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六十五,薪火传承才人出。土木工程系办学以来,秉承“建德明志 筑能笃行”的校训,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倡导“三全育人”理念,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殚精竭虑为党育人,呕心沥血为国育才,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来,每年输送1000余名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毕业生,“有建筑工地就有建院(土木)学生”的口碑已经誉满神州。
土木工程系前身是1956年与学院同时诞生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与学院共同发展了六十五年,曾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现有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立了四川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余红福”大师工作室;有一批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其中,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名省级教学名师,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创新团队,2个省级创新基地;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93名,专任教师均具有全国注册执业资格。现有教职员工121人,教授6人,教授级高工1人;副教授20人,高级工程师4人。全日制在校学生共计2697人。设有施工、结构、力学、制图、水利、质安六个教研室和土木工程实训中心。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教育部建筑工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筑技术体验基地、钢结构生产车间、水利施工实训中心、水利水文实训室、装配式建筑实训中心、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中心、土木工程创新中心、施工技术创新中心、钢结构施工实训系统、建筑施工虚拟实训系统、力学实验室等实验实训机构。
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中心2017开始建设,2019年交付使用。目前开展装配式认知、构件加工、深化设计、3D打印、BIM运维、VR施工模拟、AR工具墙认识等课程,同时室外工法楼结合虚实一体思维全面辅助实训教学。目前除满足以上基本教学任务之外,还可面向相关专业进行教学应用,同时承担多次选拔考试、师资培训、技能竞赛。土木工程创新中心由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建设。该中心已成为学院教学、科研、校企协作深度融合发展项目,基于中心的四川省教育厅“建筑施工”应用技术创新基地、四川省高等学校“建筑施工新技术”创新团队在多年的耕耘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土木工程领域无论是育人,还是科研,都走在省内一流行列。在钢结构工程技术研发方面有独特优势,已建有土木工程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力学与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钢结构生产车间、结构技术中心等占地面积5888m2,钢结构加工设备固定资产250万元。施工技术创新中心由学院和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中心建设之初就明确了中心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针对性的引进和培养符合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的科研技术人员。中心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跨专业合作开展科研,可以利用多个专业的优质资源进行实验,实现多个专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提高科研课题组成员交流能力、合作意识、设计能力和科研能力。近五年,共计出版4部“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9部住建部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入选高等职业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学科专业“十四五”规划教材13部。李辉教授更是获得2021年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表2 土木工程系入选高等职业教育住建部“十三五”规划教材选题清单表3 土木工程系入选高等职业教育住建部“十四五”规划教材选题清单建成门类齐全的建筑工程技术国家级资源库。目前已建成《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施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导论》《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装配式施工与施工机械》《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与安全》等13门国家级资源库课程。目前智慧职教MOOC学院平台上线了《结构力学》《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导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建筑结构》《理论力学》《画法几何》《材料力学》《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等12门在线开放课程,每年学生使用达5万人次。《建筑结构》、《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技术》等3门国家级精品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大量引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高职称教师,重点加强“双师”教师的培养。成功申报四川省“双师型”名师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培养,教师队伍中双师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依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成功申报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总结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成功申报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体系化课题研究项目。
积极动员,认真组织教师参加系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级教学比赛。通过教学能力大赛,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了建筑结构、建筑识图、力学等多个教学团队,获得了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1项、二等奖2项、1等奖3项。指导学生参加知识、技能大赛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在近几年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7项,行业、协会举办的技能大赛获奖70余项,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0余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建设杯”第三届全国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学生组) | | |
| |
“中国建设杯”第三届全国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学生组)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高职组四川省选拔赛建筑工程识图赛项 | | |
|
|
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高职组建筑工程识图赛项 | |
|
| |
| | | |
|
第一届“北斗丝路杯”创新创业挑战赛(BIEC2020) | |
| | |
| |
|
| |
| | |
|
|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建筑工程识图比赛 | |
| |
|
2019年第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四川赛区)暨2019年四川省大学生力学竞赛 | |
|
| |
截止目前,立项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教改项目4项,获得四川省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表5 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教改项目 | | | |
| 创新学分营养贯通一二课堂着力素质培养探究重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 | |
|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改革——以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改革为例 | | |
| “1+x”证书制度下建设类人才多元立体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 |
| 深度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卓越工长”培养计划 | | |
表6 四川省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推荐成果名单 | | | |
| 全面服务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土建类专业教学标准的系统研发与人才培养 | 胡兴福、吴 泽、赵 琦、贺俊杰、李 辉、陈锡宝、赵 研、张 炯、陈志东、徐哲民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 |
|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教学资源优化 | 吴明军、戴明元、伍慧卿、毛 辉、张 蕾、廖开敏、钱 勇、鲜 洁、王姣姣、胡晓娟 | |
| | 李 辉、陈文元、胡晓娟、熊朝坤、陈林举、胡晓元、肖 进、包宗贤、孟小鸣、侯 兰、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西华大学、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 |
