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你明明知道,却做不到?

2018-02-26 精读君 精读读友会


我们给自己设定了很多目标,却常常以失败告终:


春节期间希望多花时间陪陪父母,却依然忍不住低头刷手机,或者出门与朋友聚会;


给自己制定了新年运动计划,却以各种原因推迟,一直没有开始;


想要坚持早起,为自己做美美的早餐,却依然踩着点、饭也不吃急忙去上班……


明明知道却做不到,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要怎么办?


请往下读一读的词条《365:跟进系统》。


《成长词典》分隔线


《365:跟进系统》


前置思考


请阅读以下关于现场互动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


有一个主持演讲的企业家,在演讲大厅里,让在场的观众做了两件事:


他先让观众,在大厅里随便走30秒,跟尽可能多的人打招呼。并且一定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打招呼,好像他们都无足轻重一样。


于是,观众开始在大厅里四处走动,却完全忽视了彼此的存在。


过了一会儿,他又请观众停在原地,但不要坐下。当人群安静下来之后,他又让大家再走动30秒,并且要像欢迎一位失散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欢迎自己身边的人。


这时候,大厅立刻爆发出人们的笑声,大家相互拥抱在一起,充满着一种积极的能量。


Q1:什么是跟进系统?

A:

1、跟进系统是一个组合概念跟进+系统


跟进,指的是跟踪前进,意即:根据既定的目标,推进某项事项、活动向前进展,直至完成。带有负责到底的意味,体现执行力


系统,在系统思考中提到过,一个定义是:系统是一群由相互连接的实体构成的一个整体。


组合起来,跟进系统是指,自觉主动地去设计某个系统,让这个系统帮助达成既定目的。


2、知道却做不到,是一种普遍现象


电影《后会无期》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其中“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是啊,很多道理都“懂”,但生活却过得一塌糊涂!


我们一直在被教导着,多听听别人说的道理,好让我们少走弯路,少碰钉子,少遭遇挫折;让我们变成优秀、令人羡慕的人。


于是我们会看书,会听别人的语录,会学习别人对生活、对事业、对感情和对自己的方式,我们会主动或者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吸取经验,然后拿来要求自己。


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明明知道父母有多爱我们,却依然跟陌生人客气尊重,对父母持爱行凶;


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危害有多大,却依然打着失眠的旗号固执地不肯睡;


明明知道想减肥一定要少吃多运动,却依然又馋又懒,鸡血两天就反弹。


这种普遍现象,与坚持自律拖延执行力即刻行动议题都有关系,今天的词条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探讨解决方案。



Q2:怎样运用跟进系统?

A:

1、认知从知道到做到的3个转变过程


管理学家肯·布兰佳等三位作者,撰写了《知道做到》这本书,里面总结了从知道到做到的三个层次上的转变,分别是:


知识层次的转变

态度的转变

行为上的转变。


我们通常说的知道,仅仅是知识层次上的部分转变,离最终行为上转变,直至成为习惯,还有较大的距离。


也就意味着,通常来说,知道是做到的前提,但知道本就不一定能做到。


在这三个层次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不同的障碍,影响我们从知道到做到。


知识层次转变障碍信息过载


这一层次的转变是最简单的,也是花费时间最少的一种转变。


要想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你只需要读一本新书,看一个视频,听一个微课,或者参加一次培训班,就会有所收获。


但正是因为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了,知识来得非常容易,而学习一件新事物,要比努力将其付诸实践有趣得多。


所以,人们就会习惯性地不断获取新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在实际中,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第一个障碍:信息过载


有一位作家,在一家高尔夫学校学习时,就深深体会到信息过载带来的困惑。他在对高尔夫一窍不通的情况下,报名参加了一个为期3天的培训班,希望以此提高球技。


可结果他的球技却变得更糟糕。因为教练教的东西太多,当他在家中练习时,由于同时要注意那么多问题,就变得无所适从了。


所以,如果我们总是在接触新知识,却没有停下来去消化、整合它们,并将其付诸实践,问题就来了。


如果继续这样不停地接触新知识,我们的大脑就会因为消化能力有限,而产生堵塞。


态度转变障碍消极过滤


前置思考中的案例,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


很明显,在这两项活动中,第二种做法会让大厅里充满更多能量,而获得这样的能量,只需要将大家的思维,从消极转变为积极。


从感觉自己身边的人无足轻重,到把他们当成失散多年很想见到的好朋友,整个大厅里的能量就改变了。


要把知道的付诸行动,态度是一个关键变量。态度是一个带有情感色彩的知识因子当你对某个东西,产生强烈的积极或者消极情绪时,你就会形成自己的态度。


如果你拥有的是一种消极思维,在面对别人的建议或想法时,就会做出“我知道你在说什么,可是......”这样的反应,也就是习惯性防卫


如此,过早地拒绝大部分信息,就只能学到或者利用自己接触到的一小部分信息,发挥一小部分潜力。


很多人抱持着固定心态,也就是说,没有培养成长心态,没有用绿灯思维,做一个可能性思考者。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就总是用一种焦虑、消极、偏见优柔寡断的态度,去判断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


