店,后天是公寓,大后天是住宅。表面看纽约没变化,实际上变化非常大。纽约最鼓励标准化建筑,这就是智慧,城市风貌、历史天际线、人文痕迹又都留下了,而我们老在拆迁,批建筑项目的时候不注意这些事情。问:这么一想,中国确实不少异形建筑。第三件事呢?冯叔:纽约跟中国很不一样。按理说,二百年前的城市规划,今天肯定有很多地方需要重新改造,比如楼盖那么高,下水道肯定不够粗,能源匹配也不够。但是,纽约不会动不动就挖马路,修好之后再填上。后来我发现也有它的道理。纽约高层建筑完全市场化,你要新建高楼,政府不可能为你的电力增容,要用电自己买,买不到就想办法在屋顶上架风力发电机或光伏,下水道不够粗就尽量用循环水,政府不当保姆,逼着你创新,解决自己的问题,最终使得纽约能够自然有机增长,这些城市发展经验都值得中国学习。问:如果都是依靠市场自己解决,那这些城市的政府角色是什么呢?冯叔:像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市长去那里学习公共管理,需要上三门必修课:城市规划、公共财政(你管的钱是大家的)、行政法(游戏规则)。布隆伯格我也见过很多次,他知道推动自己的城市建设理念有多少预算,边界在哪里,很多事情需要靠民间来做。04要管好一座城市,资源配置非常重要问:关于城市发展,历来有两种模式之争,一是像《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写的是自然有机增长模式。二是人为设计和规划出来的模式。你更认可哪种?冯叔:我更倾向于自然有机增长的,因为它节约资源,人为主观想象出来的城市,浪费了很多资源。现在中国各地都在建CBD,但有谁问过,一个CBD有多少栋楼就够了?成功的如上海陆家嘴,你知道有多少栋楼吗?我喜欢数楼,我在陆家嘴也就数出30多栋,按建筑面积算,大概50万人在那儿办公。东京经济体量比上海大,CBD的楼自然比上海多,但是我到维也纳的CBD数,只有三四栋楼。问:就是取决于当地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冯叔:对呀。浦东开发了快三十年,CBD也才建了30多栋楼,平均一年一栋,这就是有机增长,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但国内有些城市CBD,五年盖三四十栋,这不胡来吗?不按有机增长模式,而按主观意志强推的新城,多数是浪费资源。问:对于已经做错的菜,你这位厨师怎么解决呢?冯叔:我们有我们的办法。如果我能重新规划,可以改造建筑外墙、重新调整灯光,原有建筑能加高就加高,实在不行就推倒,把空间腾出来,最终发展成一座有吸引力的城市,现在我没有这个权力,很多地方又不允许改动,就没法了。最简单的一个办法,是有权力的政府领导,找出有能力、经验的企业家,充分信任和授权,让他们重新规划城市,新加坡就可以。或者假定一家国企要打破体制,让某位民营企业家当董事长,他也可以重新焕发城市的活力。问:或许国有房地产巨头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做混合所有制改革?冯叔:应该这样做。要管好一座城市,资源配置非常重要,能够将不动产这种「死资产」活化,让经济持续增长。最笨的增长方式就是砸钱,但那是一条死路,相当于你家里要过好日子,不是靠不断生新孩子,而是把已经有的孩子教育好。我们这些企业家有手艺,现在也不以赚钱为目的了,如果政府需要,大家需要,我们可以帮着做一些事情。很多民营企业家在某一领域都有超强能力,在市场上搏杀了这么多年,也有足够经验。但这首先需要政府主观上愿意,未来需要依靠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亚布力论坛可以在政府和企业家之间架一座桥梁,我们把时间和手艺免费捐给亚布力论坛,去为有需要的地方政府服务。问:什么样的城市可能更需要这类人才和服务?冯叔:中小城市、三四线城市。只要政府愿意授权,我们可以帮助找资源、做规划、重新设计城市景观。我们以前研究过,集中资源帮助一座小城市,能够把它规划得比欧洲还好。问:为什么反而是小城市更愿意持开放态度?冯叔:小城市资源少,而且它有问题需要帮助。比如人口流失严重的边境城市,一套房才3万元,它得找解决办法。大城市往往不太需要,你给健康的人看病总是很难的。主编|王滔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稻盛和夫:存善念、行善事,持之以恒,度过自己精彩的人生

稻盛和夫据媒体8月30日报道,日本实业家稻盛和夫于2022年8月24日去世,享年90岁。作为「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一生堪称传奇。他27岁开始创业,40年间,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2010年,他又以78岁高龄出任破产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长,仅仅一年就让日航起死回生,并创造了日航60年历史上最高的利润。经营企业之外,他还创办了盛和塾。他的文章、演讲、语录等结集为《干法》《活法》等一大批经典著作。他提出的「经营十二条」「阿米巴经营」「六项精进」等理念,让全球无数企业家从中受益。如今,传奇虽已离去,但他的思想仍将持续地产生影响。分享一篇稻盛和夫先生十多年前的演讲。在这篇演讲里,他谈到了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为什么而活着?」他也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在演讲中,他希望听众「一定要存善念、行善事,持之以恒,度过自己精彩的人生」。这句话,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以此缅怀和送别这位传奇企业家。演讲
2022年8月31日
其他

