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德树人 华章赓续 |交通与市政工程系重技乐教育人才

四川建院新闻中心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2022-07-21

发展概况

交通与市政工程系源自1956年建校初期设置的城市道路与桥梁专业。2005年12月8日,交通与市政工程系正式成立,在16年办学实践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和学院关于办学治校的指示精神,坚持党建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学院“培育鲁班传人,服务城乡建设”办学治校总方针,遵从“建德明志,筑能笃行”校训,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升。近5年,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高质量、高就业、高成才”建设目标,全系师生员工抢抓机遇、奋发进取,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和专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为下一阶段实现更高层次的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成就


1

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整体实力

近5年,交通与市政工程系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取得新成效,师资结构不断优化。现有专职教师57人,其中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教授1人、副教授16人、工学博士(含在读)5人、硕士52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在90%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或学位)人数比例达到78%,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比25%。

师资团队成员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形成了校企共建模式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及梯队建设体系,其中包含一级注册建造师9人、一级注册结构师2人、二级注册结构师2人、注册监理工程师1人;校外兼职教师高级职称占比80%,均为企业技术骨干。组建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部分骨干成员参与了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先后培育出省级教书育人名师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

工程机械与汽车实训室


2

推进专业建设,完善育人体系

交通与市政工程系历经16年建设与发展,从最初的4个专业发展为现设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道路机械化施工技术5个专业,建成全国土建类高职唯一大型结构技术中心1个,拥有“道路”“桥梁”和“工程机械”3个教研室以及“道路桥梁工程”“工程机械与汽车”2个实训室。

 道路桥梁实景实训基地

结构技术中心

注重以工匠精神引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学生搭建完备的实训平台。现已建成道路桥梁工程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四川省高校校企联合“土木工程结构”应用技术创新基地、德阳市建筑与桥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形成了集生产实践、技术研发、师资建设、学生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实训体系。现有实训室面积合计约6880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3180余万元,生均占有值达4万元以上。依托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未来3年计划每年投入500万以上用于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交通与市政工程系-结构技术中心于2008年建成,属国家示范高职学院建设重点项目,是全国土建类高职唯一大型结构实验室。结构技术中心充分发挥学院在科研成果、人力资源和实验设备等优势,紧密依托企业的先进技术、生产场地、生产装备和产业项目等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形成了集生产实践、技术研发、师资建设、学生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主要从事新结构、新技术试验的“产学研用”综合平台。结构技术中心2018年成为德阳市建筑与桥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道路桥梁工程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021年授牌为德阳市第十批院士专家工作站。现已承担包括港珠澳大桥正交异性桥面板疲劳性能试验为代表的35项行业产业服务项目,解决了港珠澳大桥桥面板疲劳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近5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获得专利授权4件。

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实验

常泰长江大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足尺模型疲劳试验

交通与市政工程系服务于城市与区域建设发展,聚焦交通土建领域的施工技术要求,面向施工一线精准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专业;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为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连续主持制定市政工程技术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交通与市政工程系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了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行业骨干企业—中型企业—小微企业”三级合作体系。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精准对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需求,联合成都建工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四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在行业、资金、技术、资源等优势,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基础,以产业学院为载体,以川渝建设职业联盟、四川建设职教集团为推广平台的校企协同育人运行体系。

各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和新生报到率均在90%以上。每年为行业、企业培养输送600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的就业率与用人单位满意度均达98%以上、毕业生好评率97%、家长满意度达99%以上,其中在行业骨干企业签约率保持在50%以上,约20%毕业生已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交通与市政工程系历来重视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了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服务意识,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和担当。通过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坚定了政治信仰,明确了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使命和担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斗志。

 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3

提升科研能力,展现创新成效


近5年,交通与市政工程系整体科研水平取得长足进步,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学术交流层次不断提高、交流形式呈现多样化,学术氛围日益浓厚。获得四川省教育厅科研立项1项,获得院级课题立项33项,出版学术著作或教材1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3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市厅级科研奖励8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师资团队紧密对接“交通强国”背景下的现代施工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坚持以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进课程资源开发,先后主持或参与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为线上线下育训并举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现已顺利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


4

服务经济社会,发挥高校职能

交通与市政工程系的道桥工程实训馆、结构技术中心邀请广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在全国高职类院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室建设、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交通与市政工程系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功能,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咨询服务被认可,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参加四川省住建厅和人社厅组织的扶贫工作,期间有2名教师到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为期一年挂职锻炼。组织教师先后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0余次。

依托道路桥梁工程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全国土建类高职唯一大型结构实验室——结构技术中心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科研成果丰富,先后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重庆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承担了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2项,院级及横向课题45项。解决了港珠澳大桥异性桥面板疲劳性能等29项关键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其中,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120年,超出国家标准20年;结构技术中心通过多构件多工况试验,为大桥设计提供了结构安全、经济合理的技术参数。

