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康的人生,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缩影
九月初,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发布了《关于“证大公司”案件侦办的情况通报》,戴志康自首。
警方在通报中表示,证大公司在未取得国家相关金融资质许可的情况下,通过旗下“捞财宝”线上理财平台(上海证大爱特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证大财富”线下理财门店(上海证大大拇指财富管理有限公司),向不特定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
9月27日,上海警方又发一条消息:正式批捕戴志康。这时,“戴某康”已经变成“戴志康”了。
我的一个地产老板朋友看到这条消息时还不相信:戴志康这么大的能量,真的“进去”了?虽然8月初已经传出证大系难于付款的消息,但是戴志康自首了,还给用户写了两封公开letter,承诺“不甩锅、不跑路、不失联”,这和一般高息集资的老板不太一样。考虑到其背景,这样的人居然也被正式批捕,可见……老板掸了掸手里的烟灰,沉默良久,说道:
戴志康的人生,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缩影。
我们看看他人生的几大阶段,是怎么和时代契合在一起的。
戴志康,1964年6月出生于江苏海门,198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国际金融专业。
十七岁上大学,名校,大好年纪就享受到了恢复高考的巨大红利。那时的大学生和现在不一样,那时的大学生物以稀为贵,是“天之骄子”,哪儿跟现在,连博士都快烂大街了。而且当时刚刚经过文革,干部老化,于是政府提倡领导干部“年轻化、专业化”,像他这样的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可谓前程似锦。他的年纪比老邓稍大,老邓也有好几个中学同学,在大学学的是金融或经济专业,毕业后混的都不赖。当然,戴志康毕业于人大,时间也早几年,所以享受的红利也更加巨大。
更牛逼的是,戴志康本科毕业后立刻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研究生部了,两年后也就是1987年,硕士毕业。当时的本科生都很少,研究生就更稀罕了,而且他还是人行培养的,这个就更牛了
坊间传说金融投资圈有十大学院派系,人大是一派,位于北京五道口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也是一派。戴志康本科人大、研究生五道口,1987年他硕士毕业时,已经身处中国金融界两大圈子,这样的起步人脉,有多少人比得了?
因此,1990年中国开始搞股市,戴志康所在的人民银行总行五道口硕士班,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基金经理的摇篮,也就不奇怪了。1990年代初,他们班一度出了十几个基金经理,后来都成了基金业响当当的中流砥柱。在中国金融圈,五道口的学生较少,也最团结,最鼎盛的时候,“五道口人”管理着中国一半的基金资产。李旭利、姜文涛、莫泰山、郭树强、李学文、史博、况群峰……,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戴志康呢?他硕士毕业后进入中信银行(当时叫中信实业银行)总行,担任行长办公室秘书。一个硕士刚毕业就担任中国一家大银行的行长办公室秘书,这样的机遇只能在万船齐发、人才奇缺的初期才能遇到。按说这已经是黄金起点了,但戴志康还是不满足于当秘书,他1988年离职,担任德国德累斯顿银行北京代表处中方代表,后来又去了海南证券公司当部门经理。1992年,他出任中国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 —— 富岛基金公司的总经理。这是一家在海南成立的基金,1980年代末,国家要大力发展海南,戴志康算是赶上了末班车。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1980年代,是农村万元户和城乡个体户的时代,年轻的戴志康在学校读书,致富浪潮没赶上。但是有了知识和人脉后,在1990年开始的中国资本市场大发展的又一波浪潮中,他开始大展宏图。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代大学生金融精英,就这样崛起了。
顺便说一句,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官员和学术领军人物之一是刘鸿儒,他1930年生,今年已经快90岁了,是我国老一辈经济学家。我们先看看他的简历:
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研究生班。
1959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经济专业获副博士学位。
回国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任处长、局长。
1979至1980年,任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
1980至1989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1989至1992年,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1992至1995年,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无数的其他各种头衔就不说了。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之初,刘鸿儒是我国金融界的决策人物之一,是可以和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对话的人物。中国在金融上的很多改开措施,如大力发展股市、发展私募、期货市场,都是在他的建议或实施下完成的。
回到戴志康,他和刘鸿儒有什么关系?