原本我们可以100%地听到自己身边的人在说什么,或是100%地通过阅读让书和文献中的理念进入大脑。


但由于我们的封闭、消极过滤,结果最终只有10%不到的信息,能够进入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


行为上的改变障碍:缺少跟进系统


第三个层次的转变,是最为困难的,这也是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为什么做到这点非常困难呢?


比如说,假如你的体重,一直都超出正常体重10多斤。你也曾不停地尝试过各种食谱,以此减肥,可是仍然不管用。


原因在于你还不够专注。如果你一边减肥,一边却梦想着有一天被关进一家甜品店,管不住嘴,迈不开腿,你就永远也改变不了。


因此,要让减肥食谱生效,你就必须真正专心地跟进这个食谱。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制订这样的计划,或者是简单制订,却难以落实。


这也正是人们没能做到学以致用的第3个原因:缺少一个跟进系统。


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将自己的知识付诸实践,你需要一个跟进计划,来为你提供指导、支持,增强责任感


所以,真正有效的减肥食谱只有一个,那就是能让你持之以恒的那个。


总而言之,从知道到做到,需要3个层次的转变,同时也面临3个障碍,具体如下:



2、认知应对信息过载消极过滤的方法


对于信息过载而言,我们首要知道的是:每个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在学习上,认知资源分配也要遵循二八法则。与其撒胡椒面“多而浅”地学习,不如“少而精”地学习。


认知科学研究发现,越费力去处理的信息,记得越牢。


比如说,听完一次培训课,如果自己能将培训内容,按自己的逻辑结构,重新梳理做一份笔记,然后再过24小时重读笔记,并马上应用知识,同时将该知识传授给别人,那么,就会记得很牢、掌握得很好。


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种做法,契合了读书笔记学习曲线以教为学阅读质量等相关词条中,提到的学习规律。


其实,这就是一个专注的过程,要想掌握一样东西,你必须完全沉浸其中,慢慢咀嚼、消化,直到将其完全吸收,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而实现这个过程,我们就应该做减法,筛选少量优质内容,进行多次的反复阅读,也就是“少而精”的学习。


我们不用急着横向学习新知识,而是先确保已学习的内容,达到一定的认知深度


少而精学习的关键,在于“间隔性重温”。 这是一种学习技巧,也称为行为条件学习内部强化。


使用这种技巧时,你不止在一种场合接触某一信息,而是会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复接触到这条信息(就像《成长词典》中词条与词条之间的连接一样)。


不时重温,它们最终会沉淀下来,牢牢地成为你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一部分。


比如说,阅读一本书的“间隔性重温”的做法可以是这样:


第一次读,先快速通读,大致了解篇章结构和内容。

第二次读,进行分析阅读,划出重点,并进行批注。

第三次读,做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地图

第四次读,找学习伙伴交流,以教为学互助思考

第五次读,实践运用,刻意练习量化反馈反思


对于消极过滤,我们要争取成为“绿灯思考者”,避免得“发臭思维症”,更多地从可能性上去思考,去主动试错。


对于任何一个信息,我们要自我提问“我知道自己读到或听到的信息,是有一定价值的,可它究竟在哪儿呢?”。


我们要重视可取之处,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批判不可取之处


事实上,有很多的案例,都在看似不可能中,找到可能性。


比如说,在所有人都认为,4分钟内跑完1英里是不可能的时候,1954年5月6日,英国田径运动员罗杰•班尼斯特,却跑出了3分59.4秒的成绩。


他所创造的记录,后来虽然不断被超越,但仍旧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田径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比如说,大多数人都认为国际象棋界,不会出现女性赢家,因为女性不并不擅长这个项目。


而匈牙利的一个心理学家,通过刻意练习,却把他的女儿,培养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她们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