冯仑:个人认知很重要,转型最核心的是「转老板」

赋能营」正式开始招募!在一年的时间里,导师团队将通过战略、数字化、资本、运营四个层面,进行专业的讲解分析,包含数十场专业研修、项目考察、专业论坛、私董会等活动,来实现房企的数字化赋能与转型。地产
2022年8月29日
其他

俞敏洪对话薛兆丰:平庸的人千篇一律,优秀的人以终为始

俞敏洪与薛兆丰8月14日,经济学者、《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作者薛兆丰和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抖音进行对谈,对经济学思维、人生选择、能力提升、贫与穷、恋爱关系、婚姻的本质、幸福的路径等话题展开探讨。今天,我们把两位老师的对谈内容分享给大家,希望他们的思考与讨论对你有所启发。01经济学关心的就是柴米油盐俞敏洪:在奇葩说节目里,你常常用一种风趣幽默的经济学角度来解读各种事物,身为一个严肃的学者,是什么原因让你愿意去奇葩说这样娱乐节目?薛兆丰:首先,经济学关心的就是柴米油盐,就是生活。包括我心目中那些最好的经济学家们,在写论文教书以外,每天也都涉及日常的经济学。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学生曾经跟我说,弗里德曼每天上课前会先花10分钟跟大家讨论今天的新闻。所以经济学从来不是高深的象牙塔,经济学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它必须要有用,我平时也爱收集这样的问题。可能存在两种经济学家:一种经济学家是要教经济学而学经济学,自己不太信经济学,也不会将经济学原理应用到生活中;但是另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像我这样的,是真的相信经济学,因为生活中会用到,所以学经济学。所以弗里德曼曾经说过,有两种经济学家,一种是是背熟了很多乐谱,但从来没听过音乐;另一种可能学的经济学原理不多,但天生就有经济头脑。俞敏洪:那普通人为什么要学经济学?薛兆丰:学物理学有什么用?有些人活到100岁也不知道地球是平的还是圆的,这也不要紧。但我觉得,知道一点关于这个世界的基本知识也不枉此生。经济学也是这样,很多事情懵懵懂懂也过去了,但如果知道了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你会很开心。这是一个物理学达不到的世界,物理学研究的是没有人的社会的规律,经济学研究的是有人的社会的规律,人也是物体,但人又会做出反应。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是否文明,是否接受过教育,一是看物理学,第二是看经济学,看他在做决策时有没有一根筋,在做决策的时候永远要把别人的决策考虑在内。俞敏洪: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相互变动的过程,是因为别人决策的不同,导致了你的决策不同。薛兆丰:对,所以在决策时,你永远要想到这一点。例如路边有一张钞票,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如果没有风、地震或人,这张钞票应该一直在原地,但是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闹市中会有人,这张钞票是有价值的,因此这张钞票很快就会消失。02成本是放弃的最大代价俞敏洪:1995年的时候,我拿到了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我开始权衡出国读书和留下来继续做新东方这两个选择背后的成本。最终我选择留下,并决心将新东方做起来。就像你在《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中说到的「成本是放弃的最大代价」。虽然我当时完全没有学过经济学,但是在放弃新东方去国外上学和放弃到国外上学做新东方之间,我觉得放弃新东方的代价会要大得多。薛兆丰:这句话非常重要,随着人生的经历越来越多,你会觉得这句话太对了。俞敏洪:所以后来在《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中一读到这句话时,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们每天都在思考自己应该放弃什么,选择什么,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才能避免放弃另一个选择所带来的沉重损失,或者说一个人如何在做完选择后,保持永远不会后悔的?薛兆丰:成本是放弃的最大代价。但是这些成本因为没发生,所以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这时候,做选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想象力,你是否因为相信所以看见那些机会。那么在你有什么能力时能够因为相信就看见呢?是见识,见识是一步步长上去的,如果从来没有见识,眼里就只能看到有形的事物,一斤米就是一斤米,想象不到外面世界的事情,因为你从来没见识过。那你很可能会做错选择。这是没办法避免的。俞敏洪:也就是说在一个人最终为自己人生选择比较正确的道路时,其实会经过无数错误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间,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见识,慢慢地就会发现你最终做出了一个愿意全身心投入的选择。薛兆丰:没错,其实我们都应该羡慕今天的年轻人。由于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的人均寿命更长,这使得他们的试错机会更多,他们的可选择的机会也更多。