2019年成为国家“双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专业,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2020年建成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课程思政”建筑工程技术示范专业。 2016年完成论文72篇,其中EI会议3篇,CSCD,1篇,CPCI检索1篇,SCI,3篇,核心期刊11篇;科研立项7项,科研项目结题2项。2017年完成论文57篇,其中EI源刊2篇,SCI检索4篇,专利34项,核心期刊2篇;科研立项21项,科研项目结题1项。2018年完成论文42篇,其中EI会议2篇,SCI检索3篇,专利17项,核心期刊4篇;科研立项18项,科研项目结题7项,获奖1人。2019年完成论文48篇,科研立项19项,其中省部级立项1项,市厅级立项5项,省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1个,科研项目结题5项。2020年完成论文92篇,科研立项7项,科研项目结题7项,专利11项。(1)2019年“支持中江县脱贫攻坚住房建设大学师生志愿者‘三下乡’服务团”被评选为省级优秀团队。200余名师生历时4月,完成了中江县除凯江镇外44个乡镇750余个自然村11000余户农房建设的施工巡查与竣工验收,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如期顺利完成,为贫困户脱贫奔康创造了良好条件。(2)2019年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广元“夯土农房结构加固”项目,进行夯土房屋的抗震验算,设计加固方案,指导加固施工,并形成夯土房屋加固的技术措施和流程,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为农民节省了建设费用,解决了当地政府的难题。2020年10月,土木工程系被四川省教育厅评定为“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院)系建设单位,自立项建设以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创新实践,积极探索“333”模式,并基于十大育人体系,积极探索“十依托十倡导十品牌”模式,全力构建高职土建专业“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实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将“三全育人”理念纳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元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有课程均实现了课程思政教学。其中《建筑结构》课程于2019年成功申报四川省高等学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综合实训》《装配式建筑概论》《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确定为院级首批“课程思政”立项建设课程。2020年建成《建筑力学》、《建筑施工技术》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对标行业、企业岗位要求,融入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实训方案、实训过程、实训评价等环节中贯穿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团结协作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成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三全育人”理念下,沉淀出“严管厚爱出高徒”的核心管理文化、“一课一大师”的精品大师文化、“一地一友一故事”的品牌校友文化、“一系一队”的特色志愿者文化、“一月一主题”的经典团学文化等,成为教书育人的五块金字招牌,这些文化已经成为招生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学生求职创业的一个良好品牌,呈现出熟人愿意推介、家长愿意选择、学生愿意报考、单位愿意招聘的良性发展。(1)毕业率持续走高。2016级学生毕业率88.12%,2017级学生毕业率98.2%,2018级学生毕业率98.1%。
(2)就业率保持高水准。2017届就业率98.24%,2018届就业率97.14%,2019届就业率95.2%,2020届就业率94.79%(截止2020年12月17日),2021届就业率96.1%。(3)就业质量稳中有升。近年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在国企、央企就业比例不断扩大,高达70%。(4)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百家争鸣。2017年,建工1202班学生熊文浩自主创业,创办德阳己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机器人教育培训,获得60万元的融资;建工1502班孙海博在校期间在大学生科技园开办公司,带动2名大学生就业。2018年学生参加“北斗杯”、“创新杯”、“挑战杯”、“发明杯”等科技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申请国家专利150项,还有30余项专利正在申报中。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项。2019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0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项。2020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0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项。(5)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涌现出了拾金不昧的曾昌元、助人为乐的董艳秋等,大学生党员、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志愿者服务,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有30多名学生配合当地组织,踊跃参加志愿者服务,获得群众好评。土木工程系全日制在校学生共计2697人,在“三全育人”理念下,结合“123”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和分层次教学等培养方式,培养出大批“德技并修”、“又红又专”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历届就业率保持95%左右,其中75%左右的学生签约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质量良好。按照“行业引领,系统构建”的原则,成立学生“BIM”协会、装配式协会、力学协会、识图制图协会、砌筑协会等社团,安排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比赛,名列前茅。就业跟踪调查显示,学生在单位表现优异,企业认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用得上”,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涌现出以史立宾为代表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6名、以陈勇为代表的“鲁班传人”、以万晓林、周宗彬为代表的“四川建造大师”。校友主持的工程项目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6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47项、获国家优质工程奖59项,全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志愿先锋队到社区、敬老院、特殊学校等参加志愿者公益活动,参加义务献血等活动。党总支组织学生党员志愿先锋队2007年为中江贫困户郭万海捐资并修建房屋,2008年参与灾后重建,2019年参与中江县脱贫攻坚农房改造项目,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表现优异,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高度赞扬。(一)明确办学定位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有机契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教案、进课件、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三全育人”视野下的育人途径。定好“课程思政”的圆心点,教书与育人同堂协进;党团工作齐头并进,多渠道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画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圆弧线。探索出了大学生党团思想政治教育一校、一班、一队、一讲坛构成的“四个一”工程,有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再上台阶。对标鲁班工匠精神,突出实践育人,多管齐下画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圆。土木工程系强调将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进行有机整合,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各环节。对标鲁班工匠精神,形成了较成熟的实践育人模式,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课外活动”。
(二)以专业和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双高专业群建设为契机,注重高职内涵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与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教学质量是学生培养的生命线,离不开教师兢兢业业地奉献,更离不开教研教改这一源头活水的润泽。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成果纳入系部评奖评优中。土木工程系组织教师积极进行教研教改,申报院级、省级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目前取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对高职教师而言,既要求懂理论也要求懂实操,土木工程系依托四川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以学术讲座、跟岗实践、院校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按照土木工程系“123”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给学生上好上岗前的“最后一课”,实现学校学习与单位工作的无缝衔接。
(三)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图文来源|土木工程系
排版|大学生记者团 邓雨虹
审核|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