两人不仅是本科校友,而且戴志康读的是人行的研究生,当时刘鸿儒正好是人行副行长。等刘鸿儒研究股市并出任证监会主席时,戴志康又当了基金经理,进入股市金融圈。实际上,五道口圈子的核心就是刘鸿儒,等刘鸿儒退休后,那时戴志康在业内早已出名,他回五道口的讲座,往往是由90级校友、刘鸿儒基金会安排的。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些都是正常的工作关系和师生关系,但还是再次看到了圈子的重要性,时代的重要性。当80年代的风云企业家马胜利、步鑫生们由盛转衰,倪润峰、柳传志们开始崛起时,我始终认为,1990年代,是中国经济的最黄金时代,因为:
1、家电和电脑行业,打着“振兴民族产业”的旗帜快速崛起。
2、互联网从无到有,中国快速跟进,在大城市掀起热潮。
3、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让金融行业进入了飞速发展期。
4、中国最广大的“60后”、“70后”,在90年代正处于黄金年龄,为中国提供了最丰厚的劳动力。
5、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掌握现代知识的最早的一批大学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并且人数还在快速增长。
因此,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可谓气势磅礴。和90年代相比,80年代只能算是起步阶段。
事实证明,90年代的四大朝阳产业:金融、家电、电脑、网络,只有金融和网络更具后劲。而28岁的戴志康,恰好处于蓬勃发展的金融行业,知识加上人脉,在时代潮流中可谓乘风破浪。
以他南下成立的富岛基金为例。1992年8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批准,他在海南发行富岛投资基金。这是一个创举,海南当地的网络称之为“国内第一种人民币投资基金”。在发行的过程中,省内外投资者争相购买,十分踊跃,以致发生了挤破海南证券港澳信托证券部营业厅大门的事件。在全国也引起了较大震动,它使国内投资者在认识了债券、股票、房地产投资券之后,又接触了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富岛基金成立后,投资(或投机)海南房地产,买入深交所的股票,账面一度有800多万元利润,看起来顺风顺水。
然而好景不长,1993年国家实行严厉的宏观调控,收紧货币,打压海南房地产。而戴志康却由于用力过猛,在海南房产、股票上都损失惨重,不仅赔光了利润,而且还搭上了6000万元的本金,一共亏损一亿多,基本上快破产了。那个年代的一亿多,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二、三十亿。所以到了1995年,戴志康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当时证券市场非常萧条,交易所一天的交易量少的只有几千万元。
挟人脉和金融创新,戴志康先是取得了不凡的战绩,但是在严厉的国家级的宏观调控之下,又差点完蛋,这就是他在富岛基金的经历。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95年2月爆发了“327国债事件”,“证券教父”管金生赔得底儿掉,亏损几十个亿。而他的对手盘,作为多头的一方,在提前获得财政部消息的情况下,赚得盆满钵满。戴志康,恰恰属于管金生的对手盘,赚了600万。
关于327国债事件,至今网上仍有很多叙述,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只简单说说结果。戴志康事后说:
“那时候管金生做空头,我们做多头,管金生一家输了几十个亿,培养了估计几百个几千个百万富翁。”
而这些富翁们在随后的几年乃至最多十几年的时间里,不是破产就是铛锒入狱,也有被枪毙,甚至还有自杀的。这件事情在当时的风波之大,现在的人已经无法想象,当时也导致刘鸿儒的卸任。第二任证监会主席周道炯,也是因为成功处理“327国债事件”而上任,成为金融市场的“灭火队长”。
也就是说,在“327国债事件”中,无论是赚钱的还是赔钱的,基本上都没好果子吃。
不过,戴志康却是异类。和周正毅、魏东、袁宝璟、刘汉相比,他只是二级获利者,但是居然没有受到牵连。这运气,杠杠的。
钱到手之后,他在同年成立了证大集团。这,就是后来坊间经常说的“证大系”的核心。
顺便说一句,1995年刘鸿儒辞任证监会主席后,后来逐渐退居二线。此时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是1944年出生的戴相龙。戴相龙在1995到200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之前是副行长);2002至2007年,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天津市市长;2008到2014年,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书记。
戴相龙和戴志康都姓戴,他们有什么关系?
根据证大集团于2014年5月通过下属上市公司发布的义正言辞的公告,戴志康与戴相龙,绝无任何个人或亲属关系,也绝无业务或私人往来,亦不曾私下会面。两人既非同乡,也非同族,更非校友。总之,没有任何关系。百度百科显示,戴志康是江苏南通海门人,戴相龙是江苏仪征人,两地相距大约230公里。
这个解释非常合理。姓戴的虽然不多,但正如相声演员戴志诚和戴志康没关系一样,戴相龙和戴志康也没关系。另外,我国还有一个1981年出生于黑龙江的戴志康,连名字都一模一样,在网络和IT界也颇有名气。但那个戴志康,显然不是这个戴志康。
好像越说越远?拿我们拉回来:证大系当时为什么要发布这个公告呢?