俞敏洪:对于年轻人来说,当他们进入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真的经过认真思考吗?有些专业可能是父母确定的。那这个选择是不是对他们的人生有可能形成一个错误选择,以至于他放弃代价过高?第二个问题,当有些选择变得太频繁的时候,是不是它本身就不再是一个选择?比如说现在年轻人跳槽很多,这对他来说选择成本大吗?薛兆丰:我觉得他们选择的成本挺大的。过于频繁地跳槽,他的履历就不好看。将来是会有人回过头来去问他当初为什么离开这个工作岗位?当时为什么又选择工作?这些他都得回答。有经验的人一看这个履历就能看出很多问题来的。父母给他们选的职业会不会发生错误?因为大部分都是错的,到今天为止,专业对口,能够干一辈子的机会几乎是零。孩子自己选的难道就会对吗?都不会对的。那么,我们要选什么呢?标准是什么呢?大家很多时候没看清楚。有些人会因为工资多2000块钱或离家近一点就换一个工作,他们没看准长线,所以我在《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中很强调有一点就是要看到时间的维度。因为所有的选择不是一天所做的,我们一定要看长远。我们要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工作?文凭、技能和习惯,甚至是声誉和关系,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这些知识在学校里面是没有教的,因为老师是不愁工作的人。我的好朋友也是同事的周其仁老师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下个月的工资,具体在什么地方拿,拿多少钱定了的,没变数的,教师职业就是这种;另外一种人是下个月的工资在哪,收入在哪根本都不知道。这种人去找工作的话,就要在意到底是你的学历重要还是你的能力重要,还是你的习惯重要?很明显就是习惯、能力更重要,而学历只有在你找工作的头一两个月重要。03应当具备的两大能力:学习能力和靠谱俞敏洪: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具备了哪些能力,他未来会变得更加值钱?薛兆丰:我觉得有两点,一个是学习能力,一个是靠谱。学习能力,首先是看这个人有没有好奇心。他能不能捡起一个东西去学?他有没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自己建立一个体系,把东西纳进来?这是他有没有用心的一个指标,这个非常重要。还有钻研,为什么有些同学早期学得好,后来就学不好?其实是因为他聪明,但他是虚假学习。他能够记得住老师说什么,考试能够过关,但是他对这个东西并不是真正热爱,也没有深入的学习能力。在单位里面你会看到有一些人非常了解这个行业,有自己的想法,喜欢琢磨这个事情,这也是一种学习能力。你要钻研下去,当一个「疯子」,这个能力非常重要。另一个就是靠谱,我觉得学校基本不会专门教人「靠谱」,但职场当中大多数人最后能做出来,不是因为他圆滑,也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他有一个稳定的输出。这个稳定包括情绪稳定和人品稳定,人品稳定再包括一些行为特征的稳定,这些都容易给人带来一种信任感。经济学里面讲什么是「高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不是高,不是低,而是匀质。我看一个人不会看他对朋友有多好,而是看他如何对待敌人、如何对待陌生人。看人不要看他的高处,而要看他的低处。低到他已经生气到极点了,近乎失控了,他会怎么做。04世界上最稳定的工作是对别人有贡献的工作俞敏洪:你在一次演讲的时候说过,人最重要的三个词是理性、悦纳和进取,是不是跟你现在说的「靠谱」是一回事?薛兆丰:接近。但我说的理性、悦纳和进取,讲的是学完经济学之后,我希望你的人品、精神能够进入的一种状态。因为我特别喜欢的那部分经济学就是讲「事与愿违」。理解了「事与愿违」,人就会变得理性。世界上有坏人做坏事,这种事情基本上是公安机关来管,世界上也有好人做好事,这基本上是公益机构去表扬的。但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属于这两种,大部分经济学关注的是自私的人,只关注自己和自己小家庭的人。亚当·斯密有句名言,他说我们餐桌上的面包、酒和肉,不是来自于面包师、酿酒师和屠夫的慈善,而是来自于他们对自己利益的关心。所以经济学要解释的很大部分是这种为了自己眼前的一点小利益,然后替大众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俞敏洪:也就是说一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任何毛病的,只要不伤害到别人的利益。薛兆丰:对,我们说一个坏人,他最后是蠢。因为他最大的问题是伤害了自己的利益,他只是看到了眼前一点的利益,忽视了最终结果。所以我说经济学中「成本」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们要反复学。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时间」的概念。我们做时间的朋友、坚持长期主义,为什么?因为你的长期收入才是你真正的收入,这就是经济学。亚当·斯密说,我们在交易的过程中从来不会说我需要什么,而是说我能够给别人什么。所以英文里面有一句俗语叫「If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破铜烂铁时代,中小房企就没活路了?

140.92%。除了区域深耕战略外,滨江本身的产品力也非常能打,让公司得到了良好的品牌声誉。作为深圳豪宅代表的星河地产,在北方的知名度并不太高,销售额也并不突出,维持在
2022年6月6日
其他

冯仑:无是非、有闲钱、不缺爱

bd@beyondfun.cn转载联系
2022年4月25日
其他

身家1420亿,备受芒格称赞的他如何从穷小子实现人生逆袭?