从消极过滤到积极主动,往往会经历如下的转变过程。



3、搭建跟进系统


德鲁克说过:“没有什么好事是偶然发生的


要想改变某个行为,得到自己预期的结果,你就需要指导、支持和问责


当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时,你便可以制订一份出色的跟进计划,从而有效应对缺少跟进的问题。


比如说,拆装自行车。


第一步:将自行车拆散,教练一边重装一边讲,怎么固定车闸,怎样在车轮上装链条。


第二步:重装完成后,教练要求学员重新把它拆散,再拼装好。在学员操作过程中,如果学员装错,教练会提出指正;如果学员装对了,教练马上就表扬学员做对。


第三步:重复练习,直到学员几乎闭上眼睛都可以完成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的3要素就是:指导(教练演示),支持(做对表扬),问责(做错纠正)


John Wooden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在全美大学体育协会举办的篮球赛中,他曾经率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篮球队,在12年内获得了10次冠军。


为了研究他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过他的训练课,并记下了他给球员发的每一条指令。


统计结果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中,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75%的指令都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


Wooden最常见的执教方法是:演示一遍正确的动作,表现一遍错误的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的动作。


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用讲课,只给学生具体的即时反馈。学生认识到了错误,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


这就是一个周密的跟进计划。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告知、演示、尝试、观察、表扬


所有的“跟进系统”,都可以根据这个步骤来设计,并为此去寻找资源


有些学习,自己可以当自己的教练,意即自我教练。有些学习,仅凭自己不够,就要尽可能寻求支援


所谓的跟进系统,既然是系统,往往都要有两个角色,除了自己,还要有学习伙伴、教练或者监督者等。


因此,找伙伴一起学习,向伙伴请教,与伙伴讨论,让伙伴一起监督,这些都能够让“跟进系统”更有效。


当然,如果一个人的元认知反思能力足够强,自己能做自己有效的监督者、反对者,就像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那样,能左右手互搏,一个人的成长就会更快。


在跟进的过程中,不要忘了及时的表扬,千万不要等到人们完全做对一件事之后,才去表扬他们。自助学习时,也要学会及时自我表扬。


练习,并不能帮你做到完美;只有完美的练习,才会让你做到完美。而缺乏跟进系统的练习,就谈不上完美。


总而言之,做不到知行合一,相当多的情况,是因为信息过载消极过滤和缺少跟进系统。


精读君除了提供少而精的学习资源,意即《成长词典》外,搭建会员微信群,就是希望能够逐步搭建有效的跟进系统。


希望读友们共同参与这个跟进系统的建设,互助互惠。



后置思考:

①你自设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做不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如果自己分饰二角(执行者和反馈者),要让这种跟进系统有效,你会怎么做?


《成长词典》分隔线



信息时代,社会演化加速,为了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每个人都有必要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每天我们都要力求真正进步一点点,这个一点点体现在:


要么加深对一个既有概念的认知深度,要么掌握一个可运用的新概念。


在精读君看来,这就是自我成长的微习惯:每天读一个词条,输出一个反思


《成长词典》作为终身学习者的好助手,每天发布1个概念词条,让你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不知不觉,就构建出良好的知识体系,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成长越来越快。


但精读君也深知,每天坚持学习、成长,违背人性好逸恶劳的非理性部分,因此,精读君从两个方面,来帮助读友提高自律性和学习效果。


一是让词条更好读,降低理解运用成本


概念讲解具有以下6个特点:


读得懂,一问一答结合案例。

用得上,步骤清晰现学现用。

不重复,概念单元独立完整。

有深度:三千字阐述一概念。

有系统:概念连接环环相扣。

有伙伴:评论打卡互助思考。


二是建立跟进系统,营造学习交流氛围


跟进系统包括以下4个组成部分。


月度目标管理,运用倒逼学习。

阅读打卡督促,输出倒逼输入。

原创作者计划,提升输出水平。

会员微信社群,促进分享交流。


订购《成长词典》,可获得精读读友会会员1年权益,可以阅读所有概念词条,包括已发布的450+概念,以及未来1年发布的365个概念;并享受如上所述的会员服务。


目前,已有1800+读友成为精读读友会会员,写下了10000+学习评论,和精读君一起,为成为更好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们等着你,一起在2018年努力成长!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免费试读前30个词条,了解服务详情,查看会员评价



目前精读君已经开始分城市,建立微信群,例如北京、上海、杭州、厦门、广州、深圳等。


已经订购《成长词典》但尚未加入会员微信群的读友,请加精读小助手微信入群(微信号:jingduzhushou)。



↓点击试读《成长词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