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省部级高干在中央党报公开表达“不满”:我困惑很久,不吐不快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罕见省部级高干在中央党报公开表达“不满”:我困惑很久,不吐不快
文 | 梁衡
(曾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来源 | 网络
导语
殊不知精英之浮,才真正是社会的危机。
”
享受岂能是头衔?
有一件事想了很久,不吐不快。
常见报刊上或会议上介绍某人时,或在名片上印头衔时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追悼会上也不忘加这一条。
这个“津贴”施行于20多年前,那时知识分子待遇一般,生活拮据,于是为一部分精英人才发津贴,有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之意,后延续下来。
不想这倒使一些人用来做了终身夸耀的资本。动不动就“我享受国务院津贴”(类似提法还有“享受正部级医疗待遇”之类)。
事情虽小,却关乎价值导向和社会风气。
津贴是什么?就是生活补助。
正常情况下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很少要人补助,如果真拿了别人或政府给的补助也会心怀忐忑,低调处事,加倍工作。
现在反过来了,把“津贴”挂在嘴边,印之名片,显于报章,足见其浅。
此现象文科多于理科,而犹以书画界为最。
媒体也无知,跟着捧。
就像某一级首长,在单位吃小灶,出门坐小车,这本是一种生活、工作待遇。
如果每开会或印名片,都要称:享受小灶、小车者某,这成何体统,他还算个首长吗?
记得前些年,有大学教授写了一书稿,投之某出版社,数月无回音,便写信去催问。
内容只一句话:某日寄去某稿,不知下文如何。
下面的落款倒有20多个头衔,包括“享受津贴”,占了大半页纸。
那个编辑也有水平,先用大半页纸照抄了这20多个头衔,再呼某某先生,正文也只有一句话:“水平不够,恕不能用。”
想来这编辑回信的当时,内心一定荡起强烈的厌恶与轻蔑,他指的水平当不只是文稿的水平。
记得当年我在基层当记者,跑乡村学校。
那些最基层的乡间知识分子生活困难,窘迫拮据。
县里重才,就特批给一些老教师每逢重大节日可享受二斤猪肉的供应。
但我从未听到过哪个教师自我介绍:享受猪肉二斤。
居里夫人是唯一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她从不拿这个奖说事,还把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踢着玩。
无论大的还是小的知识分子,无论做事还是学问,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脚踏实地,不欺世盗名。
我们常说,知识分子是国家和社会的精英。
精英者,思想之精,品德之英,然后又学有所专,能沉下心来做事情,做学问,为社会之脊梁,公民之师范。
区区津贴,念念不忘,也要挪做虚名,非知识精英之所为。
国要强,先强国民;国民要强,先强精英;精英尚如此,泡沫何其多,国事实堪忧!
我担心,如果有人出国去也印一张“享受”字头的名片,一是外国人看不懂,二是真看懂了就更糟,要大丢人格。
我们常批评世风浮躁,怨青年人不成熟,文艺圈太浮浅,干部少学识等等。
殊不知精英之浮,才真正是社会的危机。
知识分子如何对待名利,实值深长思之。
精彩文章:
中科院教授痛批:这样的学术会议劳民伤财,对学术有百害而无一利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李嘉诚公开回复国人: 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我更像你的邻居老头而已
敬告诸位读者
如有收获,欢迎长按下方左侧二维码识别关注,您将读到更多一流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支持我们
我们的联系方式
商务合作:QQ740121014
投稿:7401210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