2021年4月,比亚迪重庆云巴示范线正式开通运营,这是比亚迪第一条商业化云巴运营线。与此同时,由比亚迪打造的全球首条跨海云轨在深圳坪山正式下线,比亚迪也成为中国首家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出海的民营企业。
2021年12月23日
其他

97岁,掌管3万亿!芒格这110句忠告,值得一读再读

查理·芒格「没有芒格,我会比现在贫穷很多。」「他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巴菲特曾如此评价他的「黄金副手」查理·芒格。从1978年起,开始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至今,芒格更擅长把自己隐藏在巴菲特身后,充当幕后智囊的角色。但伯克希尔的投资神话却像「躲在树后的大象」——藏也藏不住。自芒格加入的43年间,伯克希尔的市值从1000万美元猛增至6200亿美元,飙涨超过6.2万倍;净资产近5000亿美元(人民币3万亿多)。正如《教父》中的那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显然,芒格注定是前者。巴菲特夸他:「查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快速思考者。他能够一下子从A想到Z。甚至在你话没说完之前,他就已经看到一切的本质。」现年97岁的芒格的思想依旧闪烁着永不过时的光芒。正和岛梳理了查理·芒格过去数十年间的公开演讲、股东会发言等,内容涉及商业、投资、认知等多维度的思想精华。分享给大家,希望他的思考对你有所启发。口述:查理·芒格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01关于商业1我们买下壁垒。2在商界,有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则,它分两步:1、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2、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去行事。3听着,经商很容易。在军队时玩扑克和年轻时当律师的经历磨练了我的商业技能。你必须学会的是:如果劣势大、优势小,胜算不大的时候你就跑;唯有在劣势大、优势也大的时候,你才有事情要忙。因为占尽优势之事并不常有。4能找到好打猎的地方是本事。无论是谁,到了好打猎的地方,都能打到更多东西。5我曾遇到一个卖鱼钩的家伙。我问他:「天哪,你这些鱼钩居然是绿色和紫色的。鱼真的会上钩吗?」他说:「先生,我可不是把鱼饵卖给鱼的呀。」6别只是因为一样事实或一种观念容易得到,就觉得它更为重要。7给你带来麻烦的,不是坏主意,反而常常是好主意。你也许会说:「那不可能。这是相互矛盾的。」但格雷厄姆想说的是,如果一件事情是坏主意,你不会做过头;但如果它是好主意,蕴含着重要的真理,那你就没办法忽略了。然后你就很容易做过头,接着,遭受可怕的后果。8作为一个生意人,我亲身学到下面的道理:运转良好的东西,如果得到鼓励和支持,通常能够表现得更好。与之相反,运转糟糕的东西往往是无法被改正的,或者能够被改正,但难度比你们可能想到的要难10倍。所以好企业和差企业的区别在于,好企业可以轻松地做出一个又一个的决定,差企业则得一次又一次痛苦地做出决定。9网络电视在它的鼎盛时期,任何人都能经营并且做出很好的业绩。如果是汤姆·墨菲在经营,成绩会很好;但就算是由你那傻瓜侄子来经营,也能有很好的表现。10平均下来,赌企业的品质要好过赌经理人的素质。换句话说,如果你必须选一个的话,那就赌企业的发展势头,而不是经理人的聪明才智。11别因为过度关心细节而忽略显而易见的东西。12在得克萨斯制作砖块的流程跟在美索不达米亚是相同的。13别只看到钱,要选择那些「你愿意与他交朋友的客户」。14我们不跟上门推销的人打交道。如果你只是坐着,等交易上门,那么你坐的位子就会非常危险。15大自然的铁律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想要蚂蚁过来,那就得先在地板上撒糖。16带来新客户的最佳办法就是把案头工作做好。17每个人都有一些捷径来判断一个人,伯克希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我们只跟优秀的人共事:如果一个人是醉鬼,你肯定一眼就能看出来;一座山如果像珠穆朗玛峰一样矗立在那里,你不必是个天才,也能明白那是一座高山。18有个苏联工人曾这么说:「他们假装给薪水,我们假装在工作。」也许最重要的管理原则就是,「制定正确的激励机制」。19卡内基一直为自己只领很少的薪水而自豪。我也很高兴摆脱了基于业绩领取报酬的压力。如果你非常认真负责,讨厌令人失望,就会产生不能辜负自己所领的激励报酬的压力(不再因为管理伯克希尔而从利润中抽取一定比例作为报酬,他们的利益就会与其他股东的利益完全一致),这样就拥有了巨大优势。20你一定要和高水准的人做生意,永远不要和一头猪玩摔跤。因为如果你这么做了,你们两个都会变脏,但是猪会乐在其中。21当你把大便跟葡萄干混在一起时,它仍然是大便。22霍华德·阿曼森讲过这样一句话:「千万别低估高估自己的人。」23我曾听沃伦·巴菲特,不止一次地指出:「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妒忌。」02关于工作与做人24就像工人必须了解自己工具的局限性,用脑子吃饭的人也要知道自己脑子的局限性。25帕斯卡说:「人类的头脑既是宇宙的光荣,也是宇宙的耻辱。」你的大脑会捉弄你。就像厄普顿·辛克莱说的:「当一个人的谋生方式要求他相信X时,那么就很难让他相信非X。」要记住,你是最容易被自己愚弄的人。别愚弄你自己。26凯恩斯说:「介绍新观念倒不是很难,难的是清除那些旧观念。」如果说伯克希尔取得了不错的发展,那主要是因为巴菲特和我非常善于破坏自己最爱的观念。在过去的任何一年,如果你一次都没有推翻过自己最中意的想法,那么你这一年就算浪费了。27如果真理和一个人的利益背道而驰,那么这个人就很难接受它。所以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穷查理年鉴》中说:「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28我遇到问题会分门别类,很多问题被我扔到「太难」的一堆里,想都不再想。我们能成功,不是因为善于解决难题,而是懂得远离难题。这是平常人没有的常识之一。正如巴菲特和我常说的,我们跨不过7英尺高的栏。