专业教学团队多方面深层次参与脱贫攻坚、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取得各方高度认可。建成路桥工程无损检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点和考核点,年培训量超过2000人次。利用专业技术技能平台优势,面向交通行业开展道路与桥梁工程先进建造技术培训、面向企业开展施工技术人员职业培训,年均培训量达5000余人次;实施土木工程专业紧缺领域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项目,累计培训70余人次。


5

建设专业文化,彰显育人特色

2021年,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交通与市政工程系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完成系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一套。2021年春,以“树交通朝阳、谱教育华章”为系训,以“厚德、善导、重技、乐教”为教风,以“乐学、践行、强技、创新”为学风,建成文化墙一期工程,初步构建了“院—系—社团”三级文化育人大格局,实现“实体空间、网络空间、实践基地、专业建设”等一体化文化育人工程。

近5年,交通与市政工程系定位服务“交通强国”战略,致力“行业朝阳”打造;塑造勃勃生机、煌煌气象,致力“精神朝阳”打造;铸造逆流勇进,自强不息精神,致力“发展朝阳”打造;制造“规行矩止,重诺践行”标准,致力“制度朝阳”打造;营造“敬人容人、助人爱人”大爱氛围,致力“环境朝阳”打造。十五年的打造与沉淀,铸就了交通与市政工程系文化内核——“朝阳文化”。

交通与市政工程系对接企业管理,打造人本有序的专业制度文化,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坚持以法治系,以德治系相结合,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加强学校教室、实训基地环境建设,使之成为了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学习场所,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优秀企业文化实践基地,把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积淀出浓郁的文化特色和育人氛围,重点加强系部人文环境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积极吸纳企业文化,结合交通与市政工程系专业特点,突出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反映办学理念和系部精神,充分发挥板报、橱窗、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的宣传作用和系训等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在校内实习基地走廊两边悬挂著名企业标语,张贴著名企业的经典言论,陈列室展示系部就业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以及校企合作企业中对学校有贡献的人士、优秀校友的事迹,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持续打造交通与市政工程系品牌活动,成功举办了“桥梁模型设计大赛”“工程字大赛”“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篮球赛”等品牌活动,初步彰显系专业文化品牌的实力与魅力,增强育人文化氛围。

交通与市政工程系文化墙一期工程

交通与市政工程系文化墙一期工程

发展经验


1

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定不移开展思想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召开系党总支委员会会议和系党政联席会议,对涉及系办学方向的重要事项由党政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通过开展教职工政治学习、党员“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师资队伍思想政治觉悟,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

实施二级管理,加强重点任务过程管理

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加强重点任务过程管理。针对交通与市政工程系重要工作,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围绕系部“十四五”总体规划目标、年度计划任务以及中心工作,对标对表,履职尽责,阶段控制,保证计划能够正常完成。


3

落实“三全育人”,强化岗位职责与考核督促

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全面实施“三全育人”各项工作。通过完善日常管理各项制度,加强过程控制,强化任务落实与绩效考核。建立定期督导检查制度,进一步强化人员岗位职责的检查与落实。推行激励和问责制度,强化对师生员工的激励机制。


4

充分发挥师生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营造“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工作氛围,以年度评优、评先等评选活动为契机,定期举行表彰大会和先进典型分享会,大力弘扬先进典型事迹,通过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和毕业生大会,加强思想引领,推进交通与市政工程系人才培养工作上台阶。


5

多元交互的资源融通平台对专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融合岗位标准、教学标准、竞赛标准以及职业技能证书标准,分层次构筑“国家级-省级-院级”专业建设标准链。对接标准整合课程,重构书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个性化需求”建构逻辑,由新型教材、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实验实训室等组建多元育人载体,构筑突破时空限制的“多维-立体-交互”式资源平台,为线上线下育训并举供给内容丰富、动态更新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同时通过技术中心与教学平台的资源整合,打造集学生培养、生产实践、师资培训、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五维一体化”产学研用平台,形成教学资源服务技术创新,技术研发反哺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多元交互育训资源


6

校企融通、项目驱动,培育“双师素质”结构化教学团队

明确双师素质标准,建立以“国家级创新团队-省级名师工作室和传承创新平台-专业群模块化团队”为核心的“示范梯队”,以领军型师资带动结构化团队建设,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双向互动培养,实现人才共享,促进师资流动及结构多元化;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联合大中型企业共建共享师资培训基地,打破传统教研室架构,依托团队实施项目化教学,联合授课研讨、分类分层管理、成果互补互认、多元评价考核的共建共管模式,逐步形成“善教学、精技能、懂研发、能互补”的紧密型双师结构团队。

双师团队培育路径示意图


图文来源|交通与市政工程系

排版|微博协会 周新园

审核|党委宣传部


扫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信息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