因为当时有海外博客声称,前天津市长、前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的儿子车峰,通过同乡和远房亲戚戴志康,将资金转移至海外。所以,证大系必须发布公告以“辟谣”。
公告发得好,辟谣效果显著,以至于人们已经不再关心戴相龙的儿子为什么不姓戴,而是叫车峰。不过,到了2015年6月,车峰还是被正式批捕,但至今仍未公布备查原因和结果。未来,请以官方公告为准。
好像迷雾重重?不多说了,回到1995年的戴志康。“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成立证大集团后,借钱加杠杆,他大规模入股苏常柴(000570),一度持股80%,并在一年后的大牛市卖出,暴赚两个多亿。其中,戴志康赚了一个多亿,彻底翻身!
1996年下半年,戴志康在逐步兑现苏常柴的利润后,集中持股价值被低估的四川长虹,并持有至1998年初,再次暴赚!1999年5月,他集中投资电广传媒、中信国安、上海梅林等网络股。再次大获全胜,收益在100%以上。
这节奏,简直是股神。
但是在1998年,中国经济又遇到了严重问题,面临再一次转型。对外,遇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索罗斯想做空港币,被我们成功阻击。对内,国内经济严重分化,大量国企亏损惨重,国企员工不得不大量下岗,人民就业成了严重问题。
为了刺激经济,缓解就业压力,国家在1998年开始启动房地产,以及教育产业化,也就是高校大规模扩招。当然还有医疗产业化,但是医疗产业化当时并没有发力,主要是房地产和高校扩招。2000年以后中国又加入WTO,成了世界工厂,就业问题又解决了,所以,以1998年为分水岭,中国经济在短暂的失速之后,又进入下一轮快车道。这一轮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大约10年,经济的火车头是房地产、基础制造业、教育,以及2004年以后的金融。GDP增长率,也从1997年的9.2%、98年的7.8%、99年的7.7%,在2000年重新回到8%以上,达到8.5%,并在2007年达到14.2%的局部峰值。
这一波经济转型和发展,戴志康不仅逃离了五年大熊市,而且又坐在了潮头之上。
在股市大获全胜之后,1999年他从北京转战上海,从资本市场转战房地产市场,在浦东低价拿到了可以开发10年的土地,还在杭州开发了“莲花港家园”。这个花园在1998年底立项,1999年开始动工,当年7月开始销售,可见时间之早。2000年开始,上海房地产市场回暖,继而不断上扬。上海开始学杭州,公开挂牌招标拍卖土地。此时,手里已经握有大量土地的戴志康,财富得到了又一次快速膨胀。
证大储备的土地到底有多少?据内部员工说,“目前土地储备足够他开发十年。”当然这是在2000年代初说的,之后房地产走势我们都清楚了。“证大系”在资本市场开始闻名遐迩,戴志康成为无可争议的大佬。2012年他进入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249位,身价39.7亿元。
这是水平还是运气?还是有其他因素?还是多种因素兼而有之?不可否认的是,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最早、最丰厚的肥肉,都被戴志康叼走了一大块。
由于发展太过顺利,2007年,戴志康最引以为傲的商业综合体 —— 位于上海的证大喜玛拉雅中心,破土动工。这个项目规模巨大,而且理念先进,即使今天看也十分震撼。
然而,喜马拉雅中心太超前了,里面还有体现他个人情怀的美术馆。在消耗了30亿资金后,商业上并未带来直接经济回报,反而在2008年又遭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经济危机。2010年,为了挽回喜马拉雅中心的失误,戴志康又以百亿天价拿下外滩地王,试图靠这个项目一把赚回三个喜马拉雅中心。但是事与愿违,这个项目也亏得很惨,最后低价卖给了复星的郭广昌。
所以在这两个大项目上,戴志康都折戟沉沙,亏损五十亿以上。如果不是这些巨额亏损,他在福布斯排行榜上完全可以大幅提升名次,成为国内一线地产大佬。
本来做住宅挺好,他为什么要大规模投资商业地产呢?
戴志康做商业地产的想法最迟源于2003年,当时他请了个日本著名设计师,后来还带设计师去西藏,就是为了设计喜马拉雅中心。从这个角度看,他做商业地产也算下了苦功夫了。从发展速度上看,2000到2007年,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一样,都处于快速发展期。例如,2002年商业地产投资增幅23.6%,2003年是39.5%。在这种情况下,戴志康当然很有可能把商业地产当成一个重点。
或许这也不能完全怨他,因为在2000年代,商业地产在全国的热度很高,有钱人在国家调控住宅的情况下,往往想买个商铺,想“一铺养三代”。所以在当时,投资住宅和投资商业地产的人,后来的命运也是天差地别。这就叫“一念之差”,但在当时,又有多少人明白商业地产远远不如住宅地产呢?