他和我擅长叫停百分之百的蠢事。我们寻找的是那些1英尺高、对面有丰厚回报的栏。如果某事太难,我们就换别的事情做。还有什么比这更简单呢?29我们从来不试图成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持续地试图别变成蠢货。30弗兰德里克·迈特兰德说过:「简单是长期努力工作的结果,而不是起点。」31凡事往简单处想,往认真处行。32我喜欢人们承认他们是彻头彻尾的蠢驴。我会作为一头「聪明的蠢驴」而被人铭记。33生活的铁律就是,只有20%的人能够取得比其他80%的人优秀的成绩。34「空麻袋立不起来。」——《穷查理年鉴》35另外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道理是,将不平等最大化通常能够收到奇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约翰·伍登提供了一个示范性的例子。他曾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篮球教练。他对5个水平较低的球员说:「你们不会得到上场时间——你们是陪练。」比赛几乎都是那7个水平较高的球员在打。嗯,这7个水平较高的球员学到更多——别忘了学习机器的重要性——因为他们独享了所有的比赛时间。在他采用非平等主义的方法时,伍登比从前赢得更多比赛。我认为生活就像比赛,也充满竞争,我们要让那些最有能力和最愿意成为学习机器的人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你们想要获得非常高的成就,就必须成为那样的人——你们肯定不希望在50个轮流做手术的医生中抓阄抽一个来给你们的孩子做脑外科手术;你们也不希望你们的飞机是以一种太过平等主义的方式设计出来的;你们想要让最好的球员打很长时间的比赛。36随大流只会让你往平均值靠近。又没有人拿着鞭子和枪逼你,为什么你还要随大流呢?37我认为那些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人都付出了很大代价。没有人会愿意雇一个牙医兼直肠科医生。38要反复无常,不要虔诚地做你正在做的事。养成这个习惯,你们将永远扮演寓言里那只兔子的角色,只不过跑得比你们快的不再只是一只优秀的乌龟,而是一群又一群平庸的乌龟,甚至还有些拄拐杖的平庸乌龟。39我经常讲一个有关马克斯·普朗克的笑话。普朗克获得诺贝尔奖后,到德国各地作演讲,每次讲的内容都大同小异,都是关于新的量子物理理论的。时间一久,他的司机记住了讲座的内容。司机说:「普朗克教授,我们老这样也挺无聊的,不如这样吧,到慕尼黑让我来讲,你戴着我的司机帽子坐在前排,你说呢?」普朗克说:「好啊。」于是司机走上讲台,就量子物理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后来有个物理学教授站起来,提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演讲者说:「哇,我真没想到,我会在慕尼黑这么先进的城市遇到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想请我的司机来回答。」好啦,我讲这个故事呢,并不是为了表扬主角很机敏。我认为这个世界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普朗克知识,它属于那种真正懂的人。他们付出了努力,拥有那种能力;另外一种就是司机知识。他们掌握鹦鹉学舌的技巧;他们可能有漂亮的头发、他们的声音通常很动听、他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其实他们拥有的是伪装成真实知识的司机知识。如果你们在生活中想努力成为拥有普朗克知识、而避免成为拥有司机知识的人,你们将会遇到一个问题——到时会有许多巨大的势力与你们作对。40痛苦生活的处方包括:1、为了改变心情或者感觉而使用化学物质;2、嫉妒;3、怨恨。人性本来就有许多缺陷和毛病。你要是看什么都一肚子牢骚,只会适得其反。把自己毁了,世界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太不值了。我从来不干这样的傻事。41谁在嫉妒之中获得了享受?42如果你们的正确让其他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觉得没面子,那么你们可能会引发别人极大的报复心理。我有个同事,他从法学院毕业时成绩是全班第一名,曾在美国最高法院工作过。他年轻时干过律师,当时他总是表现出见多识广的样子。有一天,那位是他上级的高级合伙人把他叫进办公室,对他说:「听好了,我要向你解释一些事情。你的工作职责是让客户认为他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如果你完成了这项任务后还有多余精力,那你应该用它来让你的高级合伙人显得像是房间里第二聪明的人。只有履行了这两条义务后,你才可以表现自己。」嗯,那是一种在大型律师事务所里往上爬的好办法。但我并没有那么做。我通常率性而为,如果有人看不惯我的作风,那就随便咯,我又不需要每个人都喜欢我。43亚里士多德说过,避免(被人)妒忌的最佳方法是做到名副其实。44我有3个基本原则:1、别兜售自己都不会购买的东西;2、别为你不尊敬、不钦佩的人工作;3、只跟你喜欢的人共事。45你们要特别避免在你们不崇敬或者不想像他一样的人手下干活,要不然是很危险的。它应该被视为人生指南。聪明的人会避开那些像老鼠药一样的人,毕竟生活中这类人太多了。在我年轻时,我的办法是找出我尊敬的人,然后想办法调到他手下去,但是别批评任何人,这样我通常能够在好领导手下工作。46你必须先成为下属,然后才能成为领导。47如果你在告诉人们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原因,他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你说的话,就会更重视你说的话,也会更倾向于听从你说的话。48花时间去担忧无法处理的事情是没用的。我建议你,在余生中可以选择做一个愚蠢的乐观主义者。49富兰克林曾说:「生活的悲哀之处在于,我们总是老得太快,而又聪明得太慢。等到你不再修正的时候,你也就不在了。」所以,「别老得太快、聪明得太慢」。我们所有人都有这个问题。03关于投资50马克·吐温曾说:抓住猫尾巴,把猫倒提起来的人,将会学到他在别的地方学不到的教训。51忘记自己的错误本身就是一个可怕的错误。52如果乌龟能够吸取它那些最棒的前辈已经被实践所证明的洞见,有时候它也能跑赢那些追求独创性的兔子,或者跑赢那些忽略前人最优秀工作的蠢货兔子。乌龟若能找到某些特别有效的方法来应用前人最伟大的工作,或者只要能避免犯下常见的错误,上述情况就会发生。所以我们赚钱,靠的是记住浅显的道理,而不是掌握深奥的。53知道什么是你不知道的比聪明更有用。54巴菲特和我有一些可以很容易地传授给他人的技能。其中之一就是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如果你确实有能力,你就会非常清楚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如果你问起「自己是否超出了能力圈」,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在圈子之外了。我认为了解自己的能力并非难事:如果你身高158厘米,那就别提打职业篮球联赛的事了;如果你已经92岁高龄,就不要再期待担任好莱坞浪漫爱情片的主角了;如果你的体重是159公斤,你就不可能在波修瓦芭蕾舞团担任首席舞者……能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55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力圈。要扩大那个圈子非常困难。就像如果音乐是文明的衡量标准、而我又不得不靠当音乐家来谋生的话,我甚至想象不出自己会被划归到多低的档次。56我们常常听到富有进取心的年轻人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个非常聪明的问题——你看着某个有钱、但有点儿老的家伙问道:「我如何才能变成你这样?只不过要更快一些?」57人们计算得太多,思考得太少。58记住,你是对是错,并不取决于别人是同意你、还是反对你——唯一重要的是你的分析和判断是否正确。59当谈及与价值投资有关的事时,很多人更喜欢咀嚼菜单,而不是真的吃菜。60正如杰西·利弗莫尔说过的:「赚大钱的诀窍不在于买进卖出……而在于等待。」有性格的人才能拿着现金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机会,我们偏爱把大量金钱投到那些不需要我们再做什么其他决策的地方,发现机会后狠狠地下注,其他时间根本不赌。就这么简单。61对我们来说,投资等于出去赌马。我们要寻找一匹获胜几率是二分之一、赔率是一赔三的马。你要寻找的是标错赔率的赌局。这就是投资的本质。62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如果你用股价乘以股数,得到的结果是售出价值的1/3或更低,那么本杰明·格雷厄姆就会说,你占有很大的优势。即便是由一个上了年纪的酒鬼来经营这家企业,每股这么大的超额价值也意味着各种好事都有可能在他身上发生。63寻找错误定价的投资。64查理的三大投资训导:1、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2、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3、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65对我们来说,错误有两种:一是看到了机会却束之高阁,巴菲特管这个叫「吮指之错」;二是本来该一堆一堆地买的东西,我们却只买了一眼药水瓶的量。66崇拜分散化投资,我觉得这种观念太疯狂了。67当巴菲特在商学院上课时,他说:「我用一张考勤卡就能改善你最终的财务状况。这张卡片上有20格,所以你只能有20次打卡机会——这代表你一生中所能拥有的投资次数。当你把卡打完后,你就再也不能进行投资了。在这样的规则下,你将会真正地慎重考虑你做的事情,你将不得不花大笔资金在你真正想投资的项目上。这样你的表现将会好得多。」68重复有效的行为。69永远别为了行动而行动。70有这么两类企业:第一类每年赚12%,到年底你可以把利润拿走;第二类也是每年赚12%,但所有多余的现金必须进行再投资——它总是没有分红。这让我想起那个卖建筑设备的家伙——他望着那些从客户手中吃进的二手机器,并说:「我所有的利润都在那里了,在院子里生锈。」我们讨厌那种企业。71钓鱼的第一条规则是,在有鱼的地方钓鱼;钓鱼的第二条规则是,记住第一条规则。72巴菲特曾说:「投资就像打棒球,你要想让记分牌上的得分增加,就必须盯着球场,而不是盯着记分牌。」73我的灵感同样来自凯恩斯:粗略的正确好过精准的错误。如果在你的技能组合里没有给基础数字的概率方法留一席之地,那你就会像参加踢屁股比赛的独腿人一样度过漫长的一生。74人们总是喜欢请人来为他们预测未来。很久很久前,有些国王会请人来解读绵羊的内脏。假装知道未来的人总是有市场。聆听今天的预测家的行为,就像古代国王请人看绵羊的内脏那么疯狂。这种情况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这里,我会说,如果我们的预测比其他人的要好一点儿,那是因为我们尽量少做预测。75我不会让别人为我做预测,因为我讨厌吐在桌子上。76富兰克林写道:「这块石头(复利)能把你所有的铅块都变成金块……别忘了金钱拥有强大的繁殖能力,钱能生钱子,而钱子能生更多的钱孙。」理解复利的魔力和获得它的困难,就掌握了许多事情的核心和灵魂。77我们更多是因为讲道德而赚到额外的钱。在我们看来,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说法是对的。他并没有说诚实是最好的道德品质,他说的是:诚实是最好的策略。78和巴菲特一样,我有很强的致富欲望。这不是因为我喜欢法拉利什么的,而是我喜欢独立。我极度渴望独立,因为「唯有在童话中,皇帝才会被告知自己没穿衣服」。富兰克林之所以能够做出那么巨大的贡献,前提正是因为他拥有财务自由。79巴菲特和我并非奇才。我们不能蒙上眼睛下棋或者是成为钢琴演奏家。但我们的成绩斐然,因为我们在性情上占优势,这足以弥补我们在智商上的不足。具备某种性情比有头脑更重要。你需要控制住原始的非理性情绪。04关于认知80所谓常识,是平常人没有的常识。当我们在说某个人有常识时,我们其实是在说,他具备平常人没有的常识。人们都以为具备常识很简单,其实很难。81在生活中,可靠是至关重要的。82无论何时,如果你觉得有东西在摧毁你的生活,那个东西就是你自己。老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是最为削弱自己的利器。83心理学上,有一个「巴甫洛夫联想偏见」:如果人们说了你确实不想听的话——也就是让你不高兴的话——你会自然而然地生出抵触情绪。