如果要埋怨,我们就埋怨电子商务,埋怨马云吧,呵呵。道理也不复杂,当时物流和商铺成本高昂,网上买货可以省不少钱,所以2003年出现的淘宝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2010年以前还不算大。等大量实体店被淘宝、京东冲得倒闭,商业地产越来越萧条时,影响已经造成了。
至于国家,对于商业地产当然也打压调控过。但是国家和各级政府,总体还是想发展商业地产的。各地过剩的商业街、商业中心、烂尾的写字楼,就是明证。
人算不如天算,马云、刘强东们太牛逼。电商给商业版图带来的变化,太快了。
回到戴志康,两次高杠杆、大规模投资商业地产,不仅让证大集团元气大伤,更错失了做大做强的黄金发展期,逐步沦为二流房企。2015年,戴志康全面退出房地产行业。而在转让地产股票时基本上是半卖半送,他又亏了一大块。
下一个领域是什么呢?互联网金融,P2P。也有一些文化艺术、大健康之类的投资,但主要是P2P。
实际上,戴志康在互联网金融的试水,是从2010年开始的。由此可见他在2015年下决心大规模进入这个领域,也不是一时的激情。也就是说,在2010到2015年间,他在逐渐脱离房地产领域,然后全面投入互联网金融。
2015年是什么年代?正是2014年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金融创新”的第二年。或许,戴志康认为下一个创富领域也就是互联网金融,正在全面向他招手?
如果身处那个时代,就会认为他的想法很有道理。远的不说,e租宝2014在央视铺天盖地的广告,足以说明一个新的网络金融时代,似乎正在到来。
不过,2014年就有理直气壮地做大做强国企的声音。而2015年的股灾,以及随之而来的供给侧改革,让中国经济的方向,来了个大改变。
人脉深厚、业内经验丰富的戴志康,肯定没想到这一点。等他明白时,早已深陷P2P不可自拔了。证大系的“捞财宝”,已经成为一个近300亿的P2P资金平台,还不起利息和本金了。他只能不断运作下去,期待金融全面宽松,股市楼市再来一次暴涨……
可惜他没等来这一天,于是在2019年8月,他先是自首,然后被批捕。
写到这里本文已经不短了,现在总结一下他的前半生。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戴志康的人生,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缩影。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一、年龄合适,天生聪颖勤奋。这让他在17岁赶上了高考,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融专业。
二、运气极佳。无论是高考、选择专业还是毕业后的工作,他都像是中了头等奖,站在了浪潮之巅。
三、情商也很高,消息灵通。这让他及时坐上了基金、股票、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多个风口。
有人说这靠勤奋。也有道理,我相信戴志康是个勤奋的人。但是在“327国债事件”中,谁敢说他没有内部消息?每次都能踩中风口,难道都是自己分析出来的?如果水平真这么牛,为什么又有几次惨败?
四、成于消息,败于消息。
戴志康的三次重大失败,一次是1992年做基金,1995年亏了一亿多;一次是2007年做商业地产,2015年全面退出;一次是2015年做互联网金融,最后被抓。
商业地产的失败,或许可以勉强归于传统商人没想到马云们太厉害。但是其他两次失败,从战术上说,他还是没能及时了解最高层的决策变化,或者低估了这种变化。
要成大功,不仅要有能力,也需要很好的运气,尤其是时代级的运气。
现在还有这样的运气吗?
呵呵,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我只能说,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教训是:成功之后,要注意保住胜利果实。尤其是,越是成功,越要小心翼翼。
戴志康之所以失败,就是太不小心了,归根结底还是太贪。他做金融和地产还是太粗放,风险控制水平相当低。
以P2P为例,明显是金融投机,哪怕在2014年,中国也有很多人都能看出来:如果实体经济起不来,网络金融很难赚钱。但是实体经济能起来吗?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笔者就说一点:当时就有很多人不乐观。因此,互联网金融,P2P之类的玩意,小规模搞搞或许还可以,大规模地搞,只能引发灾难。这一点,戴志康如果看不明白,只能说明他太贪婪、太投机、太相信消息了,对中国经济的理解,也很不深刻。
回到本文的开头我和地产老板的对话。或许,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归为一句话: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