你必须训练自己摆脱这种反应。84伟大的代数学家卡尔·雅可比经常重复一句话:「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例如,如果你们想要帮助印度,应该考虑的问题不是:「我要怎样才能帮助印度?」相反地,你们应该问:「我要怎样才能损害印度?」你们应该找到能够对印度造成最大损害的事情,然后避免去做它。85「请爱惜你的声誉,像珍惜你最贵重的珠宝那样——因为信誉就像火焰,点着之后,你可以轻松地让它燃烧,可是一旦把它扑灭,你必须很费力才能再次点燃它。获得好声誉的办法是努力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苏格拉底86我个人的观点是,对世界的伤害更多的来自认知缺陷,而非恶意。有一种叫做「自我服务偏好」的心理因素经常导致人们做傻事。它往往是潜意识的,所有人都难免受其影响——你们认为「自我」有资格去做它想做的事情,例如,通过自我透支收入来满足它的需求,那有什么不好的呢?嗯,从前有一个人,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可是他大部分时间都过得非常悲惨,原因之一就是他总是透支收入。这个作曲家叫莫扎特。连莫扎特都无法摆脱这种愚蠢行为的毒害,我觉得你们就更不应该去尝试它啦。87大约在基督出生的300年前,德摩斯梯尼就曾说过:「一个人想要什么,就会相信什么。」嗯,他是对的。人们就算并不处在痛苦之中,或者遭到痛苦的威胁,也确实会有过度乐观的心理,甚至已经到了可笑的地步。88瑞典有一项严密的调查表明,90%的汽车司机认为他们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线之上。这种误判也适用于人们的主要「私人物品」,比如人们通常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而是往往会给出过高评价,等等。这样的现象,在心理学里有个名称「禀赋效应」:人们做出决定之后,就会觉得自己的决定很好,甚至比没做出这个决定前所认为的还要好。89承认自己的无知是智慧的开端。90客观地看待你到底算老几。91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周围发生的一切把人们的脑子灌进了水,但长着脑子的人们却一无所知。92迟到总比不到好。93我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活得很好,有个秘诀,我告诉你们:别把人性想得太好了。94我建议你们牢牢记住这句谚语:「人生就像悬挂式滑翔,起步没有成功就完蛋了。」95像艾伯特·盖瑞所说:「正直的行为是好的,并不是因为它们能够带来好处。它们能够带来好处,是因为它们是好的。」96我听过一个教育孩子的故事特别有效,有一个人小时候曾从他父亲的老板的仓库里偷糖果吃,被他父亲发现后辩解说,他打算过会儿就放回去。他父亲说:「儿子,你还不如想要什么就拿什么,然后在每次这么做的时候,都把自己称为小偷。」97记住路易斯·文森狄的规则:说真话,你就无须记住你说过的谎言。就是这么简单。98一个人从10美元中得到的快乐的分量,并不正好等于失去10美元给他带来的痛苦的分量。也就是说,失去造成的伤害比得到带来的快乐多得多。此外,如果有个人即将得到某样他非常渴望的东西,而这样东西却在最后一刻飞走了,那他的反应就会像这件东西他已经拥有了很久却突然被夺走一样。99曾经有个乡下人说:「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最好是从别人的悲惨经历中学到深刻教训,而不是自己的。100当你面对一场难以置信的灾难时,永远不要因为意志崩溃而让一场灾难演变成两场、甚至三场。101你必须意识到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的那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他说:「生活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该死的关联。」所以你必须拥有各种「模型」,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都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你知道谚语是怎么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绝对是一种灾难性的思考、处事方式。102如果你想要变得聪明,你必须不停地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天生好奇。如果你不是如此,那就搞清楚你那倒霉的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103对于自己并不真正理解的问题,有些人总是自以为是地进行解答,我尽量对这种人敬而远之。对我来说,他们就像胡乱舞动的蜜蜂,只会让蜂巢一团糟。我觉得我没资格「拥有」一种观点,除非我能比对手更好地去反驳我的立场。我认为,只有在达到这个境界时才有资格发表意见。104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105总是要立刻得到满足,最终只能走上死路,还可能会染上梅毒。如果你很冲动,不立刻得到满足就不行,我只能祝你好运。长期来看,能够延迟满足的人会活得更好。我有个聪明的朋友叫做托马斯·墨菲,他经常说:「如果你觉得骂人是很好的主意,你可以留到明天再骂。」106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如果说文明只可凭借一种先进的方法不断进步,那一定是「学会学习」的方法。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巴菲特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107永远坚持走大道,那里反而不拥堵。108正视现实,即使你并不喜欢它——尤其当你不喜欢它的时候。109如果因为你的特立独行而在周围人中不受欢迎:那你就随他们去吧。110最后,我想用《天路历程》中那位真理剑客年老后唯一可能说出的话,来结束这次演讲:「我的剑传给能挥舞它的人。」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了。图片来自网络主编|王滔
2021年12月4日
其他

「泡沫」破灭之后,这家「曾经排名日本第一」的企业是如何垮掉的?

作为当时最大的「公司倒闭案」,山一证券已经破产二十多年了。回过头来看,在投机热潮期间,山一证券攫取了高得离谱的收益。随后,投机热散去,「泡沫经济」破灭时,如果山一证券就坡下驴,未必没有活下去的希望。
2021年5月14日
其他

冯仑:越专注、时间越久,回报越高

封面图|《后翼弃兵》剧照文|冯仑(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过去三四十年,我们看到非常多的企业,有的做着做着就没了,有的到现在已经快四十年了,依旧活得很好。我就想,什么样的老板,什么样的企业,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穿越周期,在三十年、四十年的时间里,不仅没有死,而且活得越来越好,企业规模还能够不断变大?我发现,能够穿越时代设置的各种考验和挑战,活得久,并且活得好的企业,往往具备三个特点,一共六个字:简单、专注、持久。所谓「简单」,大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公司治理结构简单;公司的产品、商业模式简单;政商关系简单;企业家的身份、角色简单。一个企业要想活得久,不用想太复杂的事情,你就检讨自己的事够不够简单?越简单越好。(这个话题,详见《冯仑:越简单越好》)光有简单当然还不够,第二件事叫专注。专注就是要把你的时间、精力、资源都集中在你的核心竞争点和最重要的业务,以及最有生命力的业务上。这样的话,你越专注,资源就越多,能力就越强。所谓「一根针足以致人死命,但是拿枕头乱抡,伤不到敌人一点皮毛」,就是这个意思。《棋魂》|
2021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